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在本地做本子,
还开了个本店卖本。
干本行应守本分才能显本色。
要说本人有什么本领,
那本来就是本能,
不算什么本事。
只是说,
本心中有本性。
本字里见本质。
本文到此本戏开始……
——摘自兴穆博客
开一个有性格的小店,除了经营的物品和经营方式独特外,老板个人的外形、言谈、处事方式往往也被视为“个性”的体现。“兴穆手工”,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有些地方,注定是用来回味和想念的,有些人也是。只有在拉开距离之后才能慢慢体味其中的醇香,如同窖藏多年的老酒。比如后海,比如后海的“兴穆手工”和它的老板。
兴穆手工在后海的烟袋斜街。这是一条具有老北京特色的老街,沿街的小店,多是出售民族服饰用品,在这里不经意撞上兴穆手工,你会有种惊艳的感觉。
这间20平方米左右的小店,门口竖挂着几个手写的字——“兴穆手工”,满屋泛黄的牛皮纸,一下从众多店面中跳脱出来。这些牛皮纸做成的本子,初看粗糙质朴,细看却十分精致。墙上挂着数款同样感觉的表。所有产品,都是店主和他的朋友手工制作。那个留着一头类似莫希干发型、蓄着一字胡的年轻男人,兀自咿呀拉着马头琴,任你随意参观挑选。只在你询价,或者他觉得跟你特别有缘的时候才会抬头招呼。
那种惊艳,如同行走乡间野谷,满目粗都,却于陡然间瞥见一位不加修饰却貌若天仙的乡间少女。那种瞬间的冲击,有折服,有感动,似沉睡多年的梦陡被唤醒。
一种民间的感觉,让人忍不住驻足流连。
温暖记忆的“新民间主义”
不太准确地讲,兴穆手工就是一个卖本的店。而且,所有的本都用牛皮纸做成。两面靠墙的简易书架上,摆放着上百种不图规格、款式和图案的本子。经常有客人对兴穆的东西爱不释手又疑惑不解:你们想要表达一种什么东西,你们的特色是什么?店主高翔都静静地回答:我们是中国特色。更确切地说,是民间风格,或者叫“新民间主义”。在这种基调下。产品就不局限于本或笔了。之所以目前仍是以本为主,高翔说,是因为他们现在实力有限,做本只需要纸、剪刀、糨糊就可完成很多创意。
对于“新民间主义”,高翔的解释是材料、图案和制作方法上,完全采用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普遍运用的元素。
首先是材料运用,全都采用常见易得,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东西。比如牛皮纸,我们都记得少年时代用它来包过课本。豆蔻年华还曾自己装订成本子写下一些朦胧的句子。还有麻绳,你一定记得家里很多东西都曾用它来固定,乡下的大伯甚至用它来当腰带。还有麻布,也用来做主材或装饰。
其次是图案。从小店天花板上自绘的祥云图案,到本子封皮取自十二生肖、汉唐石刻图案、商朝陶贴文、京剧人物脸谱、水墨画、吉祥纹饰、书法、剪纸、年画等,几乎全是民间文化里的元素。
再就是制作方法。比如本子的装订和装饰,大多数本子都像老账本一样,穿一个孔,然后用一根细线系起来,简洁而朴素。有一种本子,16开大小。左右翻页,封皮很简单,用硬纸板涂上浅白色的丙稀材料。左边靠近装订处一侧的麻绳盘成的图案,源自青铜器图案。
本子价格从5元到200元不等。取决于规格大小和手工成分的多少。最贵的一款本子,100%手工制作。内页每页都是单独加工,需要完全人工折叠,装订方式也别出心裁,封皮则是用麻绳盘出的图案。
高翔守在店里,经常是埋头做本或其他物件,他外形的“粗”与手工活“细”的反差,让人想起猛张飞绣花,顿时生出一些感动来。顾客还可以定做,自己选择或提供图案,也可以自己设计特殊用途。比如有人用自己的照片作封面,也有人在普通笔记本里加进了相册、便笺、CD夹等功能。
令人称道的还有手工表。丙稀、墨汁、彩色的线绳装饰木制表盘。表的形状由圆至方,从三角形变成菱形,款式、花色迥异,无一雷同。此外,兴穆还为酒吧。餐馆制作酒水单、菜单。这个本店,其实是一个以本为主的手工杂货店。
