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美术的各种表现形式向来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单纯的绘画技能、技巧和简单的艺术欣赏只是美术教育的初级目标,而把美术教育放到一定的文化和自然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视觉形象,更多地了解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才是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同时也使美术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增加了趣味性和互动性。
一、“湿地风光”日益深入人心,艺术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储备
艺术创作离不开自然的馈赠,大自然优美的风光是激发艺术家创作灵感的不竭源泉。中国古人推崇“师法自然”,而“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是现代艺术理论的共识,这些观点说的都是要从大自然中汲取艺术营养,经过艺术家自身的提炼与加工,融合艺术本身的特质,最终成就传世之作。中国地大物博,南国的灵秀山水、北国萧瑟草原、东方浩瀚海洋、西方漫漫戈壁,这些震撼人心灵的风光吸引着一代代的艺术家为之追逐与探索。令人庆幸的是,盘锦也拥有这样令世人惊叹的风景。
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红海滩,认识了苇海。远眺着红海滩接天连日的碱蓬草,在无边无尽的苇海中泛舟垂钓,看着黑嘴鸥、丹顶鹤等珍稀鸟儿在湿地中觅食,“湿地之都,大美盘锦”——盘锦人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家乡自豪感。
这些景致激发着盘锦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一批批优秀的工笔画家、油画家、版画家脱颖而出,辽河美术馆国家级艺术作品的展出,更为这个年轻的城市增添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教室,学习美术知识,体会艺术创作的乐趣,他们即将成为盘锦未来的艺术之星。因此,将地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中,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二、民间地域文化,赋予“大美盘锦”更丰富的人文内涵
浩荡的辽河孕育着盘锦独特的乡土文化。 大辽河上口子高跷秧歌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厚地主特色的民间艺术,风格喜庆热烈,表演技术精湛,深受民间喜爱。
古往今来,二界沟镇,是特殊的打鱼人群体——“古渔雁”的落脚聚集之地。持这一生计的打鱼人,没有远海捕捞的实力,只能像候鸟一样,顺着沿海的水陆边缘迁徙,故辽河口民间称其为“古渔雁”。他们是“古渔雁”民间文学的创作者与承载者。由于生计的特殊性,“古渔雁”民间文学和一般海岛渔村的民间文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内容上带有鲜明的“渔雁”生计特点和原始文化遗韵,对该群体的历史生活习俗与传统、信仰等有全方位地反映。
二界沟“古渔雁”民间故事,是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1月,大洼县西安镇上口子高跷秧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除此之外,田庄台舞龙、荣兴朝鲜族农乐舞、新开的舞狮等,引领人们在参与和享受的同时,完成民间习俗的传承和演变;满族民间服饰、剪纸、油塑等,依托传统的美术符号,在现代的舞台上演奏着唯美的乐章;苇艺草编、香蜡制作、永顺泉酿酒等,在生产生活中,烙印下强烈的盘锦符号;盘锦鼓乐、盘锦民谣在喧闹的现代交响之中,依旧铿锵悦耳……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盘锦生生不息,成为历史的宝贵记忆,在本地区传承、演变,夯实着盘锦的文化底蕴。
这些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为美术课堂提供了丰富的题材选择,也为孩子们的美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三、努力丰富自身修养,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
俗话说:“要想给人一瓢水,就得拥有一桶水”,因此,不断地增加自身的文化修养,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做好的思想准备。
在从事湿地和黑嘴鸥的保护、宣传过程中,盘锦市也注重对民间流传的关于黑嘴鸥传说的发掘和整理。2010年,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的刘德天老师组织编写了《黑嘴鸥的传说》一书,系统地介绍了黑嘴鸥、碱蓬草以及盘锦各地地名的由来,这也是盘锦建市以来,对地方文化挖掘的一次重大突破和有益探索。我有幸参与了这本书的编撰工作,为图书绘制了插图。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深入地了解了盘锦的民间传说,丰富了我的地方文化知识,也为盘锦的文化传承储存了能量。
当我第一次将这些故事讲给孩子们听的时候,孩子们全神贯注的表情以及意犹未尽的情景更是坚定了我要将更多的盘锦文化传播下去的信心。我相信,这些优美的传说,不但可以帮助盘锦的孩子们更好地做一个盘锦人,也会成为更多的人了解盘锦的一个窗口。
