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印记·京

来源 :数码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SHENGHU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08年奥运的临近。北京这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又一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它既是博大中华文明的代表。也是充满活力的当代中国写照,作为一个历经千年的城市。北京不但拥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更被时代焕发出新的鲜活,博大却并非玄虚。高远而不却温和……这次气质综合在一起,让外人眼中的北京变得迷人而又难以琢磨。
  北京到底是什么样的城市。真的很难形容。犹如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一样,尽管历经沧桑。却更是气定神闲,所以要真正了解这个城市,就要从发现城市的记忆开始,实际上,每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的印记,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每个城市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甚至还有自己特有生活方式。这些印记、声音、色彩以及那些仍然保留下来的生活节奏,构成了这些记忆的一个个片段,而这些片段就散落在一个个古老的声调角落,在那些青砖灰瓦、孤室陋巷的之中,在胡同街市居民的起居谈笑之间……
  如同细胞的新陈代谢一样,随着城市的发展,改造,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老建筑,老街巷,以及仍旧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和那带有特定特定印记的生活方式,都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文化多样性的消失是发展的必然还是时代的悲哀?这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迷题,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更清晰地保留这样的一份记忆。由此,便开始了我们这个系列的主题——数码印记·京。
  一个融合了古老和现代,承载着过去与未来的城市,她的文化内涵也必然是丰富而多解套的,犹如同一颗璀璨的宝石,从每一个角度都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辉,总能发面新的闪光点。而数字设备作为最直观的城市烙印的记录者和信息承载设备,运用相对普及手完善的数字多媒体功能,为我们发现和记录那些经典的甚至是即将消失的城市印象,带来了无限的便利,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思路——数字设备与我们的身处的文化氛围结合——这下是人文科技的正值正价值所在。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专题来抛引玉,将文化传统与现代科技如何协调共生和文化命题带给广大读者,发掘数字消费产品对我们生稍大的积极作用。专题由“影像·京”、“色彩·京”、“腔韵·京”、“移动·京”、“印象·京”这几个部分组成,通过影像(视频设备)、色彩(静态照片)、声音、地理印记(定位)以及素材的整理保存(后期)等视角体验“科技与人文”的主题。通过对城市文化遗存进行回顾、记录的过程,实现产品与文化的更高层次结合。
  
  这个专题的策划。得到了老北京网的全体朋友的大力支持,尤其要感谢我们的民俗专家——老北京网“掌柜”张巍先生的帮助。本专题就从“掌柜”的视角展开去……
  三星数码单反CX-10
  我们的生活在希望与变革中高速发展,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也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建筑在不断的改造出中急剧发展,备受世人瞩目的北京城更是如此,再也没有哪座城市如今天的北京这样进行着如此迅速的飞跃发展,走在街上的人们每天都能发现一些新的变化,然而在对城市快速发展与生活欣荣的兴奋与感慨之后,似乎又或多或少的有一份失落感在我们心底萌生着,随着一个崭新都市形象的成形,那些幼时存留在心底的旧有城市记忆也在逐渐消亡,高耸入言的楼宇殿堂、钢筋水泥的都市森林、以及不断被复制和扩张的商业繁华,是否还能承载我们对家园的那份记忆、是否还能寄托我们对故土的那种眷恋?如今看到的北京街巷,还能否找到记忆中那幸福的色彩,让我们拿起相机,试着去寻找一下北京的色彩,和那些文化的图腾……
  记得有位大师说过:看到一个城市的面貌、便能窥见其所推崇的文化。“实际上,每一座城市都有她属于自己的色彩,通过色彩展现着自己的格调,北京更是如此,那么城市都有她色彩是什么呢?通过色彩展现着自己的那器宇轩昂的红墙黄瓦,或是昆明湖、太液池倒影中梁上君子娑婆舞动的万缕波光”亦或是日间的车水马龙和入夜后的流光异彩?也是,也不是,单纯的色彩只是传说红色是北京的主调,但仅仅是单纯 的红色吗?其实,那不光是一座古老都市焕火,心也火热,就像那古老四合院的红漆大门,那各色各样的窗花、廊檐,甚至只是生活在这里人们脸上的笑容……
  
  北京真正的颜色,是镌刻在人们心中的一种生活,一段时光,不论是高楼林立的现代还是小巷纵横的传统街道,当目光穿越这些城市的表象,聚焦到那些曾在记忆中留存的生活上面,我们就会发现,一切的一切仍然那样鲜活……
  百年前的古老建筑工作在我们手里经历改造或拆除,再过一百年,那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那些我们的后人,他们该沿着那条街,哪一条道路来追寻自己先辈的足迹,又到那里去寻找我本该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呢,难道留下的只能是一些发旧的照片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国际化,而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却越来越少,旧城保护新城市的建设(改造),到底是矛盾体还是分割的统一命题?又该由谁来破解?