江湖传说高大有
小店要有个性,除了经营的物品和经营方式独特外。老板个人的外形、言谈、处事方式往往也被视为“个性”的体现。兴穆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得益于它风格鲜明的创办人,尤其是常驻兴穆的店主高翔。
高翔,江湖人称高大有,因为去年主演了大型搞笑剧《高大有的星运传奇》。据江湖传言,该剧在影视圈反响巨大,京沪两地的名导名编们全都瞠目结舌,因为看不懂。此君很难用一两句话描述清楚:在新疆出生,长大后回到江苏老家,技校毕业。年少轻狂的时候,卖过西瓜,当过营业员、采购员,舞厅DJ,甚至帮父亲看过大门。但从来没有放弃过画画和玩摇滚。为了让生活更摇滚一点,2000年来到北京。奔赴摇滚青年们的圣地树村。结识了地下摇滚乐队“黑色公元”的主唱李波,成为乐队的一员。也正是那个阶段,信奉道家思想的高翔遇到了师父,起号兴穆。
成为兴穆的高翔继续搞摇滚,却也没放弃画画的爱好。他还自己做一些小玩意,烟斗、笔、本之类的自己把玩或送人,有时,他会在这些作品上认真地印上自己的号。后来,他们决定开手工店,自然而然就以兴穆为名了。
在博客里。高翔这样描述自己:
在店里我就是个挺有性格的老板;在我们兴穆我就是个技术指导;在街上我也停停走走被人笑,被人怕,被人看。只因为相貌粗陋往往被疑作坏人。穿得干净点也有人把我当作艺术家或外国人;在朋友里我算是个聪明但不狡猾,本分带点固执,不羁中还有点理性,严肃时语气和蔼,绝情时善心尚在的一个……
有一天,高翔正在店里画五行十相图,两个衣着时髦的上海女孩一惊一乍地挑选着店里的东西。高翔见惯不惊,回头看了看她们。又背对着货架一动不动,连顾客都会纳闷:你就不担心我拿走你的东西?高翔不担心,来店的客人都是喜欢兴穆产品的。他们不会不尊重主人的劳动成果。两个女孩选定了本子付钱。见两人兴致很高,高翔给她们一人发了一张卡片:“上面有我的博客地址,欢迎作客。”两个女孩面面相觑:“你也有博客啊?”当然有,年轻人有的时髦玩意从不落下。
上QQ,有人问:“你也上QQ?”
穿牛仔裤出去,也有人问:“你怎么也穿牛仔裤”
这个30岁的男人,颠覆了他们心目中这一行应该老气横秋、成天埋头做手工活、与世隔绝的形象。
80年代这一波
高翔很满意眼前的生活状态。每天,弄弄音乐,做做手工,和兄弟们过着共产主义般的集体生活。“兴穆”也是一个集体拥有的理想,每个人各司其职,了哪一环都不是现在的兴穆了。这些前乐队的队员们如今分散各个行业,又因兴穆汇聚起来,相亲相爱。说起每一个人,高翔都充满了感情。曾经,打字速度奇慢的高翔还炮制了一篇长文,试图吹捧这个乐队的核心李波。 长文名为《80年代这一波》,因为李波生于1980年,名字有个波字,从小不学无术,纠集一些同样不学无术的少年搞摇滚,虽然年不过二十六七,却有长达十多年的江湖经历,是一代人的典型代表。兴穆这帮人,如果少了李波,很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
兴穆开张,完全是李波一手促成的。
2005年秋天,李波到高翔的住处玩,看到一个高翔自己用牛皮纸做的灯笼,大为震惊。这之前他见过高翔做的一些小玩意,唯有这个牛皮纸灯笼对他的冲击最大,他认为可以开一家店专营这一类工艺品。当时李波已经是乐队兄弟们口里的“酒店”——的哥酒家的老板,脑子里商业这根弦要敏感一些。
80年代的“这一波”是个想到就做,十头牛也拉不回的人。当即拉着高翔到烟袋斜街去找店面。他们都很喜欢这条街的艺术氛围,当年曾在毗邻的酒吧街唱过歌。说来也巧,正好就有一家店转租,两人立即交了1500元定金。挂上“兴穆手工”的醒目招牌,拾掇拾掇就把店开了起来。其时。两人甚至不知道卖什么好,更不知道这个店会不会像斜街上别的小店一样昙花一现。只知道“123”是“多来米”的高翔更不知道以他大号命名的店需要多少投入,能有多少产出。但“这一波”豪气干云:不就是几万块的事吗?有“酒店”撑着呢!这个交往多年的小老弟强有力地成了兴穆的后盾。
