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老妻”里藏着爱情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x_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741年,兖州司马杜闲托人向司农少卿杨怡提亲,希望长子杜甫能够迎娶杨府千金。杨怡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满口答应,但女儿杨氏有几丝犹豫。毕竟此时的杜甫只是一介布衣,尚无功名在身。还是杨怡的一番话,打消了她的顾虑:“杜家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杜甫才华超群,他日定会金榜题名。且他一脸忠厚,不似轻浮狡黠之徒,值得托付。”
  定下这门亲事后,杨氏便开始憧憬婚后的美满生活。但她没料到的是,父亲的话只说对了一半。
  杜甫七岁作诗,九岁成名,小小年纪,社交圈里全是岐王李范、大臣崔涤、御用乐师李龟年这样的达官贵人。他写下的诗句也是磅礴大气,吞吐万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天下俊杰,合我其谁”的霸气。但残酷的现实给了他和杨氏连番痛击。
  公元747年,唐玄宗下诏,让全国的书生到长安比拼才艺,优胜者不仅可以直接授官,还可以落户京城,杜甫欣然报考。奈何这场考试只是一出闹剧。身为主考官的李林甫在考试结束之后,在皇帝面前声称“野无遗贤”。就这样,数百名考生竟无一人被录用。
  杜甫哭笑不得,却也奈何不得,为了谋取功名,他只得滞留长安,寻找其他机会。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别说升官发财,连养活自己也极为不易。“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受盡冷脸和白眼之后,杜甫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但一想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初心,还有家中娇妻幼子都在等着他荣归故里,他只得咬紧牙关,继续坚持,期待有朝一日,能够袍笏加身。
  直到公元755年,在一口气连写了三篇《大礼赋》,歌颂皇室的祭祀盛典之后,杜甫终于成功引起了天子注意,几番波折下来,最终被定职为从八品的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总算进了体制。任命书一下来,杜甫立刻动身返乡,他要把这个好消息亲口告诉妻子。
  正是在回奉先的途中,杜甫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妻儿寄居在奉先,孤苦无依,与我风雪相隔千百里。作为父亲和丈夫,我怎能弃之不顾,就算是有万般磨难,也要与她携手共度。
  没有想到的是,杜甫刚进家门,就听到杨氏号啕大哭的声音,原来年幼的儿子已被活活饿死。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杜甫一下子愣在原地,羞愧不已。在这首诗里,他第一次称杨氏为“老妻”。“老妻”其实并不老,此时的杨氏才三十余岁。但婚后十年,杜甫基本上都在外交游,只有杨氏一人抚养孩子、照料双亲。贫困愁苦的生活,让她的容颜过早地衰老了。杜甫的一声“老妻”,喊出来的不仅是亲昵,还有愧疚和感激。
  杜甫没有料到的是,他的这份愧疚才刚刚开始。
  就在他回到奉先当月,“安史之乱”爆发。可怜的杨氏还没有用上杜甫的半点俸禄,就要和他一起搬到鄜州避难。不久,杜甫听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又只身北上,前去投奔。留在羌村的杨氏孤苦无助,个中辛酸,不言而喻。而杜甫的心里也时刻惦记着杨氏。
  前往灵武途中,他不幸被俘,押到了长安。身在沦陷区,杜甫除了感慨烽烟肆虐、山河破碎,也非常想念困守廊州的妻子:“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所幸的是,当时的杜甫并无多大名气,几个月后,趁着叛军不注意,他溜出长安城,赶到了唐肃宗的临时行在,被授职左拾遗。
  上任不久,杜甫便开始打听鄜州的消息。听说叛军所到之处,疯狂杀戮,十室九空,他心急如焚。可朝廷正值用人之际,自己又是新官上任,不便休假探亲,杜甫只得写上一封家书,寄往鄜州的羌村。十个月过去了,他没有收到任何回音。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杜甫这样安慰自己。
  到了最后,他甚至“反畏消息来”,脆弱的内心已经无法承受任何不幸。就在这一年,因为替兵败的宰相房琯说了几句公道话,杜甫触怒唐肃宗,被赶出朝廷,放还鄜州。满腔赤诚却落得如此下场,杜甫有些心灰意冷。也罢,他趁着这个机会,赶紧回去看望妻儿。
