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文学圈”阅读是以儿童的合作学习为核心,贯穿教师的阅读策略指导,通过圈内成员阅读共同的书籍,在自主、合作的环境中交流分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圈;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7-0026-02
随着现代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图像文化的视觉冲击不断挤压着文字阅读的空间,如何引导学生喜爱阅读、迷恋阅读、提升阅读的思维力呢?组织“文学圈”课外阅读无疑是个好办法!“文学圈”阅读模式主要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核心,贯穿教师的阅读策略指导,通过圈内成员阅读共同的书籍,在自主、合作的环境中交流分享,使每个人的阅读素养得以提升。
一、教师:丰富文学素养,做学生阅读航标的指引者
“文学圈”阅读模式中的师生为“指导——参与”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自身素质。首先老师自身要热爱阅读、熟悉学生读物,不断丰富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是学生的阅读索引;愿意与孩子共同成长、共同学习,是学生的阅读伙伴;积极乐观,不畏挫折,做学生阅读意志的磨砺者。其次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愿意花精力去研究学生的阅读特点,教授学生阅读方法与策略,并及时对学生的阅读过程与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建议。再次教师应提前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水平与层次等方面的学情,将文学圈阅读活动做到有的放矢。
二、教室:立足学生本位,营造宽松自由的话语环境
文学圈教室应该布置得富有人性化,舒适、温馨。一方面,桌椅可灵活摆放成U形、环形、扇形、马蹄形等,使每个学生能够彼此看得见面孔,便于同伴交谈。另一方面,还需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如在教室的后面摆放着各种儿童文学图书、报刊的小书架。班级墙壁的四周是文化墙,有展示个人简介和读书心得的“小书虫”风采;有图文结合的展现文学圈读书成果的“浪花拾贝”;有推荐好书的“新书速递”……师生合作,让教室溢满书香、充满温情。
三、学生:阅读中的主人,在生态阅读中快乐漂流
(一)自选书籍,组建文学圈,彰显主体地位
理想的“文学圈”是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学生与环境”的快乐阅读、快乐对话,选择好共读的书是关键。教师在推荐优秀作品时,要遵循“经典型”、“趣味性”、“儿童性”原则,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好书,并注意兼顾各种文体、古今中外的作品。我结合前期做的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列出了一份推荐书单,接着请学生携带曾读过的书籍来教室举办小型书展,利用课堂时间跟同学交换及分享;然后建议学生们先初步选定有阅读意向的书,大致浏览一下作品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最后由学生自主选择三本最感兴趣、最想阅读的作品,师生经过交流后再确定新的推荐书单。
在学生们确定了选读书目后,选择相同文本的“志同道合”者组建成文学圈,以5~6人为最佳。教师应根据小组成员的性别、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等,做适当微调以保持一定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小组确定后,各小组设计组名和读书格言,如“采蜜甜甜圈”、“智慧泡泡龙”、“书香Party”……
(二)自选角色,明晰角色日志,了解讨论规则
文学圈活动开展之前,老师要为参与的学生设置好各种研讨角色以及每个角色所要承担的具体任务——角色单。为了完成阅读任务,小组成员都要结合自身情况来选择适宜的角色,各个角色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从而使小组的阅读任务具体化。研讨角色可分为必备的“A角色”和老师在活动中根据阅读情况弹性增减的“B角色”两大类。A角色任务有:讨论指导(组织小组成员有序有效发表观点进行讨论)、朗诵天使(指出书中有趣或重要的段落,阐述理由并大声朗读)、表现达人(用图画或其他形式呈现作品主题或精彩情节)、人物点评(结合作品内容对主要人物其性格特点进行分析)。B角色任务有:摘要神童(在讨论之前对作品作摘要式的重点报告)、文本神探(负责收集与作品相关的背景信息)、联想助手(将所读内容与自身生活经验或其他艺术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分析比较、发现其内外的关联性)
由于学生对文学圈活动还比较陌生,在活动初期,每位成员根据自己所扮演的研讨角色完成相应的角色日志后,可将各个角色再固定3~4周。待学生完全熟悉后,再进行角色轮换,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用多元的方法及角度去分析文学作品。学生对文学圈的知识了解是有限的,老师需要制定一些规则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参与文学圈活动,比如老师可以与学生相互讨论“怎样处理文本中遇到的生词”、“讨论时可以选择什么样的话题”等话题,为即将展开的小组讨论分享打好基础。
