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临沂金鼎国际广场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时为保证基坑内施工顺利进行对现场水平位移的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要求、工作方法、以及怎样对成果资料的分析。
关键词:
水平位移;基准线;基准线法;观测精度
一、概述
临沂金鼎国际广场座落在沂蒙路与红旗路交汇处西北角,西临广场世纪城,北靠网通大厦,地理位置优越。金鼎国际广场拟建29层,地下建筑物2层。计划开挖基坑长约70米,宽约60米,深度约10米。由于周围的施工空间比较狭窄,基坑的坡度大约在0.1到0.2。为了保证地下建筑物在施工中的安全,在地下建筑物施工期间,需要对基坑周边的稳定性进行水平位移观测。
二、观测原理
1、基准线法
特定方向的位移观测常用基准线法,它是在垂直于欲测方向上埋设观测点,以垂直于位移方向固定不变的铅垂平面作为基础面,定期用测小角法或活动觇标法测定观测点的偏离,以计算位移值。针对只要求测定金鼎国际广场基坑周边特定方向水平位移量因而测定水平位移的方法选用基准线法,利用基准线法的原理来观测建筑物的轴线或平行于建筑物轴线的固定不变得铅直平面为基准面,以便来测定金鼎国际广场基坑的水平位移。
2、作业依据
本次作业严格执行了相关的《规程》、《规范》
a、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
b、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标准《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c、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以下简称。
三、使用仪器设备
对基坑可能发生在某一特定方向的位移观测,要布设高精度的变形控制网,变形网一般由基准点(埋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之外的稳定点)、工作基点(埋设在接近位移的地带,由它观测变形观测点)、变形观测点(直接埋设在位移地区,其点位随地面位移而变化)组成。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首级变形控制网,工作基点与变形观测点组成次级网。变形控制网按不同观测对象和不同的观测仪器可布设成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在没有固定点可利用的情况下,变形网则布设成自由网(全部控制点位于变形影响范围以内)。对较复杂的网形,应在预定的工作量下进行优化设计。首级变形网复测周期较长,次级网复测周期较短。由各期观测成果计算出的各观测点坐标变化,可以计算各点的位移量,以反映各观测期间地面水平位移情况。因而根据需要,需用的观测仪器为GPS、全站仪、钢尺等。
四、作业步骤
1、观测点的布设
在基坑四周的方向延长线上各建立一条基准线,首先布设控制点,在基坑外基准线上10至20米地质环境不受开挖影响的位置布设A、B、C、D、E、F为控制点,用钢筋混凝土制作,以确保其稳定性。在基坑的边缘设置P1、P2…P10为观测点,设置的P1、P2、P3、P4和A、B在一条直线上。设置的P5、P6、P7、P8和C、D在一条直线上。设置的P1、P9、P5和E、F在一条直线上。设置的P4、P8和G、H在一条直线上,它们的之间得距离一般为20~30m。(作业技巧,先设置A、B、C、D控制点,布设P1、P2、P3、P4、P5、P6、P7、P8观测点,然后利用P1、P5布设控制点E、F,同理布设设控制点G、H。见附图)
2、观测步骤
利用GPS对设置A、B、C、D控制点进行观测计算。然后在A点安置全战仪,B点定向,分别对P1、P2、P3、P4进行观测,看各观测点是否偏离基线。
如有偏离,测出偏离值。其他基线依次类推进行观测。
3、观测记录和周期
一般每天上午观测一次,如发现大量位移或者大雨后,应增加观测次数。
观测成果应及时记录计算,记录使用位移观测记录表。
五、工作和质量要求
1、工作要求
位移观测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直到地现在建筑物建到±0),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四定,即固定观测人员,使用固定的全战仪和钢尺,使用固定的控制点,按固定的时间进行。
2、质量要求
在作业前对仪器进行视准轴进行检验,尽量用盘左都用盘左。
作业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在作业时对中整平仪器以及竖立占牌时要仔细认真,克服困难,减少误差。
为了提高观测精度,采用多余观测的方法,如在A点摆站B点定向观测完毕后,再用B点摆站A点定向进行观测,来求得两次观测的偏离值来观测精度,从而保证质量。
六、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目的是验证变形是否存在和分析产生变形的原因,通常采用图解法或解析法。图解法是在计算各变形值后,以时间和变形值为参数绘制各种图表,如等沉降曲线图、水平位移矢量图、应变图等,进行位移矢量分析和应变分析以了解变形过程和发展趋势。解析法应用统计检验方法,判别变形是否存在。应用回归分析可定量的分析变形规律,并且可用来作变形预报。
