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期“农民工”成为城市生产和生活中不容忽视的新群体。多数打工家庭选择让子女留在农村读书,便形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一类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学生。留守学生的出现作为人口流动中的派生社会问题,有着特殊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留守学生;教育
9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步伐加快,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城市转移。出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打工家庭把孩子留在家里由配偶、老人或亲戚朋友代为照顾。这些父母双方外出或父母一方外出时仍居住在户籍地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4岁或18岁以下,他们无法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拥有正常的家庭生活,由于缺乏父母的家庭教育和社区的有效约束,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更普遍的却是许多流动人口家庭不能如非流动人口家庭那样抚养与教育自己的子女,留守学生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现象。由于大部分打工父母外出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为了生存,他们往往会因生活的动荡,工作时间与劳动环境的压迫,对子女只重视生a养而忽视教育,从而使整个家庭的教育功能弱化。
没有经济能力以及高强度的工作决定了大多数农民工无法举家迁移,只有将年幼的子女留在家乡就学,他们忽视了子女成长中所需要的日常监护,细节关怀,学习和情感交流等,或认识不到这些因素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造成了留守学生教育状况的落后。客观上,打工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低、教育能力不足,也是造成他们无法很好地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原因之一。
二、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空间距离带来的感情疏离
留守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环境与正常家庭的学生相比存在巨大差距。父母一起外出后通常把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抚养,或者与单亲一起居住,更有甚者,单独居住。在这样的特殊家庭中,孩子所得到的关爱和教育都是不完整的。隔代教育中祖辈的溺爱、文化水平低等现象容易造成留守学生学习成绩下降、辍学等不良后果。若父母中留下一个,这样的家庭结构实际上构成了一种长期的假性单亲家庭,孩子在家庭中仍然得不到完整的关爱,对其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十分不利。同时,在学校教育方面,老师得不到家长的及时支持与反馈,与家长联系困难,容易造成学校和家庭在子女教育责任上的互相推诿和埋怨。父母外出打工还会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情感等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在心理健康方面,多数留守学生感到无助与孤单,在人际交往时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悲观。失去了亲子交流的快乐和来自父母的最直接帮助,难免会使留守学生与父母产生疏离感。
三、劳动负担增加,学生安全无保障
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失去了最主要的劳动力,而祖辈年事已高,留守学生的劳动负担明显增加。他们既要从事重体力家务劳动还要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和学习,生活常常陷入困境。由于缺乏来自家庭的有效监护,农村留守学生的人身安全无保障,易受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事故的伤害,危及生命;种种条件的限制,打工父母对于留守在家的孩子的教育和监护,基本上都是爱莫能助,这也使得留守学生成为不法分子欺负和侵害的对象。尤其是留守女学生,被猥亵、虐待、诱奸等问题表现的比较突出,让人扼腕叹息;父母无法及时正确引导留守学生的思想行为导致很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失控,贵州毕节四兄妹服农药自杀事件已经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还有一些留守学生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因偷窃、伤害他人等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对策及建议
无可否认现阶段的劳动力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并且在一定时期长期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待大规模劳动力流动的结束。本阶段我们能做的有三方面:
1.家庭教育环境的有效改善
孩子不仅要养,更要育。很多打工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的认识有所偏差,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生的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问题,家庭教育能否与学校教育互相衔接,形成合力也至关重要。事实上,学校教育无法代替家庭教育,父母才是学生的第一任导师。打工赚钱固然重要,但家长绝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幸福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经济上的利益。
2.做好留守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学校和教师要对本校或本班的留守学生充分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等,经常进行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了满足留守学生的安全感,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等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
3.政府和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学生
农民工所在城市应无条件接收其子女就读,并给予扶持和资助;积极鼓励农民工回家乡创业。新农村建设和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劳动力早日返乡贡献才智;法制方面,依法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家长如果长期离开孩子外出打工,无法把监护人的职责履行到位的,政府应依法追究失职父母的责任;乡镇政府要发挥作用,把留守学生列入帮扶对象,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总而言之,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因素正影响着留守学生的教育,从目前来看,三方面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使得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它需要父母、教师、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善待,我们应该本着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给这些身心最脆弱的孩子们。
参考文献:
[1]李倩.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子女教育[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龚维斌.农村劳动力外出与家庭关系变迁[J].社会学研究,1999(l)
