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年揭晓的2006年度陕西新闻奖评选中,我们在《铜川日报》发表的消息《铜川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形成新机制》荣获一等奖。回顾这篇报道的采写过程,我们在对如何推出新闻精品的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记者就是要有一种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捕捉新闻的职业素质,这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记者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就能从错综复杂、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中,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什么是新闻,从而抓住真正有价值的新闻。
作为一名地市报记者,直接面对的是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百姓,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捕捉鲜活的新闻线索,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读者兴趣,判断类似新闻事实的轻重,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新闻。2006年10月份,记者在随铜川市卫生局同志到铜川新区下高埝乡卫生院采访时了解到,该院经过铜川市妇幼保健院两年多的托管,从即将倒闭到起死回生,业务收入由2002年的不足4000元猛增到2005年的60万元,整体面貌有了显著改观。一种新闻记者特有的强烈职业敏感,让我们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新闻线索。随后我们了解到,铜川市为了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2003年起,就对城市大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且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受到了省卫生厅的充分肯定。
扎实采访是写好新闻的前提。从2006年10月份开始,我们先后前往铜川8家城市医院和他们所托管的耀州区小丘卫生院、印台区陈炉镇中心卫生院等11家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深入采访,历时50多天,行程数百公里,走访农民患者100余人、城乡医务工作者30余人。通过这次采访,我们对农村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技术水平落后、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铜川市实施城市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的做法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感受。在座谈中,许多农民患者和乡镇卫生院医务工作者对城市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81岁的农民徐志刚因摔伤住进了印台区陈炉镇中心卫生院,他说,以前像他这种摔伤必须到30公里开外的城市医院去住院,不仅花钱多,而且还耽误病情。如今在镇医院就可以接受城里大医院大夫的治疗,不仅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而且省钱方便。下高埝卫生院一名叫高彩香的产妇说,自己在乡镇卫生院生产费用很低,花销没有超过500元。小丘乡的农民患者王长喜说,以前他们村的人为了到城里医院看病,要翻几座大山,步行十公里后,还要坐2个小时的长途公共汽车。村里相当一部分农民都是“小病往过扛,大病慢慢拖,重病才进医院”。自从小丘卫生院被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托管后,他们村的群众有了病,才慢慢开始进卫生院诊治了。除了和患者座谈,我们还在乡镇卫生院的医务工作者中进行了采访调查,让他们分析对比医院托管前和托管后的情况,谈自己的亲身体会。许多医务工作者都认为,乡镇卫生院托管后他们的收入明显增加,医院的门诊量明显增多,社会影响迅速扩大,群众满意度和知晓率日益提高,他们的医疗技能在城里医生的带领和培养指导下大幅度提高。为了得到更充分的材料,我们分别同铜川市卫生局、8家城市医院的负责人以及到乡镇卫生院挂职锻炼的医务人员进行座谈,让他们谈自己对大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的看法。大家认为8家城市医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别对乡镇卫生院实施整体托管或技术托管,不仅解决了城市医院医疗资源过剩和农村卫生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拉近了城市医务工作者和农民的感情,使部分医务工作者得到了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如何确定主题是写好一篇新闻的关键。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列在中国三大民生问题之首,铜川是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中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市,因此,这里的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为突出。通过对采访材料的认真分析,从全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出发,我们认为铜川卫生医疗改革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出了保护农民健康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经过思考,消息的主题跃然纸上。那就是围绕破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问题,铜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如何对城乡卫生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城市大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主题确定后,我们又对标题制作、导语设计和结构安排下了很大功夫。第一稿出来,消息的引题为《城里大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主标题为《铜川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初步解决》,整篇消息长达1700多字。内容虽然详细,但好像立不起来。后来,总编辑王毅同志对消息提出了修改意见并亲自做了悉心修改:一是制作了醒目而有力的标题;二是设计了引人入胜的导语;三是压缩了消息的背景材料;四是理清了消息主体部分的层次;五是注重了结尾的写作,力求整篇消息的完美。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标题制作得好坏直接影响着一篇新闻稿件是否传神、抢眼。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决定将消息的标题制成复合题:引题为《城市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主标题为《铜川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形成新机制”,副题为《已有二十余万农民从中受益》,这样的复合题既点明了报道的角度(“城市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又凸现了报道的主题(“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还将铜川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所产生的显著社会效益告诉给受众(“已有二十余万农民从中受益”),使消息的分量明显加重。我们还精心修改了导语和结尾,用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话道出了城市大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有效整合医疗卫生资源,给农民和城乡医院带来实惠的显著成效,达到了消息首尾呼应的效果。在消息的主体部分,用简明扼要的文字交待了铜川医疗卫生资源的有关背景。这样下来,消息的篇幅压缩到了900多字,但消息所蕴含的信息量仍然很大,主题更加鲜明,可读性也更强了。
这条不足千字的消息,在《铜川日报》2006年12月22日头版刊登,12月24日《陕西日报》予以转发。此后,宝鸡、延安、渭南、商洛等省内兄弟地市前来铜川参观学习,还有外省一些地市给铜川市卫生局来函来电索要有关资料。他们对铜川市首创的城市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形成新机制的做法给予了很高评价。
从2006年度陕西新闻奖消息一等奖《铜川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形成新机制》的采写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推出新闻精品,必须在深入采访、提炼主题、精心写作三个环节上狠下功夫,深入采访是前提,提炼主题是关键,精心写作是保障,尤其是要眼睛向下、关注民生,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上寻找报道线索,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好新闻作品来。