四、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黑嘴鸥的传说》一书的插图绘制,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是对自己综合素质的一次检验。为图书做插图,首先要对文字部分进行充分地阅读、理解。考虑到本书的整体风格,我最终决定采用电脑绘画的手法来进行创作,也就是通常说的CG。
尽管以前使用过PS等电脑绘图工具,对于电脑画图有过一定的接触,但是使用电脑手绘板来表达笔触和画面质感的CG技法,却有更高的技术要求。从传统的物理绘画到电脑CG表达,软件的熟悉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来解决,而对传统思维习惯的改变,则是对我最大的一个挑战。作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美术专业毕业生,电脑是我的弱项,摒弃传统的画笔、画纸,采用电脑手绘技法形成电子文件,对我来说既是对新的艺术形式的探索也是互联网时代一种与时俱进的必然。
五、将地方自然资源融入课堂,在实践中摸索美术课堂教育
2016年,辽河油田基础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室组织编写地方性教材课题研究,围绕着盘锦的地方特色,組织教学,根据我自身的实际情况,我选择黑嘴鸥作为我的课题研究方向。
我的《黑嘴鸥的美丽家园》一课的设计,通过黑嘴鸥的传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绪集中在美丽的传说中。接着介绍湿地的知识,进一步推出红海滩的主要元素——碱蓬草及苇海、油田等黑嘴鸥的生存环境。这样很快就由远及近把学生们带进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家乡场景之中。在增长学生基础绘画技能的同时,借助黑嘴鸥民间传说的穿插,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最终达到强化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乃至树立环保意识的大目标。
短短的40分钟能够传达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有限,但是通过趣味性的环节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掌握鸟类基本绘画知识与技能,培养其了解自然环境、感受地域文化的兴趣,种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种子。
“湿地之都 ·大美盘锦”,如今这张靓丽的名片已经让更多的人认识了盘锦,盘锦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最好时期。作为盘锦人,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城市的变化,我们也有责任为了它的发展而奋斗。相信,通过我们一代一代人的努力,盘锦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湿地风光”日益深入人心,艺术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储备
艺术创作离不开自然的馈赠,大自然优美的风光是激发艺术家创作灵感的不竭源泉。中国古人推崇“师法自然”,而“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是现代艺术理论的共识,这些观点说的都是要从大自然中汲取艺术营养,经过艺术家自身的提炼与加工,融合艺术本身的特质,最终成就传世之作。中国地大物博,南国的灵秀山水、北国萧瑟草原、东方浩瀚海洋、西方漫漫戈壁,这些震撼人心灵的风光吸引着一代代的艺术家为之追逐与探索。令人庆幸的是,盘锦也拥有这样令世人惊叹的风景。
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红海滩,认识了苇海。远眺着红海滩接天连日的碱蓬草,在无边无尽的苇海中泛舟垂钓,看着黑嘴鸥、丹顶鹤等珍稀鸟儿在湿地中觅食,“湿地之都,大美盘锦”——盘锦人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家乡自豪感。
这些景致激发着盘锦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一批批优秀的工笔画家、油画家、版画家脱颖而出,辽河美术馆国家级艺术作品的展出,更为这个年轻的城市增添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教室,学习美术知识,体会艺术创作的乐趣,他们即将成为盘锦未来的艺术之星。因此,将地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中,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二、民间地域文化,赋予“大美盘锦”更丰富的人文内涵
浩荡的辽河孕育着盘锦独特的乡土文化。 大辽河上口子高跷秧歌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厚地主特色的民间艺术,风格喜庆热烈,表演技术精湛,深受民间喜爱。
古往今来,二界沟镇,是特殊的打鱼人群体——“古渔雁”的落脚聚集之地。持这一生计的打鱼人,没有远海捕捞的实力,只能像候鸟一样,顺着沿海的水陆边缘迁徙,故辽河口民间称其为“古渔雁”。他们是“古渔雁”民间文学的创作者与承载者。由于生计的特殊性,“古渔雁”民间文学和一般海岛渔村的民间文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内容上带有鲜明的“渔雁”生计特点和原始文化遗韵,对该群体的历史生活习俗与传统、信仰等有全方位地反映。