  很多北京人幼时的记忆都是关于胡同与四合院的生活片段,正宗的胡同与四合院是什么样子?我们试着将它们形象起来:
  胡同和四合院。
  胡同实际是由两地相联的住户院墙组成的小巷,是区别于大街的更小的市政区划单位,“胡同”一词源自蒙古语,据说原指水井,想来那时城中居忙忙碌碌民的生活是以水源为中心的,胡同名字:五花八门,有数得来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根据官署职能来的,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入柴炭的地方)等,也有来自胡同里曾住进的人物的,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指接生婆)胡同等,还有的是因某类行业集中得名、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更直接的就是按胡同形状的定名,像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
  随着历史的演进,城市的发展,总是要有很多东西离我们远去,也许是我们习惯了的某些物什,习惯的街巷,甚或是我们习惯的生活方式,不论是否应该,总之离去了就不再回来,面对一个时代的变革,甚至我们自己也被潜移默化地改变者,在适应环境变化的同时,我们对逝去的东西无法挽回,但至少,我们可以用手国的相机去记录这一切,哪怕只是一些碎片,因为我们也曾经是那些生活的一部分。
  三星摄像机MX10-A
  如果一定要我说出“全球化”带来的好处,那只有一个,就是在使人们的生活日益同质货摊同时,也让人们能用接近的价格买到相同的产品现在我们都可以用不那么高昂的价格拥有一台不错的数字影像设备,比如我手头的这台DV,作为普通人,即使你不能阻止那些文化遗存的消失,至少也可以在那些胡同、四合院以及其中滋养的百姓生活进一步消失前记录下一些实际的影像……
  如同生物多样性的一样,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同样是当代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下,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们,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同质化,所有城市都是高楼林立,城里的人也都是形色匆匆,而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那些祖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已经在渐渐远离我们,淡化成为一片片褪色的记忆,不论心里怀着怎样的情愫,现实就是现实,无论我们生活只能怀着一息虔诚的憧憬去试着探寻那些繁华背后的残存的古老街巷,想象中,我们依稀看到了那些文化遗存,那些我们自己也曾经熟悉的生活方式,那是我们父辈的生活,是文化的根……
  老北京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于横平竖直的胡同和座北朝南的四合院,更存在于这一方水土养育的百姓——那些生活在这片热土的真实的人,有了北京人,四合院者真正的四合院。那些布局工整,暗有乾坤的四合院,滋养着乐在其中的老北京居民,构成了独特的四合院文化,古代知识分子,“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也在这暗合四象八封的 院落中得以体现,四合院的生活方式反映了老北京人对人与社会,自然与文化关系的独特思考,生活在四合院里的北京百姓,生活在四合院里的北京百姓,是北京传统文化的自然承袭,不论哪条胡同,有操着满嘴“京片子”的北京侃爷在此,那就有了老北京的精气神,四合院也因其中,“扎堆儿”的居民才有了不散的灵气,然而,随着“老城发行”的深入,在四合院的灵魂,老北京的生活气息休息寻觅?
