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据犯罪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聋人犯罪率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为特殊教育敲响警钟。这一现象也间接地告诉我们,聋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性,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能帮助聋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必须很好的把握孩子人生旅程的第一站,为孩子的成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低年级学生刚刚入学,是教育的“关键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成效最大。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教育效果将不再明显,甚至终身难以弥补。所以,在低年级班级管理中,提出建立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立家校合作模式;建设温暖班集体,管理有的放矢;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聋生养成习惯;心理健康;家校合作
要想让聋生一生伴随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要从根基抓起,也就是入学抓起。有句话说得特别贴近低年级教育,杂草铲除要尽早,孩子教育要从小。这让我们意识到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聋生在生理上的特殊性,造成大部分聋生敏感、自卑,遇事极其敏感。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冷漠、孤僻,明辨是非能力弱。所以在入学教育上。班主任及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老师把知识储备好,才能在教育的问题上,引领家长帮助孩子走向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聋校低年级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上提出几点好的建议:
一、对管理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聋生在心理发展的历程中容易出现偏差,及其容易出现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老师和家长常常忽略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只着重表面的常规管理。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保证聋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例如: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残疾因素抱着一种愧疚的心态,在家中长期溺爱,导致孩子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只懂得享受别人的关爱,不懂得感恩、付出给予。有的孩子在家里被老人长期娇惯,是家里的“小霸王”,进入学校和同学们融入一个集体,不适应合作与分享。有的孩子在家里,家长和孩子缺少沟通,家长教育跟不上,只是一味的迁就孩子,庇护孩子,这样融入班集体,受不了别人的批评、教导,产生负面情绪。其实这都已经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疏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会面临更大的困难。
许多问题都是家长与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所以对低年级的班主任或管理者进行心理健康培训非常必要。在面对聋生的一些行为上,教师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运用一定的心理训练的技术和方法,正确引导,让聋生的一些非理性情绪和行为得到理解和接纳。班主任及时和聋生互动、沟通、咨询,使心理健康更好的为聋教育服务,更好的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二、建立家校合作教育模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庭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这就是说父母和家长都是无可替代的教育者。近年来,外国学校把家校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研究的主题。所以在聋校低年级的生活管理中,争取家长配合,运用家校联系的新途径解决聋生低年级学生存在的问题。
家庭是孕育小学生个性品质雏形的地方。家长的言谈举止,文化情趣,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校教育的目的、要求,及时地向家长作宣传,把家长看成班级管理的生力军,充分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定期召开家长亲子教育座谈会,不断总结、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好做法、好经验。主要方式有召开家长座谈会,开展网络讨论组等。使家长充分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建立每周讨论组汇报学生在校情况,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学校最近开展那些教育活动?★近期,应该对孩子提出哪些要求?★某些学生在哪些方面有哪些问题,提出相应教育措施。这样就能让家长轻松地知道怎样配合学校教育,在哪些方面针对教育孩子入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人、教育人。家校教育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补充,方能形成教育的合力,产生1+1>2的教育效果。
三、建设温暖的班集体,管理有的放矢
在聋校的低年级管理中。班主任起着关键性作用,由于聋校学生大多以寄宿制为主。所谓心理相容,即要使教师的教育工作能在学生身上产生效应,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人。教师和学生要有共同的目的要求,要有融洽的情感,要互相信任和理解。师生心理相容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就有了情感的沟通,就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接受教育就有了情感的基础。
聋校学生在与班主任的情感连结尤为重要。学生突然离家,在学校适应集体生活,这在心理上、自理能力上有很大难度。班主任要無条件的关心爱护班里的每一位成员。班主任是孩子唯一依赖的对象,甚至有的学生看不到班主任便没有安全感,老师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及时疏导孩子内心的不安,用爱心化解孩子集体生活遇到的困难,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使学生充分参与到班集体的学习、生活中来,找到集体归属感,变成自己源源不竭的成长动力。
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用全身心的爱关心学生,学生就能从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爱护和关怀中,学会如何去关心别人,如何为他人着想,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各种关系,形成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建设好的班风。
四、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
由于孩子自身缺陷,家长对孩子学习的严格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自己不懂手语,学习完全是老师的事。这就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与学习态度、家庭环境、学习方法紧密相关。叶圣陶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地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家长、老师、学生的努力成正比,凡是学习好的学生,都是学习习惯比较好;往往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学习习惯也不好。所以,让家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让学生把学习当成融入集体生活的一种独特乐趣和对自我的认可。
