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是一片有着悠远而丰厚的文化根基的神奇土地。在不断创造出灿烂文明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勤劳智慧的祖先们为我们留下了异常丰富的文明成果。于是,“藏宝于民”就有了丰厚的土壤。特别是近年来,民间收藏蓬勃兴起,一些民间收藏家还创办起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将那些有着各种价值的珍品向世人展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民办博物馆都散发着哪些迷人的光彩……
川菜博物馆
春日里的品鉴
今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比往年早了许多。还是农历二月间,成都已是一片春意盎然。
周末了,对于好吃的成都人来说川菜是他们最钟爱的饮食,但如果能在一天内既吃了美食又了解了川菜历史,来成都川菜博物馆当属首选。
走进成都川菜博物馆,川西民居风貌的建筑风格吸引众人。青瓦白墙、飞檐红柱,一派飘逸淡雅之景。
边走边看,川菜的精髓在一步步展开。
典藏馆以文物、典藏、图文陈列的形式展示了川菜文化,让游客在领略美食之前,先了解川菜的起源、演变、发展以及川菜文化的形成。
想到川菜的色香味,就禁不住吞一吞口水。在互动演示馆里,游客们不仅能看美食还能吃美食。这里以动态的、艺术的效果向游客们呈现出一道道精美的川菜。中午时分,互动演示馆里的师傅们就开始忙活了。极具川式风味的回锅肉、鱼香肉丝、水煮肉片……在师傅的刀刃下开花,在锅勺间翻滚,一会儿工夫,香气扑鼻的川菜就摆在桌前。打望就餐的游客们,都早已伸长了脖子,准备好筷子,准备酣战一番。
大快朵颐之后,出门便可见杜鹃、樱花竞相开放、垂柳随风轻舞,池塘边,三五个小孩正在嬉笑着打捞小蝌蚪……迎着午后的暖日,徜徉在新派古典园林中,心中升起一阵阵满足感。
绕过园林,灶王爷祠堂赫然在立。敬一敬灶王爷,感悟“一餐一饮,当思来之不易”,珍惜现在所得的,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
下午时分,饱饮茶香后,可以寻一寻川菜原料加工地。“采青”是原料加工地的雅名。一幅对联夺人眼球。上联“酿豆瓣似红烧连营”,下联“制泡菜如水淹七军”,横批“味道三国”。这里,有制作豆瓣的加工器材和正在烈日下暴晒的大缸豆瓣。远远看去,还真是有几分壮阔之景。
成都川菜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以菜系文化陈列内容为主题的博物馆,它抛弃了传统的博物馆单纯展示的方法,而是将历史、文化、品茗、游园结合在一起,让川菜文化在人们的眼中、口中、心中慢慢发芽开花。
女红博物馆
灵动得像有生命一样
□ 本刊记者 彭纳
阳光明媚的三月,正逢“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时节,伴着和暖的阳光与阵阵花香,记者探访了“成都标榜女红工艺博物馆”。
绿树掩映中的女红博物馆总共两层,展厅面积为800平方米。一走进博物馆,8台样式各异的老式织布机一字排开。据馆长介绍,这些老织布机都是在四川各地收集回来的。在纺织展厅中,罗列着许多这些老纺车的新“杰作”供人参观。
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而女红博物馆的镇馆宝并不是展品,而是肖德全、肖梅、林玉海三位成都市蜀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当记者走进蜀绣工作室,三位老师正埋着头,专注地绣着作品。记者走近一看,肖德全老师正在用头发丝绣新作品。“头发也能当线用?”记者忍不住打断肖老师,肖老师停下手边活耐心给记者讲解道:“这是我们的新实验,我们在这儿也不光绣作品,还做些研究创新,材料上、内容上都有。”
三位老师很热情,展示了很多作品,其中一幅《女十忙》的作品已经装裱完成,将永久展存于女红博物馆中。《女十忙》的内容也正是反映古代女子织布的流程,三位老师花了整一年的时间才完成这幅作品,手法的细腻展现在作品的各个不起眼的细微处。另一幅吸引记者的作品,是以新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为蓝本,经三位老师八个月时间完成的。肖老师告诉记者,这幅作品难在颜色的搭配,难在很多细节的突出。记者凑过去一看,果然,佛像头顶部位很多立体的小装饰,都是凸出的、立体的。三位老师骄傲地告诉记者,这幅作品已经被故宫博物馆收藏了。
据馆长介绍,目前,女红工艺博物馆的纺织坊、绣坊已经面向学生开课。这也算得上是一种传承。游客如果手痒痒,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上阵试一试。
参观一圈下来,记者最深的感触是,在这里,我们仍然可以听到老织布机“吱嘎”的轻声细语。这声音让博物馆灵动得像有生命一般。
乌木博览苑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本刊记者 贺贵成
阳春时节,记者来到乐山大佛绿色旅游通道的苏稽古镇,映入眼帘的是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来规划和建设的乐山乌木文化博览苑。