开张半月。没有一单生意,这时店里只有两个灯笼一个灯罩、几幅画和几个奇怪的本,客人进来欣赏赞叹完就走。没有一个掏钱。高翔说,东西太少,人家不忍心买。“波”这时充分显示出他有志不在年高的超人凝聚力。把乐队的其他成员全部拉了来,投身伟大的手工业,商品一下多起来,客人也慢慢有了购买的欲望。
后海的阳光
笔者去后海的时候恰逢岁末,因为过年和寒冷,行人稀少,整条烟袋斜街也冷清不已。什刹海冻住了,阳光却异常地好,洒在冰面上似碎了一地金。在这样的日子里,高翔就一个人守在店里,拨弄着马头琴。
兴穆目前的收入与它的受欢迎程度并不成正比,旺季每天进账一两千,淡季可能数日挂零。然而兴穆的所有成员都很投入,他们喜欢这种生活。有一次,一个几乎不会中文的外国学生来买本子,付钱的时候高翔发现,他用的居然是自己做的牛皮卡纸钱包。双方比划着,都开心地笑起来。很多时候,看着客人打开纸钱包拿钱,看着他关上钱包装进口袋,一个纸做的钱包,毫不奢侈。高翔却觉得生活如此简单而充满意境。如同他们的作品《高大有的星运传奇》,他喜欢兴穆这种小制作的感觉。那是专门为少部分知音制作的。
如今兴穆的团队共有六人,分工细致到买菜做饭有专人。然而更多的时候相互配合,就像很多时候几人在店里鼓乐齐鸣。引来路人旁观一样。其实,简单随意是表象,对于兴穆的将来,兄弟几个也常在一起谈论,也有一些朦胧的规划,比如,随着实力增强,把民间主义运用到更广泛的空间,如灯、笔筒等,做一个“兴穆家居”也不错。
国内的手工目前很多都处于兴穆的状态:投资小,仅凭爱好,商业操作薄弱。尽管对于长期发展,对于整个手工业,这种状态并不好,但至少它迎合了一些人的心理,这也是它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开一个类似的店,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心态。
还开了个本店卖本。
干本行应守本分才能显本色。
要说本人有什么本领,
那本来就是本能,
不算什么本事。
只是说,
本心中有本性。
本字里见本质。
本文到此本戏开始……
——摘自兴穆博客
开一个有性格的小店,除了经营的物品和经营方式独特外,老板个人的外形、言谈、处事方式往往也被视为“个性”的体现。“兴穆手工”,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有些地方,注定是用来回味和想念的,有些人也是。只有在拉开距离之后才能慢慢体味其中的醇香,如同窖藏多年的老酒。比如后海,比如后海的“兴穆手工”和它的老板。
兴穆手工在后海的烟袋斜街。这是一条具有老北京特色的老街,沿街的小店,多是出售民族服饰用品,在这里不经意撞上兴穆手工,你会有种惊艳的感觉。
这间20平方米左右的小店,门口竖挂着几个手写的字——“兴穆手工”,满屋泛黄的牛皮纸,一下从众多店面中跳脱出来。这些牛皮纸做成的本子,初看粗糙质朴,细看却十分精致。墙上挂着数款同样感觉的表。所有产品,都是店主和他的朋友手工制作。那个留着一头类似莫希干发型、蓄着一字胡的年轻男人,兀自咿呀拉着马头琴,任你随意参观挑选。只在你询价,或者他觉得跟你特别有缘的时候才会抬头招呼。
那种惊艳,如同行走乡间野谷,满目粗都,却于陡然间瞥见一位不加修饰却貌若天仙的乡间少女。那种瞬间的冲击,有折服,有感动,似沉睡多年的梦陡被唤醒。
一种民间的感觉,让人忍不住驻足流连。
温暖记忆的“新民间主义”
不太准确地讲,兴穆手工就是一个卖本的店。而且,所有的本都用牛皮纸做成。两面靠墙的简易书架上,摆放着上百种不图规格、款式和图案的本子。经常有客人对兴穆的东西爱不释手又疑惑不解:你们想要表达一种什么东西,你们的特色是什么?店主高翔都静静地回答:我们是中国特色。更确切地说,是民间风格,或者叫“新民间主义”。在这种基调下。产品就不局限于本或笔了。之所以目前仍是以本为主,高翔说,是因为他们现在实力有限,做本只需要纸、剪刀、糨糊就可完成很多创意。
