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津有味 本色天然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洋溢着语文味、儿童味和家常味,呈现出淳朴恬淡、本色天然的风貌与品格。这是于老师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性质、深刻了解教学对象(儿童)、通透理解教学载体(教材)、精妙运用教学艺术的反映。通过对其教学案例的探幽析微,能获得许多新的启迪。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名师于永正;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 4)08-0024-04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年逾古稀,依然活跃在教坛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坛“常青树”。他的“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给许许多多小学语文教师以启迪,以引领。当我们仔细品读于老师一个个精彩课例的时候,有三个关键词总是萦绕在脑际,那就是——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语文味是指语文课遵循语文课程教学规律和母语习得规律,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让学生在感受、理解、欣赏和品味语言文字等学习内容的同时,实现相关的知能建构、习惯养成与精神成长,彰显语文学科特色。儿童味是指语文教学以基于儿童、尊重儿童、发展儿童为要义,唤醒儿童的身心潜能,发展儿童的言语智慧。家常味是指语文课堂呈现出真实自然的特质与品格。现结合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案例,试着从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这三个方面对他的课堂教学艺术进行解读,努力从中感悟语文教学的真谛。
  一、浓浓的语文味: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怎么教?语文课怎么上?于老师曾有一个通俗但很深刻的回答:“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于老师的回答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规范提法是吻合的。纵观于老师的教学,始终围绕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这条主线,通过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扎扎实实的写字指导
  “写字指导”是于老师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他告诫学生:“不但要写对,还要想到字是写给别人看的,因而,要写规范、美观,使人看得清,乐于看。”
  【案例1】《秋天的怀念》教学片断。
  (学生观察老师板书课题后书空课题,再指名读小黑板上的生字之后)
  师:这里有个字的笔顺要特别注意,请大家看我是怎么书写的(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书写“锤”字,边写边提示学生注意“垂”的笔画顺序)。
  师:(“锤”字写成后提示学生)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边的“垂”中间鼓鼓的。请同学们在书上把“锤”字写两遍。要求笔顺正确,书写规范。
  (反馈学生写的字,并评价优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写字教学,要求小学阶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在案例1中,于老师坚持让学生观察自己板书课题后书空课题,并通过“自身示范——巧妙点拨——学生练写——评价优劣”四步重点指导“锤”字的书写,将写字指导落到实处。值得一提的是,与不少教师用多媒体代替板书的做法相比,于老师运用现场板书这种原生态的直观教学手段,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二)出神入化的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是于老师课堂教学的一道风景,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师生评读、组织赛读,让学生“读”的水平拾级而上。在于老师的公开课上,我们常常看到,不少同学开始不敢读、不想读、不会读,在于老师的精心调教下个个都跃跃欲试。
  【案例2】《庐山的云雾》教学片断。
  师:我在备课时感觉最难读的是第三段,我连续读了七八遍都没读好。同学们,你们觉得第三段难不难?(生齐:不难!)唉,怪了,我怎么觉得难呢?既然这样,我就请你们跟我比赛,敢吗?(生齐:敢!)请你们先练习一下,然后和我比赛。(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和我比一比?(学生都举了手)手举得高的我不找,我知道他们厉害。我找一个手举得不高的。(找一女同学)我想不会比过我的。请大家当裁判。(女同学读得很流利,也很有感情)
  师:坏了,找错人了……说实话,听了她的朗读,我不敢读了。
  生:您一定能读得很好,我支持你!
  师:有你的支持,我的胆子大多了,不过我还是有些胆怯。这样吧,找个同学代替我跟她比,谁愿意?(学生纷纷举手)
  师:为了有把握,请大家再练练。(学生练得非常起劲)
  (学生练后,开始比赛,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参与评判,饶有兴味)
  在案例2中,于老师变着法子调动学生练读的积极性,并适时给予指导。学生就是在这样的练、评、比的过程中,理解内容,体验情感,感悟语义,品味语言,提高了朗读水平。
  (三)恰到好处的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于老师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他设计的“写”总是与阅读教学融为一体、有机整合:或深化理解,或升华情感,或内化语言,或迁移写法,或拓展延伸。
  【案例3】《新型玻璃》教学片断。
  (在学生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之后)
  师: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
  生:(异口同声地)明白了。
  师:(话锋一转)不过——今天,我不想让你们说,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
  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自述”二字)“自述”是什么意思,有谁知道吗?