  
  城市中的孤岛,百年老店的前世今生.
  位于北京后海的银锭桥畔的东兴顺·爆肚张是一家百年老店,尽管处在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包围之中,这家很不起眼的小店却一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食客,没有特别宣传,没有高雅的就餐环境,全靠食客们口口相传。人们来这里只冲一点——绝对地道的老北京小吃。
  124年前,人称“老爆肚”的张全才先生就在这一带摆摊儿买爆肚,一辈子挣出个“爆肚张”的金子招牌,新中国成立后,“爆肚张”公私合营并入地安门小吃店,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东兴顺爆肚张]的名号重新叫响,至今一晃又是17年光景。如今老城危改的通告又贴到了这里,后海的“胡同保护区”未能保住爆肚张所在前海东沿17号院,这家百年老店又面临拆迁。而在北京,面临同样境遇的老字号远不止这一家。
  现在很多人都在感叹,无论走到哪座城市,映入眼帘的都是似曾相识的建筑和千人一面的脸孔。这种“克隆”的现代化在高速裂变,不断吞噬着那些属于我们的空间和记忆中的传统,很多东西消失的是那么彻底,以致于我们都保留了很多,但毕竟,一个更新的北京已经兴起,那些国务的时代终究要远离我们,那些时代的印记也必将淡出视线,拥有数百年历史,见证了无数时代巨变的四合院文化也难免成为用摄影镜头才能追忆的过去。
  一声“冰糖葫芦”的叫卖声仿佛把我们都带回到了老北京的年代,说起老北京的这些叫卖声,现在已经很少听到了,但它确是老北京文化国,了解北京所需要的一扇老北京文化之窗,让我们从新记录这些即将失传的老北京叫卖声,从新了解警局的起源与发展,从新认识老北京文化中曲艺术的魅力,而这些,都需要用我们手中的数码产品去实现,想想在自己的MP3随身听中放几首京腔京韵的京剧,把手机的铃声变成老北京的叫卖声,那不光是对老北京的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也令你在使用这些数码产品时更具个性化,令老北京的京腔京韵常在耳边回响……
  昔日北京有不少家喻户晓的小吃,由于时代变迁等诸多因素,很多早已消失,有的也很少见到,粗略计算不下百种。这里仅举数例,让那些逝去的美味在回忆里飘香。
  
  
  吊炉烧饼,侯宝林有段深受大众欢迎的相声叫《大改行》,其中说到鼓界大王刘宝全,改行在一家饭铺卖早点。在叫卖声中,他把早点的吃食编成京韵大鼓词来唱,其中第一句就是:“吊炉烧饼扁又圆……”旧时的早点铺,几乎都卖吊炉烧饼、糯米粥、麻花等食物。吊炉烧饼不是如今的烧饼,个头比今天的大些、薄些,用面粉制成扁圆形,再用炉灶吊起来烤熟,故称吊炉烧饼。这种烧饼比现在的芝麻烧饼少些芝麻,其特点是烤熟后一个烧饼两张皮,烧饼中的空间正好夹麻花、薄脆、焦圈等,吃在口中有面香味,再加上炸货,吃起来香、热、脆,令人赞不绝口。
  著名小吃羊霜肠,也叫羊霜霜、羊肚,卖羊霜肠的小贩在叫卖时,都呼:“羊肚开锅!”当年,羊霜肠就像豆汁儿那么普及,庙会上、市场上、街道上都有卖的。一直到解放初期,在我家门口,每到下午和晚上,就先后过来三份卖羊霜肠的。他们的叫卖声三种风格,其中下午4点过来的姓周的卖的羊霜肠最好吃,作料好,味儿浓。我几乎每天必吃一到两碗。卖羊霜肠的为什么都在下午或晚上卖呢?因为上午杀羊,他们先去屠宰厂买羊血,用两个柳条篓子装上血,回家再将血灌肠子,一根根的羊霜肠码在大铁锅里,用水一煮,羊血凝固在肠子里,呈白灰色,如霜包血肠,也是它名称的由来。
  杏仁茶,用好稻米磨成面,放进锅内用水去熬,中间放入磨碎的当年干杏仁,熬熟后就成了灰白色的杏仁茶。喝到嘴里一种带有杏味的清香,提神醒脑,回味无穷。在北京早点摊儿上,卖杏仁茶的一份挨着一份。有句顺口溜说它:“说茶不茶可当茶,早点不能离开它。”这是当年老北京们对杏仁茶的赞许。
