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语词的追求是贯穿在海男诗歌写作中的一大主题,主要体现为传统意象使用上的繁复和想象的瑰丽奇特。对汉语语词运用自如的海男,也不可避免地经历过曲折的和语词搏斗的过程。而语词最大的魅力则恰恰在于表达的困难,这将会是海男必须直视和破解的存在。
【关键词】:海男;诗歌;语词追求
海男在她的诗集《美味关系》中的序言里写到:“二十多年来,我一直与语词搏斗着,仿佛在一次又一次地穿越云南滇西的丛林地带。”滇西这个出生地于海男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存在。她在她的作品里不止一次写到滇西,对故土的情感,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深沉。而在滇西的原始森林中穿越,每前进一步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对海男来说,诗歌创作中的这种语词制衡,就像在滇西幽暗的丛林地带中穿梭一般,充满了未知,但一路随行的熟悉事物也会带来灵感。这是一个亦步亦趋然而不断前进的过程。
读海男的诗歌,我們会发现它最大的魅力在于——于不经意之间道破天机。但凡所见,不分贵贱高低,皆可入诗。她就那样在人生路上行走,将身边的一事一物信手拈来,不假思索地写成读者想要的样子。她自己未必清楚地意识到她写的诗歌中那些复杂的语词关系,否则一切都不会如此一气呵成,顺理成章。我们把海男在诗歌创作中的这种状态,称之为“无意识的追求”。
诗歌的语词关系,不僅仅体现在如何组织语言。在这里,海男的诗歌语词追求,可以解剖为除词语及修辞的整合运用之外的其他多个层面。比如意象使用的繁复。作为先锋派作家,海男并没有刻意去追求斯时的新锐思想并将其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相反,她一直都没有回避传统。在她的诗中,富含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意象随处可见,且看这首《春天召集来了候鸟和女巫师》:“游走的女巫师,滇西广大的山脉中的一朵黑色乌云/从天边飘来,开始施展她玄妙的魔法。”女巫师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的神性崇拜,以其巫术的高深莫测而被历史抹上了神秘色彩。滇西地处西南,自古因为地理闭塞而不大为世人所熟知,同样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所在。海男在她的诗中不厌其烦地写滇西,写有关滇西的一切,山山水水人文历史都囊括在其中。这些独有的滇式意象,我们可以看作是诗人的替身或者变体,领会它们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也正是它们,让海男的诗歌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先锋诗坛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程光炜曾经指出:“在自我臆想症的深处,海男是依靠爱情、情人和性欲的想象作为写作的发动器的”。诚然,海男在她的小说和诗歌中写男女关系,写婚姻,写女性的生理与心理渊源。这些关乎原始欲望的复杂命题的呈现,一些是通过海男自身的人生经历转化而来,但更多的是在想象的基础上加以衍生。想象的奇特与瑰丽,是贯穿在海男诗歌中的一大特征:“她在滚动的乌云中追寻但丁的身影,坐在露台边上与萨福偶尔对视,从昆明南郊的一只鸟身上看见荷马的复活。”更将自己化身为一只灵动的狐,穿越回公元前三世纪的古滇国,与将军庄蹻相遇相爱,见证了古滇王国的变迁。可以说,海男正是在这样漫无边际的想象中,将意象合理编排,用旖旎的语言使诗歌的内部达到和谐统一。
读海男的诗,尤其是长诗、组诗,我们会惊讶于她对汉语字词的强大运用能力。这不仅体现在其诗歌中汉语词汇的丰富,修辞的多样,更体现在它们之间组合的恰到好处。即便是同一意象如“鱼”、“乌云”、“盐”的反复出现,她都能将它们置于不同的语境,让它们承载不同的涵义,借以表达不同的感情。且看这首:当我顿然欠身,发现池中/有鱼儿游动时,我多么惊喜/我何等地感激,一个奇特的午后/鱼儿挽救了我,让我缤纷地醒来/一红一黑的两尾鱼,犹如水中的精灵(《鱼儿来临》)。诗很短小,却出现了多个如“鱼儿”、“缤纷”、“精灵”等具有传统诗意的语词,这些语词共同成就了一首精致唯美的小诗。灵感出现在“顿然欠身”的那一瞬间,然而她敏锐地捕捉到了,想象于是如宣纸般迅速展开,一系列的曼妙语词开始涌现,她便将它们一气挥洒出来,行云流水,不受控制。诸如此类的诗,在海男的诗集中比比皆是。作为一个诗人型的作家,海男个体的存在,就是诗一般的存在。她的诗,即是她的自我叙述和体认。诚如她自己所言,写诗是她生命中的必然。在二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她经历了丧父之痛,也被爱情伤过心,这些都让她笃信自己会用一生去写诗。
