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导演——张刚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yan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中,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位挺有名气的“游击导演”——张刚。二十年间,他“游击”于上海、北京、广州、广西、浙江、江苏、福建、潇湘、峨嵋等电影制片厂,从那里寻觅拍摄电影的指标,为他的“阿满喜剧”系列电影寻找名正言顺“出笼”的“娘”。没有拍摄电影的指标(厂标),张刚就无法生存,他的电影就不可能和广大观众见面。张刚凭着对电影的执着,为电影观众留下了近三十部“阿满喜剧”电影,如《丈夫的秘密》《风流局长》《多情的帽子》《哭笑不得》《大惊小怪》《想入非非》《男女有别》《多此一女》《变脸》……最后,仅60多岁的他,带着无限的遗憾告别了人世,去天堂继续他的电影梦!
   我怀念他是因为他对电影太执着了,我写他是想引起写中国电影史的人的注意:在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中国电影时,电影界还有一个“张刚现象”,请记录一笔。
  
  “张刚现象”
   “张刚现象”说到底是源于改革开放与我国电影体制的矛盾和冲突。这些年民营电影企业正在冲破这个体制束缚,迎来我国电影事业的繁荣,但体制和改革的矛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张刚是向电影体制挑战的第一人。
   张刚原是江西省话剧团的演员兼导演,他的梦想是拍电影。他认为舞台演出有局限性,而电影艺术有广阔天地。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他离开了江西省话剧团,于1985年组建了一个“南昌电影电视创作研究所”,带领十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开始创业拍电影,拍电视。
   拍电影并不简单,首先要有“厂标”,这是电影走向市场的通行证,而一个民营企业想获得一个拍摄电影的“厂标”没那么容易,于是张刚就游击于全国各地电影制片厂,以求得一个拍摄电影的厂标。他的20多部喜剧电影都是挂着各个厂的厂标走进电影市场的:有上影厂、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有福建、潇湘、珠影厂……因此,张刚就以“游击导演”而名扬电影界。在他带动下,不少民营电影企业也效仿他的做法,拍摄了一些电影,在夹缝中求生存,以买厂标的交易方式得以拍摄电影,后来一些电影评论家称这种现象为“张刚现象”。
   我和张刚有着多年交往,是好朋友。他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来我们上译厂做后期配音的,我担任配音导演。后来他拍摄了近30部“阿满喜剧”,我统计了一下,有23部电影最后对白配音都是我负责帮他完成的——是信任和友谊结下了这段情缘。
   我深深理解他在夹缝中求生存之艰难。每次来上海搞后期他的表情是多变的:“喜悦”——他终于又完成了一部他所追求的“阿满喜剧”,他把拍电影比作生儿子,生子不易能不高兴吗?“痛苦”——为电影的发行而发愁,如果卖不出拷贝,还不了债,下一部电影就更艰难了,为筹拍资金而整天陷入痛苦之中。“无奈”——又得为下一部电影找“娘家”,又得花钱买厂标。我从不打听他的经济状况,反正买一个“厂标”不便宜,而且对方要挑剔你的剧本,合不合口味,怕你砸了他的厂牌。拍摄期间要不停地请对方来审看样片,要有高规格的迎送。“笑脸相迎”——对新闻媒体,对各级审查领导都得笑脸相迎,乞求他们对影片的好感和厚爱,为“阿满喜剧”电影放行,求生存、求发展……
   当然还有“研究所”一大堆事务要处理,过度的操劳,终于让他病倒了,过早地离开了他钟爱的电影事业。
  
  张刚的创作理念
   张刚拍摄“阿满喜剧”系列电影是深受日本电影导演山田洋次的影响,这位日本电影导演一生都在拍摄描写日本平民生活的电影,在为小人物立传。