  荷叶粥,每逢夏季,什刹海等地就卖荷叶粥了,大红门桥上卖的荷叶粥很出名。想喝荷叶粥味儿纯的,得采摘刚刚离开水面的青嫩荷叶,用大米和小米熬锅不稀不稠的二米子粥,待快熬成时往锅里加适量白糖,改用文火熬,再将荷叶盖在粥上面,盖上锅盖。粥成后,把荷叶挑出,满屋清香。
  
  
  
  眼钱儿火烧,老北京著名小吃“卤煮火烧”和“苏造肉”都放“眼钱儿火烧”。这种火烧是死面的,先用肉汤在锅中煮透,然后和肉、小肠等猪下水、炸豆腐一起切成条或块儿,再用开锅的热汤烧两遍,再加上作料去吃,才够味儿呢。而今的卤煮火烧用的是半发面的火烧,或牛舌头饼,放进锅内略煮会儿就切了卖,那味儿根本进不去,比起当年的眼钱儿火烧的味道和嚼劲差远了。当年的卤煮火烧里的眼钱儿火烧,比肉味都香。
  烂肉面,话剧《茶馆》中,裕泰茶馆就卖烂肉面。烂肉面在旧京的“二荤铺”和饭摊儿、茶馆里都有卖,相当于今日的牛肉面。面条都是一样的,看用什么“浇头”。所谓烂肉面,即用猪肉的碎块儿做面条的“浇头”。俗话说:“管他驴或马,吃饱了烂肉面再打镲”。“打镲”即指谈天说地、侃大山、闲聊之类。旧京吃面条流行着18样浇头:肉炸酱、素炸酱(如油条、茄子等)、氽子、咸汤、臭豆腐、穷人乐、三合油、花椒油、排骨、鸡丝、香椿、芝麻酱、烧羊肉汤、杂合菜、盐水儿、肉汤、烂肉、肉片卤。今天除去肉炸酱、芝麻酱等还流行,大多数浇头都消失了。
  芸豆饼,芸豆饼也叫菜豆、四季豆、绛色豆,圆形有花斑,可入中药,有利尿、消肿等作用。旧时北平街头巷尾,特别是学校门口都有卖芸豆饼的。有的推独轮车,有的挎鸭蛋形的大木盒出售。用白棉被盖着,里边的芸豆热气腾腾,摊儿前总有学生或行人选购。芸豆饼自然是芸豆做的,却不是用火烙的,而是先把芸豆用清水泡,到一定时间再用大铁锅煮,把豆煮软,然后用锅蒸,此时芸豆变为扁圆形,非常软,放在盆内推车出售。有人买时,掀开盖芸豆的棉被,把热气腾腾的芸豆包在一块白布里,再用双手用力一按,即成烧饼形状,再撒上一些细盐花,即可食用。吃在嘴里松软豆香,尤其适合没有牙口的老人食用。此小吃物美价廉,深受老幼欢迎。
  逝去的北京小吃还有很多,如烩丸子、刮骨肉、拨鱼儿、马蹄烧饼、干蹦儿、螺丝转儿、玻璃粉等等。这些都是大路货,都是旧时北京人每天必食之物,故记之。
  门墩,又称门座、门台、门鼓,是用于中国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石质的构件。整体称门枕石,门外部分称为门墩,主要有箱形和抱鼓形两种。门枕石在中间有一个槽用于支撑门框,门内部分有一海窝用于插入门纂(门轴的下端),与固定在中槛上的连楹一起起到固定门轴,便于门的开关的作用。门墩是门楼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件,门墩上通常雕刻一些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因此是了解中 国传统文化的石刻艺术品。北京的门墩主要以箱形和抱鼓形居多,但还有狮子形,多角柱形,水瓶形门墩。门墩通常由须弥座,抱鼓或方箱,以及兽吻或狮子(有说是狻猊)几部分构成。根据门楼的形制不同门墩的形制也有差异。
  须弥座是整个门墩的基础,一般会刻有莲花的形状,上面通常有锦铺。抱鼓是一个竖立着的鼓,再鼓面和鼓的侧面通常雕刻有各种吉祥纹样,有福在眼前(蝠在眼钱),岁岁平安(穗穗瓶鹌),福禄寿(蝠鹿兽)等图案。方箱式一立方体,四面都刻有不同的纹样。在抱鼓或箱体上面雕刻有兽吻或狮子。整个门枕石由一块整石雕刻而成。
  
  门墩史话
  门墩是在中国老式住宅四合院中,用来支撑正门或中门的门框、门槛和门扇的石头。枕石的门内部分是承托大门的,门外部分往往雕以乌兽花饰,又叫抱鼓石。抱鼓石也有方、圆两种造型。门暾的雕刻颇为讲究,选材考究,工艺精湛,雕刻物栩栩如生。圆石鼓的两侧图案以转角莲最为常见,讲究的可以做成其它图案,如:麒麟卧松、犀牛望月、蝶入兰山,也有的做成五世同居(五个狮子)图案。圆鼓上面一般为兽形,上面有站狮、蹲狮或卧狮(俗称狮子狗),方鼓子也多雕饰。它是四合院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种精美的石刻工艺品。