正如一个小说家会因为时代背景、读者群需要以及自我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或陷入创作困境,或被迫转型一样,海男在诗歌中对语词的追求,也存在着一个必然的曲折过程。据海男回忆,直接启发她写作的是家乡永胜县城上一片极普通的桑园和金沙江边上的一具美丽女尸。而英俊的父亲的死,则是她创作的最直接推动力。亲眼目睹过的死亡,难以释怀的痛苦,让海男在写作伊始便想向外出走和逃亡。然而因为生长在巫性肆虐的云南,红土高原上少数民族杂居的生存环境,西南地区神性崇拜的神秘……这些自始至终都对海男的写作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即便经历过在北京的那段“汉语规范化”的写作岁月,陷入滇西语词和规范汉语之间的两难境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也像其他先锋作家一样将西方的一些思想引入作品,写了不少关乎当下两性生存的小说和诗歌,然而在她的几乎所有作品中,依然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大西南的影子:马帮、茶马古道、南诏国、远征军……可以说,正是出于对西南地区难以割舍的刻骨迷恋和身陷其中的深刻体验,她才孜孜不倦地对其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将笔触辐散到更远更广的领域,让生与死的永恒话题在她的作品中久久回旋。
身为一个作家和诗人,海男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锐感悟着周遭事物,凭借她对语词运用的高超能力对它们进行永恒地书写。一方面,她享受着语词给她的创作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她也不可避免地承受着语词与情感的阶段性断裂而导致的痛苦:“下雨的秋季,汉语中的曲折达到了极限/我的母亲已经衰老,而我到了33岁/没有婚姻,我的写作生涯枯燥像没有插图的书籍”(《今天》)。然而,语词的最大魅力,恰恰在于表达的困难。这是一个矛盾的命题,也将会是包括海男在内的作家们必然要直视以及倾尽全力破解的存在。
海男与语词之间长久而曲折的搏斗,可见一斑。对写作中的语词关系的追求,恰如她命名的诗集名字——《美味关系》一样,是需要经过用心的烹煮以及精心的调制之后,方能成就的美味可口的味觉享受。她的诗,既是语词的行云流水之诗,也是隐喻天道伦常的万物生长之诗。用她的一首诗作结,即是:“诗人用舌头卷起来,度过了一个瞬间/转眼之间,已经度过了一世/转眼之间,已经为一只鸟的滑落沉吟了一生”(《最荒凉的不是荒原而是舌头 》)。
参考文献:
[1]海男.海男诗选:美味关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
[2]程光炜.孤绝的漫游者——论海男的诗歌写作[J].作家,1997(6):76—80
[3]海男.忧伤的黑麋鹿[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74
作者简介:罗乐欢(1991—),女,汉族,籍贯:广东梅州,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散文。
【关键词】:海男;诗歌;语词追求
海男在她的诗集《美味关系》中的序言里写到:“二十多年来,我一直与语词搏斗着,仿佛在一次又一次地穿越云南滇西的丛林地带。”滇西这个出生地于海男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存在。她在她的作品里不止一次写到滇西,对故土的情感,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深沉。而在滇西的原始森林中穿越,每前进一步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对海男来说,诗歌创作中的这种语词制衡,就像在滇西幽暗的丛林地带中穿梭一般,充满了未知,但一路随行的熟悉事物也会带来灵感。这是一个亦步亦趋然而不断前进的过程。
读海男的诗歌,我們会发现它最大的魅力在于——于不经意之间道破天机。但凡所见,不分贵贱高低,皆可入诗。她就那样在人生路上行走,将身边的一事一物信手拈来,不假思索地写成读者想要的样子。她自己未必清楚地意识到她写的诗歌中那些复杂的语词关系,否则一切都不会如此一气呵成,顺理成章。我们把海男在诗歌创作中的这种状态,称之为“无意识的追求”。
诗歌的语词关系,不僅仅体现在如何组织语言。在这里,海男的诗歌语词追求,可以解剖为除词语及修辞的整合运用之外的其他多个层面。比如意象使用的繁复。作为先锋派作家,海男并没有刻意去追求斯时的新锐思想并将其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相反,她一直都没有回避传统。在她的诗中,富含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意象随处可见,且看这首《春天召集来了候鸟和女巫师》:“游走的女巫师,滇西广大的山脉中的一朵黑色乌云/从天边飘来,开始施展她玄妙的魔法。”女巫师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的神性崇拜,以其巫术的高深莫测而被历史抹上了神秘色彩。滇西地处西南,自古因为地理闭塞而不大为世人所熟知,同样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所在。海男在她的诗中不厌其烦地写滇西,写有关滇西的一切,山山水水人文历史都囊括在其中。