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是任课老师,不任课。在大学里似乎没有其他称谓,学生叫我老师,我答应。久而久之,也就成老师了。
大学里除了“系”,还有“部”。除了教学的“部”,还有职能的“部”。职能的“部”是为教学的“部”服务的。我在职能的“部”,叫品牌与战略发展部,很时髦的一个词儿,从企业和市场上得来的,性质与传统大学的党委宣传部有相同之处,也主办一张校报,一个网络电视台,负责品牌传播与新闻宣传,一个又一个会议或者活动的组织和策划,管理校园网,与全国新闻媒体联络。总之,事儿大不大且不说,倒还真多。
校报、网络电视台、“部”也招纳了一批学生记者,众多的学生记者都称呼我为老师,我不称呼他们学生,也不直呼其名,而总在其名字后面缀以“同学”,张三同学,李四同学。个别三个字的名字,有时省略姓,而称之以“健斌同学”、“海燕同学”等。听者耳顺,叫者自然。但起初我还不习惯,觉得这是不是过于亲切了。
但我极少喊过:
“张海燕,你来一下!”
“袁健斌,过来!”
直呼其名,我觉得在中国,要么你是他的上司,很权威的那种;要么你很老,很有派。
学生叫我则是“许锋老师”、“许老师”、“老师”——没有人叫我“哥哥”、“许老”、“叔叔”、“大伯”。“锋哥”也不叫,和校园的氛围不和谐。
而对待女生,尤其是漂亮的女生,我尤其要把她的名字叫全乎,后面缀以“同学”。生怕男生们有什么意见。
有一个男生,我和同学们一起叫,很响亮的称呼:“森哥!”他很胖,还很高大。胖的程度是去一般的商场都买不到他能穿的衣服,要订做。他很爱好文娱,几个人凑成一个节目组——《森哥影院》,你当制片人,他当后期,森哥当主播。几个人熬了几夜,鼓捣出第一期《森哥影院》,拿给我看。片子选得不错,剪得不错,主播的口才也不错。森哥往那儿一戳,就有视觉的震撼力。加上从容不迫的主持,人就想看下去。节目上线后,同学们感觉都好。森哥感觉也好。很快他成校园里的名人了。
我与森哥约法三章,名人自然要注意形象,不打架、不吸烟、不乱扔垃圾——开的是玩笑,说的是正事儿。网络电视台捧出的名角儿,自然代表网络电视台的形象,因此要求多一点,严格一点,森哥你要有思想准备——森哥说,我刚有了点当名人的感觉,我一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名人接二连三地出。也有美女主播。刚开始拘谨,严肃,认真。出了名儿了,穿了大汗衫、文化衫就上了播音间播新闻。一不留神,节目还真播出了。我那个气!幸亏不是中央电视台,否则天下哗然。
大学生不是小学生。小学生可以哄。大学生不能哄,也不能骗,要晓之以理。但大学生的“理”比我多。你还不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对方去执行。
说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半天。一晃儿大半天过去了,还有可能不接受你的意见或建议。大学生总有理。很多“理”是想“试一试”。有时可以试一试。有时没时间试一试。一次大型的活动现场,一个重要的嘉宾正在即兴发言。学生记者在听,也在与旁边的人交头接耳,就是没记。我扭头再看,还是没记。自始至终都没记。我不知道她这篇新闻稿该怎么写。后来看到的稿子真就没那个嘉宾什么事。当时我恨不得替她记,但事先没准备,无纸,无笔。靠脑袋,我本就没有过耳不忘的本事,实在记不下来。
有的人还常有出人意料之举。一次开部门月总结会,偌大的会场座无虚席。先是各部的部长,再是各个节目组的负责人,大家情绪都不错,说起来头头是道。
又一位上场了。
是音频节目的制片人。也是主播。节目播了一段时间,效果还好。
“各位,我今天要宣布一个重要的决定——我郑重决定辞去《××××》节目制片人职务。”大家都非常惊讶,对会场发生的戏剧性的一幕都没有思想准备。他说完,没径自离开会场,而是又回到原位坐了下来。
同学们没有随他集体辞职。他也没煽动同学们集体“罢工”。
事情过去了。
没事他还来他工作了大半年的地方,见着老师还乐呵呵的。老师见他也乐呵呵的。后来他走出校园,走上实习岗位时,给一位老师的QQ上留言:如果我现在说对不起,可以吗?老师给他一个笑脸。
如果给错误一个理由的话,只有一个:他是学生,你是老师。
如果给一个个错误或失误一个个理由的话,还只有一个:他们是学生,你们是老师。
今天犯错误,是为了明天少犯错误。校园里的错误,都消失在无限的宽容里。
其实很多时候,老师是学生错误的“埋单者”。
由于没任课,我与同学们就是课余的联系。我给他们修改新闻稿。有时,他们也把自己写的散文、诗歌拿给我看。有的还写剧本、广播剧。有的满脑子的点子和想法。我与他们聊天,时光如水般流淌,有时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午后时分,一缕斜阳穿越蓝色的玻璃,映照在他的脸上,青春而纯净,稚嫩的脸写满青春和激情。是的,他们全部的就是这些,简单而炽热。
每年都有很多学生毕业。他们有的会赶到教师节那天来看我,有的发短信祝我新年快乐,有的会在我生日那天寄来礼物。
他们有的在创业,有的在打工,有的当了白领,有的入伍了,有的跳了几回槽。他们的人生,不断地在我的眼前闪现。
我会想起他们在大学的日子,虽然短,却历历在目。
我也会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
这时我觉得,与他们在一起,是最令人惬意的。他们的大学,我的梦。
大学里除了“系”,还有“部”。除了教学的“部”,还有职能的“部”。职能的“部”是为教学的“部”服务的。我在职能的“部”,叫品牌与战略发展部,很时髦的一个词儿,从企业和市场上得来的,性质与传统大学的党委宣传部有相同之处,也主办一张校报,一个网络电视台,负责品牌传播与新闻宣传,一个又一个会议或者活动的组织和策划,管理校园网,与全国新闻媒体联络。总之,事儿大不大且不说,倒还真多。
校报、网络电视台、“部”也招纳了一批学生记者,众多的学生记者都称呼我为老师,我不称呼他们学生,也不直呼其名,而总在其名字后面缀以“同学”,张三同学,李四同学。个别三个字的名字,有时省略姓,而称之以“健斌同学”、“海燕同学”等。听者耳顺,叫者自然。但起初我还不习惯,觉得这是不是过于亲切了。
但我极少喊过:
“张海燕,你来一下!”