  关于门墩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还无法作出确切的回答。门枕石早在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四合院形成的早期就开始使用了。或许从那时起,经过逐步演化,才成了现在见到的门墩了吧。在门枕石的外侧雕刻饰物,似乎很早以前就有了。例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展出的北魏文成帝(公元452-465年在位)皇后陵墓的石券门。这个门的门枕石外侧就做成了虎头的样子。
  北京地区门墩的起源,应该与蓟州郡县的建制有关,最早的门墩如今当然很难见到了,而早期的门墩,仍可以寻出一些蛛丝马迹来。北京现存最早的门墩是中山公园社稷坛门前的一对石墩,有人说它是隋唐时期遗物。其中还有唐代时期的翼兽(存五塔寺),辽金时的石虎(存五塔寺),元代的石狮(存妙应白塔寺,贤良寺)。北京门墩的发展和辽中都、元大都的兴建也密不可分,而明清两代则是北京门墩的繁盛期。北京的门墩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数量也很多,文化内涵丰富。从现存的门墩看,总量仍在万件以上。
  门墩的表面刻有很多精美的图案。这些门墩借助人物、草木、动物、工具、寓言、几何图案,表达了四合院的建筑者们希望长寿、富贵、驱魔、夫妻美满、家族兴旺的美好心愿。
  
  “狮”和“世”谐音,雕九只狮子的图案是“九世同居”,表示合家团聚、同堂和睦的祝愿。
  桃为长寿的象征,传说西王母因为吃了仙桃而不死。门墩上雕“白猿偷桃”,其来历是这样的:传说云蒙山中白猿之母患病想吃桃子。白猿十分孝敬母亲,偷偷去仙桃园中摘桃。不料被看守桃园的仙人孙真人捉住。自猿为了治母亲的病哀求孙真人,孙真人被他的一片孝心所感动,放走白猿。白猿之母病愈,让白猿将一部兵书赠送给孙真人。从此,“白猿偷桃”就成了祝愿老年人寿长万年象征。这个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鼓词里也有同一题目的曲词。
  “鱼”和“余”、富裕的“裕”谐音,象征吉祥富裕、美好。雕“莲”和“鱼”的图案象征着“连年有余”。雕鲤鱼跃于两山之间的流水之中,表示鲤鱼跳龙门,象征着仕途高升。“狮”和“嗣”、“事”谐音,双狮并行是表示“事事如意”,狮佩绶带表示“好事不断”,雌狮伴幼狮是预祝“子嗣昌盛”,狮子咬住绣球则是将有喜事上门的吉兆。雕刻女娃撒金钱,戏弄三足蟾的图案,金钱代表富贵,蟾是多产多育的象征,刘海戏金蟾的涵义为富贵多子。因宋代词人柳永有“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的诗句。所以刘海戏金蟾也象征着财源茂盛、汲取不断。蝙蝠象征福,桃子象征寿。鹿和禄谐音,雕蝙蝠、桃子、鹿象征“福禄寿”。雕五只蝙蝠的图案。“五福”指的是长寿、富裕幸福、美德和健康。图中刻一只蝙蝠在飞翔,下有几个古代铜钱系在蝙蝠上。“蝠”与“福”谐音,古币铜钱外圃方孔,俗称“钱眼”,此图以两物之音义,组成一幅象征“福在眼前”的装饰图案。雕一个佛手柑、一个仙桃、一个石榴。象征“多福”(“佛”字的谐音)、多寿(桃子象征长寿)、多男子(石榴子多)。佛手柑、桃子、石榴组合在一起,便成了人生幸福美好的象征。飘带作为门墩雕饰图案使用很广泛,表示“好事不断”。雕三只绵羊,表示三阳已生,否极泰来,即情况由坏变好,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
  