对于“新民间主义”,高翔的解释是材料、图案和制作方法上,完全采用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普遍运用的元素。
首先是材料运用,全都采用常见易得,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东西。比如牛皮纸,我们都记得少年时代用它来包过课本。豆蔻年华还曾自己装订成本子写下一些朦胧的句子。还有麻绳,你一定记得家里很多东西都曾用它来固定,乡下的大伯甚至用它来当腰带。还有麻布,也用来做主材或装饰。
其次是图案。从小店天花板上自绘的祥云图案,到本子封皮取自十二生肖、汉唐石刻图案、商朝陶贴文、京剧人物脸谱、水墨画、吉祥纹饰、书法、剪纸、年画等,几乎全是民间文化里的元素。
再就是制作方法。比如本子的装订和装饰,大多数本子都像老账本一样,穿一个孔,然后用一根细线系起来,简洁而朴素。有一种本子,16开大小。左右翻页,封皮很简单,用硬纸板涂上浅白色的丙稀材料。左边靠近装订处一侧的麻绳盘成的图案,源自青铜器图案。
本子价格从5元到200元不等。取决于规格大小和手工成分的多少。最贵的一款本子,100%手工制作。内页每页都是单独加工,需要完全人工折叠,装订方式也别出心裁,封皮则是用麻绳盘出的图案。
高翔守在店里,经常是埋头做本或其他物件,他外形的“粗”与手工活“细”的反差,让人想起猛张飞绣花,顿时生出一些感动来。顾客还可以定做,自己选择或提供图案,也可以自己设计特殊用途。比如有人用自己的照片作封面,也有人在普通笔记本里加进了相册、便笺、CD夹等功能。
令人称道的还有手工表。丙稀、墨汁、彩色的线绳装饰木制表盘。表的形状由圆至方,从三角形变成菱形,款式、花色迥异,无一雷同。此外,兴穆还为酒吧。餐馆制作酒水单、菜单。这个本店,其实是一个以本为主的手工杂货店。
江湖传说高大有
小店要有个性,除了经营的物品和经营方式独特外。老板个人的外形、言谈、处事方式往往也被视为“个性”的体现。兴穆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得益于它风格鲜明的创办人,尤其是常驻兴穆的店主高翔。
高翔,江湖人称高大有,因为去年主演了大型搞笑剧《高大有的星运传奇》。据江湖传言,该剧在影视圈反响巨大,京沪两地的名导名编们全都瞠目结舌,因为看不懂。此君很难用一两句话描述清楚:在新疆出生,长大后回到江苏老家,技校毕业。年少轻狂的时候,卖过西瓜,当过营业员、采购员,舞厅DJ,甚至帮父亲看过大门。但从来没有放弃过画画和玩摇滚。为了让生活更摇滚一点,2000年来到北京。奔赴摇滚青年们的圣地树村。结识了地下摇滚乐队“黑色公元”的主唱李波,成为乐队的一员。也正是那个阶段,信奉道家思想的高翔遇到了师父,起号兴穆。
成为兴穆的高翔继续搞摇滚,却也没放弃画画的爱好。他还自己做一些小玩意,烟斗、笔、本之类的自己把玩或送人,有时,他会在这些作品上认真地印上自己的号。后来,他们决定开手工店,自然而然就以兴穆为名了。
在博客里。高翔这样描述自己:
在店里我就是个挺有性格的老板;在我们兴穆我就是个技术指导;在街上我也停停走走被人笑,被人怕,被人看。只因为相貌粗陋往往被疑作坏人。穿得干净点也有人把我当作艺术家或外国人;在朋友里我算是个聪明但不狡猾,本分带点固执,不羁中还有点理性,严肃时语气和蔼,绝情时善心尚在的一个……
有一天,高翔正在店里画五行十相图,两个衣着时髦的上海女孩一惊一乍地挑选着店里的东西。高翔见惯不惊,回头看了看她们。又背对着货架一动不动,连顾客都会纳闷:你就不担心我拿走你的东西?高翔不担心,来店的客人都是喜欢兴穆产品的。他们不会不尊重主人的劳动成果。两个女孩选定了本子付钱。见两人兴致很高,高翔给她们一人发了一张卡片:“上面有我的博客地址,欢迎作客。”两个女孩面面相觑:“你也有博客啊?”当然有,年轻人有的时髦玩意从不落下。
上QQ,有人问:“你也上QQ?”