这些独有的滇式意象,我们可以看作是诗人的替身或者变体,领会它们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也正是它们,让海男的诗歌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先锋诗坛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程光炜曾经指出:“在自我臆想症的深处,海男是依靠爱情、情人和性欲的想象作为写作的发动器的”。诚然,海男在她的小说和诗歌中写男女关系,写婚姻,写女性的生理与心理渊源。这些关乎原始欲望的复杂命题的呈现,一些是通过海男自身的人生经历转化而来,但更多的是在想象的基础上加以衍生。想象的奇特与瑰丽,是贯穿在海男诗歌中的一大特征:“她在滚动的乌云中追寻但丁的身影,坐在露台边上与萨福偶尔对视,从昆明南郊的一只鸟身上看见荷马的复活。”更将自己化身为一只灵动的狐,穿越回公元前三世纪的古滇国,与将军庄蹻相遇相爱,见证了古滇王国的变迁。可以说,海男正是在这样漫无边际的想象中,将意象合理编排,用旖旎的语言使诗歌的内部达到和谐统一。
读海男的诗,尤其是长诗、组诗,我们会惊讶于她对汉语字词的强大运用能力。这不仅体现在其诗歌中汉语词汇的丰富,修辞的多样,更体现在它们之间组合的恰到好处。即便是同一意象如“鱼”、“乌云”、“盐”的反复出现,她都能将它们置于不同的语境,让它们承载不同的涵义,借以表达不同的感情。且看这首:当我顿然欠身,发现池中/有鱼儿游动时,我多么惊喜/我何等地感激,一个奇特的午后/鱼儿挽救了我,让我缤纷地醒来/一红一黑的两尾鱼,犹如水中的精灵(《鱼儿来临》)。诗很短小,却出现了多个如“鱼儿”、“缤纷”、“精灵”等具有传统诗意的语词,这些语词共同成就了一首精致唯美的小诗。灵感出现在“顿然欠身”的那一瞬间,然而她敏锐地捕捉到了,想象于是如宣纸般迅速展开,一系列的曼妙语词开始涌现,她便将它们一气挥洒出来,行云流水,不受控制。诸如此类的诗,在海男的诗集中比比皆是。作为一个诗人型的作家,海男个体的存在,就是诗一般的存在。她的诗,即是她的自我叙述和体认。诚如她自己所言,写诗是她生命中的必然。在二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她经历了丧父之痛,也被爱情伤过心,这些都让她笃信自己会用一生去写诗。
正如一个小说家会因为时代背景、读者群需要以及自我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或陷入创作困境,或被迫转型一样,海男在诗歌中对语词的追求,也存在着一个必然的曲折过程。据海男回忆,直接启发她写作的是家乡永胜县城上一片极普通的桑园和金沙江边上的一具美丽女尸。而英俊的父亲的死,则是她创作的最直接推动力。亲眼目睹过的死亡,难以释怀的痛苦,让海男在写作伊始便想向外出走和逃亡。然而因为生长在巫性肆虐的云南,红土高原上少数民族杂居的生存环境,西南地区神性崇拜的神秘……这些自始至终都对海男的写作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即便经历过在北京的那段“汉语规范化”的写作岁月,陷入滇西语词和规范汉语之间的两难境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也像其他先锋作家一样将西方的一些思想引入作品,写了不少关乎当下两性生存的小说和诗歌,然而在她的几乎所有作品中,依然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大西南的影子:马帮、茶马古道、南诏国、远征军……可以说,正是出于对西南地区难以割舍的刻骨迷恋和身陷其中的深刻体验,她才孜孜不倦地对其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将笔触辐散到更远更广的领域,让生与死的永恒话题在她的作品中久久回旋。
身为一个作家和诗人,海男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锐感悟着周遭事物,凭借她对语词运用的高超能力对它们进行永恒地书写。一方面,她享受着语词给她的创作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她也不可避免地承受着语词与情感的阶段性断裂而导致的痛苦:“下雨的秋季,汉语中的曲折达到了极限/我的母亲已经衰老,而我到了33岁/没有婚姻,我的写作生涯枯燥像没有插图的书籍”(《今天》)。然而,语词的最大魅力,恰恰在于表达的困难。这是一个矛盾的命题,也将会是包括海男在内的作家们必然要直视以及倾尽全力破解的存在。
海男与语词之间长久而曲折的搏斗,可见一斑。对写作中的语词关系的追求,恰如她命名的诗集名字——《美味关系》一样,是需要经过用心的烹煮以及精心的调制之后,方能成就的美味可口的味觉享受。她的诗,既是语词的行云流水之诗,也是隐喻天道伦常的万物生长之诗。用她的一首诗作结,即是:“诗人用舌头卷起来,度过了一个瞬间/转眼之间,已经度过了一世/转眼之间,已经为一只鸟的滑落沉吟了一生”(《最荒凉的不是荒原而是舌头 》)。
参考文献:
[1]海男.海男诗选:美味关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
[2]程光炜.孤绝的漫游者——论海男的诗歌写作[J].作家,1997(6):76—80
[3]海男.忧伤的黑麋鹿[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74
作者简介:罗乐欢(1991—),女,汉族,籍贯:广东梅州,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