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人文教育的定位问题
1,人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人文的内涵极其丰富。广义的人文,即文化,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物质的、精神的文明成果,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分。狭义的人文,仅限于精神文化,具体说仅限于健康、进步、崇高的精神文化,即指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集中体现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包括语言文字功底、文学艺术水平、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程度、政治理论素养、心理健康状况、历史和哲学涵养等等。
人文精神,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社会主流文化的主题精神,其核心就是人们关于“人应当怎样活着”或者“人应当怎样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关系”的自觉意识。缺乏人文精神,就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就会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
人文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传授人文知识、营造人文环境、组织人文活动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旨在提升其人文素质、涵养其人文精神的教育。
2,人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人文教育所要传授的知识范围十分广泛,综合来看,大致可分成核心学科、外围学科两个方面。
所谓核心学科,指通过师生的教和学,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涵养人文精神,能够起到直接的、决定性作用的知识体系。由于人文素质的内涵十分丰富,仅把文、史、哲、艺作为核心学科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包括法学、伦理学、心理学、创新创造学等等。毫无疑问,这些核心学科都是我们实施人文教育必须紧紧抓住的重点内容,无论如何是不能删减的。
所谓外国学科,指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涵养人文精神起间接的、辅助性作用的知识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学、环境科学、公共关系学等;二是自然科学及相关技能。这些学科都蕴涵着一定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汲取这些学科中的营养对受教育者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3,人文教育的层次定位。如前所述,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这就决定了接受人文教育并“成人”之后的教育对象必然是时代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而且其数量越多越好。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教育是一种公共教育、基础教育(这里的基础教育,不是指给高等教育打基础的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所以,人文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事,而应该是全社会的事,各种行业、部门、组织都应该承担起人文教育的责任。每个人不管其职业、性别、年龄,民族、地域如何,都应该接受这种教育。
4,人文教育的地位定位。从教育本身的固有属性来看,教育就是对人的教育,从灵魂、精神上“育人”是其应有之意。古今中外早就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战国时期思想家子思说:“修道之谓教”。教育家荀子认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东汉《说文解字》写道“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一个人能否成才,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取决于其智力水平,更取决于其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状况。这是被历史和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而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有无、水平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文教育的状况。所以,人文教育对人的成长和人才的产生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关于人文教育的特点问题
人文教育具有六大突出特点。
1,人文教育具有思想性。与科学教育改造提升人的智力水平不同,人文教育改造的是人的思想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性是人文教育的固有属性和根本特点。因此,我们必须用符合时代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主流思想文化,在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用主流的思想文化教育武装青年学生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在现实中,无论理论教学还是社会实践,无论参观学习还是交流座谈,所有已经或者正在实施的人文教育活动基本上都体现了这个特点。但不可否认也确实存在着由于工作不细、把关不严、措施不力而导致的非主流思想文化,特别是庸俗性文化大兴其道的不良现象,我们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2,人文教育具有实践性。人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包括人文环境塑造,人文知识传授,人文精神体验、内化和外化等环节。虽然人文教育离不开人文知识传授这样的理论教学活动,但如果没有大家主动性的人文实践,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受教育者对人文精神的体验就不可能深刻,人文精神在个体身上的内化和外化过程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受教育者是否切实提高了人文素养,人文教育是否真正实现了既定目标,其衡量标准也只能是实践,也就是说,只能通过受教育者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实际表现来判断人文教育的效果。
3,人文教育具有渐进性。人文教育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实施的一个教育过程,开始于教育者传授人文知识,终止于受教育者实践人文精神,期间要经历多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学校和学生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特别是学生要对教师传授的人文知识进行分析和加工,并从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受蕴涵着的人文精神,在理解和认可的基础上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外化为自己的人文行为。这个过程,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人文教育具有主观性。教育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传授的是理念、精神、态度、思维方法,其内容虽然是以知识的形式出现,但具有明显的主观性。作为科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知识教育传播的是科学知识,其内容具有客观性。从这一点上来说,人文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二者存在根本性区别。因此人文教育与科学知识教育无论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还是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上,都应该存在不同,至少不应该完全相同。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是把人文教育与科学知识教育等同起来,一样上课,一样辅导,一样出卷,一样补考。这与人文教育的主观性特点背道而驰。
5,人文教育具有广泛性。这个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人文教育作为一种公共教育、基础教育,每个人不管其职业、性别、年龄、民族、地域如何,都应该接受这种教育,换句话说,被教育者的范围非常广泛。其次,由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个人社会角色极其复杂,每个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必然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即较为完善的综合素质,就是其中的某一种素质也不可能只包含简单的内容。人文素质或人文精神作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容,主要有:语言文字功底、文学艺术水平、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程度、政治理论素养、心理健康状况、历史和哲学涵养等等。再次,多样化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必然需要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与之相适应。事实上正是这样,凡是以自己的实际为基础,选择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渠道,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地方,其人文教育的效果就比较明显。
6,人文教育具有开放性。实施人文教育必须掌握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但每个学校和人文教育工作者个人所掌握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这是一个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7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放宽眼界,面向社会,以“走出去”、“引进来”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实现全社会人文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加强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不断扩大师资队伍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强化学校之间、人文教育工作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彼此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相得益彰。
