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气氛的优劣直接作用于学生,它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教师在上课时,有必要在教学中营造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塑造良好的课堂纪律,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营造动静结合的课堂,都是我们教师营造课堂心理氛围应该注意的工作。
关键词:课堂心理气氛;良好师生关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呈现出立体化趋势,教师的教学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过程中师生互为主、客体,教学过程实际上已经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互动发展的过程。绝对意义的教授者已经不复存在,学生向老师学习、老师向学生学习已成为必要和可能。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课堂心理气氛作为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这些必然会影响学习效率。有人对同一个班的语文课调查发现,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下效果相差悬殊。
有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既能提高人的各种心理机能,也能降低各种心理机能,活动效率对心理状态的依赖程度的变动幅度高达70%左右。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气氛下,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且容易受到“社会助长作用”的影响,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而消极压抑的课堂心理气氛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路狭窄,思维变得呆板拘谨。虽然被迫接受了一定的知识,但难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积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也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条件,这主要是通过暗示和流行来发挥作用的。因为课堂心理气氛会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言语或非言语而暗示他人。暗示是在无压力的情况下产生的,表现为无意识的或不由自主的屈从,使被暗示者产生与刺激者相同的情绪,并有可能产生由相同情绪控制下的行为。同时,课堂心理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产生连锁性的感染,这就是“流行”。流行的行为往往被打上切合时宜的印记,促使学生们追随它,发挥统一学生行为的功能。同时,流行又能引导学生们摆脱现状,具有创新功能。
综上所述,课堂心理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以及社会化进程。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对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是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包含创设和调控两层含义,通常采取下列策略。
一、增进师生关系,营造和睦氛围课堂心理气氛
教师需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要明确学生的所需,在生活和学习上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于内向和自卑心理的学生。对于学生的进步需要鼓励,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需要耐心的进行讲解,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和教育,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真正的关怀自己,对教师的情感油然而生,学习的热情也会高涨。
二、公正评价,合理期望,调节课堂气氛
根据研究,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性预言效应是确实存在的。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来向学生传达他们的期望信息,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坚信“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學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形成适度的高期望,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三、教师应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中出现某种心理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说明,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助于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它还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师爱是调控课堂心理气氛的长久动力源泉。
四、鼓励成功,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不少教师往往爱用同一种期望值衡量不同的学生,对未达到高期望值的学生予以否定性评价,不自觉地进行了消极暗示,使这些学生自心受到伤害,逐步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败。满足成功的需要,不仅会产生快乐情绪,而且会产生自信心和胜任感,促进个体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努力。因为每一次成功需要的满足,其实都是对成功行为的正强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成功检验所产生的快乐情绪,更有增强其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教师在这方面所采取措施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获得成功检验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各类学生制定合理的成功期望值抱负水平。抱负水平适当与否对学生的情绪有很大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当学生报负太高,所志不遂时,便往往充满失败感。学生如果累遭失败,就会损害他的心理健康。失败之所以会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方面是因为能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价值估计偏低,对自己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失败而归罪他人,导致与他人的关系不融洽。许多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这种消极的特点。概言之,老师在教学过程上能不能有意运用成功原则,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而是有没有遵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对学生终生发展是否负责的问题,是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的。教师应树立教育威信
五、教师利用信息传递 调节课堂心里气氛
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也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是否新颖、科学,教学结构是否严密,对内容的表述是否形象、生动、具体,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等都会影响知识的可信度。另外,教学信息传递的渠道、媒体、风格等构成的传播方式也会制约信息的可接受度。只有当学生认为教师所传递的信息是可信的、可接受的,他们的课堂心理状态才会是积极的、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才会是和谐的。因此,教师对所传递知识的准备、对传递途径方法的处理应该成为课堂心理气氛调控的重要环节。如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和所提出的要求,应难易适度,即应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难度又不是不可逾越的。当学生经过努力,克服了困难,取得了学习上的胜利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的力量,体验到一种刻苦努力获得成功的幸福和喜悦,学习情绪和课堂心理气氛就会为之大振。
六、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相对稳定的状况与水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理状态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自觉激发学生良好心理状态,有意识消除不良心理状态。首先,教师应从学生非言语行为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即从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表情、目光、动作、姿势等方面,观察、了解其心理状态。其次,教师应满腔热情地激发学生产生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教师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性的话,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愉快感、责任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再次,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消除和克服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这可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分析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二是要消除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在认知、情感、动机、兴趣、注意、意志、性格、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作为教师,我们只要真正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抓紧、落实了,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在传统理念方面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还加强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真正实施了对人类灵魂的改造工程。或许我们培养的学生算不上一流的,但他们的知识是全面的,身体是强壮的,心理是健康的,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头上,都有一片蔚蓝的天空!我们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关键词:课堂心理气氛;良好师生关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呈现出立体化趋势,教师的教学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过程中师生互为主、客体,教学过程实际上已经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互动发展的过程。绝对意义的教授者已经不复存在,学生向老师学习、老师向学生学习已成为必要和可能。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课堂心理气氛作为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这些必然会影响学习效率。有人对同一个班的语文课调查发现,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下效果相差悬殊。