  利用汉语谐音,表示吉祥。雕两个柿子,一支“如意”。象征着事事如意。雕刻一只插有结穗植物(如稻、稗)的花瓶,旁边再雕上一只鹌鹑。“穗”与“岁”、“瓶”与“平”、“鹌”与“安”谐音,表示“年年平安”。雕一只猴子攀援在枫树枝上,想摘取挂在枝头的官印,树旁蜜蜂翻飞。利用汉字的谐音,取意“封侯挂印”,象征升迁,官运亨通。 以民间传说故事中“八仙”:汉钟离的宝扇,吕洞宾的宝剑,张果老大幽鼓,曹国舅的拍板,铁拐李的葫芦,韩湘子的笛子,何仙姑的荷花,蓝采和的花篮。八种物件的图案象征着八仙庆寿。“八宝”即宝伞、胜利幢、宝瓶、金鱼、莲花、左旋海螺、吉祥结、金轮。藏区僧人认为八宝是释迦佛的化身,分别代表佛的八种器官。如宝全代表佛的头,胜利幢代表佛的身体,金鱼代表佛的双眼,左旋海螺代表佛的妙音。民间语言习俗,东、西、南、北与天、地,合起来称为“六合”,泛指天下。门墩上雕鹿、鹤两种动物及花卉,利用“鹿”“六”、“鹤”“合”谐音,与象征春天地花卉一起,表示“六合同春”的涵义。雕藕节处生一莲叶与一荷花,表示夫妻恩爱的良好祝愿。瓜,初生时很小,但其蔓不绝,会不断长大,绵延滋生。雕瓜成了子孙昌盛、兴旺发达的吉祥图案。
  
  纽曼天下通S430
  
  纽曼天下通S430 GPS导航仪
  想品尝那些老北京的吃食吗?想再次回味老北京的京味吗?想看看老北京门礅上那些精美的雕刻图案吗?拿上GPS,出发吧。当你坐在老北京的小吃店中品尝着京味十足的这些小吃时;当你对石墩上那些鬼斧神工的雕刻图案感到惊讶时:当你对老北京的文化积淀而感慨时,你有没有想过将这些感受分享给其他人,分享给你的朋友,GPS完全可以满足这些需要,它可以让你把这些老北京的信息分享给任何人,让我们能随时共同回味老北京的浓浓京味……
  当我们举起相机,DV对着这些红墙绿瓦按动快门的时候,当我们用手机,随声听记录这些原汁原味的京腔京韵的时候,当我们对着这些老北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感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怎么将他们更好的珍藏起来呢?令它变成一种收藏,甚至是给我们后代了解老北京的一种途径,数码产品就可以完成这些,通过笔记本电脑的强大配置以及可携带性,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制作出这样一个可以收藏的“老北京”,将它共享在互联网上,令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它,这就像是凤凰涅槃,久经沧桑的老北京风貌通过数码产品的加工,将变得更加富有古韵,更是收藏的必要。   在鼓楼西南侧后海的地方,有一条北京城最老的斜街,明代称“打雨斜街”,到了清代称“鼓楼斜街”,后来因为街道走向似烟斗形状,且街上开了很多的烟袋店铺而改名为“烟袋斜街”,如今,走在这条斜街上,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络绎不绝。街两旁的小店不仅有烟袋店,还出现了许多民族特色小店,比如买葬族服饰、云南手工艺品的小店,还有坐落其中的酒吧、西餐厅、泰国餐厅……一家西餐厅的经理刁先生说,着条街每天都要接待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他们既希望看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也为能在吃上一顿西餐感到亲切。”对于这条合同是不是会“西化”刁先生认为,西式餐厅和中国特色小店给老北京胡同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这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北京老城区的人口密度就已接近没平方公里3万人。现在的院落基础设施老化,急需改进。
  