“袁健斌,过来!”
直呼其名,我觉得在中国,要么你是他的上司,很权威的那种;要么你很老,很有派。
学生叫我则是“许锋老师”、“许老师”、“老师”——没有人叫我“哥哥”、“许老”、“叔叔”、“大伯”。“锋哥”也不叫,和校园的氛围不和谐。
而对待女生,尤其是漂亮的女生,我尤其要把她的名字叫全乎,后面缀以“同学”。生怕男生们有什么意见。
有一个男生,我和同学们一起叫,很响亮的称呼:“森哥!”他很胖,还很高大。胖的程度是去一般的商场都买不到他能穿的衣服,要订做。他很爱好文娱,几个人凑成一个节目组——《森哥影院》,你当制片人,他当后期,森哥当主播。几个人熬了几夜,鼓捣出第一期《森哥影院》,拿给我看。片子选得不错,剪得不错,主播的口才也不错。森哥往那儿一戳,就有视觉的震撼力。加上从容不迫的主持,人就想看下去。节目上线后,同学们感觉都好。森哥感觉也好。很快他成校园里的名人了。
我与森哥约法三章,名人自然要注意形象,不打架、不吸烟、不乱扔垃圾——开的是玩笑,说的是正事儿。网络电视台捧出的名角儿,自然代表网络电视台的形象,因此要求多一点,严格一点,森哥你要有思想准备——森哥说,我刚有了点当名人的感觉,我一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名人接二连三地出。也有美女主播。刚开始拘谨,严肃,认真。出了名儿了,穿了大汗衫、文化衫就上了播音间播新闻。一不留神,节目还真播出了。我那个气!幸亏不是中央电视台,否则天下哗然。
大学生不是小学生。小学生可以哄。大学生不能哄,也不能骗,要晓之以理。但大学生的“理”比我多。你还不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对方去执行。
说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半天。一晃儿大半天过去了,还有可能不接受你的意见或建议。大学生总有理。很多“理”是想“试一试”。有时可以试一试。有时没时间试一试。一次大型的活动现场,一个重要的嘉宾正在即兴发言。学生记者在听,也在与旁边的人交头接耳,就是没记。我扭头再看,还是没记。自始至终都没记。我不知道她这篇新闻稿该怎么写。后来看到的稿子真就没那个嘉宾什么事。当时我恨不得替她记,但事先没准备,无纸,无笔。靠脑袋,我本就没有过耳不忘的本事,实在记不下来。
有的人还常有出人意料之举。一次开部门月总结会,偌大的会场座无虚席。先是各部的部长,再是各个节目组的负责人,大家情绪都不错,说起来头头是道。
又一位上场了。
是音频节目的制片人。也是主播。节目播了一段时间,效果还好。
“各位,我今天要宣布一个重要的决定——我郑重决定辞去《××××》节目制片人职务。”大家都非常惊讶,对会场发生的戏剧性的一幕都没有思想准备。他说完,没径自离开会场,而是又回到原位坐了下来。
同学们没有随他集体辞职。他也没煽动同学们集体“罢工”。
事情过去了。
没事他还来他工作了大半年的地方,见着老师还乐呵呵的。老师见他也乐呵呵的。后来他走出校园,走上实习岗位时,给一位老师的QQ上留言:如果我现在说对不起,可以吗?老师给他一个笑脸。
如果给错误一个理由的话,只有一个:他是学生,你是老师。
如果给一个个错误或失误一个个理由的话,还只有一个:他们是学生,你们是老师。
今天犯错误,是为了明天少犯错误。校园里的错误,都消失在无限的宽容里。
其实很多时候,老师是学生错误的“埋单者”。
由于没任课,我与同学们就是课余的联系。我给他们修改新闻稿。有时,他们也把自己写的散文、诗歌拿给我看。有的还写剧本、广播剧。有的满脑子的点子和想法。我与他们聊天,时光如水般流淌,有时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午后时分,一缕斜阳穿越蓝色的玻璃,映照在他的脸上,青春而纯净,稚嫩的脸写满青春和激情。是的,他们全部的就是这些,简单而炽热。
每年都有很多学生毕业。他们有的会赶到教师节那天来看我,有的发短信祝我新年快乐,有的会在我生日那天寄来礼物。
他们有的在创业,有的在打工,有的当了白领,有的入伍了,有的跳了几回槽。他们的人生,不断地在我的眼前闪现。
我会想起他们在大学的日子,虽然短,却历历在目。
我也会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
这时我觉得,与他们在一起,是最令人惬意的。他们的大学,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