作者简介:于瑞雪(1985-),女,单位名称: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方向: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教育就要培养习惯 关鸿宇;
[2]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聋生养成习惯;心理健康;家校合作
要想让聋生一生伴随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要从根基抓起,也就是入学抓起。有句话说得特别贴近低年级教育,杂草铲除要尽早,孩子教育要从小。这让我们意识到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聋生在生理上的特殊性,造成大部分聋生敏感、自卑,遇事极其敏感。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冷漠、孤僻,明辨是非能力弱。所以在入学教育上。班主任及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老师把知识储备好,才能在教育的问题上,引领家长帮助孩子走向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聋校低年级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上提出几点好的建议:
一、对管理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聋生在心理发展的历程中容易出现偏差,及其容易出现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老师和家长常常忽略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只着重表面的常规管理。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保证聋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例如: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残疾因素抱着一种愧疚的心态,在家中长期溺爱,导致孩子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只懂得享受别人的关爱,不懂得感恩、付出给予。有的孩子在家里被老人长期娇惯,是家里的“小霸王”,进入学校和同学们融入一个集体,不适应合作与分享。有的孩子在家里,家长和孩子缺少沟通,家长教育跟不上,只是一味的迁就孩子,庇护孩子,这样融入班集体,受不了别人的批评、教导,产生负面情绪。其实这都已经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疏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会面临更大的困难。
许多问题都是家长与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所以对低年级的班主任或管理者进行心理健康培训非常必要。在面对聋生的一些行为上,教师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运用一定的心理训练的技术和方法,正确引导,让聋生的一些非理性情绪和行为得到理解和接纳。班主任及时和聋生互动、沟通、咨询,使心理健康更好的为聋教育服务,更好的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二、建立家校合作教育模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庭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这就是说父母和家长都是无可替代的教育者。近年来,外国学校把家校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研究的主题。所以在聋校低年级的生活管理中,争取家长配合,运用家校联系的新途径解决聋生低年级学生存在的问题。
家庭是孕育小学生个性品质雏形的地方。家长的言谈举止,文化情趣,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校教育的目的、要求,及时地向家长作宣传,把家长看成班级管理的生力军,充分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定期召开家长亲子教育座谈会,不断总结、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好做法、好经验。主要方式有召开家长座谈会,开展网络讨论组等。使家长充分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建立每周讨论组汇报学生在校情况,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学校最近开展那些教育活动?★近期,应该对孩子提出哪些要求?★某些学生在哪些方面有哪些问题,提出相应教育措施。这样就能让家长轻松地知道怎样配合学校教育,在哪些方面针对教育孩子入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人、教育人。家校教育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补充,方能形成教育的合力,产生1+1>2的教育效果。
三、建设温暖的班集体,管理有的放矢
在聋校的低年级管理中。班主任起着关键性作用,由于聋校学生大多以寄宿制为主。所谓心理相容,即要使教师的教育工作能在学生身上产生效应,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人。教师和学生要有共同的目的要求,要有融洽的情感,要互相信任和理解。师生心理相容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就有了情感的沟通,就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接受教育就有了情感的基础。
聋校学生在与班主任的情感连结尤为重要。学生突然离家,在学校适应集体生活,这在心理上、自理能力上有很大难度。班主任要無条件的关心爱护班里的每一位成员。班主任是孩子唯一依赖的对象,甚至有的学生看不到班主任便没有安全感,老师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及时疏导孩子内心的不安,用爱心化解孩子集体生活遇到的困难,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使学生充分参与到班集体的学习、生活中来,找到集体归属感,变成自己源源不竭的成长动力。
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用全身心的爱关心学生,学生就能从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爱护和关怀中,学会如何去关心别人,如何为他人着想,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各种关系,形成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建设好的班风。
四、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
由于孩子自身缺陷,家长对孩子学习的严格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自己不懂手语,学习完全是老师的事。这就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与学习态度、家庭环境、学习方法紧密相关。叶圣陶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地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家长、老师、学生的努力成正比,凡是学习好的学生,都是学习习惯比较好;往往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学习习惯也不好。所以,让家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让学生把学习当成融入集体生活的一种独特乐趣和对自我的认可。
作者简介:于瑞雪(1985-),女,单位名称: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方向: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教育就要培养习惯 关鸿宇;
[2]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