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我参加了重庆市地理优质课大赛,从学校初赛到区里选拔赛再到市里决赛,一路走来,我能很清晰的感受到自己的蜕变与成长。也很庆幸有机会观摩同赛的其他选手的优质课堂。今年重庆市地理优质课大赛的地点是在江津,38个区县和7个市直属中学的50位参赛选手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地理教学方面的思考不谋而合--利用本土化地理知识对教材进行重组。来自巴蜀中学的选手以江津的地表形态为知识载体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来自重庆一中的选手以江津交通方式发展变化为载体阐述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我在长寿区选拔赛时以重钢东迁为知识载体进行教材教学知识重组,以同样的方法在市里决赛时以江津洪涝为知识载体对教材中自然灾害知识进行重组……还记得在区里比赛时我抽到的课题是“以东亚产业转移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书读“百遍”,仍然一筹莫展,同事们都认为这个课题最难阐述。因为教材中多次用到日本产业转移对环境、就业、产业升级等地理要素方面的影响,但是日本却是学生“最熟悉的陌生人”--似乎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看不见也体会不到,学生只能将地理知识逐一死记下来。对于长寿区的学生来说,能够让学生看到并深切体会到的莫过于“重钢东迁长寿”了,重钢迁到家乡后,江南镇的地理环境、就业等相关地理要素发生了很薄多变化。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不再空洞,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因而,课堂上学生的地理思维也异常的活跃,各个知识点不击而破。例如本节教学活动中有一个知识难点就是阐述产业转移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首先,我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了新重钢上空的那近十个冒着白烟的烟囱,让学生谈产业转移伴随着污染的转移;其次,我同时展示那十余个冒着白烟(水蒸气和少许污染物)的烟囱和搬迁前在大渡口那几十个冒着黑烟(大量的粉尘和污染物)的烟囱,再让学生谈重钢的环保搬迁,学生们体会深刻,学有所思,教学目标轻松完成。本土化的教学使学生的地理思维更加的活跃,他们不但完全吸收了教材上的知识,还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了许多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其它相关影响,如在课堂教学中就有学生发问:为什么我们白天感受到空气要洁净些而到了晚上空气中就有异味?是重钢还是其它的工厂排放的废气?为何环保部门的监管晚上没有白天做得好……。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就像开启的马达一样源源不断地输出能量。这或许才是教学的本真,教人学会思考,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