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既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高校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建设和谐校园是高校公共关系的历史使命与责任。高校要树立并强化公关意识,善用公共关系正确处理内部公众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外部公众关系,妥善处理危机,同时还要注重公共关系传播,完善协调沟通机制。
关键词:公共关系 和谐校园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作为社会组成的每一部分都需要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高校就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保障。
一、建设和谐校园的意义
1.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理想社会状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重点突出了“和”的地位与价值。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由众多单元组成,只有各单元和谐,才能实现社会和谐。高校集中了社会的精英群体,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
2.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和谐校园正好体现了这种要求。
3.建设和谐校园也是实现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既要加强硬件建设,也要加强软件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培养美德,使人愉悦,给人以前进的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正是培养合格的必要人文环境。努力建设和谐校园,不仅使高校的师生员工人际关系和谐,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而且能不断促进硬软件建设协调发展,最终实现高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4.建设和谐校园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的题中之义。和谐校园的建设要求学校内部各种关系融洽和谐。而高校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若充分应用公共关系的沟通、协调、传播等功能,发挥其作用,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公共关系是指以学校为主题,有计划的运用传播手段,使学校和公众之间相互了解和支持,创造最佳教育环境,达成共同追求的教育目标,提高学校形象和声誉的一种社会活动。[1]学校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目的就是要建立、维持和发展学校与内部公众之间关系的总体协调,确保学校的方针政策能够顺利贯彻,并通过完成学校的基本教育教学任务,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提高学校的美誉度。显然,学校公共关系的这种价值追求与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是完全相契合的。可以说建设和谐校园是我国高校公共关系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5. 建设和谐校园是充分运用公共关系,实现学校全面发展的良好契机。学校内部公共关系对于调动学校内部的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致为实现学校的目标而共同奋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内部公共关系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师生关系疏远;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社会地位有待提高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从公共关系的角度分析主要是没有形成良好的高校内部公共关系。具体来看,高校内部还存在公关主体自身认识不足、传播沟通渠道不畅等严重问题。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任何制度的设计,政策调整都需要内部公众的参与,需要内部公众的理解和接受。作为高等学校必须了解内部公众的意图和愿望,并据此制定政策和开展活动,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策略技巧,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沟通,以引起师生的注意和兴趣,获得师生的认同和积极参与,使学校的方针政策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只有公众心悦诚服,自觉配合遵守,才能真正发挥其化解矛盾、协调学校内部关系的作用。我们必须在研究我国高校实情的基础上及时地对比较成熟的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进行吸收、创新,积极开展高校内部公共关系活动,建设和谐校园。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途径
1.树立并强化公关意识。高校内部公共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教育管理者、教学人员、后勤保障、教学辅助机构等。作为高校内部公共关系的主体,存在认识方面的不足,如教育管理者监管不够,教学人员对教学的重要性及如何搞好教学认识不到位,学校后勤保障跟不上,教学辅助机构服务意识差等。从学校领导者到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必须树立和强化公关意识。
首先,学校领导者应增强公共关系意识。学校领导者公关意识至关重要,这是由其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学校领导者的工作着重于宏观规划和综合决策,协调人际群体关系,以及选择使用和培养人才,从而增强组织内部的凝聚力,提高学校管理的社会效益。因此,学校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应增强公共关系意识,善于协调公共关系。身正能够为良好的公共关系创造前提。学校领导都应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思想,用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领导者应在言行、情绪、权利行使等方面始终作内外公众的楷模;正确处理与下级的关系,这是良好公共关系的基础。领导者应当准确了解下级,把握其思想动态,实现上下级的心理融合,激发下级的潜能。由以学校为中心,转变到以师生为中心;由教育管理者单独管理,转向全校上下共同管理。学校领导者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在学校中的角色地位,增加与内部公众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双方关系的协调平衡。
其次,实行高校内部“全员公关”。公共关系工作不仅仅是学校专职部门的任务,它渗透在各具体职能中,要求全体工作人员都来做公共关系工作。提高学校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是加强和改善学校公关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学校工作人员的素质,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清除腐败现象,纠正不正之风,要在学校工作人员中树立起全员公关的意识,明确自己的言行代表着学校的意志和倾向, 自己的形象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做到言行一致,人人公关,时时公关,处处公关。工作人员不仅自觉地向内部公众宣传学校的政策,而且切实地以自己的行为来实践全心全意服务师生的宗旨。教育管理者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监管,教学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后勤保障部门及时的解决教职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困难,教学辅助机构应当提高为全体师生服务的质量,从而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创造优质的内部环境。
2.坚持以人为本,为师生多办实事
坚持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的永恒主题。和谐校园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建和谐校园只是手段,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才是目的。以人为本就是要肯定和尊重师生的主体作用。可以说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是学校内部公共关系的宗旨。广大师生员工的实际利益是学校的唯一利益。关心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保证他们安居乐业,是校园和谐的基础,也是构建校园和谐的基本要求。关心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情况,不断改善他们的条件,使师生员工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这样构建和谐校园就有了基本保障。
