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眼中的“非政府组织与抗震救灾”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tt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中旬以来,抗震救灾报道一直是媒体关注的主旋律,也是网友讨论的主要话题。在抗震救灾中非政府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其中,既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事件。红十字会善款利用、志愿者参与救灾被殴打事件等等是媒体和网民们议论的焦点。
  
  一、红十字会善款利用事件
  
  ⒈概述
  5月中旬,网上传言中国红十字会某官员在接受CCTV-4采访时表示,将送给灾区价值1300万元的1000多顶帐篷。经计算,每顶帐篷高达1.3万元。对此,网友纷纷跟帖表示质疑。
  5月20日,中国红十字会宣传处处长夏洪艳表示,看到网上的传言之后,红十字会随即进行调查,但并没有找到接受CCTV-4采访的这位“官员”,“红十字会没有人说过这些话”。
  5月22日,一个以“某车友会联合红十字为四川地震搞募捐活动,三亚红十字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骊态度恶劣”为题的视频帖子在网上迅速蔓延。视频显示王骊向志愿者叫嚣,用红十字会这个品牌就要收取5%的管理费。
  5月23日,海南省红十字会召开新闻发布会,称视频中的内容并不是为四川灾区募捐,而是发生在今年3月份;但视频中反映的三亚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骊的态度,已经严重违背了红十字会核心的价值观,省红十字会已向三亚市政府提出建议,对王骊进行停职处理。
  5月24日,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在与人民网网民交流时说,从5月12日至20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共向四川、甘肃、陕西、重庆发放帐篷5批,共18510顶。从未采购1万元一顶的帐篷。
  5月24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新闻发言人王平针对舆论的步步进逼,首度对管理费等问题做出回应,直言从善款中抽取管理费用,实为国际惯例。
  5月25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邀请中维会计师事务所对“5·12”地震救灾捐赠款物接受和拨付过程进行监督和后期审计工作。
  5月29日,审计署派出的审计小组也入驻中国红基会,对接收的汶川大地震社会捐赠资金和物资进行跟踪审计和监督。
  5月30日,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回应了关于“高价帐篷”的质疑。江亦曼介绍,从地震发生以后到现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从库存的物资中调运、紧急采购的帐篷一共是18510顶,价值2175万元人民币。
  5月31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网上公布了一份援助地震灾区的物资明细表。
  ⒉媒体对红十字会等非盈利组织评论观点分布
  红十字会等非赢利组织的信息必须完全公开(29%):5月27日《新快报》发表了署名冯科的文章《警惕非赢利组织腐败毁灭慈善》,文章在谈到非赢利组织使用信息披露制度时写到:非赢利组织有必要像上市公司那样每隔一段时间公布季报、半年报、年报,而且审计必须由专业的会计师来完成,能适用会计准则的则尽量使用会计准则,不能适用会计准则的则制定特殊准则处理。
  红十字会赈灾行为应接受质询、监督(28%):《中国青年报》5月25日文章《让赈灾行为接受质疑成为习惯》指出:“捐献的实质是委托中国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以及政府机构转达自己的爱心……既然是委托,委托人就有权利知道被委托者事情做得怎么样,是否名副其实,委托人就有权利要求被委托者接受社会质询,接受舆论监督,接受专业审计。”
  公众对半官方的非赢利组织缺乏信任(24%):5月27日《新快报》的评论文章《警惕非赢利组织腐败毁灭慈善》,作者开门见山就提出这样一种观点:“5月24日,网民通过网络对中国红十字总会提出质问,体现出中国公众对半官方的非赢利组织缺乏普遍信任。”
  非赢利组织需要改善管理(9%):5月27日,《新快报》的评论员文章在谈到非赢利组织需要改善管理时认为:“非赢利组织比赢利组织更需要改善管理,因为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巨大,社会大众将良心、良知、善良的愿望,乃至公众慈善的灵魂、公众的健康与安全都托付于它。”
  警惕非赢利组织腐败毁灭慈善(5%):小部分文章在提到中国非赢利组织存在大量的挪用救灾资金时,忧心忡忡表示这种挪用对社会伤害很大,最终将导致非赢利组织的社会价值无法实现。
  完美的慈善应并重劝募与救助(5%):《长江日报》文章《完美的慈善应并重劝募与救助》认为:“观察李连杰和他的壹基金,慈善实际上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劝募款物,一个是用募捐款物救助那些等待救助的人们。过去,大家把自己的钱物捐赠给某个慈善机构,至于慈善机构如何善款善用,却无法有清晰透明的了解。壹基金带有李连杰的‘个人色彩’,按理很难赢得大众的信任。但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壹基金却能脱颖而出,即缘于李连杰在“救助”这个维度上尽心尽力,让捐赠者看在眼里,明在心头。”
  ⒊论坛、博客对红十字会的意见分布
  红十字会工作程序不透明(40%):很大一部分网友表达了这种声音。网友“叶拉宁”说:“不肯透明,遭到怀疑自然是活该了。这些东西不算国家机密吧,公布出来扼杀可能的谣言于第一时间有什么害处?除非这里面真的有鬼才不愿、不肯、不敢公布。”