   张刚从小丧母,在艰苦的岁月中长大成人。他认为中国老百姓太善良了,他们忍受一切艰难困苦,顽强地生活着,他决心要为小老百姓立传。于是,他以“阿满”这个小人物为代表,写不同的阿满,表现各种阿满的生活、工作,表现他的喜怒哀乐。“阿满”这个名字非常平民化,每部电影的主角都叫阿满,但并非同一个人,而是不断变化。张刚有一个创作想法,一定要用喜剧形式来展现阿满这个人物。小老百姓的生活太艰苦了,生活里要多点笑,多点幽默,多点人情味,要让人们在笑声中度过每一天,忘记忧愁,忘记痛苦,让人们期望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张刚在“阿满喜剧”挑选演员方面也有一个宗旨,男演员形象不求好,丑点也没关系,因为阿满这个人物身上也有不少缺点,这才是活生生真实的老百姓。牛犇、仲星火、毛永明……都饰演过阿满。
   而挑选女演员要讲究,要美些、漂亮些,她们爱上阿满是因为阿满的心灵美。岳红、凯丽、徐雷……都在“阿满喜剧”电影中担任过女主演。
   剧中的情节都是现实中发生过的真实事件,都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琐事,当然会选择一些典型的人物和事件,会有所夸张、扩大,但人物的嬉笑怒骂都是老百姓所熟悉的,因此观众会感到特别亲切。
   据调查,“阿满喜剧”电影在中小城市特别受欢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电影拷贝平均每部都在200个以上,超过不少大导演拍摄的影片。有了这个基础,所以张刚能维持生存,能不断推出他的“阿满喜剧”。这给张刚创造了实现自己梦想的机遇,他又当老板,又当制片人,又当导演,又编写剧本,往往还自己主演阿满,过过戏瘾……
  
  “阿满喜剧”电影的得失
   在怀念老朋友张刚之际,也说说我对他的电影得失之感。
   一组系列电影能连续坚持拍摄近三十部,这在中国电影史上也算是一件不易之事。张刚的创作理念应该说还是不错的,用喜剧形式来表达小老百姓的生活情趣,为中国电影百花园增添了色彩。他对电影的执着和努力也是十分可贵的,特别是那种在夹缝中求生存、坚持不懈追求电影梦的精神值得后辈们借鉴学习。特别是他的摄制组纪律严明,多次获广电部电影局的表彰嘉奖,是优秀摄制组。每当提到这件事,他都会对我说:“老孙,我的摄制组能评上优秀,得感谢你们译制厂对我的教育。干事业必须这样,要有严明的纪律。”
   张刚第一部电影是来我们厂配对白的,当时老厂长点名让我负责完成配音工作。我和张刚第一次见面后,我告诉他第二天早上八点钟我们开始工作。第二天上午他带着两个助手八点半到我们厂,一看我已带领所有配音演员坐在放映间等他们了,他闹了个大红脸。我告诉他,译制厂准八点正式工作,一到八点,放映机就把片子放出来,我们厂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会提前到厂的。从那以后,整个配音工作期间他都提前到厂,并对我们配音的认真严肃一丝不苟印象深刻。后来他的摄制组拍戏也制定了纪律:去外景点拍戏,八点开车出发,他总会提前十分钟坐在车上,到八点就开车,迟到的人自己打车去拍摄现场,还要受到批评。形成了制度,自己又带头遵守,所以他带领的摄制组工作效率特别高。    回过头来也说说他影片的不足之处。张刚每部影片的投资成本是有限的,绝不可能像现在的投资上千万,甚至上亿。他那时能凑到一百万算是天文数字了。我知道他最后投资最多的影片也没有超过一百五十万。所以拍摄时间抓得特别紧,在现场磨戏是绝对磨不起的。我曾参加过他的摄制组,演员晚上对词、排戏,第二天拍摄,紧张的程度可想而知,因此有时戏显得不精细,甚至有些粗。关键是他的很多剧本是赶出来的,开掘不深,浮于表面,多部影片是他自编、自导、自演,人再有才能,本事再大,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我曾经多次跟他交换意见,向他提出:你要搞系列电影,应该成立一个搞剧本创作的班子,让作家为你写剧本,花点精力好好写。他苦笑着对我说:“老孙啊,我何尝不想这样干,一是成本太高,我没有钱,二是时间耗不起,我无法等他们两年三年拿出个剧本来,是否能用还是未知数。”
   关于演戏,我劝过他多次,让他别自己主演了,把精力放到剧本上,放在导戏上,演员多得是。最后他听我劝告,自己不演了。但是他的精力也无法全部投入到拍戏上,分散他精力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所以他也常常发脾气!要奔钱筹拍摄资金,要奔“厂标”,要奔卖拷贝,要为“电影研究所”的生存而拼命……所以有些戏显得粗了些,人物浮于表面。戏拍得挺热闹,但给人们留下多少启示和回味呢?