关心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贵在做实做细。首先,应将全体师生最关切、意见最大、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办实事的重点,限期解决,取信于民。其次,完善各种便利师生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态度,努力为全体师生创造一个轻松、自然、亲切的教育环境和氛围,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增强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3.注重公共关系传播,完善协调沟通机制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柏米兹认为,组织内的信息沟通,正如人体血液循环一样,若无沟通活动,组织就会趋于死亡。加强双向信息协调沟通是高校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可以协调高校内外部关系,从而实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
首先,学校要注重公共关系传播。学校公关传播要围绕“平衡理论”进行,在沟通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公众的心理因素,采取多种沟通方式,将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结合起来,将正式沟通同非正式沟通结合起来,做到能够综合运用。学校要善于把握时机,采用多种多样的公关活动形式,如交流会、展览会,通过声音、图象和色彩进行全方位立体传播,如实向师生公众宣传学校的有关方针政策、某一时期的工作目标和重点、重大的校内活动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这样可以赢得师生的认同和支持,进而提高学校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在沟通的时候要做到深入群众,掌握实情,从实际出发,从师生利益出发,了解有关部门所需情况。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对待,不能报喜不报忧,特别是在危机事件中,学校要始终讲真话,即使事实是残酷的,但是自己讲总比别人讲要好,这样有利于提高校务的透明度。
其次,学校应与师生主动沟通, 全方位开拓民意沟通渠道。我国宪法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作为高校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当保障师生民主权利的实现。在一些具体的决策方面,尤其是涉及到师生的权利义务的事务,师生具有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现在,我国引入了西方国家的听证制度,政府在对于某一具体的事务进行决策时,应当事先邀请部分人士进行听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从而实现政府的“民主之治”。作为高等学校在与师生的信息交流中,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让广大师生的知情权得以落实,广大师生才能理解学校的政策与行动,进而支持学校的政策与行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更要加快学校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师生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方位开拓民意沟通渠道。
学校公共关系尤其是学校内部公共关系在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应深入研究并注重运用。
参考文献:
[1] 姜献生. 论“全面公共关系”[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02)
[2] 张岩松. 浅谈高校公共关系运作[J]. 公关世界, 2005 (03)
[3] 王娴. 论公共关系与高校发展[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3 (04)
[4] 胡碧芳. 对高等院校公共关系的分析[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3 (02)
[5] 王敏. 论高校公共关系的运作[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3)
[6] 汪业军. 对我国高校“稳定率”的几点思考[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 (02)
[7] 陈永莉, 陈绍国. 从高校改革看发展高校公共关系事业的必然性[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1997 (04)
[8] 郭关玉. 湖北崛起中我省高校的使命[J]. 湖北社会科学, 2005 (01)
关键词:公共关系 和谐校园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作为社会组成的每一部分都需要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高校就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保障。
一、建设和谐校园的意义
1.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理想社会状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重点突出了“和”的地位与价值。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由众多单元组成,只有各单元和谐,才能实现社会和谐。高校集中了社会的精英群体,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
2.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和谐校园正好体现了这种要求。
3.建设和谐校园也是实现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既要加强硬件建设,也要加强软件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培养美德,使人愉悦,给人以前进的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正是培养合格的必要人文环境。努力建设和谐校园,不仅使高校的师生员工人际关系和谐,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而且能不断促进硬软件建设协调发展,最终实现高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4.建设和谐校园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的题中之义。和谐校园的建设要求学校内部各种关系融洽和谐。而高校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若充分应用公共关系的沟通、协调、传播等功能,发挥其作用,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公共关系是指以学校为主题,有计划的运用传播手段,使学校和公众之间相互了解和支持,创造最佳教育环境,达成共同追求的教育目标,提高学校形象和声誉的一种社会活动。[1]学校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目的就是要建立、维持和发展学校与内部公众之间关系的总体协调,确保学校的方针政策能够顺利贯彻,并通过完成学校的基本教育教学任务,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提高学校的美誉度。显然,学校公共关系的这种价值追求与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是完全相契合的。可以说建设和谐校园是我国高校公共关系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5. 建设和谐校园是充分运用公共关系,实现学校全面发展的良好契机。学校内部公共关系对于调动学校内部的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致为实现学校的目标而共同奋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内部公共关系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师生关系疏远;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社会地位有待提高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从公共关系的角度分析主要是没有形成良好的高校内部公共关系。具体来看,高校内部还存在公关主体自身认识不足、传播沟通渠道不畅等严重问题。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任何制度的设计,政策调整都需要内部公众的参与,需要内部公众的理解和接受。作为高等学校必须了解内部公众的意图和愿望,并据此制定政策和开展活动,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策略技巧,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沟通,以引起师生的注意和兴趣,获得师生的认同和积极参与,使学校的方针政策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只有公众心悦诚服,自觉配合遵守,才能真正发挥其化解矛盾、协调学校内部关系的作用。我们必须在研究我国高校实情的基础上及时地对比较成熟的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进行吸收、创新,积极开展高校内部公共关系活动,建设和谐校园。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途径