本文系安徽省滁州城市职业学院2015年院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院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及干预研究”(项目批号:15czcy09)研究成果。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留守学生;教育
9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步伐加快,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城市转移。出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打工家庭把孩子留在家里由配偶、老人或亲戚朋友代为照顾。这些父母双方外出或父母一方外出时仍居住在户籍地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4岁或18岁以下,他们无法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拥有正常的家庭生活,由于缺乏父母的家庭教育和社区的有效约束,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更普遍的却是许多流动人口家庭不能如非流动人口家庭那样抚养与教育自己的子女,留守学生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现象。由于大部分打工父母外出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为了生存,他们往往会因生活的动荡,工作时间与劳动环境的压迫,对子女只重视生a养而忽视教育,从而使整个家庭的教育功能弱化。
没有经济能力以及高强度的工作决定了大多数农民工无法举家迁移,只有将年幼的子女留在家乡就学,他们忽视了子女成长中所需要的日常监护,细节关怀,学习和情感交流等,或认识不到这些因素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造成了留守学生教育状况的落后。客观上,打工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低、教育能力不足,也是造成他们无法很好地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原因之一。
二、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空间距离带来的感情疏离
留守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环境与正常家庭的学生相比存在巨大差距。父母一起外出后通常把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抚养,或者与单亲一起居住,更有甚者,单独居住。在这样的特殊家庭中,孩子所得到的关爱和教育都是不完整的。隔代教育中祖辈的溺爱、文化水平低等现象容易造成留守学生学习成绩下降、辍学等不良后果。若父母中留下一个,这样的家庭结构实际上构成了一种长期的假性单亲家庭,孩子在家庭中仍然得不到完整的关爱,对其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十分不利。同时,在学校教育方面,老师得不到家长的及时支持与反馈,与家长联系困难,容易造成学校和家庭在子女教育责任上的互相推诿和埋怨。父母外出打工还会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情感等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在心理健康方面,多数留守学生感到无助与孤单,在人际交往时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悲观。失去了亲子交流的快乐和来自父母的最直接帮助,难免会使留守学生与父母产生疏离感。
三、劳动负担增加,学生安全无保障
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失去了最主要的劳动力,而祖辈年事已高,留守学生的劳动负担明显增加。他们既要从事重体力家务劳动还要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和学习,生活常常陷入困境。由于缺乏来自家庭的有效监护,农村留守学生的人身安全无保障,易受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事故的伤害,危及生命;种种条件的限制,打工父母对于留守在家的孩子的教育和监护,基本上都是爱莫能助,这也使得留守学生成为不法分子欺负和侵害的对象。尤其是留守女学生,被猥亵、虐待、诱奸等问题表现的比较突出,让人扼腕叹息;父母无法及时正确引导留守学生的思想行为导致很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失控,贵州毕节四兄妹服农药自杀事件已经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还有一些留守学生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因偷窃、伤害他人等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对策及建议
无可否认现阶段的劳动力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并且在一定时期长期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待大规模劳动力流动的结束。本阶段我们能做的有三方面:
1.家庭教育环境的有效改善
孩子不仅要养,更要育。很多打工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的认识有所偏差,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生的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问题,家庭教育能否与学校教育互相衔接,形成合力也至关重要。事实上,学校教育无法代替家庭教育,父母才是学生的第一任导师。打工赚钱固然重要,但家长绝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幸福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经济上的利益。
2.做好留守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学校和教师要对本校或本班的留守学生充分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等,经常进行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了满足留守学生的安全感,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等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
3.政府和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学生
农民工所在城市应无条件接收其子女就读,并给予扶持和资助;积极鼓励农民工回家乡创业。新农村建设和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劳动力早日返乡贡献才智;法制方面,依法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家长如果长期离开孩子外出打工,无法把监护人的职责履行到位的,政府应依法追究失职父母的责任;乡镇政府要发挥作用,把留守学生列入帮扶对象,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总而言之,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因素正影响着留守学生的教育,从目前来看,三方面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使得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它需要父母、教师、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善待,我们应该本着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给这些身心最脆弱的孩子们。
参考文献:
[1]李倩.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子女教育[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龚维斌.农村劳动力外出与家庭关系变迁[J].社会学研究,1999(l)
本文系安徽省滁州城市职业学院2015年院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院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及干预研究”(项目批号:15czcy0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