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背诵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师必须重视背诵教学,通过指导背诵方法,加强背诵训练,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背诵
【中图分类号】G239.3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71-01
一、指导学生“巧记”
“情境性”记忆和“趣味性”记忆对学生记忆枯燥、零散的东西至关重要。它不但能让学生记得快,记得准,而且记得牢固,经久不忘。读书时代,我为了记住莎仕比亚的生死年月(1564.4.23一l616.4.23),便编了一句趣话:“一屋牛屎,一溜一溜,时而散。”再闭目一想它的情境意义,于是时隔十余年,我依然记忆清晰。后来,我把这句趣话给学生们讲了,过了许久,突然向他们问起莎翁的生死年月,他们也像我一样记得准确而清晰,原来也是这句趣话在作怪。在初中阶段,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记忆鲁迅的作品和作品集,我就用同样的方式指导他们记忆,如《论雷峰塔的倒掉》选自《坟》,为了不与鲁迅的其他杂文集混淆,我们编句为:“雷峰塔倒了,我们为它造一座坟”;《“友邦惊诧”论》选自《二心集》,我们编句为:“朋友对我有贰心,我好惊诧”;或二者联合编句为:“朋友对我有贰心,我去找雷锋,雷锋正上坟”;记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我们编句为:“我和藤野先生打着伞(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找花(《朝花夕拾》),结果找回一把野草《野草》”。编句后,我们只需让学生对号入座,闭目体味片刻,便会成为永久记忆。
二、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避讳字”、“讹误字”等概念。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生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字,“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字,“少益耆食”中的“耆”字,“失其所与,不知”中“知”字……都是通假字。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避讳字”自然是为了不触犯某些人、事而更改文字所出现的一种用字现象,柳宗元《捕蛇者说》中“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便用了一个避讳字“人”作者有意将“民”写成“人”,避了李世民之讳。“讹误字”在教材选用的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不高,但不容忽视。我们知道,古代的文章,尤其隋唐以前的文章多是靠手抄笔录流传下来的。这就使同一篇文章因不断的传抄而发生个别文字的脱误,古谚语“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就是针对这类现象而言的。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诃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
三、联系史实和相关背景,扩充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与列国的关系,伍子胥与吴国兴衰,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对伍子胥兴吴的重要作用等等,诸多历史故事都与这个时期的作品内容存在这样那样的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要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韵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选择名篇、名段、名旬赏析,开辟文言文的美丽天地
在古代的诗、词、曲、文中,适合高中生课内课外阅读的名篇、名段、名句无疑是很多的,但被教材选用的的确有限。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文言语言,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理念,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多方搜集,精挑细选出名篇佳句来给学生赏阅,最好能配合课文使用,使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受益。如李斯的《谏逐客书》与鲁迅的《拿来主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朱自清的《荷塘月
色》,刘基的《卖柑者言》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赵威后问齐使》与《触龙说赵太后》,郦道元的《巫峡》与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阅读,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或写作方法的理解、掌握,而且同时贯穿了名篇赏析,有一举两得之效。
五、配合必要的作业练习,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答题的规范性
我们不讳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外在目的之一是为高考作准备。面对高考,解题思路和答题规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项技能不是一朝一夕便可突击练成的,它是一项语文基本功,必须经过严格、规范的长期训练。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注意选择、命制试题,力争课有所练,练有所得。练过之后要集体讲评,指导解题思路,点拨答题技巧,规范答题方法,并让学生在反复读题看题中思所从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力争做到举一反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背诵
【中图分类号】G239.3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71-01
一、指导学生“巧记”
“情境性”记忆和“趣味性”记忆对学生记忆枯燥、零散的东西至关重要。它不但能让学生记得快,记得准,而且记得牢固,经久不忘。读书时代,我为了记住莎仕比亚的生死年月(1564.4.23一l616.4.23),便编了一句趣话:“一屋牛屎,一溜一溜,时而散。”再闭目一想它的情境意义,于是时隔十余年,我依然记忆清晰。后来,我把这句趣话给学生们讲了,过了许久,突然向他们问起莎翁的生死年月,他们也像我一样记得准确而清晰,原来也是这句趣话在作怪。在初中阶段,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记忆鲁迅的作品和作品集,我就用同样的方式指导他们记忆,如《论雷峰塔的倒掉》选自《坟》,为了不与鲁迅的其他杂文集混淆,我们编句为:“雷峰塔倒了,我们为它造一座坟”;《“友邦惊诧”论》选自《二心集》,我们编句为:“朋友对我有贰心,我好惊诧”;或二者联合编句为:“朋友对我有贰心,我去找雷锋,雷锋正上坟”;记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我们编句为:“我和藤野先生打着伞(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找花(《朝花夕拾》),结果找回一把野草《野草》”。编句后,我们只需让学生对号入座,闭目体味片刻,便会成为永久记忆。
二、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避讳字”、“讹误字”等概念。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生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字,“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字,“少益耆食”中的“耆”字,“失其所与,不知”中“知”字……都是通假字。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避讳字”自然是为了不触犯某些人、事而更改文字所出现的一种用字现象,柳宗元《捕蛇者说》中“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便用了一个避讳字“人”作者有意将“民”写成“人”,避了李世民之讳。“讹误字”在教材选用的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不高,但不容忽视。我们知道,古代的文章,尤其隋唐以前的文章多是靠手抄笔录流传下来的。这就使同一篇文章因不断的传抄而发生个别文字的脱误,古谚语“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就是针对这类现象而言的。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诃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
三、联系史实和相关背景,扩充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与列国的关系,伍子胥与吴国兴衰,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对伍子胥兴吴的重要作用等等,诸多历史故事都与这个时期的作品内容存在这样那样的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要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韵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选择名篇、名段、名旬赏析,开辟文言文的美丽天地
在古代的诗、词、曲、文中,适合高中生课内课外阅读的名篇、名段、名句无疑是很多的,但被教材选用的的确有限。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文言语言,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理念,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多方搜集,精挑细选出名篇佳句来给学生赏阅,最好能配合课文使用,使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受益。如李斯的《谏逐客书》与鲁迅的《拿来主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朱自清的《荷塘月
色》,刘基的《卖柑者言》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赵威后问齐使》与《触龙说赵太后》,郦道元的《巫峡》与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阅读,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或写作方法的理解、掌握,而且同时贯穿了名篇赏析,有一举两得之效。
五、配合必要的作业练习,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答题的规范性
我们不讳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外在目的之一是为高考作准备。面对高考,解题思路和答题规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项技能不是一朝一夕便可突击练成的,它是一项语文基本功,必须经过严格、规范的长期训练。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注意选择、命制试题,力争课有所练,练有所得。练过之后要集体讲评,指导解题思路,点拨答题技巧,规范答题方法,并让学生在反复读题看题中思所从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力争做到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