  北京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西正东。北京人的防伪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街,如眼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饿思想,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人说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来娘是接生婆),胡同。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争气,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机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胡同是贯通大街大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有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打镊子,用铁棒从中间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魔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做声)、像算命的忙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Pavilion txB1300笔记本电脑
  
  逛过了大街小巷,走遍了胡同小院,可以说,老北京文化现在的精髓都被我们记录下来了。在记录下这些之后,我可不想让他马上就从我的记忆中慢慢逝去,最好的方法当然就是将它直观的保存下来,笔记本是随身携带的最好数码产品之一,因为它是一个终端,它可以随时记录和编辑你的所想、所见、所闻。利用笔记本,我们可以将走访的一切进行整理和编辑,令这些老北京的文化不论在今后任何时间看起来仍然能感到身在其中……整理和编辑的过程能令我们置身其中,再次忆起当时的点滴,这是一个再造的过程,一个升华的过程,就仿如凤凰涅槃般绚丽。完成它,我们才算是把老北京的文化真正的积淀下来。不论今后这些还是否存在,起码我们经历过它,感受过它,而唯一能让我们再次回味这种感受的,只有我们在笔记本上整理和编辑的这个“收藏品”……
其他文献
雅虎新主页设计项目代号为“Project Homerun”。CEO梅耶尔在最近的营收电话会议中指出,雅虎的发展方向是“移动优先”,“雅虎将成为一个强势的移动公司。”雅虎新主页借鉴了微软Windows 8、应用程序Flipboard以及Pinterest网的画面风格,近期雅虎新主页也将在中国上市,相信会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  网络最老的访问目的地之一有了全新的样子,这一切都要从雅虎的新任CEO——
期刊
“为什么我们要用触控这种方式进行人机交流呢?那样太低端了。”  ——纳迪雅·玛格奈特—塔尔曼教授  可能很多人还是觉得虚拟现实是一种很高深的科技,其实这像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而其中的“虚拟人类”技术也在一步步的走进我们的生活,变得的越来越普遍。“虚拟人类”技术实现起来中要相对困难许多,试想一下虚拟场景,或者虚拟的自然界,只要我们把造型、动态做的足够精致,把参数设定到足够仔细和周
期刊
作为中国艺术届资深人士、当代艺术理论研究与批评家,王春辰成为策展人似乎是件理所当然的事,他自2008年开始,自北京辐射纽约、香港、伦敦、首尔,大力推介当代艺术和影像,以中央美院副教授的身份和深厚学术功底,证明艺术永远不是封闭的,而是需要介入社会,成为现象,成为生活。  在策展过程中,王春辰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做这个展览?因为对题目感兴趣?”其实这个问题更适合放在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整体语境去
