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减轻负担;竞争机制;幽默激趣;总结归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1(A)—0064—01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阶段阅读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激趣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以正确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将对文言文教学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让学生“不怕”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时至今日,有些文言语汇已不再使用,有的虽然还在使用,但意思已发生了变化,这无疑给当代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了很多困难,也给教学增加了难度。由于时空相距遥远,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学习文言文难免会产生一种畏难情绪。因此,打消学生顾虑,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使其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显得非常重要。
在教学前,笔者先让学生了解文言文言简意赅、字约文丰、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特点,再联系学生喜爱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让学生知道只有学好文言文,才能更好地迈进中国古典文学的殿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笔者还在课上引入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奇闻轶事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五柳先生传》一课时,笔者通过对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奇闻轶事的讲述,让学生对陶渊明有深入的了解。在课文的讲解中,也尽量脱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如,“不求甚解”部分,笔者以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讲完后组织学生讨论“不求甚解”与“好读书”是否互相矛盾?学生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笔者指导学生得出:这两句话并不矛盾,“不求甚解”的前提是“好读书”,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句进一步引导出“不求甚解”的道理。这时笔者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习,这样大大降低了古文的难度,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喜爱”
初中学生反应敏捷,思维活跃,荣誉感、自尊心强,但也贪玩好动,自我约束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容易转移,因此,能让学生坐得下来,听得进去,真正感悟、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竞争机制,采用文言文背诵比赛的办法激励学生学习。笔者组织了组与组之间、男女生之间、学生个人之间等多种形式的比赛。为了取胜,学生自觉地进行抄写、讨论,上课专心听讲,早读课出现了“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的局面。在比赛中,笔者允许学生出现三次错误,并给予适当提醒或暗示,目的在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踊跃、积极地背诵,这种做法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斗志,既检查了学生的背诵情况,又节省了时间,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可谓一举三得。
三、通过幽默激趣,让学生“理解”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幽默感来吸引学生,调节气氛。比如讲《愚公移山》,讲到课文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河曲智叟亡以应”时,笔者感到课堂气氛有些沉闷,就故意来个错问:“‘河曲智叟亡以应’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说:河曲智叟用死亡来回答?”学生笑答:“不是,绝对不是。”“河曲智叟如果死了,那还能回答什么,再说河曲智叟有必要用死亡来回答吗?实际上是被愚公说得哑口无言。这‘亡’字,不是‘死亡’的意思,它通假‘无’字,是‘没有’的意思。”几句话就把课堂气氛搞活了,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引导总结归纳。让学生“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曰:“熟读而精思”,都指出学习要善于总结,认真思考。初中学生头脑灵活,接受知识快,但知识掌握不牢固,容易遗忘。为此,笔者每上完一篇课文,都会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比如讲《邹忌讽齐王纳谏》后,笔者让学生总结归纳初中阶段文言文中“间”字的不同意思,学生通过积极搜索,总结归纳,不仅掌握了文言文中多义词的用法,而且加深了记忆,提高了学习效率。
编辑:沈丽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1(A)—0064—01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阶段阅读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激趣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以正确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将对文言文教学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让学生“不怕”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时至今日,有些文言语汇已不再使用,有的虽然还在使用,但意思已发生了变化,这无疑给当代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了很多困难,也给教学增加了难度。由于时空相距遥远,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学习文言文难免会产生一种畏难情绪。因此,打消学生顾虑,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使其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显得非常重要。
在教学前,笔者先让学生了解文言文言简意赅、字约文丰、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特点,再联系学生喜爱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让学生知道只有学好文言文,才能更好地迈进中国古典文学的殿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笔者还在课上引入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奇闻轶事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五柳先生传》一课时,笔者通过对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奇闻轶事的讲述,让学生对陶渊明有深入的了解。在课文的讲解中,也尽量脱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如,“不求甚解”部分,笔者以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讲完后组织学生讨论“不求甚解”与“好读书”是否互相矛盾?学生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笔者指导学生得出:这两句话并不矛盾,“不求甚解”的前提是“好读书”,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句进一步引导出“不求甚解”的道理。这时笔者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习,这样大大降低了古文的难度,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喜爱”
初中学生反应敏捷,思维活跃,荣誉感、自尊心强,但也贪玩好动,自我约束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容易转移,因此,能让学生坐得下来,听得进去,真正感悟、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竞争机制,采用文言文背诵比赛的办法激励学生学习。笔者组织了组与组之间、男女生之间、学生个人之间等多种形式的比赛。为了取胜,学生自觉地进行抄写、讨论,上课专心听讲,早读课出现了“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的局面。在比赛中,笔者允许学生出现三次错误,并给予适当提醒或暗示,目的在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踊跃、积极地背诵,这种做法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斗志,既检查了学生的背诵情况,又节省了时间,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可谓一举三得。
三、通过幽默激趣,让学生“理解”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幽默感来吸引学生,调节气氛。比如讲《愚公移山》,讲到课文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河曲智叟亡以应”时,笔者感到课堂气氛有些沉闷,就故意来个错问:“‘河曲智叟亡以应’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说:河曲智叟用死亡来回答?”学生笑答:“不是,绝对不是。”“河曲智叟如果死了,那还能回答什么,再说河曲智叟有必要用死亡来回答吗?实际上是被愚公说得哑口无言。这‘亡’字,不是‘死亡’的意思,它通假‘无’字,是‘没有’的意思。”几句话就把课堂气氛搞活了,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引导总结归纳。让学生“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曰:“熟读而精思”,都指出学习要善于总结,认真思考。初中学生头脑灵活,接受知识快,但知识掌握不牢固,容易遗忘。为此,笔者每上完一篇课文,都会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比如讲《邹忌讽齐王纳谏》后,笔者让学生总结归纳初中阶段文言文中“间”字的不同意思,学生通过积极搜索,总结归纳,不仅掌握了文言文中多义词的用法,而且加深了记忆,提高了学习效率。
编辑:沈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