(三)自主研讨,自由分享,深化阅读体悟
定期举行研讨会是“文学圈”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事先老师要把文学圈活动的起止时间规划好,小组活动一周一次,小组成员根据阅读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增加次数。伴随着研讨的深入,老师还可以针对不同的阅读文体,将学生遇到的具有共性的问题,设计成不同形式的10~15分钟的阅读微型课。例如阅读前,根据自己对作者的初步了解、书名、目录等学会推测猜想书的大意。阅读中学会“自我调整”,如在遇到疑惑时返回再读求证,找出故事隐藏的伏笔,提醒自己关注一些细节并随时留意它对后续情节的影响。阅读后主要是“咀嚼重读”,重读自己喜欢的优美的风景描写、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人物的细节描写等。在交流与分享中,文学圈的成员通过对困惑之处的探讨、解释,会建立对文本的认识,提高阅读的深度。
(四)多元评价,个性展示,提升阅读品质
评价多元化。“文学圈”阅读同样需要进行评价。有学生针对整个阅读活动中的学习状况和阅读结果进行的自我评价;有老师根据平时的观察记录,对文学圈中学生的参与活跃度、研讨状态等形成的客观评价,以及对各个小组开展活动情况的小组评价;有小组内根据活动中每个成员的协作意识、角色任务达成情况等进行的组内评价。这些评价不但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情感,更加关注学生对自我的反思;同时还关注学生间、小组间的差异。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促进师生在文学圈活动中共同成长。
学生在“文学圈”中自主阅读,全方位地体验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积极主动地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他们把对文本的理解思考,转化成创作的情景剧、说唱小品、绘制的情境插画、对文本的续写、改编……异彩纷呈极富个性的展示,透出的是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思绪与文本蕴含交错碰撞、激起的心灵共鸣。文学圈活动既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又使“小作品”变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大天地”,为学生阅读开掘了一条明澈的河流,让学生在圈中快乐漂流。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圈;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7-0026-02
随着现代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图像文化的视觉冲击不断挤压着文字阅读的空间,如何引导学生喜爱阅读、迷恋阅读、提升阅读的思维力呢?组织“文学圈”课外阅读无疑是个好办法!“文学圈”阅读模式主要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核心,贯穿教师的阅读策略指导,通过圈内成员阅读共同的书籍,在自主、合作的环境中交流分享,使每个人的阅读素养得以提升。
一、教师:丰富文学素养,做学生阅读航标的指引者
“文学圈”阅读模式中的师生为“指导——参与”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自身素质。首先老师自身要热爱阅读、熟悉学生读物,不断丰富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是学生的阅读索引;愿意与孩子共同成长、共同学习,是学生的阅读伙伴;积极乐观,不畏挫折,做学生阅读意志的磨砺者。其次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愿意花精力去研究学生的阅读特点,教授学生阅读方法与策略,并及时对学生的阅读过程与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建议。再次教师应提前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水平与层次等方面的学情,将文学圈阅读活动做到有的放矢。
二、教室:立足学生本位,营造宽松自由的话语环境
文学圈教室应该布置得富有人性化,舒适、温馨。一方面,桌椅可灵活摆放成U形、环形、扇形、马蹄形等,使每个学生能够彼此看得见面孔,便于同伴交谈。另一方面,还需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如在教室的后面摆放着各种儿童文学图书、报刊的小书架。班级墙壁的四周是文化墙,有展示个人简介和读书心得的“小书虫”风采;有图文结合的展现文学圈读书成果的“浪花拾贝”;有推荐好书的“新书速递”……师生合作,让教室溢满书香、充满温情。
三、学生:阅读中的主人,在生态阅读中快乐漂流
(一)自选书籍,组建文学圈,彰显主体地位