   张刚坚持电影必须拿到上海来做后期,请我们译制厂的配音演员为他的影片配音,这是一种信任和默契。他有两三部“阿满喜剧”,是“厂标”方坚持在当地做后期无法来上海,他都很后悔,但无奈啊!
   在为他的影片做后期配音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和他商量改台词,使之说得更生活些,更人性化些,更风趣幽默些,甚至加上点人生哲理。演员表演上的不足之处,我们也通过声音做些弥补,比如哭啊,笑啊,在画外加上一两句台词作个补充等等。总之通过配音为影片加点分,这是张刚信任我们的最大原因。我自己是演员,参加过很多摄制组,我深深感到拍一部电影不易,所以凡是来我厂做后期配音的影片,我们一定做到为影片加分。我这辈子先后为300多部电影、电视剧做后期配音导演,也结交了很多导演朋友,如广春兰、谢雨辰、达奇……张刚的拼搏精神十分可贵,所以我愿为他尽一份力。当时也有人说,张刚给我报酬高,所以我一直为他做后期,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同行们,我作为他影片的配音导演,开始每部戏150元,后来最高的拿过2500元酬金。现在年轻演员会说,这算个啥!是的,我们这些老家伙,讲的是别人对我的信任,讲的是情谊,讲的是干点实事,讲的是能为电影出点力,能做点小小的贡献就满足了!所以有记者问我:“孙老师,你怎么没有买房子?”我告诉他,早些年40万元一套房,我缺个“零”,如今400万元我还是缺个“零”,我就租房住吧。
  
  “拍电影离不开上海”
   张刚干电影,他总结一条心得:“拍电影离不开上海这个电影发祥地”。他曾多次对我说:搞电影要充分利用上海的人才,是上海电影界的这些朋友们帮我实现了拍电影的梦想,特别是“阿满喜剧”系列电影。我们打开“阿满”电影的主创人员名单,可以找到许多上海电影人,摄(影)录(音)美(工)化(妆)服(装)道(具)拟音、作曲、乐队指挥、配音……而且上海电影人也为张刚研究所带出一支他自己的拍摄队伍。张刚的儿子张坚后来成为了能独当一面的摄影师,张刚的助手黄彪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电视剧导演,以此为基础,“研究所”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电影、电视剧拍摄团队。张刚一直都感谢上海电影人对他的支持和厚爱,他在上海有很多好朋友。特别让他感动的是,耄耋之年的吴茵老师,被张刚对电影的执着所感动,参加了他的“阿满喜剧”的拍摄,在影片中饰演阿满的母亲,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剧中的阿满由张刚亲自扮演。这一段戏中的母子情谊一直延续到生活之中,当张刚在北京拍戏时获悉吴茵老师去世的消息,当天拍电报给我,让我置办一个大花篮,上面一定要写上“上联:妈妈安息;下联:不孝儿张刚痛悼”。后来我和吴茵老师家属沟通,他们理解张刚的情谊和心情,但拍戏和生活毕竟不能一样,同意大花篮上这样书写:“吴茵老师安息!南昌电影研究所张刚痛悼”。
   “游击导演”张刚十分看重上海电影界的力量,懂得借助上海的电影人才实现他的电影梦,而今上海电影界该如何改革再创辉煌呢?我们这些古稀之年、耄耋之年的老人,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上影厂重振雄风,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我想在天堂的上影人也在期待着这一天!