  红十字会存在腐败(31%):网友“踏海思燕”:“我相信红十字会很腐败,非常相信。我本来是100%相信,但看了三亚那个视频后,我200%相信。”
  红十字会官僚化运作(16%):小部分网友认为中国红十字会官僚化运作,才使得捐赠者产生诸多误解。
  红十字会造假(9%):网友“九世轮回”:“这一千多顶帐篷到底分布在哪里了,也要说清楚,杜绝在数量上也造假。”
  ⒋论坛、博客对善款善用的建议一览
  要求红十字会公开账目(53%):网友“不许乱说”:“回应所谓谣言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说出真相,比如红十字会详细公布采购物品的品牌、型号、价格以及救灾物品的去向。”
  公众和民间监督不能缺席(23%):网友“寒山”认为:“如果民众都没有努力监督政府,那么政府有腐败现象也有公民的责任。公民的监督是防腐的关键,我们希望各慈善基金会每周公布资金使用动向。”
  对善款的使用进行审计(20%):网友“fanghf668”:“建议审计局,审计一下中国红十字会的帐。”
  给捐款者一张收据(1%):网民陈东可:“接收捐赠的政府机关、非营利组织应向香港学习,尽快给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捐赠的个人开具捐赠凭据(不需要凭据的除外)。 ”
  
  二、志愿者参与救灾
  
  ⒈ 概述
  5·12大地震后,除了政府、军队和官方慈善机构之外,有众多的NGO(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直接走向救灾的第一线,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志愿者。带着“做些什么”这个简单急迫的愿望,全国数十个NGO史无前例的结成联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凭借其机动灵活、行动迅速等特点,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打了漂亮的一仗。尽管在组织性与专业性上他们跟海外的NGO仍有很大差距,但与以前相比,这次国内NGO和志愿者的救援行动在反应速度、参与的数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⒉传统媒体对志愿者参与救灾的观点分布
  公民意识的觉醒、成熟(39%):大部分评论文章都表示,在大地震中,中国人的公民意识已觉醒、甚至成熟。《北京日报》5月26日评论文章《众多志愿者自发参与救灾 彰显公民意识趋于成熟》就这样写到:众多志愿者自发自愿地参与到救灾中来,不但体现了中华民族向善仁爱的优良传统,更代表着一种现代公民意识的趋于成熟。
  志愿者愿望良好但并非收到良好的效果(17%):中国网5月16日发表了《救灾反成被救者,志愿者当找准位置》的评论文章,文章称,一腔热血的志愿者自发组织前往重灾区进行抗灾救灾。然而良好的愿望并非都能受到良好的效果。文章最后强调,“就目前的情况来讲,在救灾的时候,志愿者更该工作在后方。”
  公民社会和责任政府良性的互动合作(13%):表达此种观点以市场化媒体《第一财经日报》5月26日的文章《公民社会与责任政府美好共鸣》为代表。文章写到:汶川大地震后的救灾过程中,显露出了公民社会和政府的一系列良性互动,也让我们看到公民社会和政府之间,完全可以是一种相互补充和合作的建设性关系。
  志愿者应当组织化、有序化(11%):5月27 日,新京报网络版发表了韩涵的署名文章《有序救灾,志愿者才能更有力》,文章指出:“需要提醒的是,志愿者不应该是单兵作战,志愿者应当成为一种组织化、行动有序的力量,尤其是地震救灾这样的大规模灾难救援中,精心组织,互相协作,才能将一个个分散的志愿者凝聚成一个强大的战斗团队,使志愿行动获得最高的效率,发挥最大的能量。”
  让民间力量参与灾后重建(9%):《南方都市报》5月25日的文章《灾区重建:见证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双重成长》认为:“国家在重建中具有任何力量都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考虑到灾区重建的复杂性,完全可以将各类民间团体吸纳进来,发挥公民与社会团体在公共服务、专业技术等领域的优势,促进震区‘新生’,也是培植公民社会健康成长的良好机会。”
  加强志愿者制度建设(9%):《燕赵都市报》5月25日文章《从抗震救灾看志愿者制度建设》认为:“目前,我国志愿者组织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谁来管’和‘如何管’两大问题。一方面,政府的扶植与支持对青年志愿者行动是至关紧要的。虽然志愿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非政府行为,但在中国目前公民社会尚有待发育成熟的条件下,政府的推动、支持与扶植,对志愿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志愿者希望能够尽己之力回报社会,那么他们必须具备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技能和知识,因此,对于志愿者的培训必须跟上。
  ⒊网络论坛、博客涉及志愿者话题的观点分布
  公民意识的觉醒(31%):网友“浪里人生”:公民意识觉醒,国家将越来越有进步。
  我想做志愿者(25%):有许多网友发出了这样的声音:“NGO,向你们致敬!!我也想做志愿者。”
  公民意识是主人翁意识(9%):网友“开炮”说:“公民意识,乃是相对于臣民意识而言的。用俗话说,就是能够真正把政府及公务员当做仆人来监督,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主人翁意识。”与此同时,网友“神人无功”在谈到公民意识时这样写到:“公民意识并非责任意识,恰恰相反,是在承担义务和责任的同时要求权利保障和政府承诺的意识。”
  ⒋网民对四川干部殴打志愿者事件的观点倾向性分析
  政府不负责任的调查(53%):网友“manirr”认为:“没有调查怎么可以发结果?省级政府部门啊! 这么不负责任、信口胡言!以后还有谁相信你们????特级幽默!搞笑!”
