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课堂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教学工程,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汉语教师就像艺术家,能否创造出杰出的艺术作品,就要看汉语教师是否乐意去钻研教材,钻研课堂教学,是否愿意去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活汉语课堂。汉语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汉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和田地区的汉语教学最常见的就是能“读”会“写“,但不能“听”“说”汉语教学的哑巴汉语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汉语课堂教学只注重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而忽视了“听”“说”能力的锻炼。“汉语”教学故名思意就是要求学生用汉语说话,如果学生只能用汉语“读“”写“而不能用汉语“听”“说”,那么我们的汉语教学就偏离了汉语教学的真正要求。为了使汉语教学走向一个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的通途,就必须把“听”“说”训练放在首位。尽管在汉语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学习语言的四要素,这四项教学环节缺一不可,但是,“这是众所周知的 ,学习汉语亦如此,“听” “说”“读”“写”这四项教学环节是汉语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任何一个汉语教师,在进行汉语课堂教学时,都会严格的遵循“听”、“说”、“读”、“写”这一项教学环节和过程,从“听”、“说”、“读”、“写”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把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变成技能,使学生真正的能用汉语流利的交流。在“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中,“听”“说”能力的训练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听”、“说”是语言教学的前提,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应先从“听”、“说”入门,这是无可非议的。因此笔者认为“听”“说”是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要求大量训练的教学活动。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尽管我们用“组词、造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复述课文”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听”“说”,但“听”“说”的量还是没有达到要求。即:用在“听”“说”训练上的时间太少,“听”“说”训练的的量还是不够。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听”、“说”应该领先,学习汉语亦应如此。因为“听”是为“说”打基础的,“听”是“说”的前提条件,听明白了,听熟练了,听准确了,才能说的标准,才能说得流利,那么在汉语教学中应该如何锻炼学生的听力呢?锻炼学生听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对听力教学的几点看法。
2努力创造语境
和田地区是少数民族高度集中生活的偏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占和田地区总人口的90%以上,汉族还不到10%,因此在和田地区缺少汉语言环境,尤其是在农村或山区更是如此,面对这样的情况,因该如何在我们的汉语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呢?笔者认为,应该把汉语做为课堂教学语言。
尽管我们一直提倡把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但长久以来,这一教学目标一直难以实现。因为我们大多数汉语教师都带着“怕”字走进课堂,怕用汉语讲课学生听不懂,怕自己发音不准,“怕”自己说的不流利,这个“怕”字还是把我们的汉语课堂教学带上了旧的,把母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只要把母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就避免不了用翻译法上课。 试问,如果在汉语课堂中都失去汉语言环境,我们又怎能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民汉兼同”这一教学目标,我们的汉语教学又怎能走向成功呢?因为语言是“练”会的,不是靠”理解”才能掌握的。更何况学生一走出了课堂,就更缺少语言环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汉语教师就更应该努力把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把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老师多费一点心思,多花一点时间这也不是不能实现的。只要汉语老师借助肢体语言、借助面部表情、借助实物来表达,学生还是可以逐渐听懂汉语课堂教学语言的。
3 借助肢体语言
对初学汉语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更要把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让他们在浓浓的汉语氛围中学习汉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借助面目表情、肢体语言、手势、实物,有时借助一些母语,让学生感悟,而不是让学生们死记硬背。这样才能让学生尽快的动耳、动口、感悟其意。比如:“起立!”,“坐下”,“看黑板”,“打开书”,“请你回答问题”,“你真聪明”,“你回答的正确”等等,这些课堂用语教师都可借助手势和面部表情来让学生明白其义。“请跟我读”,“请上黑板写”,“请第一组的同学跟我读”等等,如果借助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或借助母语说一遍,这样几堂课下来学生就能明白其义,这时,再脱离母语完全用汉语讲,就可以为“把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这一目标打下基础并实施。久而久之,学生掌握的课堂用语就多了。我们就能够实现把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这一教学目标了。