乌木又名“阴沉木”,它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有“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称。我国民间素来都把乌木看作辟邪之物,将之制作成工艺品、佛像、护身符挂件。古人有云:“家有乌木半方,胜过财宝一箱。”
乐山乌木文化博览苑是一个完全由民间资本投入的民营文化企业。公司董事长蒋纪林历经数十年的潜心收藏、精心筹备,创下了四个全国第一:收集乌木原材料5000多立方米居全国第一;乌木艺术品数量和质量居全国第一;馆内大型木雕艺术作品个体规格居全国第一;开发生产的乌木产品品种及丰富文化内涵居全国第一。
记者看到,在乐山乌木文化博览苑陈列着四大特色展品:各种纯天然、形态各异的木化石碳化木,高大粗壮、保存着原始状态的乌木树干,巍然屹立在大厅中央,其中,有形成达8700年的天然乌木树根“孔雀开屏”,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为主题的大型乌木雕刻艺术珍品,堪称乌木苑的“镇殿之宝”;在天然乌木的基础上精心雕琢而成的各类艺术品,特别是佛教及道教文化珍藏品,更是栩栩如生,弥足珍贵;用乌木开发的各类生活用品、办公用品、装饰用品以及各式高档家具,将乌木的艺术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完美地集于一身。
乐山乌木文化博览苑对于收藏、研究人类自然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先后获得了“四川最具影响力的私人博物馆”、“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
唐代的青瓷、明代嘉靖的青花、唐寅的《溪柳鱼乐图》、清代的粉彩、启功的行书、周春芽的“绿狗”雕塑,甚至还有辽国契丹族陪葬的金缕衣、藏传佛教的水晶立像……藏品总数超过5万件,包含书画艺术、青铜器、瓷器、陶器、玉器、金银杂件及佛教艺术等各类藏品的成都华通博物馆,正静静地矗立在成都高新企业林立的孵化园一个“角落”里。
始建于2004年的成都华通博物馆,展馆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目前已成为一个集收藏、教育、培训、实验、研究为一体的正规博物馆。该馆的藏品顺序安排和参观流程十分考究,依据不同的文物保存环境设计出不同的温度湿度监控方案,还采用了世界先进的安全防范技术及设备,其基本建设及基础设施、设备累计投入达数亿元。
“随着华通博物馆的扩建,我们也在不断的充实藏品,主要是通过参加拍卖会和收集私人藏品。”为更好地保护和研究馆内珍贵藏品,华通博物馆宣教部主任王敏告诉记者,该博物馆在2007年底建立了文物检测研究中心,配置了国内领先的高科技技术设备,并与四川大学考古系合作办学,成立文物保护专业。2009年9月,正式成为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检测与研究基地,并于2011年12月与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成立四川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川菜博物馆
春日里的品鉴
今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比往年早了许多。还是农历二月间,成都已是一片春意盎然。
周末了,对于好吃的成都人来说川菜是他们最钟爱的饮食,但如果能在一天内既吃了美食又了解了川菜历史,来成都川菜博物馆当属首选。
走进成都川菜博物馆,川西民居风貌的建筑风格吸引众人。青瓦白墙、飞檐红柱,一派飘逸淡雅之景。
边走边看,川菜的精髓在一步步展开。
典藏馆以文物、典藏、图文陈列的形式展示了川菜文化,让游客在领略美食之前,先了解川菜的起源、演变、发展以及川菜文化的形成。
想到川菜的色香味,就禁不住吞一吞口水。在互动演示馆里,游客们不仅能看美食还能吃美食。这里以动态的、艺术的效果向游客们呈现出一道道精美的川菜。中午时分,互动演示馆里的师傅们就开始忙活了。极具川式风味的回锅肉、鱼香肉丝、水煮肉片……在师傅的刀刃下开花,在锅勺间翻滚,一会儿工夫,香气扑鼻的川菜就摆在桌前。打望就餐的游客们,都早已伸长了脖子,准备好筷子,准备酣战一番。
大快朵颐之后,出门便可见杜鹃、樱花竞相开放、垂柳随风轻舞,池塘边,三五个小孩正在嬉笑着打捞小蝌蚪……迎着午后的暖日,徜徉在新派古典园林中,心中升起一阵阵满足感。
绕过园林,灶王爷祠堂赫然在立。敬一敬灶王爷,感悟“一餐一饮,当思来之不易”,珍惜现在所得的,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
下午时分,饱饮茶香后,可以寻一寻川菜原料加工地。“采青”是原料加工地的雅名。一幅对联夺人眼球。上联“酿豆瓣似红烧连营”,下联“制泡菜如水淹七军”,横批“味道三国”。这里,有制作豆瓣的加工器材和正在烈日下暴晒的大缸豆瓣。远远看去,还真是有几分壮阔之景。
成都川菜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以菜系文化陈列内容为主题的博物馆,它抛弃了传统的博物馆单纯展示的方法,而是将历史、文化、品茗、游园结合在一起,让川菜文化在人们的眼中、口中、心中慢慢发芽开花。
女红博物馆
灵动得像有生命一样
□ 本刊记者 彭纳
阳光明媚的三月,正逢“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时节,伴着和暖的阳光与阵阵花香,记者探访了“成都标榜女红工艺博物馆”。