二界沟“古渔雁”民间故事,是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1月,大洼县西安镇上口子高跷秧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除此之外,田庄台舞龙、荣兴朝鲜族农乐舞、新开的舞狮等,引领人们在参与和享受的同时,完成民间习俗的传承和演变;满族民间服饰、剪纸、油塑等,依托传统的美术符号,在现代的舞台上演奏着唯美的乐章;苇艺草编、香蜡制作、永顺泉酿酒等,在生产生活中,烙印下强烈的盘锦符号;盘锦鼓乐、盘锦民谣在喧闹的现代交响之中,依旧铿锵悦耳……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盘锦生生不息,成为历史的宝贵记忆,在本地区传承、演变,夯实着盘锦的文化底蕴。
这些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为美术课堂提供了丰富的题材选择,也为孩子们的美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三、努力丰富自身修养,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
俗话说:“要想给人一瓢水,就得拥有一桶水”,因此,不断地增加自身的文化修养,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做好的思想准备。
在从事湿地和黑嘴鸥的保护、宣传过程中,盘锦市也注重对民间流传的关于黑嘴鸥传说的发掘和整理。2010年,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的刘德天老师组织编写了《黑嘴鸥的传说》一书,系统地介绍了黑嘴鸥、碱蓬草以及盘锦各地地名的由来,这也是盘锦建市以来,对地方文化挖掘的一次重大突破和有益探索。我有幸参与了这本书的编撰工作,为图书绘制了插图。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深入地了解了盘锦的民间传说,丰富了我的地方文化知识,也为盘锦的文化传承储存了能量。
当我第一次将这些故事讲给孩子们听的时候,孩子们全神贯注的表情以及意犹未尽的情景更是坚定了我要将更多的盘锦文化传播下去的信心。我相信,这些优美的传说,不但可以帮助盘锦的孩子们更好地做一个盘锦人,也会成为更多的人了解盘锦的一个窗口。
四、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黑嘴鸥的传说》一书的插图绘制,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是对自己综合素质的一次检验。为图书做插图,首先要对文字部分进行充分地阅读、理解。考虑到本书的整体风格,我最终决定采用电脑绘画的手法来进行创作,也就是通常说的CG。
尽管以前使用过PS等电脑绘图工具,对于电脑画图有过一定的接触,但是使用电脑手绘板来表达笔触和画面质感的CG技法,却有更高的技术要求。从传统的物理绘画到电脑CG表达,软件的熟悉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来解决,而对传统思维习惯的改变,则是对我最大的一个挑战。作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美术专业毕业生,电脑是我的弱项,摒弃传统的画笔、画纸,采用电脑手绘技法形成电子文件,对我来说既是对新的艺术形式的探索也是互联网时代一种与时俱进的必然。
五、将地方自然资源融入课堂,在实践中摸索美术课堂教育
2016年,辽河油田基础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室组织编写地方性教材课题研究,围绕着盘锦的地方特色,組织教学,根据我自身的实际情况,我选择黑嘴鸥作为我的课题研究方向。
我的《黑嘴鸥的美丽家园》一课的设计,通过黑嘴鸥的传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绪集中在美丽的传说中。接着介绍湿地的知识,进一步推出红海滩的主要元素——碱蓬草及苇海、油田等黑嘴鸥的生存环境。这样很快就由远及近把学生们带进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家乡场景之中。在增长学生基础绘画技能的同时,借助黑嘴鸥民间传说的穿插,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最终达到强化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乃至树立环保意识的大目标。
短短的40分钟能够传达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有限,但是通过趣味性的环节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掌握鸟类基本绘画知识与技能,培养其了解自然环境、感受地域文化的兴趣,种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种子。
“湿地之都 ·大美盘锦”,如今这张靓丽的名片已经让更多的人认识了盘锦,盘锦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最好时期。作为盘锦人,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城市的变化,我们也有责任为了它的发展而奋斗。相信,通过我们一代一代人的努力,盘锦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