  杜甫到达羌村,已是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破败的柴门,还有枝头的几声雀鸣,一片萧条衰败之景,让杜甫心里更添几分悲凉。他加快脚步,推开了柴门。杨氏听到屋外的动静,连忙出门查看,只见院子里站着一个衣衫褴露、满头白发的老人,她愣了好久,才反应过来。
  她实在不敢相信,在烽火连天的年代,一别数年、杳无音讯的丈夫还能活着回来。而眼前的一幕,也让杜甫百感交集。妻子瘦骨嶙峋,一身粗布短衣,打满了补丁。儿子宗文脸色苍白,光腿赤脚;两个小女儿的衣服也又破又旧,已经短得遮不住膝盖。他们对于眼前的父亲都感到非常陌生。杜甫刚张口喊了一声“宗文”,儿子立马转过身去,泣不成声。
  那一刻,杜甫心如刀割。过了许久,一家人才团团抱住,齐声痛哭。夜里,杜甫和妻子相对而坐,想起他在长安时写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恍若梦里。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杜甫决定此生再也不与妻子分离。
  这年秋天,杜甫带着妻儿,几经辗转,避难入川,一待就是十年。虽然先后得到严武、柏茂林等官员的照顾,杜甫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杨氏甚至要卖掉陪嫁的金钗,才能换取些许口粮,“囊虚把钗钏,米尽坼花钿”。这一切,都让杜甫羞愧不已,“计拙无衣食”“飘飘愧老妻”。贤惠的杨氏却从不计较这些,依然和当年一样,照料孩子成长,关心丈夫身体,“家贫仰母慈”“老妻忧坐痹”。
  只有极少数时候,杜甫和杨氏才有片刻欢愉,或画纸为棋,“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或泛舟江上,“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但好景不长,公元768年,杜甫乘船出峡,一家人又开始了流浪。两年后,杜甫不幸病逝,杨氏也郁郁而终。
  在唐朝,有很多诗人喜欢写诗赠给歌姬舞女。杜甫未能免俗,偶尔也会陪同官员应酬,享用歌姬佐酒,但他的笔下是“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这境界,不知要比其他诗人高出多少档次。
  当然,也有一些诗人会给妻子写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相思只是点到即止。“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写得很深情,其实很薄幸。“男儿何心恋妻子,莫向江村老却人”,在岑参看来,与建功立业相比,妻子分量太轻。
  或许正因如此,古代诗人的妻子,形象都非常模糊,几乎没有存在感。唯有杜甫,一生挚爱杨氏,将她的生活点滴全写进诗里。他写给杨氏的诗,就如同他俩的爱情,朴实无华,真挚感人。这样一来,后世之人在走进杜甫的同时,也能真切地看到,一个淳朴善良、坚强宽容的“老妻”杨氏。
  编辑/羽川
其他文献
处理掉武大郎,其实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  最初,潘金莲喂武大郎喝药。为了不引人注意,不让武大郎生疑,潘金莲趁着出门买菜的工夫,跑了好几个药房,才凑足一斤砒霜。买回来后,她熬好药汤,趁没人一股脑加到武大郎的药汤里,其间行事,脸不能红,手不能抖,心不能慌,还得亲手喂武大郎,看着他一口一口地喝掉。等武大郎一死,处理掉药汤药渣后,她立马要哭声大作,假哭千嚎大半夜。眼泪可以少点,但是哭嚎声必须大,至少要让
明朝官员于慎行自幼天资聪颖,且学习勤奋,17岁时就高中举人。在鹿鸣宴(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上,主考官提出要为其举行成人之礼。年纪轻轻就获此殊荣,换作别人早就磕头谢恩了,于慎行却以自己未奉父命,婉拒了主考官。在之后的为官路上,于慎行一直坚守自己忠厚平恕、襟怀坦白的性格;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第一。  于慎行担任明神宗日讲官期间,一次,于慎行等人讲完课,听得如痴如醉的明神宗非常高
提起唐代科考,大家可能会纷纷举手抢答:我知道,我知道!分明经和进士两科!不错,不过只说对了一部分。因为严格来说,唐代科举分两大类:制举和常举。  所谓“制举”,就是由皇帝下诏、以招“非常之才”为目的而不定期举办的非常规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全看皇帝的用人需求。比如初唐四杰中的王勃,16岁就考中幽素科做了官,这个科目就是制举考试的一种。  有唐一代,设立过的制举科目大概不下百种,比较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科