绿树掩映中的女红博物馆总共两层,展厅面积为800平方米。一走进博物馆,8台样式各异的老式织布机一字排开。据馆长介绍,这些老织布机都是在四川各地收集回来的。在纺织展厅中,罗列着许多这些老纺车的新“杰作”供人参观。
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而女红博物馆的镇馆宝并不是展品,而是肖德全、肖梅、林玉海三位成都市蜀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当记者走进蜀绣工作室,三位老师正埋着头,专注地绣着作品。记者走近一看,肖德全老师正在用头发丝绣新作品。“头发也能当线用?”记者忍不住打断肖老师,肖老师停下手边活耐心给记者讲解道:“这是我们的新实验,我们在这儿也不光绣作品,还做些研究创新,材料上、内容上都有。”
三位老师很热情,展示了很多作品,其中一幅《女十忙》的作品已经装裱完成,将永久展存于女红博物馆中。《女十忙》的内容也正是反映古代女子织布的流程,三位老师花了整一年的时间才完成这幅作品,手法的细腻展现在作品的各个不起眼的细微处。另一幅吸引记者的作品,是以新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为蓝本,经三位老师八个月时间完成的。肖老师告诉记者,这幅作品难在颜色的搭配,难在很多细节的突出。记者凑过去一看,果然,佛像头顶部位很多立体的小装饰,都是凸出的、立体的。三位老师骄傲地告诉记者,这幅作品已经被故宫博物馆收藏了。
据馆长介绍,目前,女红工艺博物馆的纺织坊、绣坊已经面向学生开课。这也算得上是一种传承。游客如果手痒痒,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上阵试一试。
参观一圈下来,记者最深的感触是,在这里,我们仍然可以听到老织布机“吱嘎”的轻声细语。这声音让博物馆灵动得像有生命一般。
乌木博览苑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本刊记者 贺贵成
阳春时节,记者来到乐山大佛绿色旅游通道的苏稽古镇,映入眼帘的是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来规划和建设的乐山乌木文化博览苑。
乌木又名“阴沉木”,它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有“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称。我国民间素来都把乌木看作辟邪之物,将之制作成工艺品、佛像、护身符挂件。古人有云:“家有乌木半方,胜过财宝一箱。”
乐山乌木文化博览苑是一个完全由民间资本投入的民营文化企业。公司董事长蒋纪林历经数十年的潜心收藏、精心筹备,创下了四个全国第一:收集乌木原材料5000多立方米居全国第一;乌木艺术品数量和质量居全国第一;馆内大型木雕艺术作品个体规格居全国第一;开发生产的乌木产品品种及丰富文化内涵居全国第一。
记者看到,在乐山乌木文化博览苑陈列着四大特色展品:各种纯天然、形态各异的木化石碳化木,高大粗壮、保存着原始状态的乌木树干,巍然屹立在大厅中央,其中,有形成达8700年的天然乌木树根“孔雀开屏”,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为主题的大型乌木雕刻艺术珍品,堪称乌木苑的“镇殿之宝”;在天然乌木的基础上精心雕琢而成的各类艺术品,特别是佛教及道教文化珍藏品,更是栩栩如生,弥足珍贵;用乌木开发的各类生活用品、办公用品、装饰用品以及各式高档家具,将乌木的艺术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完美地集于一身。
乐山乌木文化博览苑对于收藏、研究人类自然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先后获得了“四川最具影响力的私人博物馆”、“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
唐代的青瓷、明代嘉靖的青花、唐寅的《溪柳鱼乐图》、清代的粉彩、启功的行书、周春芽的“绿狗”雕塑,甚至还有辽国契丹族陪葬的金缕衣、藏传佛教的水晶立像……藏品总数超过5万件,包含书画艺术、青铜器、瓷器、陶器、玉器、金银杂件及佛教艺术等各类藏品的成都华通博物馆,正静静地矗立在成都高新企业林立的孵化园一个“角落”里。
始建于2004年的成都华通博物馆,展馆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目前已成为一个集收藏、教育、培训、实验、研究为一体的正规博物馆。该馆的藏品顺序安排和参观流程十分考究,依据不同的文物保存环境设计出不同的温度湿度监控方案,还采用了世界先进的安全防范技术及设备,其基本建设及基础设施、设备累计投入达数亿元。
“随着华通博物馆的扩建,我们也在不断的充实藏品,主要是通过参加拍卖会和收集私人藏品。”为更好地保护和研究馆内珍贵藏品,华通博物馆宣教部主任王敏告诉记者,该博物馆在2007年底建立了文物检测研究中心,配置了国内领先的高科技技术设备,并与四川大学考古系合作办学,成立文物保护专业。2009年9月,正式成为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检测与研究基地,并于2011年12月与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成立四川文物保护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