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魏以降的私家讲学与门第实际上是分不开的;魏晋以后中国政治进入了最昏暗的时期:社会由门阀世族垄断了仕进的机会——教育即门第教育.门第教育则限于门第中人。在这种情形之下,教育的内容也许还会跟着时代有所更变,但私人讲学办教育便十分困难了。魏晋南北朝这种贵族政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私人讲学的中衰。但是魏晋以降,特别是在北方,佛教鼎盛,竟不知不觉在中国私人教育中加进了一些新的元素。
按照传统的说法,门第教育以“处世哲学”和“治家礼法”为两种主要内容。前者为一般人所熟知,当时因为社会动乱,不免引起一部分仕人对东汉所倡行的名教发生怀疑,开始批判名教;希望从庄老或一般道家思想寻觅超脱的途径.于是玄学就形成了。它表现在避世思想,提倡养生术及庄老思想,寄身于山水怡情和文学艺术之间。这样的生活方式和作学问的方;法必须依附门阀大姓才能建立起来。当时士大夫如马融、孔融或何晏都是家资富饶的代表人物。马融是汉末人,还教养学生,但已经“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了。后来的人因此只能把这样的教育限于门第之内。等到玄学正式形成、个体的自由越过群体纲纪的约束,“自然”和“无名”取代了名教,甚至于三玄正式取代了儒家的经学,系统的新教育就产生了。有名的北方学者颜之推记述这事时,说皇帝及大儒都推崇庄子、老子及周易,称为三玄,而都城四周,学者上千.盛况更是空前。
门第教育的中心却是衣冠礼乐。钱穆说:“當时门第制度鼎盛,家族间之亲疏关系,端赖丧服资识别,故丧服乃维系门第制度一要项,……南方礼学,除丧服外,并重朝廷一切礼乐与服仪注。”
例如王淮之。他出身世家,从高祖父一路都是政府里的高官。家中的人“博闻多识,练悉朝仪”。他们把政府中的各样礼仪故事都仿写下来.放在一个家传的青色箱子。大家称他们家人对礼仪的知识为“青箱学”。王淮之本人更兼习礼经,善于文辞,因此出色得很,史书称赞他“究识旧仪,问无不对”。
相同的,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的贺畅一家人也是以世家名扬于世,他们专习儒术.传习三礼。到了贺畅更正式设立学馆教导学生。生徒有数百人,出身的也有数十人。后来他的儿子贺华、贺季,侄儿贺琛也都继续发扬光大贺畅的学问。
衣冠礼乐的学术本来就是儒学,甚至是经学的一大中心,因此我们看到东汉私家讲学的传统仍在魏晋南北朝沿袭。例如在北魏早期(约第五世纪中叶),“天下承平,学业大励,故燕齐赵魏之间,横经著录,不可胜数,大者千余人,小者犹数百”。可以说鼎盛得很。
按照传统的说法,门第教育以“处世哲学”和“治家礼法”为两种主要内容。前者为一般人所熟知,当时因为社会动乱,不免引起一部分仕人对东汉所倡行的名教发生怀疑,开始批判名教;希望从庄老或一般道家思想寻觅超脱的途径.于是玄学就形成了。它表现在避世思想,提倡养生术及庄老思想,寄身于山水怡情和文学艺术之间。这样的生活方式和作学问的方;法必须依附门阀大姓才能建立起来。当时士大夫如马融、孔融或何晏都是家资富饶的代表人物。马融是汉末人,还教养学生,但已经“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了。后来的人因此只能把这样的教育限于门第之内。等到玄学正式形成、个体的自由越过群体纲纪的约束,“自然”和“无名”取代了名教,甚至于三玄正式取代了儒家的经学,系统的新教育就产生了。有名的北方学者颜之推记述这事时,说皇帝及大儒都推崇庄子、老子及周易,称为三玄,而都城四周,学者上千.盛况更是空前。
门第教育的中心却是衣冠礼乐。钱穆说:“當时门第制度鼎盛,家族间之亲疏关系,端赖丧服资识别,故丧服乃维系门第制度一要项,……南方礼学,除丧服外,并重朝廷一切礼乐与服仪注。”
例如王淮之。他出身世家,从高祖父一路都是政府里的高官。家中的人“博闻多识,练悉朝仪”。他们把政府中的各样礼仪故事都仿写下来.放在一个家传的青色箱子。大家称他们家人对礼仪的知识为“青箱学”。王淮之本人更兼习礼经,善于文辞,因此出色得很,史书称赞他“究识旧仪,问无不对”。
相同的,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的贺畅一家人也是以世家名扬于世,他们专习儒术.传习三礼。到了贺畅更正式设立学馆教导学生。生徒有数百人,出身的也有数十人。后来他的儿子贺华、贺季,侄儿贺琛也都继续发扬光大贺畅的学问。
衣冠礼乐的学术本来就是儒学,甚至是经学的一大中心,因此我们看到东汉私家讲学的传统仍在魏晋南北朝沿袭。例如在北魏早期(约第五世纪中叶),“天下承平,学业大励,故燕齐赵魏之间,横经著录,不可胜数,大者千余人,小者犹数百”。可以说鼎盛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