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224-01
数学课堂上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流的频率,发挥优势互补作用,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新课程倡导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作交流”已深入“师”心。一时间数学课堂中“合作声一片,讨论交流不断”,而当我们真正走近一些“合作交流”不免为其实效性而担忧。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要充分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功课。
一、合作的准备:科学分组
在一些课中经常发现有的小组合作时无组织、无秩序、分工不明,你言他语,自说自的,场面看似热闹,实则毫无效果;有的小组合作时虽然合作问题已出可小组成员却都面面相视、沉默无语;还有的小组是个别优等生的表演场,后进生的“避风湾”……此均因分组不当所致,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先考虑学生的分组问题。
1.数学课堂学生的分组要采取异质结组,忌自由结组。自由结组易造成同质结组,组间的水平不均衡,组内也不能很好的研究、互补。要好、中、差生有机的搭配,让小组内各成员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的差异。这样方能引导他们形成一个协同共进的团队,争取共同进步。
2.小组的人数、组内的分工也不能一成不变,要随着学生的年龄,合作的能力,合作问题的难易度等条件的不同而随机改变。比如小学低年级年龄小,合作能力差,小组人数可适当少一些,这样有利于合作地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另外组内分工要在学生逐步学会合作的基础上轮流担任,这样学生不但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明确组内分工的重要性和合作习惯的养成。
二、合作的前提:问题适用合作解决
合作交流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但是不是什么内容都要合作。走进课堂不时会发现有为了合作而设置合作的现象,连一些简单的、直观的、常识性问题也要组织一次合作。如果学生“对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在不需合作前提下合作只能是有形无实的!表现在教学中必然是课堂效率低下!”这样的合作不但空费了时间,而且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发现的能力也被掩盖消弥了。因此在选择学习方式时要看需解决的问题是不是“当一个人无法完成既定任务的时候”,是不是“从客体来讲,当这个问题或任务非常复杂需要分工”;要看进行合作是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与兴趣的提高。
三、合作的基础:自主探究
有的教师为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而忽视了让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求知的过程,认为要进行合作学习就要舍弃自主学习了。其实自主与合作紧密相连,缺一不可,自主学习是贯穿整个学习基础之上。无论是否开展合作学习教师都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解决及知识的建构过程。
合作学习实质是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学生在合作前必须要有独立思考或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充分的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才能有了自己对问题的了解与认知,思考与判断,再进行合作交流方能使学生有更新的发现、更深的探究。所以说“合作交流”应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四、合作的保障:教师引导
“合作交流”将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但有的教师却因此而袖手旁观。其实学生的合作交流更离不开教师的评价与引导。教师只有深入学生的小组之中,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中,才能及时指导、监控、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获得他们对知识的反馈信息,才能及时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闪光点、成功点给予肯定和鼓励,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合作,让学生从中体会合作的优势,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与合作习惯的培养。
五、合作的条件:时间充足
在学生自学、思考、探究后,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但能激发兴趣,培养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更让学生在合作中达到对新知识的发现、探究、理解内化,事半功倍,但留给学生合作的时间要合适。因为各小组的组成不同,合作学习的情况也各异,合作进程也不尽统一,所以小组合作不能如仪仗队走正步、整齐划一,于师的挥手之间瞬际开始,在师的拍手之际立停,要给学生充分的合作的时间与空间。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地开展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从“异质分组、角色轮换、选好主题、适时开展、给足时间、引导到位”等方面入手努力使“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焕发课堂的生命力,让学生学得更精彩!
数学课堂上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流的频率,发挥优势互补作用,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新课程倡导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作交流”已深入“师”心。一时间数学课堂中“合作声一片,讨论交流不断”,而当我们真正走近一些“合作交流”不免为其实效性而担忧。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要充分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功课。
一、合作的准备:科学分组
在一些课中经常发现有的小组合作时无组织、无秩序、分工不明,你言他语,自说自的,场面看似热闹,实则毫无效果;有的小组合作时虽然合作问题已出可小组成员却都面面相视、沉默无语;还有的小组是个别优等生的表演场,后进生的“避风湾”……此均因分组不当所致,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先考虑学生的分组问题。
1.数学课堂学生的分组要采取异质结组,忌自由结组。自由结组易造成同质结组,组间的水平不均衡,组内也不能很好的研究、互补。要好、中、差生有机的搭配,让小组内各成员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的差异。这样方能引导他们形成一个协同共进的团队,争取共同进步。
2.小组的人数、组内的分工也不能一成不变,要随着学生的年龄,合作的能力,合作问题的难易度等条件的不同而随机改变。比如小学低年级年龄小,合作能力差,小组人数可适当少一些,这样有利于合作地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另外组内分工要在学生逐步学会合作的基础上轮流担任,这样学生不但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明确组内分工的重要性和合作习惯的养成。
二、合作的前提:问题适用合作解决
合作交流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但是不是什么内容都要合作。走进课堂不时会发现有为了合作而设置合作的现象,连一些简单的、直观的、常识性问题也要组织一次合作。如果学生“对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在不需合作前提下合作只能是有形无实的!表现在教学中必然是课堂效率低下!”这样的合作不但空费了时间,而且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发现的能力也被掩盖消弥了。因此在选择学习方式时要看需解决的问题是不是“当一个人无法完成既定任务的时候”,是不是“从客体来讲,当这个问题或任务非常复杂需要分工”;要看进行合作是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与兴趣的提高。
三、合作的基础:自主探究
有的教师为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而忽视了让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求知的过程,认为要进行合作学习就要舍弃自主学习了。其实自主与合作紧密相连,缺一不可,自主学习是贯穿整个学习基础之上。无论是否开展合作学习教师都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解决及知识的建构过程。
合作学习实质是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学生在合作前必须要有独立思考或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充分的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才能有了自己对问题的了解与认知,思考与判断,再进行合作交流方能使学生有更新的发现、更深的探究。所以说“合作交流”应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四、合作的保障:教师引导
“合作交流”将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但有的教师却因此而袖手旁观。其实学生的合作交流更离不开教师的评价与引导。教师只有深入学生的小组之中,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中,才能及时指导、监控、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获得他们对知识的反馈信息,才能及时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闪光点、成功点给予肯定和鼓励,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合作,让学生从中体会合作的优势,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与合作习惯的培养。
五、合作的条件:时间充足
在学生自学、思考、探究后,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但能激发兴趣,培养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更让学生在合作中达到对新知识的发现、探究、理解内化,事半功倍,但留给学生合作的时间要合适。因为各小组的组成不同,合作学习的情况也各异,合作进程也不尽统一,所以小组合作不能如仪仗队走正步、整齐划一,于师的挥手之间瞬际开始,在师的拍手之际立停,要给学生充分的合作的时间与空间。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地开展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从“异质分组、角色轮换、选好主题、适时开展、给足时间、引导到位”等方面入手努力使“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焕发课堂的生命力,让学生学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