理想的“文学圈”是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学生与环境”的快乐阅读、快乐对话,选择好共读的书是关键。教师在推荐优秀作品时,要遵循“经典型”、“趣味性”、“儿童性”原则,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好书,并注意兼顾各种文体、古今中外的作品。我结合前期做的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列出了一份推荐书单,接着请学生携带曾读过的书籍来教室举办小型书展,利用课堂时间跟同学交换及分享;然后建议学生们先初步选定有阅读意向的书,大致浏览一下作品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最后由学生自主选择三本最感兴趣、最想阅读的作品,师生经过交流后再确定新的推荐书单。
在学生们确定了选读书目后,选择相同文本的“志同道合”者组建成文学圈,以5~6人为最佳。教师应根据小组成员的性别、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等,做适当微调以保持一定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小组确定后,各小组设计组名和读书格言,如“采蜜甜甜圈”、“智慧泡泡龙”、“书香Party”……
(二)自选角色,明晰角色日志,了解讨论规则
文学圈活动开展之前,老师要为参与的学生设置好各种研讨角色以及每个角色所要承担的具体任务——角色单。为了完成阅读任务,小组成员都要结合自身情况来选择适宜的角色,各个角色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从而使小组的阅读任务具体化。研讨角色可分为必备的“A角色”和老师在活动中根据阅读情况弹性增减的“B角色”两大类。A角色任务有:讨论指导(组织小组成员有序有效发表观点进行讨论)、朗诵天使(指出书中有趣或重要的段落,阐述理由并大声朗读)、表现达人(用图画或其他形式呈现作品主题或精彩情节)、人物点评(结合作品内容对主要人物其性格特点进行分析)。B角色任务有:摘要神童(在讨论之前对作品作摘要式的重点报告)、文本神探(负责收集与作品相关的背景信息)、联想助手(将所读内容与自身生活经验或其他艺术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分析比较、发现其内外的关联性)
由于学生对文学圈活动还比较陌生,在活动初期,每位成员根据自己所扮演的研讨角色完成相应的角色日志后,可将各个角色再固定3~4周。待学生完全熟悉后,再进行角色轮换,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用多元的方法及角度去分析文学作品。学生对文学圈的知识了解是有限的,老师需要制定一些规则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参与文学圈活动,比如老师可以与学生相互讨论“怎样处理文本中遇到的生词”、“讨论时可以选择什么样的话题”等话题,为即将展开的小组讨论分享打好基础。
(三)自主研讨,自由分享,深化阅读体悟
定期举行研讨会是“文学圈”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事先老师要把文学圈活动的起止时间规划好,小组活动一周一次,小组成员根据阅读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增加次数。伴随着研讨的深入,老师还可以针对不同的阅读文体,将学生遇到的具有共性的问题,设计成不同形式的10~15分钟的阅读微型课。例如阅读前,根据自己对作者的初步了解、书名、目录等学会推测猜想书的大意。阅读中学会“自我调整”,如在遇到疑惑时返回再读求证,找出故事隐藏的伏笔,提醒自己关注一些细节并随时留意它对后续情节的影响。阅读后主要是“咀嚼重读”,重读自己喜欢的优美的风景描写、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人物的细节描写等。在交流与分享中,文学圈的成员通过对困惑之处的探讨、解释,会建立对文本的认识,提高阅读的深度。
(四)多元评价,个性展示,提升阅读品质
评价多元化。“文学圈”阅读同样需要进行评价。有学生针对整个阅读活动中的学习状况和阅读结果进行的自我评价;有老师根据平时的观察记录,对文学圈中学生的参与活跃度、研讨状态等形成的客观评价,以及对各个小组开展活动情况的小组评价;有小组内根据活动中每个成员的协作意识、角色任务达成情况等进行的组内评价。这些评价不但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情感,更加关注学生对自我的反思;同时还关注学生间、小组间的差异。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促进师生在文学圈活动中共同成长。
学生在“文学圈”中自主阅读,全方位地体验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积极主动地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他们把对文本的理解思考,转化成创作的情景剧、说唱小品、绘制的情境插画、对文本的续写、改编……异彩纷呈极富个性的展示,透出的是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思绪与文本蕴含交错碰撞、激起的心灵共鸣。文学圈活动既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又使“小作品”变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大天地”,为学生阅读开掘了一条明澈的河流,让学生在圈中快乐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