4 借助实物
在汉语课堂教学中我们一般都习惯于借助实物讲解词语,但这种方法只局限在讲解词义上,而没有在“听”“说”这一教学环节上多下功夫,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加缺少语言环境。为了给学生营造语言环境,教师在借助实物讲课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多造句,多运用。比如:“黑板,书,录音机,电脑”这些词都可以借助实物或图片让学生明白其义。“微笑”,“跑步”,“学习”,“劳动”,“体操”这些词也可以用肢体语言或图片来让学生掌握,并引导学生造句。比如:“跑”这个词,老师可自己做跑的动作,再给学生说“我跑”,“老师跑”,“汉语老师跑”,“汉语老师在教室跑”,“老师跑得快”…教师还可以一边做动作一边给学生造句,一边让学生大声模仿,或者再拉着一位学生一起做跑的动作,用以上方法引导学生说:“老师和古丽跑”,“汉语老师和古丽跑”,“汉语老师在教室里和古丽跑”…如此一来教师即给学生引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又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了这个词,同时又不知不觉地用“跑”这个词造了许多句子,也给“说”打下了基础。
5 引导学生用汉语直接思维,培养良好的语感
良好的预感是学生自主学习语言和知识终身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语感,自主学习也只能只为空话。汉语语感是人们对汉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汉语语音的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汉语语感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汉语语言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有了良好的语感,在汉语交际中能一听就清,一说就顺,而且听得快,说得好。学生有了语感,就可以为学习语言排除障碍,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省去用母语思维和翻译的环节,直接用汉语思维,说话写文章的时候也不会出现倒装句和病句。有了良好的语感,学生就可以借助工具书﹑网络﹑报刊﹑杂志学习到更的多新词汇,而且也可以借助语感把新词汇感化成技能。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感,学习再多的词汇也没用,说话﹑写文章都不通顺,没有良好的语感,无法揣摸上下文的意思和情感色彩,因而给“听力理解”能力也造成障碍,最终会造成阅读理解能力低下。而许多信息和知识都是通过阅读理解能力来获取的。所以说没有良好的语感,在语言学习中终会形成恶性循环,无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说,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很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把“听”,“说”训练放在首位,只要在课堂教学中能尽力让学生开口“说”,那么我们的汉语课堂教学就一定会走向成功。
1 汉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和田地区的汉语教学最常见的就是能“读”会“写“,但不能“听”“说”汉语教学的哑巴汉语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汉语课堂教学只注重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而忽视了“听”“说”能力的锻炼。“汉语”教学故名思意就是要求学生用汉语说话,如果学生只能用汉语“读“”写“而不能用汉语“听”“说”,那么我们的汉语教学就偏离了汉语教学的真正要求。为了使汉语教学走向一个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的通途,就必须把“听”“说”训练放在首位。尽管在汉语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学习语言的四要素,这四项教学环节缺一不可,但是,“这是众所周知的 ,学习汉语亦如此,“听” “说”“读”“写”这四项教学环节是汉语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任何一个汉语教师,在进行汉语课堂教学时,都会严格的遵循“听”、“说”、“读”、“写”这一项教学环节和过程,从“听”、“说”、“读”、“写”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把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变成技能,使学生真正的能用汉语流利的交流。在“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中,“听”“说”能力的训练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听”、“说”是语言教学的前提,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应先从“听”、“说”入门,这是无可非议的。因此笔者认为“听”“说”是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要求大量训练的教学活动。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尽管我们用“组词、造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复述课文”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听”“说”,但“听”“说”的量还是没有达到要求。即:用在“听”“说”训练上的时间太少,“听”“说”训练的的量还是不够。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听”、“说”应该领先,学习汉语亦应如此。因为“听”是为“说”打基础的,“听”是“说”的前提条件,听明白了,听熟练了,听准确了,才能说的标准,才能说得流利,那么在汉语教学中应该如何锻炼学生的听力呢?锻炼学生听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对听力教学的几点看法。
