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该类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提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程序设计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类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是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拓展与扩充。上机实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巩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及创新意识。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日后的发展潜力。
对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提出哪些具体要求呢?结合技工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和现今就业市场的需求,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运用软件实现算法和数据结构,使程序尽可能逼真地反映所模拟对象的真实结构。
第二,具备良好的程序阅读能力和设计模仿能力,形成较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第三,熟悉开发工具,扎实掌握程序基本的调测、维护技能。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上机实验教学所占比例少于理论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无法实现教、学、练一体化,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第二,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实验的形式陈腐、单一,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较少甚至没有。大部分上机实验仅要求学生将课本上的例题输入计算机进行验证,实验教学的内容多以消化课堂理论讲授内容为目的,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第三,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考试内容忽略了对学生实际编程能力的测试,仍然偏重于记忆性、理论性的题目,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并没有真正达到考核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
第四,以个体为中心,学生各自完成程序设计全过程,忽略了软件开发行业必需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
二、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及编程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作者从实验教学的方法、手段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提出具体措施。
1.实验内容的设置需增强趣味性和综合性
根据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实验大纲的要求,制订规范、详尽的实验计划,难度要呈现一定的梯度;充分考虑每班学生的个性,精心设计每个章节的上机实操题目;在确保对基本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精选验证性实验。在实验的编排上注意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适当增加设计和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全方位进行思考,并将程序应用于实践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信心。
为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实验内容不能是课本中实例的重复和验证,更不能是单纯的基础性实验,这样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应打破缺少综合设计型的封闭式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多拣选学生兴趣较大的实际案例作为实验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以便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实验设置应包含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主要是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基础理论,展示基础知识点的特点及运用方法,为以后的实验打下坚实基础。综合性实验将课程的几个章节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综合在一起,程序设计范围更广,也更加接近实际应用,例如设计开发图书馆管理系统等。设计性实验是更高层次的实验,教师只给定实验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或查阅参考书籍完成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完成各项“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每一次实验课都应先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任务,即实验完成所应达到的效果,然后让学生观察任务并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将任务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采用先整体后局部、逐步求精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探索,完成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由基础到综合、由验证到创新地进行实践。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由于认知方式必然存在差异,在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会产生思维多元化的现象。教师要尊重并允许认知方式的差异,积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3.建立学习小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难题。这些问题可能让学生产生挫败感,以致失去学习的信心与热情。缺乏相互沟通是阻碍学生学习取得突破的一大障碍。将班级学生按照不同水平层次合理搭配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人,各组挑选出一个组长;鼓励各小组之间互相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对于简单的实验,可由组长解决小组成员在程序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对于综合实验,由组长将程序分成若干小模块,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各自完成相关程序模块,最终组合成完整的目标程序。采用小组教学模式,学生能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有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提高教师的实验指导水平
实验教学是一项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由于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动手实践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较差,缺乏自主思考。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教师不可直接纠正错误,而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主,引导学生分析系统的提示信息,判断错误原因,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实验结束前,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进行分析总结,增强学生的印象;对实验完成情况好的小组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利用开放的交互式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学生讨论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
5.灵活的实验成绩评定方式,检验实验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考核作为评价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激励、反馈、导向以及调节的作用。考核不仅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考试应将上机考试、理论考试和平时成绩结合起来,其中上机考试既考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又考操作调试能力,教师现场验收评分。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也避免了考核手段的单一性和随意性。
三、小结
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实验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于程序设计思想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合理的实验内容配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教学方式的革新,定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以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对软件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彦本,杨武军.程序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5).
[2]叶冬芬,范伟.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福建电脑,2010(11).
[3]刘永娟,刘琦.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资讯,2008(20).
[4]田洪云.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8).
[5]付沙.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0(4).
(作者单位:广东省粤东高级技工学校)
关键词:程序设计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类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是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拓展与扩充。上机实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巩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及创新意识。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日后的发展潜力。
对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提出哪些具体要求呢?结合技工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和现今就业市场的需求,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运用软件实现算法和数据结构,使程序尽可能逼真地反映所模拟对象的真实结构。
第二,具备良好的程序阅读能力和设计模仿能力,形成较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第三,熟悉开发工具,扎实掌握程序基本的调测、维护技能。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上机实验教学所占比例少于理论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无法实现教、学、练一体化,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第二,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实验的形式陈腐、单一,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较少甚至没有。大部分上机实验仅要求学生将课本上的例题输入计算机进行验证,实验教学的内容多以消化课堂理论讲授内容为目的,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第三,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考试内容忽略了对学生实际编程能力的测试,仍然偏重于记忆性、理论性的题目,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并没有真正达到考核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
第四,以个体为中心,学生各自完成程序设计全过程,忽略了软件开发行业必需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
二、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及编程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作者从实验教学的方法、手段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提出具体措施。
1.实验内容的设置需增强趣味性和综合性
根据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实验大纲的要求,制订规范、详尽的实验计划,难度要呈现一定的梯度;充分考虑每班学生的个性,精心设计每个章节的上机实操题目;在确保对基本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精选验证性实验。在实验的编排上注意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适当增加设计和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全方位进行思考,并将程序应用于实践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信心。
为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实验内容不能是课本中实例的重复和验证,更不能是单纯的基础性实验,这样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应打破缺少综合设计型的封闭式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多拣选学生兴趣较大的实际案例作为实验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以便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实验设置应包含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主要是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基础理论,展示基础知识点的特点及运用方法,为以后的实验打下坚实基础。综合性实验将课程的几个章节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综合在一起,程序设计范围更广,也更加接近实际应用,例如设计开发图书馆管理系统等。设计性实验是更高层次的实验,教师只给定实验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或查阅参考书籍完成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完成各项“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每一次实验课都应先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任务,即实验完成所应达到的效果,然后让学生观察任务并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将任务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采用先整体后局部、逐步求精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探索,完成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由基础到综合、由验证到创新地进行实践。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由于认知方式必然存在差异,在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会产生思维多元化的现象。教师要尊重并允许认知方式的差异,积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3.建立学习小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难题。这些问题可能让学生产生挫败感,以致失去学习的信心与热情。缺乏相互沟通是阻碍学生学习取得突破的一大障碍。将班级学生按照不同水平层次合理搭配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人,各组挑选出一个组长;鼓励各小组之间互相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对于简单的实验,可由组长解决小组成员在程序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对于综合实验,由组长将程序分成若干小模块,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各自完成相关程序模块,最终组合成完整的目标程序。采用小组教学模式,学生能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有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提高教师的实验指导水平
实验教学是一项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由于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动手实践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较差,缺乏自主思考。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教师不可直接纠正错误,而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主,引导学生分析系统的提示信息,判断错误原因,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实验结束前,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进行分析总结,增强学生的印象;对实验完成情况好的小组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利用开放的交互式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学生讨论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
5.灵活的实验成绩评定方式,检验实验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考核作为评价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激励、反馈、导向以及调节的作用。考核不仅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考试应将上机考试、理论考试和平时成绩结合起来,其中上机考试既考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又考操作调试能力,教师现场验收评分。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也避免了考核手段的单一性和随意性。
三、小结
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实验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于程序设计思想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合理的实验内容配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教学方式的革新,定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以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对软件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彦本,杨武军.程序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5).
[2]叶冬芬,范伟.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福建电脑,2010(11).
[3]刘永娟,刘琦.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资讯,2008(20).
[4]田洪云.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8).
[5]付沙.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0(4).
(作者单位:广东省粤东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