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直线和圆锥曲线综合问题的三步策略

来源 :教育管理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demach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线交圆锥曲线就会在曲线内形成弦,在曲线上产生两个交点。这一弦,两点就构成了命题的基础元素:有弦可以涉及到弦長,有点必要研究坐标。若再和其他的一些特殊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些特殊关系,题型就会进一步复杂化,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层次要求较高,运算能力要求强。学生在解答时,往往表现为无从下手或者半途而废。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通观全局,局部入手,找准切入点解析几何是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学科,因此正确,精准地找出题目中所蕴含的几何特征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先决条件。高三第一轮复习时,我都会问学生同一个问题:“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相交问题中,关键的几何特征是什么?”每次得到的回答几乎是惊人的一致:“直线与曲线有两个交点呗!”我笑而不答,却出示了下列这一题组。
  已知过点 的直线 与椭圆 交于两点
  设A ,若 ,求直线 的斜率
  B是椭圆的右顶点,且 的角平分线是 轴,求直线 的斜率
  以线段 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 ,其中顶点 在椭圆 上, 为坐标原点,求 到直线 距离的最小值
  若以 为直径的圆过原点,求直线 的斜率
  点 为直线 与该椭圆在第一象限的交点,平行于 的直线 交椭圆于 两点,求证:直线 与 轴始终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该例题以直线 与椭圆交于两点作为公共条件,但在此条件下,却展现了五种不同的问题情境。读完此题组,同学们顿悟:直线 与椭圆交于两点只是这一类问题的背景,而直线或交点与一些特殊点结合在一起,继而形成的那些特殊关系才是问题所要呈现的真正的几何特征。将其表述出来,即为
  (1) (2) 的角平分线是 轴(3)以线段 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 ,其中顶点 在椭圆 上(4)以 为直径的圆过原点(5)直线 与 轴始终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这样的阅读,寻找和表述,使同学们通观全局将直线 及其两个交点纳入题目整体的范围;又将它们和其他关键要素进行整合,局部入手,找寻在相交背景之下,每一题所呈现出的特殊几何特征。为成功解决问题找准了切入点。
  二、、由表及里,把握本质,适当转化
  不少学生在找到了几何特征后,都迫不及待地要将该几何特征转化成代数关系了。但当他们用代数关系表示出第(1)小题的几何特征后,却一筹莫展了。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直接从 入手,想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将其转化成关于斜率 的方程。联立方程后所得的交点坐标为 , 。此时。很多学生都停下了笔,因为他们已经从 的值上预见了此方程的复杂性,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再解到底了
  从学生的解法中可以看出,使他们半途而废的症结所在,是直接将几何条件 用代数关系来表示。事实上要将有关交点坐标的等式转化成关于斜率 的方程,不外乎两条路:其一是将直线方程代入二次曲线方程,消元,得到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利用求根公式求解,此法计算量较大 ;其二是构造交点坐标的对称关系式,虽然也要代入,消元,得到一元二次方程,但可利用韦达定理整体代换 ,无需利用求根公式求解,因此运算量要比“法一”低。
  解题犹如打仗,不能只是忙于冲锋陷阵,一时的局部胜利并不能说明问题,有时甚至会被局部所纠缠看不清问题的实质所在。就像例题中的条件“ ”就只是浮在问题表面的几何特征而绝非本质特征。因此要想明确该题究竟是利用 “途径一”还是“途径二”解决,就必须由表及里,分析出几何条件的本质特征。为了帮助学生明确这一点,笔者设计了如下表格请学生填写:
  几何条件 本质特征 转化成适当的代数关系
  通过表格中的三步转化,学生看出,虽然还没有开始解题,但对于利用途径一还是途径二去解决本题,已经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了“从现象到本质,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的解题意识。
  三、先想后算,适度求解,迈向成功
  不少学生在掌握了如何将“几何条件代数化”的方法后,纷纷来找我诉苦:“为什么目标近在咫尺,我们却总是处于看得见,摸不到,总解不到底的尴尬境地?”笔者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分析:围绕目标先想后算,周密计划,讲究排兵布阵,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
  为了让学生强化先想后算的解题意识,笔者让学生练习了以下一个例题:
  例2:设直线 过点 和椭圆 顺次交于 两点,若 试求 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中,绝大多数同学不难得到: ,围绕此目标先想后算,计划好求取值范围的两条路线:路线一是构造所求变量关于某个(或某几个)参数的函数关系式。路线二是构造关于所求量的一个不等关系。
  从路线一入手:设出直线方程 ,与椭圆方程联立。解之得: ,由对称性:不妨设 ,
  解完此题,很多学生都由衷地发出感叹,若没有下笔前的计划部署,他们绝大多数拿到这个问题后的第一想法就是按照线路一去解,这样的想法似乎很顺畅,但对运算的要求比较高,一般的学生没有这个能力解到底。若采用路线2,构造对称式,有韦达定理转由不等式求范围,就可避免上一种解法的繁琐运算。
  以上策略的应用,正是帮助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题目信息,而是主动地有选择,有序的将陌生信息,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转化成所熟识的内容,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其他文献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 2个模块,指《化学1》和《化学2》。选修包括6个模块,即《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个学分,36学时。  学生在高中阶段最低必须修满6个学分,学生在学完化学1化学2模块之后,至少还应学习选修课程中的一个模块,以达到高