穿牛仔裤出去,也有人问:“你怎么也穿牛仔裤”
这个30岁的男人,颠覆了他们心目中这一行应该老气横秋、成天埋头做手工活、与世隔绝的形象。
80年代这一波
高翔很满意眼前的生活状态。每天,弄弄音乐,做做手工,和兄弟们过着共产主义般的集体生活。“兴穆”也是一个集体拥有的理想,每个人各司其职,了哪一环都不是现在的兴穆了。这些前乐队的队员们如今分散各个行业,又因兴穆汇聚起来,相亲相爱。说起每一个人,高翔都充满了感情。曾经,打字速度奇慢的高翔还炮制了一篇长文,试图吹捧这个乐队的核心李波。 长文名为《80年代这一波》,因为李波生于1980年,名字有个波字,从小不学无术,纠集一些同样不学无术的少年搞摇滚,虽然年不过二十六七,却有长达十多年的江湖经历,是一代人的典型代表。兴穆这帮人,如果少了李波,很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
兴穆开张,完全是李波一手促成的。
2005年秋天,李波到高翔的住处玩,看到一个高翔自己用牛皮纸做的灯笼,大为震惊。这之前他见过高翔做的一些小玩意,唯有这个牛皮纸灯笼对他的冲击最大,他认为可以开一家店专营这一类工艺品。当时李波已经是乐队兄弟们口里的“酒店”——的哥酒家的老板,脑子里商业这根弦要敏感一些。
80年代的“这一波”是个想到就做,十头牛也拉不回的人。当即拉着高翔到烟袋斜街去找店面。他们都很喜欢这条街的艺术氛围,当年曾在毗邻的酒吧街唱过歌。说来也巧,正好就有一家店转租,两人立即交了1500元定金。挂上“兴穆手工”的醒目招牌,拾掇拾掇就把店开了起来。其时。两人甚至不知道卖什么好,更不知道这个店会不会像斜街上别的小店一样昙花一现。只知道“123”是“多来米”的高翔更不知道以他大号命名的店需要多少投入,能有多少产出。但“这一波”豪气干云:不就是几万块的事吗?有“酒店”撑着呢!这个交往多年的小老弟强有力地成了兴穆的后盾。
开张半月。没有一单生意,这时店里只有两个灯笼一个灯罩、几幅画和几个奇怪的本,客人进来欣赏赞叹完就走。没有一个掏钱。高翔说,东西太少,人家不忍心买。“波”这时充分显示出他有志不在年高的超人凝聚力。把乐队的其他成员全部拉了来,投身伟大的手工业,商品一下多起来,客人也慢慢有了购买的欲望。
后海的阳光
笔者去后海的时候恰逢岁末,因为过年和寒冷,行人稀少,整条烟袋斜街也冷清不已。什刹海冻住了,阳光却异常地好,洒在冰面上似碎了一地金。在这样的日子里,高翔就一个人守在店里,拨弄着马头琴。
兴穆目前的收入与它的受欢迎程度并不成正比,旺季每天进账一两千,淡季可能数日挂零。然而兴穆的所有成员都很投入,他们喜欢这种生活。有一次,一个几乎不会中文的外国学生来买本子,付钱的时候高翔发现,他用的居然是自己做的牛皮卡纸钱包。双方比划着,都开心地笑起来。很多时候,看着客人打开纸钱包拿钱,看着他关上钱包装进口袋,一个纸做的钱包,毫不奢侈。高翔却觉得生活如此简单而充满意境。如同他们的作品《高大有的星运传奇》,他喜欢兴穆这种小制作的感觉。那是专门为少部分知音制作的。
如今兴穆的团队共有六人,分工细致到买菜做饭有专人。然而更多的时候相互配合,就像很多时候几人在店里鼓乐齐鸣。引来路人旁观一样。其实,简单随意是表象,对于兴穆的将来,兄弟几个也常在一起谈论,也有一些朦胧的规划,比如,随着实力增强,把民间主义运用到更广泛的空间,如灯、笔筒等,做一个“兴穆家居”也不错。
国内的手工目前很多都处于兴穆的状态:投资小,仅凭爱好,商业操作薄弱。尽管对于长期发展,对于整个手工业,这种状态并不好,但至少它迎合了一些人的心理,这也是它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开一个类似的店,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