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时代消失了。
伴随着这些时代的风度、歌谣、民俗等集体经验也一同淹没无踪。
印象之初的端午节,飘有缕缕艾草味,端午前到河边割些艾草,放在家里。听老辈人说,早时候没有蚊香,晚上就烧一把艾草熏熏,众人围着艾草火堆,在艾草烟雾里讲故事打发时间。
此地端午民俗,当天用艾草煮些鸡蛋、鸭蛋和大蒜,喝用麦仁或大米酝酿的米酒,在门口窗户悬艾草,讲究的老人会给孙子缝香包,裹进雄香,戴在项或肩上,驱蚊辟邪。印象最深的是端午过后,腌透了红心流油的咸鸭蛋开始增人食欲。许多岁时记中都记载端午节为中天节、五月节,是和中秋除夕、并重的“三节”。豫东地区端午节连着忙碌的麦收季,由于农事端午并不隆重,麦收过后“麦罢”才是重要的节气,许多人家都要走“麦罢亲戚”,回娘家、定婚姻都在这个点儿。
节日,或节气,本质是时间的一个戏剧化的仪式,在冗长忙碌的时间里,挽个节,停顿下来,怀念或庆祝,给人们一个欢乐团聚的仪式,亲朋们不致太疏离,时间不致太漫长,日子不致太难熬。
节日有很多类型,主要一种是农历节气,它根植于自然循环的时间形态,这种时间的测量联系着太阳月亮等星体的运动周期,也联系着草木作物的生长周期,如月缺月圆、日出日落,星座循环和花开花落、苗秀荣枯,人生在天地间、自然里,和草木虫鱼一样,顺乎自然节律的变换,生活节日也因应着天地间的节奏。在以钟表刻度计时的“机械时间”之前,时间具有多元的形态,农业社会大多普遍信仰这种自然循环的时间观,它在不断循环往复中显示着自然的生生不息与永恒静态。端午节即是来自这样时间形态下的一个节日,它保持了人与自然节律的敏感、联系与沟通,随着春夏之交,万物复苏,邪气病菌等也沉渣泛起,此外,按照神秘阴阳交替理论,端午节在夏至前,阳气盛到极点阴气开始反弹,就如每天正午午后,是最神秘阴森的时刻,所以农历五月被称为“毒月”“不吉之月”,才会有这样一个辟邪驱毒的节日仪式,端午节悬艾草煮蒜,带有这样辟邪驱毒的神秘仪式。
《红楼梦》五月初三贾母带领合家众人“清虚观打醮祈福”,就是清代端午风俗。南方的端午除了艾草还用菖蒲,《岁华忆语》是民国时期夏仁虎先生晚年回忆南京风俗的作品,其中《端阳》这样记载:“端午节人家,自五月一日,即用菖蒲叶,剪作剑形,并艾叶悬户上,张钟馗像于堂,云可辟邪。戚友家多以鲥鱼、角黍相馈遗。往往遗鱼辗转数处,仍送回本家,则已馁不堪食矣!足为发噱。五日,以野花为束,蘸水洗目曰洗火眼。洗毕,置小鹅眼钱于盆中,倾向门外,曰抛火眼。酒中置雄黄饮之,曰可去毒。于小儿额用雄黄书‘王’字,以象虎形,云易长成。以雄黄书小纸条,其词曰‘五月五日天中节,一切蛇虫尽消灭’,于墙角倒贴之,谓避虫豸。午酒必有一馔,则萱花、木耳、银鱼等五种炒之,曰炒五毒。午餐既竟,则相率至秦淮水滨看龙舟矣。”这段记载十分详细,我猜角黍就是现在的粽子,中间的点火眼不明白怎么回事,倒是点雄黄,让我突然记起小时候也有这么回事,在额头点雄黄辟邪,至于炒五毒,故里并没有这样的事情,五毒本指“蝎子、蛇、蛤蟆、蜈蚣、蝎虎子”,这里以五种相似的植物炒之,是人类学中典型的“相似性巫术”。邓云乡《燕京乡土记》“端午小景”中写道北京是制“五毒饼”馈赠亲友,所谓五毒饼就是玫瑰饼,“用香喷喷、甜滋滋的玫瑰花瓣捣成娇红的玫瑰酱,加蜂蜜和好白糖等熬稀,加松仁等果料,调成馅子,做成雪白的翻毛酥皮饼,上面盖上鲜红的‘五毒’形象印子。”现在市面有些也能买到玫瑰饼,但少了端午的仪式感,只是一种甜点而已。
科学理性的进步,就是一个祛魅的过程,过去那种蒙昧迷信和神秘联想逐渐从人们脑海里祛除了,人们的时间脱离了自然节律,缩进了机械的钟表和电子数字,不再神秘,许多传统节日像端午节这样少了各种迷信式的仪式,丧失了本身的文化记忆和自然内涵,变得空洞无物,仅仅是快节奏社会的一刻时间停顿,一次休息时间,是社会发展的题中之意。
几年前在郑州租房子,房东在门口挂了一束艾草,七月份,艾草已經干枯,仍能闻到缕缕艾草味,后来每到端午节,总能想起那束干枯的艾草,闻到艾草的味道,这味道总牵引着回忆的丝缕。
