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学科。在小学生形成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的过程中,学习该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十分重要。文章对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旨在帮助教师恰当地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体验式教学应运而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特设情境下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一、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通过实践行为以及在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可以体会情感与知识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即为体验。体验式教学是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在该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背景,结合学生的生活习惯以及其自身特点为学生设置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学生可以在特设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与交流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学生可以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领悟原本较为深奥的道理,感受更为丰富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发展。体验式教学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基础,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每位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情境中都会得到充分的尊重,可以自由发言、自主选择,可以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知识。比起传统教学课堂中的说教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更加新颖,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活中习得的经验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运用
(一)课前参与——体验活动的“前奏”
课前参与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对课堂教学效果以及课后延伸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課前参与。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初步为学生讲解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并为学生讲述材料的用途,使学生积极且有目的地进行搜集,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使其能够加深对所学的知识内容的印象。比如,教师在讲解《春天来了》一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搜集与春天相关的图画和诗句,用于课堂展示。学生们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积极地参与其中,收获颇多。在课堂上,教师适当地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春天的氛围,让学生展示其所搜集到的与春天相关的图画和诗句。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也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参观等课前体验活动。比如,在学习《我与动物交朋友》一课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拉近学生与动物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如何与动物交朋友产生好奇心,对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由此可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并让学生进行课程参与是十分必要的。
(二)立足课堂——体验活动的“开唱”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用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环节,创设有意义的情境,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提升对课堂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使其获得真实的体验。比如,教师在对《交通与生活》一课进行教学时,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询问其曾经乘坐过的交通工具,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进行回答。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在讲课过程中呈现多种多样的交通工具的图片与视频,帮助学生对古今交通方式进行理解。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发言,使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交通工具;并组织集体讨论,使学生说出古往今来交通方式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在这样的教学课堂上,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其中,感受学科知识的魅力,享受探索知识的乐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兴趣。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和互动。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感性亲历,是一种自主的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话和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倾听和接纳别人的观点。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活动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准备状态。当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和活动的价值取向发生背离时,或当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生活的本质以及主流思想产生矛盾时,都是教师启发引导的时机。教师应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大胆质疑问题,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向教学内容挑战,提出不同看法;鼓励学生向自己挑战,通过探索、体验、提问,作出自己的选择。例如,在教学《我与小动物》一课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课件,为学生播放一个有很多小动物的动画片,让学生们一边观看,一边指出动画片中所出现的动物。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多媒体课件,当出现他们认识的动物时便立即积极发言,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在动画片播放结束之后,老师组织学生们互相交流,谈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说出为什么喜欢小动物,并说说自己养过或想要养什么小动物。学生们进行热烈讨论,争相表达自己的想法。随后,老师对学生进行鼓励,为学生讲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小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并呼吁学生爱护小动物。此类情境体验式教学活动可以大大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并能够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课后践行——体验活动的“余音”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注重课前准备环节与课堂教学环节的同时也应该对课后实践加以关注,使学生将课上所学的知识内涵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比如,在《我能做好》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加强自信心,并让其懂得应该努力做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随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在放学后独立完成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其进行记录,并根据自身表现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反馈显示,有的学生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将房间整理得十分整齐,得到全家人的一致夸奖;有的学生独自清洗自己的衣物,将衣物洗得很干净,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等等。又比如,在《我是班级的主人翁》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学习社区的民主管理模式,让他们知道在管理过程中要发挥社区各成员的作用,并且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主人翁的意识充分挖掘出来,让他们明白做到共建共治共享才能把社区建设得文明和谐。接着就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得出适合班级管理的模式,按照“民主选举班干部→理清班干部的职责→制定并通过班规→全员参与、全员监督→我为班级建言献策”这一流程,让同学们努力做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课后布置实践任务后,同学们都积极行动起来,相互提醒、相互督促,班风、学风有了明显的改观,同学们变得越来越守纪、越来越文明了。在课后实践中,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不仅加深了对品德知识的理解,还增进了生活和管理技能,由此可以看出课后实践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为其成为品格高尚的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潘秀春.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7(Z4).
[2]陈慧芬.在体验式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J].小学教学参考,2010(03).
[3]韦渊.体验式教学法在品德课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6(10).