  辟谣行为本身就是造谣(21%):网友“mousely”说:“辟谣者往往是造谣者。”此外,网友“taiyang4”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这样写到:“调查结果没出来,你凭什么否定网络舆论?没有依据乱说话就是造谣!造普天下网友的谣!!!”该网友还强烈要求严肃处理卫生厅厅长。
  事件处理看出政府的进步(8%):网友“棱角多”:这件事的处理看出政府的进步。希望政府能保持这种进步的速度,平心静气地接受舆论的监督。
  当事人张建新处罚太重(4%):网友“沈振浩”提出这样的观点:张建新处罚太重,处以二十日内不准再打人就可以了。
其他文献
在今年揭晓的2006年度陕西新闻奖评选中,我们在《铜川日报》发表的消息《铜川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形成新机制》荣获一等奖。回顾这篇报道的采写过程,我们在对如何推出新闻精品的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记者就是要有一种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捕捉新闻的职业素质,这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记者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就能从错综复杂、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中,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什么是新闻,从而抓住真正有价值的新闻。  
期刊
《潇湘晨报》从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植根于湖南这片赤色热土,和6700万“湘”亲生息与共。作为湖南最具影响力和公信度的平面媒体,作为全国都市报方阵中的强势品牌和领先劲旅,一直以来,《潇湘晨报》都在尝试以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回报读者,一年一度的周年庆典,也成为其回馈百万读者、反哺湖湘大地的读者节、感恩节。  2007年3月9日,当走到第六个读者节,我们发现,所有真诚的回报原来都取决于读者自愿地参与。于是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出版事业发展如火如荼。许多期刊正在为走出国门冲向世界而奋力前行。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到编辑质量、到品牌经营,无不十分的用心。在期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细分化、专门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下,期刊经营的商业模式(赢利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的课题。作为中华医学会中华系列杂志中唯一主要面向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医学期刊,年轻的《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期刊
“活动立台”是不少电视台的口号和竞争策略,然而,真正出色的活动却是非常难得,它需要出色的创意、良好的执行,还要能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以这些标准来衡量,深圳卫视推出的“中国功夫·全球盛典”是一台成功的、高水平的晚会。    一、名至实归的功夫盛典    2007年10月12日,“中国功夫·全球盛典”大型晚会在深圳宝安体育场举行,并由深圳卫视进行现场直播。这台晚会由香港知名导演唐季礼任总导演,晚会主要
期刊
四川汶川“5·12”8.0级特大地震震撼了全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人民积极行动起来,纷纷捐款捐物、赈灾献爱,帮助灾区人民渡过艰难重建家园。与此同时,对于被称为“救命钱”的赈灾资金、物资的监管也提上公共议程。本文以南方抗冰救灾特别是四川抗震救灾有关报道为例,探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舆论监督监管赈灾资金物资。    一、舆论监督对赈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重要性    近年来,加强舆论监督,勇于听取批评
期刊
古语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又曰:“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生活中越是艰险之时,越是困难之时,越能折射出人性、人情之美。  5月16日读《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一组报道,几乎每篇报道中都有一个故事,而每个故事又都是使人感动、流泪。  比如当日《解放日报》“周末”有题为《拯救,在生死之间》《感怀,在灾难面前》《真情,在危急时刻》《生命和感动,如此相依》四个版,每个版中都书写了抗震中一连串的故
期刊
编者按:  采编、发行和广告是当代媒介经营的“三驾马车”,但发行历来不受重视,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本刊开设的“报刊发行”专栏,将把媒介发行作为一个重点关注的话题,希望能为国内百万发行人搭建一座相互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精神家园。本栏目坚持“写发行人的话,为发行人说话”,致力于提供实用的发行资讯,传播发行前沿理念,推介发行界的经典案例。这里的文章要求贴近发行实际、贴近发行生活、贴近发行人员心理。同时,
期刊
会展经济是指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利用各自优势,打造品牌会展。作为一个高收入、高赢利的产业,会展经济也为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一、报业发展需突破广告单一的赢利模式,介入会展业    “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次国际会议,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撒钱”,一位世界展览业巨头如此评说会展经  济的重
期刊
近年来,媒介批评理论的研究,日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有关理论专著和学术论文不断问世。新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雷跃捷先生撰写的《媒介批评》一书,就是继刘建明先生的《媒介批评通论》、王君超先生的《媒介批评——起点·标准·方法》等专著之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西方传媒批判理论,探索中国特色媒介批评理论的一部富有特色的力作。  大凡一
期刊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起始标志的改革开放,至今已走过了整整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在这3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1978年前后,第二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1992年前后,第三次是本世纪初的2004年至2006年。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是从争论开始,而每一场争论又都是由一篇或一组新闻作品引发。与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相伴相生的4篇(组)具有标志性和先导性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