伴随着这些时代的风度、歌谣、民俗等集体经验也一同淹没无踪。
印象之初的端午节,飘有缕缕艾草味,端午前到河边割些艾草,放在家里。听老辈人说,早时候没有蚊香,晚上就烧一把艾草熏熏,众人围着艾草火堆,在艾草烟雾里讲故事打发时间。
此地端午民俗,当天用艾草煮些鸡蛋、鸭蛋和大蒜,喝用麦仁或大米酝酿的米酒,在门口窗户悬艾草,讲究的老人会给孙子缝香包,裹进雄香,戴在项或肩上,驱蚊辟邪。印象最深的是端午过后,腌透了红心流油的咸鸭蛋开始增人食欲。许多岁时记中都记载端午节为中天节、五月节,是和中秋除夕、并重的“三节”。豫东地区端午节连着忙碌的麦收季,由于农事端午并不隆重,麦收过后“麦罢”才是重要的节气,许多人家都要走“麦罢亲戚”,回娘家、定婚姻都在这个点儿。
节日,或节气,本质是时间的一个戏剧化的仪式,在冗长忙碌的时间里,挽个节,停顿下来,怀念或庆祝,给人们一个欢乐团聚的仪式,亲朋们不致太疏离,时间不致太漫长,日子不致太难熬。
节日有很多类型,主要一种是农历节气,它根植于自然循环的时间形态,这种时间的测量联系着太阳月亮等星体的运动周期,也联系着草木作物的生长周期,如月缺月圆、日出日落,星座循环和花开花落、苗秀荣枯,人生在天地间、自然里,和草木虫鱼一样,顺乎自然节律的变换,生活节日也因应着天地间的节奏。在以钟表刻度计时的“机械时间”之前,时间具有多元的形态,农业社会大多普遍信仰这种自然循环的时间观,它在不断循环往复中显示着自然的生生不息与永恒静态。端午节即是来自这样时间形态下的一个节日,它保持了人与自然节律的敏感、联系与沟通,随着春夏之交,万物复苏,邪气病菌等也沉渣泛起,此外,按照神秘阴阳交替理论,端午节在夏至前,阳气盛到极点阴气开始反弹,就如每天正午午后,是最神秘阴森的时刻,所以农历五月被称为“毒月”“不吉之月”,才会有这样一个辟邪驱毒的节日仪式,端午节悬艾草煮蒜,带有这样辟邪驱毒的神秘仪式。
《红楼梦》五月初三贾母带领合家众人“清虚观打醮祈福”,就是清代端午风俗。南方的端午除了艾草还用菖蒲,《岁华忆语》是民国时期夏仁虎先生晚年回忆南京风俗的作品,其中《端阳》这样记载:“端午节人家,自五月一日,即用菖蒲叶,剪作剑形,并艾叶悬户上,张钟馗像于堂,云可辟邪。戚友家多以鲥鱼、角黍相馈遗。往往遗鱼辗转数处,仍送回本家,则已馁不堪食矣!足为发噱。五日,以野花为束,蘸水洗目曰洗火眼。洗毕,置小鹅眼钱于盆中,倾向门外,曰抛火眼。酒中置雄黄饮之,曰可去毒。于小儿额用雄黄书‘王’字,以象虎形,云易长成。以雄黄书小纸条,其词曰‘五月五日天中节,一切蛇虫尽消灭’,于墙角倒贴之,谓避虫豸。午酒必有一馔,则萱花、木耳、银鱼等五种炒之,曰炒五毒。午餐既竟,则相率至秦淮水滨看龙舟矣。”这段记载十分详细,我猜角黍就是现在的粽子,中间的点火眼不明白怎么回事,倒是点雄黄,让我突然记起小时候也有这么回事,在额头点雄黄辟邪,至于炒五毒,故里并没有这样的事情,五毒本指“蝎子、蛇、蛤蟆、蜈蚣、蝎虎子”,这里以五种相似的植物炒之,是人类学中典型的“相似性巫术”。邓云乡《燕京乡土记》“端午小景”中写道北京是制“五毒饼”馈赠亲友,所谓五毒饼就是玫瑰饼,“用香喷喷、甜滋滋的玫瑰花瓣捣成娇红的玫瑰酱,加蜂蜜和好白糖等熬稀,加松仁等果料,调成馅子,做成雪白的翻毛酥皮饼,上面盖上鲜红的‘五毒’形象印子。”现在市面有些也能买到玫瑰饼,但少了端午的仪式感,只是一种甜点而已。
科学理性的进步,就是一个祛魅的过程,过去那种蒙昧迷信和神秘联想逐渐从人们脑海里祛除了,人们的时间脱离了自然节律,缩进了机械的钟表和电子数字,不再神秘,许多传统节日像端午节这样少了各种迷信式的仪式,丧失了本身的文化记忆和自然内涵,变得空洞无物,仅仅是快节奏社会的一刻时间停顿,一次休息时间,是社会发展的题中之意。
几年前在郑州租房子,房东在门口挂了一束艾草,七月份,艾草已經干枯,仍能闻到缕缕艾草味,后来每到端午节,总能想起那束干枯的艾草,闻到艾草的味道,这味道总牵引着回忆的丝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