[4]张恩明.体验式教学在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书育人,2014(12).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体验式教学应运而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特设情境下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一、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通过实践行为以及在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可以体会情感与知识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即为体验。体验式教学是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在该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背景,结合学生的生活习惯以及其自身特点为学生设置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学生可以在特设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与交流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学生可以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领悟原本较为深奥的道理,感受更为丰富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发展。体验式教学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基础,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每位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情境中都会得到充分的尊重,可以自由发言、自主选择,可以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知识。比起传统教学课堂中的说教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更加新颖,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活中习得的经验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运用
(一)课前参与——体验活动的“前奏”
课前参与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对课堂教学效果以及课后延伸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課前参与。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初步为学生讲解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并为学生讲述材料的用途,使学生积极且有目的地进行搜集,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使其能够加深对所学的知识内容的印象。比如,教师在讲解《春天来了》一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搜集与春天相关的图画和诗句,用于课堂展示。学生们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积极地参与其中,收获颇多。在课堂上,教师适当地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春天的氛围,让学生展示其所搜集到的与春天相关的图画和诗句。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也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参观等课前体验活动。比如,在学习《我与动物交朋友》一课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拉近学生与动物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如何与动物交朋友产生好奇心,对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由此可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并让学生进行课程参与是十分必要的。
(二)立足课堂——体验活动的“开唱”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用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环节,创设有意义的情境,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提升对课堂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使其获得真实的体验。比如,教师在对《交通与生活》一课进行教学时,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询问其曾经乘坐过的交通工具,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进行回答。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在讲课过程中呈现多种多样的交通工具的图片与视频,帮助学生对古今交通方式进行理解。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发言,使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交通工具;并组织集体讨论,使学生说出古往今来交通方式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在这样的教学课堂上,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其中,感受学科知识的魅力,享受探索知识的乐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兴趣。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和互动。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感性亲历,是一种自主的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话和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倾听和接纳别人的观点。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活动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准备状态。当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和活动的价值取向发生背离时,或当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生活的本质以及主流思想产生矛盾时,都是教师启发引导的时机。教师应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大胆质疑问题,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向教学内容挑战,提出不同看法;鼓励学生向自己挑战,通过探索、体验、提问,作出自己的选择。例如,在教学《我与小动物》一课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课件,为学生播放一个有很多小动物的动画片,让学生们一边观看,一边指出动画片中所出现的动物。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多媒体课件,当出现他们认识的动物时便立即积极发言,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在动画片播放结束之后,老师组织学生们互相交流,谈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说出为什么喜欢小动物,并说说自己养过或想要养什么小动物。学生们进行热烈讨论,争相表达自己的想法。随后,老师对学生进行鼓励,为学生讲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小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并呼吁学生爱护小动物。此类情境体验式教学活动可以大大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并能够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课后践行——体验活动的“余音”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注重课前准备环节与课堂教学环节的同时也应该对课后实践加以关注,使学生将课上所学的知识内涵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比如,在《我能做好》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加强自信心,并让其懂得应该努力做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随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在放学后独立完成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其进行记录,并根据自身表现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反馈显示,有的学生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将房间整理得十分整齐,得到全家人的一致夸奖;有的学生独自清洗自己的衣物,将衣物洗得很干净,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等等。又比如,在《我是班级的主人翁》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学习社区的民主管理模式,让他们知道在管理过程中要发挥社区各成员的作用,并且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主人翁的意识充分挖掘出来,让他们明白做到共建共治共享才能把社区建设得文明和谐。接着就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得出适合班级管理的模式,按照“民主选举班干部→理清班干部的职责→制定并通过班规→全员参与、全员监督→我为班级建言献策”这一流程,让同学们努力做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课后布置实践任务后,同学们都积极行动起来,相互提醒、相互督促,班风、学风有了明显的改观,同学们变得越来越守纪、越来越文明了。在课后实践中,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不仅加深了对品德知识的理解,还增进了生活和管理技能,由此可以看出课后实践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为其成为品格高尚的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潘秀春.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7(Z4).
[2]陈慧芬.在体验式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J].小学教学参考,2010(03).
[3]韦渊.体验式教学法在品德课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6(10).
[4]张恩明.体验式教学在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书育人,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