关键词:
水平位移;基准线;基准线法;观测精度
一、概述
临沂金鼎国际广场座落在沂蒙路与红旗路交汇处西北角,西临广场世纪城,北靠网通大厦,地理位置优越。金鼎国际广场拟建29层,地下建筑物2层。计划开挖基坑长约70米,宽约60米,深度约10米。由于周围的施工空间比较狭窄,基坑的坡度大约在0.1到0.2。为了保证地下建筑物在施工中的安全,在地下建筑物施工期间,需要对基坑周边的稳定性进行水平位移观测。
二、观测原理
1、基准线法
特定方向的位移观测常用基准线法,它是在垂直于欲测方向上埋设观测点,以垂直于位移方向固定不变的铅垂平面作为基础面,定期用测小角法或活动觇标法测定观测点的偏离,以计算位移值。针对只要求测定金鼎国际广场基坑周边特定方向水平位移量因而测定水平位移的方法选用基准线法,利用基准线法的原理来观测建筑物的轴线或平行于建筑物轴线的固定不变得铅直平面为基准面,以便来测定金鼎国际广场基坑的水平位移。
2、作业依据
本次作业严格执行了相关的《规程》、《规范》
a、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
b、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标准《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c、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以下简称。
三、使用仪器设备
对基坑可能发生在某一特定方向的位移观测,要布设高精度的变形控制网,变形网一般由基准点(埋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之外的稳定点)、工作基点(埋设在接近位移的地带,由它观测变形观测点)、变形观测点(直接埋设在位移地区,其点位随地面位移而变化)组成。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首级变形控制网,工作基点与变形观测点组成次级网。变形控制网按不同观测对象和不同的观测仪器可布设成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在没有固定点可利用的情况下,变形网则布设成自由网(全部控制点位于变形影响范围以内)。对较复杂的网形,应在预定的工作量下进行优化设计。首级变形网复测周期较长,次级网复测周期较短。由各期观测成果计算出的各观测点坐标变化,可以计算各点的位移量,以反映各观测期间地面水平位移情况。因而根据需要,需用的观测仪器为GPS、全站仪、钢尺等。
四、作业步骤
1、观测点的布设
在基坑四周的方向延长线上各建立一条基准线,首先布设控制点,在基坑外基准线上10至20米地质环境不受开挖影响的位置布设A、B、C、D、E、F为控制点,用钢筋混凝土制作,以确保其稳定性。在基坑的边缘设置P1、P2…P10为观测点,设置的P1、P2、P3、P4和A、B在一条直线上。设置的P5、P6、P7、P8和C、D在一条直线上。设置的P1、P9、P5和E、F在一条直线上。设置的P4、P8和G、H在一条直线上,它们的之间得距离一般为20~30m。(作业技巧,先设置A、B、C、D控制点,布设P1、P2、P3、P4、P5、P6、P7、P8观测点,然后利用P1、P5布设控制点E、F,同理布设设控制点G、H。见附图)
2、观测步骤
利用GPS对设置A、B、C、D控制点进行观测计算。然后在A点安置全战仪,B点定向,分别对P1、P2、P3、P4进行观测,看各观测点是否偏离基线。
如有偏离,测出偏离值。其他基线依次类推进行观测。
3、观测记录和周期
一般每天上午观测一次,如发现大量位移或者大雨后,应增加观测次数。
观测成果应及时记录计算,记录使用位移观测记录表。
五、工作和质量要求
1、工作要求
位移观测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直到地现在建筑物建到±0),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四定,即固定观测人员,使用固定的全战仪和钢尺,使用固定的控制点,按固定的时间进行。
2、质量要求
在作业前对仪器进行视准轴进行检验,尽量用盘左都用盘左。
作业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在作业时对中整平仪器以及竖立占牌时要仔细认真,克服困难,减少误差。
为了提高观测精度,采用多余观测的方法,如在A点摆站B点定向观测完毕后,再用B点摆站A点定向进行观测,来求得两次观测的偏离值来观测精度,从而保证质量。
六、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目的是验证变形是否存在和分析产生变形的原因,通常采用图解法或解析法。图解法是在计算各变形值后,以时间和变形值为参数绘制各种图表,如等沉降曲线图、水平位移矢量图、应变图等,进行位移矢量分析和应变分析以了解变形过程和发展趋势。解析法应用统计检验方法,判别变形是否存在。应用回归分析可定量的分析变形规律,并且可用来作变形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