有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既能提高人的各种心理机能,也能降低各种心理机能,活动效率对心理状态的依赖程度的变动幅度高达70%左右。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气氛下,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且容易受到“社会助长作用”的影响,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而消极压抑的课堂心理气氛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路狭窄,思维变得呆板拘谨。虽然被迫接受了一定的知识,但难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积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也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条件,这主要是通过暗示和流行来发挥作用的。因为课堂心理气氛会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言语或非言语而暗示他人。暗示是在无压力的情况下产生的,表现为无意识的或不由自主的屈从,使被暗示者产生与刺激者相同的情绪,并有可能产生由相同情绪控制下的行为。同时,课堂心理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产生连锁性的感染,这就是“流行”。流行的行为往往被打上切合时宜的印记,促使学生们追随它,发挥统一学生行为的功能。同时,流行又能引导学生们摆脱现状,具有创新功能。
综上所述,课堂心理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以及社会化进程。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对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是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包含创设和调控两层含义,通常采取下列策略。
一、增进师生关系,营造和睦氛围课堂心理气氛
教师需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要明确学生的所需,在生活和学习上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于内向和自卑心理的学生。对于学生的进步需要鼓励,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需要耐心的进行讲解,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和教育,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真正的关怀自己,对教师的情感油然而生,学习的热情也会高涨。
二、公正评价,合理期望,调节课堂气氛
根据研究,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性预言效应是确实存在的。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来向学生传达他们的期望信息,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坚信“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學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形成适度的高期望,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三、教师应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中出现某种心理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说明,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助于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它还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师爱是调控课堂心理气氛的长久动力源泉。
四、鼓励成功,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不少教师往往爱用同一种期望值衡量不同的学生,对未达到高期望值的学生予以否定性评价,不自觉地进行了消极暗示,使这些学生自心受到伤害,逐步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败。满足成功的需要,不仅会产生快乐情绪,而且会产生自信心和胜任感,促进个体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努力。因为每一次成功需要的满足,其实都是对成功行为的正强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成功检验所产生的快乐情绪,更有增强其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教师在这方面所采取措施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获得成功检验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各类学生制定合理的成功期望值抱负水平。抱负水平适当与否对学生的情绪有很大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当学生报负太高,所志不遂时,便往往充满失败感。学生如果累遭失败,就会损害他的心理健康。失败之所以会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方面是因为能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价值估计偏低,对自己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失败而归罪他人,导致与他人的关系不融洽。许多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这种消极的特点。概言之,老师在教学过程上能不能有意运用成功原则,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而是有没有遵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对学生终生发展是否负责的问题,是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的。教师应树立教育威信
五、教师利用信息传递 调节课堂心里气氛
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也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是否新颖、科学,教学结构是否严密,对内容的表述是否形象、生动、具体,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等都会影响知识的可信度。另外,教学信息传递的渠道、媒体、风格等构成的传播方式也会制约信息的可接受度。只有当学生认为教师所传递的信息是可信的、可接受的,他们的课堂心理状态才会是积极的、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才会是和谐的。因此,教师对所传递知识的准备、对传递途径方法的处理应该成为课堂心理气氛调控的重要环节。如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和所提出的要求,应难易适度,即应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难度又不是不可逾越的。当学生经过努力,克服了困难,取得了学习上的胜利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的力量,体验到一种刻苦努力获得成功的幸福和喜悦,学习情绪和课堂心理气氛就会为之大振。
六、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相对稳定的状况与水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理状态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自觉激发学生良好心理状态,有意识消除不良心理状态。首先,教师应从学生非言语行为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即从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表情、目光、动作、姿势等方面,观察、了解其心理状态。其次,教师应满腔热情地激发学生产生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教师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性的话,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愉快感、责任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再次,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消除和克服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这可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分析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二是要消除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在认知、情感、动机、兴趣、注意、意志、性格、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作为教师,我们只要真正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抓紧、落实了,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在传统理念方面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还加强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真正实施了对人类灵魂的改造工程。或许我们培养的学生算不上一流的,但他们的知识是全面的,身体是强壮的,心理是健康的,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头上,都有一片蔚蓝的天空!我们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