1.树立并强化公关意识。高校内部公共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教育管理者、教学人员、后勤保障、教学辅助机构等。作为高校内部公共关系的主体,存在认识方面的不足,如教育管理者监管不够,教学人员对教学的重要性及如何搞好教学认识不到位,学校后勤保障跟不上,教学辅助机构服务意识差等。从学校领导者到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必须树立和强化公关意识。
首先,学校领导者应增强公共关系意识。学校领导者公关意识至关重要,这是由其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学校领导者的工作着重于宏观规划和综合决策,协调人际群体关系,以及选择使用和培养人才,从而增强组织内部的凝聚力,提高学校管理的社会效益。因此,学校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应增强公共关系意识,善于协调公共关系。身正能够为良好的公共关系创造前提。学校领导都应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思想,用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领导者应在言行、情绪、权利行使等方面始终作内外公众的楷模;正确处理与下级的关系,这是良好公共关系的基础。领导者应当准确了解下级,把握其思想动态,实现上下级的心理融合,激发下级的潜能。由以学校为中心,转变到以师生为中心;由教育管理者单独管理,转向全校上下共同管理。学校领导者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在学校中的角色地位,增加与内部公众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双方关系的协调平衡。
其次,实行高校内部“全员公关”。公共关系工作不仅仅是学校专职部门的任务,它渗透在各具体职能中,要求全体工作人员都来做公共关系工作。提高学校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是加强和改善学校公关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学校工作人员的素质,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清除腐败现象,纠正不正之风,要在学校工作人员中树立起全员公关的意识,明确自己的言行代表着学校的意志和倾向, 自己的形象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做到言行一致,人人公关,时时公关,处处公关。工作人员不仅自觉地向内部公众宣传学校的政策,而且切实地以自己的行为来实践全心全意服务师生的宗旨。教育管理者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监管,教学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后勤保障部门及时的解决教职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困难,教学辅助机构应当提高为全体师生服务的质量,从而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创造优质的内部环境。
2.坚持以人为本,为师生多办实事
坚持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的永恒主题。和谐校园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建和谐校园只是手段,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才是目的。以人为本就是要肯定和尊重师生的主体作用。可以说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是学校内部公共关系的宗旨。广大师生员工的实际利益是学校的唯一利益。关心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保证他们安居乐业,是校园和谐的基础,也是构建校园和谐的基本要求。关心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情况,不断改善他们的条件,使师生员工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这样构建和谐校园就有了基本保障。
关心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贵在做实做细。首先,应将全体师生最关切、意见最大、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办实事的重点,限期解决,取信于民。其次,完善各种便利师生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态度,努力为全体师生创造一个轻松、自然、亲切的教育环境和氛围,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增强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3.注重公共关系传播,完善协调沟通机制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柏米兹认为,组织内的信息沟通,正如人体血液循环一样,若无沟通活动,组织就会趋于死亡。加强双向信息协调沟通是高校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可以协调高校内外部关系,从而实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
首先,学校要注重公共关系传播。学校公关传播要围绕“平衡理论”进行,在沟通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公众的心理因素,采取多种沟通方式,将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结合起来,将正式沟通同非正式沟通结合起来,做到能够综合运用。学校要善于把握时机,采用多种多样的公关活动形式,如交流会、展览会,通过声音、图象和色彩进行全方位立体传播,如实向师生公众宣传学校的有关方针政策、某一时期的工作目标和重点、重大的校内活动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这样可以赢得师生的认同和支持,进而提高学校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在沟通的时候要做到深入群众,掌握实情,从实际出发,从师生利益出发,了解有关部门所需情况。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对待,不能报喜不报忧,特别是在危机事件中,学校要始终讲真话,即使事实是残酷的,但是自己讲总比别人讲要好,这样有利于提高校务的透明度。
其次,学校应与师生主动沟通, 全方位开拓民意沟通渠道。我国宪法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作为高校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当保障师生民主权利的实现。在一些具体的决策方面,尤其是涉及到师生的权利义务的事务,师生具有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现在,我国引入了西方国家的听证制度,政府在对于某一具体的事务进行决策时,应当事先邀请部分人士进行听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从而实现政府的“民主之治”。作为高等学校在与师生的信息交流中,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让广大师生的知情权得以落实,广大师生才能理解学校的政策与行动,进而支持学校的政策与行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更要加快学校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师生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方位开拓民意沟通渠道。
学校公共关系尤其是学校内部公共关系在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应深入研究并注重运用。
参考文献:
[1] 姜献生. 论“全面公共关系”[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02)
[2] 张岩松. 浅谈高校公共关系运作[J]. 公关世界, 2005 (03)
[3] 王娴. 论公共关系与高校发展[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3 (04)
[4] 胡碧芳. 对高等院校公共关系的分析[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3 (02)
[5] 王敏. 论高校公共关系的运作[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3)
[6] 汪业军. 对我国高校“稳定率”的几点思考[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 (02)
[7] 陈永莉, 陈绍国. 从高校改革看发展高校公共关系事业的必然性[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1997 (04)
[8] 郭关玉. 湖北崛起中我省高校的使命[J]. 湖北社会科学, 2005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