唐玄宗  感觉自己的脸最近变大了。  杜甫  李白:那是肿!  杨贵妃:皇上,注意身体啊!  玉真公主:皇兄,注意身体啊!  唐玄宗回复李白:你明天来我办公室一下!  唐玄宗回复杜甫:你点赞什么意思?  杜甫回復唐玄宗:啊!手滑。皇上,微臣罪该万死!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乌。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李白,王维,王昌龄,杜甫  李白:孟夫子,向你发送小心心!  孟浩然回复李白:我
这张照片居然不是实景拍摄,而是在摄影棚里完成的。为满足顾客COS纺织女工的心愿,桑德斯吃力地搬来这架“庞然大物”。当时英国已邁向机械化的道路,手工生产的价值逐渐只剩情怀。  这款油纸伞与人体的比例有点夸张,人家丁香一般的姑娘都是撑着油纸伞走过雨巷,而它大概适合被彪形大汉扛在肩头,顶着狂风暴雨追逐雷和闪电的力量。  考验体力的油纸伞再度出镜,但这回更抢镜的是左右两张宛如“复制 粘贴”的面孔一一他们大
历史上,能够进入国史的人多为高官大吏,或名臣猛将。独山(今属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走出的大清官员莫与俦(chou)却是个例外,他官职最大时仅仅做到知县、一个正七品的官。然而,他的事迹竞被写入了《清史稿》,备受后人赞叹。原因无他,因为他是一个为民办实事的能吏,更是一个两袖清风的廉吏。  嘉庆六年(1801年),38岁的莫与俦挥一挥衣袖,告别故土独山,马蹄嗒嗒,走向四川的盐源县(今属四川凉山彝族自
苏格兰军人格雷格尔·麦格雷格尔加入英国陆军后,因参加南美独立战争等而名声大震。但他并不满足,时刻准备找机会发大财。  1815年,拿破仑战败,欧洲各国局势趋向稳定,英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物价降低,民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开始将多余的钱财进行投资——购买政府债券。后来,因银行利率下降,公债利率屡次下调。这种稳定但收益低的投资方式逐渐变得不再吸引人。英国民众决定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很快,他们发现俄国
1644年,崇祯在煤山自缢,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南明。刚登上皇位的朱由崧当然希望能在南京安稳地做他的南明梦,所以就派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左懋第为使节,北上与清军议和。任何单方面的请和都是无能的表现,对于这次请和,左懋第是不赞成的,到临行之时,他还在愤慨上疏:“望皇上时以先帝之仇、北都之耻为念,不以北行和议为必成,不以和成为足恃……”  顺治在太和门举行登基大典不久,左懋第到了燕京。此时的燕京已经成
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永毕业于哈佛大学考古专业,学成归国后,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考古組工作。不料大好年华之际,他却患上了肺病,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抗战期间,史语所迁到四川李庄,梁思永一家也随同迁到李庄。当时,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所在的中国营造学社也迁到李庄,其妻林徽因同样卧病在床。  在李庄的那段岁月是一段苦难的经历,很多家庭不得不变卖衣物度日,梁家更是如此。得知梁思永的病情后
董卓篡权,天下纷纷为之讨伐。在曹操的号召下,十八路诸侯齐聚洛阳,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按说此等声威,足以撼动老贼,剿戮群凶。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看似十分强大的“联合国军”,却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没有动得董卓分毫,反而在不断的内讧争斗中偃旗息鼓,各奔东西。如此结局,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曹操招齐人马后,觉得自己羽翼未丰,没有影响力,就提议推举名将之后袁绍为盟主。袁绍初时不肯,但架不住众人一再相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