(作者系《铜川日报》记者)
记者就是要有一种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捕捉新闻的职业素质,这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记者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就能从错综复杂、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中,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什么是新闻,从而抓住真正有价值的新闻。
作为一名地市报记者,直接面对的是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百姓,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捕捉鲜活的新闻线索,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读者兴趣,判断类似新闻事实的轻重,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新闻。2006年10月份,记者在随铜川市卫生局同志到铜川新区下高埝乡卫生院采访时了解到,该院经过铜川市妇幼保健院两年多的托管,从即将倒闭到起死回生,业务收入由2002年的不足4000元猛增到2005年的60万元,整体面貌有了显著改观。一种新闻记者特有的强烈职业敏感,让我们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新闻线索。随后我们了解到,铜川市为了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2003年起,就对城市大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且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受到了省卫生厅的充分肯定。
扎实采访是写好新闻的前提。从2006年10月份开始,我们先后前往铜川8家城市医院和他们所托管的耀州区小丘卫生院、印台区陈炉镇中心卫生院等11家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深入采访,历时50多天,行程数百公里,走访农民患者100余人、城乡医务工作者30余人。通过这次采访,我们对农村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技术水平落后、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铜川市实施城市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的做法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感受。在座谈中,许多农民患者和乡镇卫生院医务工作者对城市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81岁的农民徐志刚因摔伤住进了印台区陈炉镇中心卫生院,他说,以前像他这种摔伤必须到30公里开外的城市医院去住院,不仅花钱多,而且还耽误病情。如今在镇医院就可以接受城里大医院大夫的治疗,不仅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而且省钱方便。下高埝卫生院一名叫高彩香的产妇说,自己在乡镇卫生院生产费用很低,花销没有超过500元。小丘乡的农民患者王长喜说,以前他们村的人为了到城里医院看病,要翻几座大山,步行十公里后,还要坐2个小时的长途公共汽车。村里相当一部分农民都是“小病往过扛,大病慢慢拖,重病才进医院”。自从小丘卫生院被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托管后,他们村的群众有了病,才慢慢开始进卫生院诊治了。除了和患者座谈,我们还在乡镇卫生院的医务工作者中进行了采访调查,让他们分析对比医院托管前和托管后的情况,谈自己的亲身体会。许多医务工作者都认为,乡镇卫生院托管后他们的收入明显增加,医院的门诊量明显增多,社会影响迅速扩大,群众满意度和知晓率日益提高,他们的医疗技能在城里医生的带领和培养指导下大幅度提高。为了得到更充分的材料,我们分别同铜川市卫生局、8家城市医院的负责人以及到乡镇卫生院挂职锻炼的医务人员进行座谈,让他们谈自己对大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的看法。大家认为8家城市医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别对乡镇卫生院实施整体托管或技术托管,不仅解决了城市医院医疗资源过剩和农村卫生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拉近了城市医务工作者和农民的感情,使部分医务工作者得到了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如何确定主题是写好一篇新闻的关键。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列在中国三大民生问题之首,铜川是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中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市,因此,这里的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为突出。通过对采访材料的认真分析,从全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出发,我们认为铜川卫生医疗改革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出了保护农民健康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经过思考,消息的主题跃然纸上。那就是围绕破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问题,铜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如何对城乡卫生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城市大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主题确定后,我们又对标题制作、导语设计和结构安排下了很大功夫。第一稿出来,消息的引题为《城里大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主标题为《铜川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初步解决》,整篇消息长达1700多字。内容虽然详细,但好像立不起来。后来,总编辑王毅同志对消息提出了修改意见并亲自做了悉心修改:一是制作了醒目而有力的标题;二是设计了引人入胜的导语;三是压缩了消息的背景材料;四是理清了消息主体部分的层次;五是注重了结尾的写作,力求整篇消息的完美。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标题制作得好坏直接影响着一篇新闻稿件是否传神、抢眼。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决定将消息的标题制成复合题:引题为《城市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主标题为《铜川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形成新机制”,副题为《已有二十余万农民从中受益》,这样的复合题既点明了报道的角度(“城市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又凸现了报道的主题(“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还将铜川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所产生的显著社会效益告诉给受众(“已有二十余万农民从中受益”),使消息的分量明显加重。我们还精心修改了导语和结尾,用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话道出了城市大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有效整合医疗卫生资源,给农民和城乡医院带来实惠的显著成效,达到了消息首尾呼应的效果。在消息的主体部分,用简明扼要的文字交待了铜川医疗卫生资源的有关背景。这样下来,消息的篇幅压缩到了900多字,但消息所蕴含的信息量仍然很大,主题更加鲜明,可读性也更强了。
这条不足千字的消息,在《铜川日报》2006年12月22日头版刊登,12月24日《陕西日报》予以转发。此后,宝鸡、延安、渭南、商洛等省内兄弟地市前来铜川参观学习,还有外省一些地市给铜川市卫生局来函来电索要有关资料。他们对铜川市首创的城市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形成新机制的做法给予了很高评价。
从2006年度陕西新闻奖消息一等奖《铜川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形成新机制》的采写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推出新闻精品,必须在深入采访、提炼主题、精心写作三个环节上狠下功夫,深入采访是前提,提炼主题是关键,精心写作是保障,尤其是要眼睛向下、关注民生,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上寻找报道线索,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好新闻作品来。
(作者系《铜川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