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渗透美育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WANG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语文教材中,诗歌、散文、小说、寓言、童话等不同文体,无不蕴含着美的因素,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而"语文美育渗透"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同时,有机地渗透美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美的氛围中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它侧重于以美的规律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入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亦是一种情感教育,即老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完成塑造健全人格的光荣使命。
  
  一、在品词析句中,领悟语言文字美。
  
  作者在写文章时,总是字斟句酌,以达到用词的精练和准确。"推敲"一词是唐朝诗人贾岛和韩愈在诗词炼字上的一段千古佳语;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成了炼字的千古美谈。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中精确优美的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玩味。例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句,要求学生深刻领悟诗句的精妙,不妨把原句改作"山像银蛇,原似蜡象",让学生反复比较,仔细揣摩、品味,学生很容易发现:改句只作静态描绘,只是形似,大自然缺乏生机;原句则由一"舞""一张"两个动词的运用,对事物作了动态描绘,形神兼备,赋予静寂的大自然以无限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让学生深刻体会了遣词造句的精妙,更让学生体味到作者独具的匠心,从而使学生在推敲、玩味中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二、在媒体运用中,感受意境形象美。
  
  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读到文字时和生活联系起来,具体领会它的意蕴和情味,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深刻感受意境形象美。"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幅情境交融、形神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而要再现意境,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教学古诗《渭城曲》,先让学生反复听诗歌录音感知内容,然后运用实物投影仪投影诗歌主题插图,最后播放《渭城曲》录音带,渲染离别气氛。这样就十分形象逼真地使学生感受到诗人与友人间深挚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之情,让学生尽情陶醉在美的艺术氛围中。
  
  三、在朗读训练中,体会音乐节奏美。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重要的训练,对提高学生语言修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读课文,使优美的课文变成学生优美的语言修养。在极富声调变化的朗读中感悟文中的情感美、音乐美,在教学课文中,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创设情境,正确处理文中轻重、缓急的语言变化,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陶冶了学生感受美的情趣。
  
  四、在引发共鸣中,品味思想情感美。
  
  情感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贯穿于艺术思维和创作活动的全过程,并渗透于艺术形象之中。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课文蕴藏的丰富情感因素,让学生充分领悟文中思想情感的美,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使学生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陶冶情操。
  由于中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生活阅历不深,要正确把握和全面理解作者作品的思想情感必然会有很大困难。这样,就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好学生,帮助学生寻找情感的共鸣点。如《岳阳楼记》,它不仅由于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凡响,给人以美的享受,更由于它所体现的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时时敲击着读者的心弦,因而成为千古不朽的美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真情只能在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教学时,学生对"阴--晴"两种不同景色而带来的"悲--喜"两种不同的心情的理解和认识是有现实生活基础的,容易产生共鸣,这是理解全文思想情感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所以必须引导好并细细品味。应该说,这是学生理解作者一生追求的"古仁人"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怀和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那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崇高抱负的基础。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对亲子装的兴起原因、作用、现状、设计创新、延伸产品开发等进行分析研究,对亲子装的设计,主张以情感为主线,针对不同角色进行设计,以改变现有亲子装存在款式雷同、品种单调的局面,倡导系列化的创新设计,舍弃概念化、表面化的设计,从设计的本质及表达的主题出发,以深层次的挖掘亲子装的内涵。  关键词:亲子装;情感;系列设计;创新    近几年来亲子这个概念,已经悄悄走进了如今许多年轻父母的思想。所
期刊
摘 要: 对信息资源的研究存在多个角度,如从其分类、分布、度量、配置等都可以展开研究。同其他信息资源的开发一样,国民经济动员信息资源的开发也应包括国民经济动员信息资源的采集,挖掘与再生三个方面。本文从这三个方面介绍了国民经济动员信息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信息资源;开发    1.引言    国民经济动员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核心要素,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既是
期刊
摘 要:电力电子及开关电源技术因应用需求不断向前发展,新技术的出现又会使许多应用产品更新换代,还会开拓更多更新的应用领域。开关电源高频化、模块化、数字化、绿色化等的实现,将标志着这些技术的成熟,实现高效率用电和高品质用电相结合。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开关电源    现代电源技术是应用电力电子半导体器件,综合自动控制、计算机(微处理器)技术和电磁技术的多学科边缘交又技术。在各种高质量、高效、高可
期刊
摘要: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  关键词:有效参与;思维参与;主动探究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期刊
摘要:学分制的实施要求考试的改革。针对中职生在英语这门课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及根据这学科的性质、特点等情况,笔者提出了中职《基础英语》实行分块、分层、多形式个性化考试的建议及设想,以期促进中职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促进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学分制,个性化考试,分块考试,分层考试,多形式考试 。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份量和成效,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因材
期刊
摘 要: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起方便、简单的课件演示来代替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搭上"现代化快车"后,老师的一手漂亮板书到底还需要吗?本文试图就如何正确对待在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课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板书;教学;CAI课件    板书、行为和普通话,是教师三大基本功。板书是教师最普遍的教学行为,也是教学技术中的"常规武器"
期刊
摘 要:随着双语教学在教学中的逐渐推广,人们对双语教学的期待和观望也逐渐加深。但是,双语教学在我国的推行也只是在初始阶段,其还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误区和需要深入探讨之处。笔者试从自己以及其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出发,结合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探讨双语教学的实际意义和导向,以期对双语教学在化学教学的运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化学;双语教学;外语;学科    随着中
期刊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实时或非实时地传递多媒体的音频、视频或数据等信息,进行可视的、交互的远程教育形式。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能提供公平、广泛和廉价的教育方式,使教育效率大大提高。使学习者不再受到地理位置和上课时间等因素的制约,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和最优秀的网站可以被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中所拥有。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    远距离教育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实用性,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新教材里,编者更加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因此,我在课程改革当中力求能够挖
期刊
摘 要: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正确处理许多关系,其中口语能力、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关系,写前阶段与具体写作、修改定稿的关系,写作模式、个人风格与写作水平的关系最为重要。  关键词:英语写作;能力;提高    随着英语教学的不断深入与发展,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交往的日益频繁与合作的进一步扩大,英语写作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现在诸多形式的英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