教育者要看到这一点,努力增强在既有条件下千方百计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主动性;各级各类学校也要看到这一点,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搭建对外交往的平台,开展校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1,人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人文的内涵极其丰富。广义的人文,即文化,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物质的、精神的文明成果,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分。狭义的人文,仅限于精神文化,具体说仅限于健康、进步、崇高的精神文化,即指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集中体现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包括语言文字功底、文学艺术水平、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程度、政治理论素养、心理健康状况、历史和哲学涵养等等。
人文精神,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社会主流文化的主题精神,其核心就是人们关于“人应当怎样活着”或者“人应当怎样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关系”的自觉意识。缺乏人文精神,就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就会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
人文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传授人文知识、营造人文环境、组织人文活动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旨在提升其人文素质、涵养其人文精神的教育。
2,人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人文教育所要传授的知识范围十分广泛,综合来看,大致可分成核心学科、外围学科两个方面。
所谓核心学科,指通过师生的教和学,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涵养人文精神,能够起到直接的、决定性作用的知识体系。由于人文素质的内涵十分丰富,仅把文、史、哲、艺作为核心学科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包括法学、伦理学、心理学、创新创造学等等。毫无疑问,这些核心学科都是我们实施人文教育必须紧紧抓住的重点内容,无论如何是不能删减的。
所谓外国学科,指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涵养人文精神起间接的、辅助性作用的知识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学、环境科学、公共关系学等;二是自然科学及相关技能。这些学科都蕴涵着一定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汲取这些学科中的营养对受教育者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3,人文教育的层次定位。如前所述,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这就决定了接受人文教育并“成人”之后的教育对象必然是时代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而且其数量越多越好。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教育是一种公共教育、基础教育(这里的基础教育,不是指给高等教育打基础的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所以,人文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事,而应该是全社会的事,各种行业、部门、组织都应该承担起人文教育的责任。每个人不管其职业、性别、年龄,民族、地域如何,都应该接受这种教育。
4,人文教育的地位定位。从教育本身的固有属性来看,教育就是对人的教育,从灵魂、精神上“育人”是其应有之意。古今中外早就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战国时期思想家子思说:“修道之谓教”。教育家荀子认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东汉《说文解字》写道“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一个人能否成才,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取决于其智力水平,更取决于其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状况。这是被历史和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而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有无、水平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文教育的状况。所以,人文教育对人的成长和人才的产生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关于人文教育的特点问题
人文教育具有六大突出特点。
1,人文教育具有思想性。与科学教育改造提升人的智力水平不同,人文教育改造的是人的思想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性是人文教育的固有属性和根本特点。因此,我们必须用符合时代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主流思想文化,在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用主流的思想文化教育武装青年学生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在现实中,无论理论教学还是社会实践,无论参观学习还是交流座谈,所有已经或者正在实施的人文教育活动基本上都体现了这个特点。但不可否认也确实存在着由于工作不细、把关不严、措施不力而导致的非主流思想文化,特别是庸俗性文化大兴其道的不良现象,我们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2,人文教育具有实践性。人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包括人文环境塑造,人文知识传授,人文精神体验、内化和外化等环节。虽然人文教育离不开人文知识传授这样的理论教学活动,但如果没有大家主动性的人文实践,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受教育者对人文精神的体验就不可能深刻,人文精神在个体身上的内化和外化过程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受教育者是否切实提高了人文素养,人文教育是否真正实现了既定目标,其衡量标准也只能是实践,也就是说,只能通过受教育者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实际表现来判断人文教育的效果。
3,人文教育具有渐进性。人文教育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实施的一个教育过程,开始于教育者传授人文知识,终止于受教育者实践人文精神,期间要经历多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学校和学生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特别是学生要对教师传授的人文知识进行分析和加工,并从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受蕴涵着的人文精神,在理解和认可的基础上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外化为自己的人文行为。这个过程,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人文教育具有主观性。教育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传授的是理念、精神、态度、思维方法,其内容虽然是以知识的形式出现,但具有明显的主观性。作为科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知识教育传播的是科学知识,其内容具有客观性。从这一点上来说,人文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二者存在根本性区别。因此人文教育与科学知识教育无论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还是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上,都应该存在不同,至少不应该完全相同。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是把人文教育与科学知识教育等同起来,一样上课,一样辅导,一样出卷,一样补考。这与人文教育的主观性特点背道而驰。
5,人文教育具有广泛性。这个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人文教育作为一种公共教育、基础教育,每个人不管其职业、性别、年龄、民族、地域如何,都应该接受这种教育,换句话说,被教育者的范围非常广泛。其次,由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个人社会角色极其复杂,每个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必然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即较为完善的综合素质,就是其中的某一种素质也不可能只包含简单的内容。人文素质或人文精神作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容,主要有:语言文字功底、文学艺术水平、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程度、政治理论素养、心理健康状况、历史和哲学涵养等等。再次,多样化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必然需要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与之相适应。事实上正是这样,凡是以自己的实际为基础,选择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渠道,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地方,其人文教育的效果就比较明显。
6,人文教育具有开放性。实施人文教育必须掌握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但每个学校和人文教育工作者个人所掌握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这是一个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7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放宽眼界,面向社会,以“走出去”、“引进来”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实现全社会人文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加强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不断扩大师资队伍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强化学校之间、人文教育工作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彼此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相得益彰。
教育者要看到这一点,努力增强在既有条件下千方百计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主动性;各级各类学校也要看到这一点,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搭建对外交往的平台,开展校内外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