  生:就是自己介绍自己。
  师:对,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分成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的自述”……第五组写“吃音玻璃自述”。请把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做个广告……
  在案例3中,在学生了解了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的基础上,于老师引导学生以“**玻璃的自述”为题进行写作练习。这项练习,学生既要熟读课文、内化语言,又要变换人称,创造性地“推销自己”,训练扎实到位,饶有兴味。   二、悠悠的儿童味: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
  儿童既是教学的对象(客体),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主体),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依据儿童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去实施。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不会越俎代庖、拔苗助长。
  (一)基于儿童
  于老师被人们称为“派往儿童世界的精神天使”。的确如此,走进他的课堂,我们听到的是儿童语言,看到的是儿童形象(老顽童),体验到的是儿童情趣;走进他的课堂,我们可以发现,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赛一赛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被于老师作为教学手段运用到极致。因此,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如沐春风,身心舒展,精神愉悦。
  【案例4】《小稻秧脱险记》教学片断。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
  师:(喊几位举手的同学到讲台前)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看他们表演。我扮演小稻秧,你们几个扮演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
  (几个同学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笑声阵阵)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小声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手要叉在腰间。
  生:(手叉在腰间,大声,恶狠狠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生不知所措。)
  师:(面向全体学生)他们应干什么?
  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稻秧”垂下了头。下面的同学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了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
  (二)尊重儿童
  于老师在《蹲下来看学生》一文中写道:“蹲下来看学生,我们就能走进学生,体谅学生,就能和学生融为一体。”走进于老师的课堂,常常听到的是“读得真好”“想得真妙”“说得真棒”等等“戴高帽子”式的表扬,常常看到的是于老师灿烂的笑容和不时跷起的大拇指。即使学生出现差错,于老师也总是以包容的心态坦然面对。
  【案例5】有一次,于老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7节,可那位同学读第1节了。其余的同学都朝他望去,那意思是提醒他“你读错了”。他的同座也小声地提醒他:“应该读第7节。”这位同学连忙说“对不起,我读错了。”于老师笑着说:“说‘对不起’的应该是我,是我没说清楚。”
  好一个“是我没说清楚”,体现的是于老师对自身教学的严格要求和对学生自尊心的细心呵护。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怎能不获得精神上的生长呢?
  (三)发展儿童
  于老师的课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他的课不是“优生撑场面、差生当看客”的课堂表演,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能力和水平摘到不同“果子”的“求真”的教学。
  【案例6】教学《新型玻璃》时,于老师请一位女同学读第一段。她读“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时,把句子读破了。于老师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第二遍虽然流畅了一些,但又把“被”字丢了,她一连读了七遍,都没读正确。她不敢再读了,想坐下。于老师抚摸着她的肩,满怀期望地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再一个字一个字地在心里把这句话读一遍,然后重读。相信你,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她这样做了,第八次终于获得了成功。
  “第八次”展示的是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体现的是教师巧妙点拨、及时鼓励的技巧,凸显的是教师对学生的高度耐心和对学生发展的热切期盼。
  三、袅袅的家常味:着眼于构建和谐、自然的课堂生态
  人们常用“像呼吸一样自然”、“像拉家常一样轻松”之类的词句来描述于老师的语文课,这说明于老师的课已达到了自然本真、整体和谐的境界。
  (一)常态化的设计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用“苦心经营的随便”来概括自己小说结构的特点。笔者觉得借用“苦心经营的随便”来形容于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恰当不过的。于老师设计的课犹如汪曾祺的小说,初看平平常常,细品韵味无穷。看似随意安排实则苦心经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藏玄机,看似普普通通实则独具匠心。
  【案例7】《燕子》教学片断。
  师:我知道咱们班止有几位女同学名字中有“燕”字。(学生在底下高兴地报出了名字)大家知道她们为什么用“燕”作名字吗?
  生:我想是因为燕子很美丽。
  生:因为燕子活泼可爱。
  生:因为燕子是一种益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师:由此可见,人们非常喜欢燕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燕子》这篇课文,看看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燕子能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
  在案例7中,于老师从学生的姓名人手导人新课,信手拈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又为全文学习定下情感基调。一箭双雕,平常之中寓奇巧。
  (二)情趣化的语言
  课堂上,于老师的语言平易质朴,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幽默诙谐,富有儿童情趣和家常味。他善于用幽默的语言化解尴尬、调节气氛、机智引导,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受到启发。
  【案例8】《小稻秧脱险记》中的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洒过之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一位同学读杂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气”又有“力”。于老师开玩笑说:“要么是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洒一点。”说完,于老师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这位同学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于老师表扬说:“看来,这回你真的读懂了。”全班又是一阵笑声。   在案例8中的“笑”,是教师运用幽默语言点拨后学生发出的会心一“笑”。这一“笑”不是“一笑了之”的“笑”,因为学生在笑声中得到了理解,在笑声中收获了感悟。
  (三)简约化的生成
  于老师的课,无论是课前交流、新课导入,还是课堂提问、互动生成,抑或是教学拓展、课堂结束,都是简洁明了,浑然天成,“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得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行”(苏轼《答谢民师书》)。
  【案例9】《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片断。
  (学生读完第二节,有人提出“疲惫”这个词不懂)
  师:“惫”是个生字,后面括号里有注音,都认识了。“疲惫”是什么意思呢?只要把前后文连起来读一读就明白了。