2努力创造语境
和田地区是少数民族高度集中生活的偏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占和田地区总人口的90%以上,汉族还不到10%,因此在和田地区缺少汉语言环境,尤其是在农村或山区更是如此,面对这样的情况,因该如何在我们的汉语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呢?笔者认为,应该把汉语做为课堂教学语言。
尽管我们一直提倡把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但长久以来,这一教学目标一直难以实现。因为我们大多数汉语教师都带着“怕”字走进课堂,怕用汉语讲课学生听不懂,怕自己发音不准,“怕”自己说的不流利,这个“怕”字还是把我们的汉语课堂教学带上了旧的,把母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只要把母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就避免不了用翻译法上课。 试问,如果在汉语课堂中都失去汉语言环境,我们又怎能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民汉兼同”这一教学目标,我们的汉语教学又怎能走向成功呢?因为语言是“练”会的,不是靠”理解”才能掌握的。更何况学生一走出了课堂,就更缺少语言环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汉语教师就更应该努力把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把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老师多费一点心思,多花一点时间这也不是不能实现的。只要汉语老师借助肢体语言、借助面部表情、借助实物来表达,学生还是可以逐渐听懂汉语课堂教学语言的。
3 借助肢体语言
对初学汉语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更要把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让他们在浓浓的汉语氛围中学习汉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借助面目表情、肢体语言、手势、实物,有时借助一些母语,让学生感悟,而不是让学生们死记硬背。这样才能让学生尽快的动耳、动口、感悟其意。比如:“起立!”,“坐下”,“看黑板”,“打开书”,“请你回答问题”,“你真聪明”,“你回答的正确”等等,这些课堂用语教师都可借助手势和面部表情来让学生明白其义。“请跟我读”,“请上黑板写”,“请第一组的同学跟我读”等等,如果借助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或借助母语说一遍,这样几堂课下来学生就能明白其义,这时,再脱离母语完全用汉语讲,就可以为“把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这一目标打下基础并实施。久而久之,学生掌握的课堂用语就多了。我们就能够实现把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这一教学目标了。
4 借助实物
在汉语课堂教学中我们一般都习惯于借助实物讲解词语,但这种方法只局限在讲解词义上,而没有在“听”“说”这一教学环节上多下功夫,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加缺少语言环境。为了给学生营造语言环境,教师在借助实物讲课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多造句,多运用。比如:“黑板,书,录音机,电脑”这些词都可以借助实物或图片让学生明白其义。“微笑”,“跑步”,“学习”,“劳动”,“体操”这些词也可以用肢体语言或图片来让学生掌握,并引导学生造句。比如:“跑”这个词,老师可自己做跑的动作,再给学生说“我跑”,“老师跑”,“汉语老师跑”,“汉语老师在教室跑”,“老师跑得快”…教师还可以一边做动作一边给学生造句,一边让学生大声模仿,或者再拉着一位学生一起做跑的动作,用以上方法引导学生说:“老师和古丽跑”,“汉语老师和古丽跑”,“汉语老师在教室里和古丽跑”…如此一来教师即给学生引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又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了这个词,同时又不知不觉地用“跑”这个词造了许多句子,也给“说”打下了基础。
5 引导学生用汉语直接思维,培养良好的语感
良好的预感是学生自主学习语言和知识终身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语感,自主学习也只能只为空话。汉语语感是人们对汉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汉语语音的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汉语语感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汉语语言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有了良好的语感,在汉语交际中能一听就清,一说就顺,而且听得快,说得好。学生有了语感,就可以为学习语言排除障碍,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省去用母语思维和翻译的环节,直接用汉语思维,说话写文章的时候也不会出现倒装句和病句。有了良好的语感,学生就可以借助工具书﹑网络﹑报刊﹑杂志学习到更的多新词汇,而且也可以借助语感把新词汇感化成技能。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感,学习再多的词汇也没用,说话﹑写文章都不通顺,没有良好的语感,无法揣摸上下文的意思和情感色彩,因而给“听力理解”能力也造成障碍,最终会造成阅读理解能力低下。而许多信息和知识都是通过阅读理解能力来获取的。所以说没有良好的语感,在语言学习中终会形成恶性循环,无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说,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很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把“听”,“说”训练放在首位,只要在课堂教学中能尽力让学生开口“说”,那么我们的汉语课堂教学就一定会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