期刊
CES 2013大会已经落幕了,作为每年一度的科技盛会,其内容包罗万有,众多科技厂商都拿出看家本领到场展示。其中不乏一些堪称“奇葩”的产品和技术,像柔性显示面板、颅骨传声耳机等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在这次展会上,那些惊艳四座的新奇产品。  华为Ascend mate  特点:6.1英寸超大1080P屏幕  在本届CES上,华为并没有因为去年的进军美国市场受阻而气馁,反而是再接再厉,用其
期刊
本次双年展展出的诸多独立动画作品中,刘健的《刺痛我》并不是一部新作,其早在2010年便入围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还或《电影手册》“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生机勃勃的回归”的高度赞誉。这部题材现实,风格黑暗的“准电影”面世两年多来,在国际频频载誉,获过12个大大小小的奖项,实属本次双年展的亮眼之作。  每个第一次看到《刺痛我》的人往往会眼前一亮,皆因其完全不同于以往国产动画的风格和气质,或者可归结为,它
期刊
2012年年底,以优酷土豆为首的各大视频网站纷纷透露出2013年将全面拥抱移动互联网的讯息。此前优酷更有数据显示,其移动端每日的视频播放量突破了1亿大关。其实,视频网站很早就开始布局移动端,优酷或者搜狐视频、乐视网还是爱奇艺都已在移动端布局,2013年在移动端的战役可能会继续升温。虽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动视频前景一片大好,只是各大视频网站要想抢得各自话语权,捞到最多的一桶金,还需面临商业化道路上的丛
期刊
在社交应用琳琅满目的今天,开辟一条新途径让人们接受新鲜货是十分困难的,而啪啪却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款主打图片社交的应用,啪啪在发布两、三个月的时间内就频现于各大社交网站,并收到很多大牌明星的推崇。无论是得益其营销方式还是软件真的受到大众喜爱,啪啪的火热程度是有目共睹的。而啪啪要想将这个新型社交方式的热度持续下去,除了加强自身的属性之外还有很多事要做。  2012年10月,一款名为“啪啪”的图片+语
期刊
透明人梁毅,当今国内最好的CG游戏设计师之一,从漫画起步,落脚商业绘画找到自己的最大价值。他从来没把自己当艺术家,只是非常自然地用画画驱动自己的全部人生。  上帝保佑拼命的人  和许多成长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孩一样,梁毅对画画的兴趣也始于动画片,《七龙珠》、《变形金刚》、《灌篮高手》、《圣斗士星矢》……总要占一样,或者全占,成为男孩子们的漫画启蒙,“我记得是在8岁看了《变形金刚》以后,狂迷这些机器
期刊
一年一度的CES大展因为都在每年的一月份,因此它被赋予了更多不一样的意义,它可以看作是各家厂商对今年的计划与期待,同时也让我们可以关注整个行业在下一阶段的集中热点与趋势,事实上每年消费电子等相关领域的动向,在当年的CES大展上就已经能够看到端倪。那么,对于个人电脑,今年的CES大展传递出了怎样的信息?我们将会在今年,看到个人电脑发生哪些改变呢?  “变形金刚”大战!Windows 8系统驱动笔记本
期刊
当代艺术在社会与文明的催化中它不断裂变,生长出许多新的艺术形态和观看方式。隶属于新媒体艺术的动画创作便是其中一种:它融合了文学、电影、音乐、摄影、绘画、新媒体等艺术门类,充分展示了人类的个体经验和非凡想象力。在以往,动画往往是作为电影的补充、作为娱乐消遣的一种形式,甚至是商业模式而存在。但随着艺术发展与技术革新,“独立动画”作为一种新的表现媒介和手段,也越来越受到艺术创作者的垂爱和使用。它不仅能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