期刊
在高三生物课的习题讲评中,有些题目,学生做错了,教师讲,讲完学生又做错了,可以说是“一错再错”。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提高习题讲评课的效率呢?笔者结合本人在高三生物教学中的体会,总结出多做生物变式题,从不同角度拓展学生解题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提高思维的缜密性,警惕“偷梁换柱”  有些生物考题,命题者巧妙地在原题的相关信息上增换了词语或图形信息,学生由于被面熟的旧题所迷惑,陷入思维定势
期刊
内容摘要:应用题是数学这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学中的重难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学习应用题时教师应教给学生解答的技巧和方法。如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找数量关系等,这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之一。小学高年级的分数应用题是这些内容中的一种类型,要正确解答分数应用题,还需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如寻找单位“1”的方法,确定单位“1”是已知量还是未知量,然后根据分数乘法或除法的
期刊
基于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基于由“记知识”到“做事情”学习理念与方式的转变,急需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适应新课标新课程的教育教学体系。在这种背景下,“自主+展示”的教学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自主学习即学生自学、小组成员间合作交流的一种学习形式,自主课后学生带着两张“通行证”走进展示课堂,一张是准备向全体同学和老师展示、交流、共享的学习收获,即学生自主学习过的学案,另一张是准备向同
期刊
句型具有代表性和常用性,是语言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如能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句型,就能为其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和进行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设计精妙的教学活动,合理并有效地进行句型教学。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句型教学的第一关—呈现新材料  初中生对事物的认知以直接兴趣为主,对陌生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第一次呈现句型时就要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一)
期刊
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课本很注重从实例出发引入数学问题。然而,如何根据学生所处的实际环境,充分挖掘我们身边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最有效的学习素材,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大胆地创新。根据教学体会,本人谈谈如何将生活实例引入数学课堂教学。  一、捕捉社会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教学  初中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不亚于成人。捕捉一些热点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加于整理,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素材,既能激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好古诗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常用以下方法。  一、要求学生做好预习  有些古代诗歌,如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将会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品读。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了解这些资料将有利于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
期刊
课堂改革已经不再是新鲜东西,但仍有很多人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改革,如何进行课堂改革,怎样的课才是一堂优质的课,面对这些问题,我想谈谈我的观点。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改革  纵观传统的教学过程,老师课堂上抓住仅有45分钟,嘴不停地讲,手不住的写。课后非常认真地批阅作业。这是传统教学的三部曲,课前悠闲,课上忙碌,课后可怜。我们平心而论,扪心自问,你上的课学生喜欢吗?你讲的知识学生听懂了吗?听懂的会
期刊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一个人成功的动力和源泉。善于和巧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是顺利实施教学活动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作粗浅的探索。  一、开好头,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中不能像照镜子、摄像、计算机输入程序那样消极地接受信息,孔子说:善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许多教师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努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但也有不少满足于现状的教师,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讲述没有变化的内容。抱着对孩子成长与发展更负责任的态度,我想从两个方面谈一谈我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粗浅认识。  一、重视学生认识、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深入理解教材,整体把握教材  教材是专家学者根据课程目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