  (全体学生读书)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读)“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里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感到十分疲惫。”(师插话:注意“长时间”和“常常忍饥挨饿”这两个词语)这时他掉队了,牵着同样疲惫的马,慢慢地朝前走去。(师插话:注意“掉队”和“慢慢地走”这些词语)
  师:“疲惫”是什么意思,我想,大家肯定看出来了。
  生:“疲惫”就是非常疲劳、一点力气都没有了的意思。
  在案例9中,“疲惫”的教学可谓简约生动、一气呵成。而这简约化的生成与于老师恰到好处的点拨(插话)是密不可分的。课堂上,于老师的点拨总是如“知时节”的“好雨”,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时悄然而至,常使学生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
  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犹如一道精神盛宴,萦绕着浓浓的语文味、悠悠的儿童味和袅袅的家常味,呈现出淳朴恬淡、本色天然的风貌和品格,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今,于老师虽年逾七旬,但他的课依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依然受到同行的“热捧”。何以至此?我觉得,这是基于于老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对教学对象(儿童)的深刻了解、对教学载体(教材)的通透理解和对教学艺术的精妙运用,而这正是于老师丰厚学养的生动体现。陆游曾对他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们学习于老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必须不断丰富语文学养,努力走进儿童心灵,坚持锤炼教学技艺。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学到于老师语文课堂教学的“真经”。
  参考文献:
  [1]于永正.教海漫记(增订版)[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1,第2版.
  [2]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10.
  [3]于永正.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小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
  [4]徐光华,连慧.十大名师与十大理念[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1.
  [5]仲剑峰.教师文本解读当务“本”——基于“三味课堂”理念的教师文本解读之思[J].教学与管理(山西),2012,(6):34~36.
  【责任编辑 王开贵】
其他文献
摘 要:一些简单、朴实的语文课,初听不怎么样,但越嚼越有味,越嚼越有文化气息,书卷气浓。这种“简”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一堂“简单”的语文课应该具有:简朴的教学手段,简洁的教学流程,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化的课程资源。  关键词:语文教学;简朴的教学手段;简洁的教学流程;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化的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
摘 要:低年级后进小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存在更多困难,教师要研究分析他们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的原因,并探讨如何采用合适的方法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后进生;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72-03一、低年级后进生的成因分析  (一)对教材的理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
摘 要:面广量大的农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育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抓实教学各个方面的细节,夯实学生学习的基础,是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基础的夯实,关注教学中学习动力不足、良好习惯缺乏、学习压力偏大等现象,科学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情境中自主学习、快乐探索,从而实现数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数学;数学素养;教学细节  中图
关键词:自我教育;自我激励;不断成功;综合素质;重要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6-0058-01    笔者曾在《报刊文摘》上阅读了一篇题为《林浩带来的冲击》)的文章,引起了笔者的一些思考。文章如下。  “奥运会开幕式上与中国队旗手姚明走在一起的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目前被安排在成都市盐道街小学读三年级。  “盐道街小学是成都人认为最好的
摘 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边形面积教学的关键,因为它和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都用到“转化”的思想,这一思想贯穿本单元的始终。本课的难点是,转化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为克服长方形面积计算对平行四边形造成的负迁移影响,纠正两条临边的乘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错误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中,始终在发现、探索、提出问题的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观察、
摘 要:学生的数学学习迈向数学概念本质内涵,需要回归原点,在“退步”中前进,以“透视”的方式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对数学美的理解可以从生活现象的角度切入,更需要紧扣数学知识的本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圆的认识;原点;本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3-0055-06  近期我参加教育局组织的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的任务是执教
摘要:游戏之于儿童,是其生活本身。儿童在游戏中认识世界,在游戏中学习人际交往,在游戏中激发智慧潜能,在游戏中获得情感体验。游戏精神就是“好玩”的儿童精神。  关键词:小学语文;游戏精神;人际交往;思维挑战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3-0020-03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呼唤游戏精神?李振村老师说得好:“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对待学习并
摘要:把语文学习置身于生活之中,把握语文课程内容生活化,注重语文教学方式生活化,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落到实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新天地;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3-0032-03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对我们今天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仍具有
关键词:教学设计;手脑并用;做与思共生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35-0073-03  一、教学分析  《电磁铁》是《电和磁》单元的最后一课,属于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内容,围绕“提出问题一猜想假设一实验验证一表达与交流一拓展应用”开展教学活动,体现了科学课倡导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而为了避免“动手有余而思维不足”则强调科学学习需要“
摘 要:部编版低段语文教材遵循课程标准,选编了较多的童话故事,这些童话以其浅显直白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富含深刻的道理而赢得了学生的喜爱。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展开丰富的情节联想等学习过程,充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童话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段;童话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