其他文献
陈云同志出生于上海青浦练塘(原属江苏省)。幼年父母双亡,先随外婆生活,外婆亡故后,由在练塘经营小酒店的舅父收养。在练塘念私塾及小学期间,课余常随舅父到镇上书场听评弹(说书),有时也独自去听“戤壁书”,即不买书筹,戤立在墙边“听白书”。当时,听评弹是练塘这样的水乡小镇上唯一的文娱活动。由此,幼年的陈云吸收了不少民间文艺和史地常识,也培养起了对评弹的爱好。   离开家乡,从事革命活动之后,有很长一段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苗栽是黑龙江巴彦县雇农马青山和河北涞源县马守仁二同志于三十年代创用于生产,当时采用窖内薯块产生的自然芽栽种,故称“芽栽”。后来经甘肃、宁夏等省、区的贫下中农发展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
读黄佐临同志的随笔《往事点滴》,我真是享受了一次精神美餐。虽说他只叙述了“往事”的“点滴”,但无论是“早年留学”“剧团生涯”,还是“牛棚岁月”,通过他对生活、对艺术的叙述,让我感悟到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崇高的人格魅力。他在戏剧艺术世界驰骋数十年,导演了一百多台戏剧和多部电影,培养了众多知名的演员、导演和剧作家,却一直保持着质朴的性情,全然没有大师的架子。他为人、为艺、为文信崇一个“真”字。在“文革
用玉米籽粒的“乳线”预测和确定成熟期,简便而准确。玉米胚位于籽粒着生在穗轴上朝穗轴柄的一面,另一面平滑,颜色均匀。在籽粒接近成熟时,平滑面出现一条线,即乳线。乳线先
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10套开播了《百家讲坛》。这个以传播知识为主要形式的电视讲坛节目在经历了末位淘汰危机、痛苦的转型期之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栏目定位,形
中国传统文人诗、书、画、印四绝,钱君匋样样都精,特别在书籍装帧方面的造诣和成就更为人知。钱氏的装帧艺术极具特色,画面富有诗意和美感,当年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郑振铎等许多名家名作的装帧设计,都出自钱老之手。   1927年秋,钱君匋在开明书店当编辑。一天,鲁迅先生到书店看望经理章锡琛。章送客经编辑室时,向鲁迅先生介绍了赵景深、钱君匋等几位编辑,寒暄之后,鲁迅还很有兴味地看了书柜里陈列的几种开
近期有报道说,活跃在上海滩大街小巷而又不时要防备城管驱赶的街头艺人,如今可以执证正大光明地表演了。其实街头艺人一直是上海滩的一道风景线,我想到了自己小辰光的街头艺人。      1958年大跃进期间,政府在城乡结合部的荒地上,造了一大片工人新村,我们家是第一批搬进新村的人家。我家的商业二村在广灵二路上,属于虹口区,过了水电路属于宝山县,就是农村户口了。记得在我念小学二三年级时,由于搬进新工房里
目的:设计并合成缩氨基硫脲配体及其衍生物,并对得到的铂、锌配合物进行探究,以期获得具有良好抗肿瘤活性的铂配合物和发掘具有优秀光学性质的锌配合物。方法:以2-乙酰基吡啶、2-氰基吡啶、氨基硫脲、4-乙基氨基硫脲为原料,分别合成缩氨基硫脲类配体TSC-1、TSC-2和TSC-3,采用溶剂挥发法培养得到结构新颖的铂配合物,采取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同时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研究配合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