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发展,为响应国家新课标的改革和实施,现在的课堂要求创新的教学模式,问题驱动教学法(PBL)就是代表之一。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创新,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将提升学生问题驱动教学法适应能力的理念融入于平时课堂的教学中,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目标。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目前教学现状,浅谈问题驱动教学法对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问题驱动教学法 高中历史 教学方式
引言:
问题驱动教学法简称PBL,是我国近年来应运而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形式上是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是,它改变了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思想定位,以学生为中心,在意义上打破了传统课堂中的枯燥屏障,取代了效率低下的课堂,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想要实现高效的教学课堂,就要实施对学生有效的问题驱动教学模式。
1. 开展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作用
1.1 培养高中生探究问题能力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上,开展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主要的目的是培养高中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能力。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是激励学生挥发探究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核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问题展开讨论和合作学习,在讨论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1.2 增强合作能力
不管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人与人之间都离不开互相合作,问题合作可以开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开展问题驱动教学能让学生重视合作,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结合网络信息技术,播发相关历史短片来进行教学实践,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分享、合作交流,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认知,提升知识面。
2.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与课堂结合的实施策略
2.1 设置基础性课程的问题探究
主要以问题为线索,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和掌握相关历史知识,注重学生基础的对历史分析能力和主动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究的习惯。例如:在学习《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时,从题目中不难看出本文是对夏商的制度和西周的封禁制度进行学习,由此可以分为两个学习目标,这篇文章是作为高中历史教材的開篇,是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起点;由于学生在初中对夏商西周的封建制度有一点基础了解,但对宗法制没有接触,所以教师可以以宗法制为线索,引导学生对宗法制进行探究和学习;在高中历史学科的试卷中,往往题目都是根据图片或一段文字材料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可由此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宗法制。
比如,可以给出戴冠冕的夏禹图片,向学生提出问题:从图中发现大禹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对此进行问题探究,从冠冕和初中基础知识结合,可以得出结论:实行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让学生认识到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给出商朝都城以及附属国的分布图,提出问题:从图中反应了商朝的什么制度?从都城以及附属国之间的联系不难能分析出商朝实行的是内外服制度,可以看出在夏商时期,统治者就用中央集权和部落联盟的政治体制,并且也是西周分封制制度的雏形。
2.2 设置拓展性课程的问题探究
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以开放性问题进行探究为目的,注重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开展探讨和研究,分析更深层次的历史知识问题。例如:在学习《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课时,教师应以资料作为支柱,问题作为线索,使学生掌握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度的演变因果关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历代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三省六部制度的演变及作用,通过提问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的解答技巧。通过简单的材料引入,让学生掌握“三省”和“六部”分别所指的部门名称,再结合汉朝到元朝的历史演变,区分相权与皇权的变化趋势,掌握三省六部之间的牵制关系和作用。结合西周到清明朝的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让学生分析科举制与蔡举制的区别,掌握科举制公平合理,实施性强的优点,使整个社会阶梯合理有序的进行良性循环,掌握科举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无实用性,无多样性,多元化的缺点。
2.3 设置自主性的主题探究模式
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历史材料,在课后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在课上进行分享。学生可以通过《英国的制度创新》来进行探究,与小组内成员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多《权力法案》的分析,了解其中的意义和影响,掌握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认识和理解英国代议制的形成。
结束语:
简而言之,学生高中历史的教学模式离不开问题驱动教学,PBL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的课堂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效的开展PBL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兴趣,还可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真正意义上促进高中学历史成绩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董苗.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结合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47):69.
[2] 于洋.触摸式电子白板一体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策略初探——以《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课教学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31(04):127-130.
【关键词】 问题驱动教学法 高中历史 教学方式
引言:
问题驱动教学法简称PBL,是我国近年来应运而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形式上是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是,它改变了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思想定位,以学生为中心,在意义上打破了传统课堂中的枯燥屏障,取代了效率低下的课堂,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想要实现高效的教学课堂,就要实施对学生有效的问题驱动教学模式。
1. 开展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作用
1.1 培养高中生探究问题能力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上,开展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主要的目的是培养高中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能力。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是激励学生挥发探究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核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问题展开讨论和合作学习,在讨论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1.2 增强合作能力
不管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人与人之间都离不开互相合作,问题合作可以开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开展问题驱动教学能让学生重视合作,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结合网络信息技术,播发相关历史短片来进行教学实践,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分享、合作交流,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认知,提升知识面。
2.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与课堂结合的实施策略
2.1 设置基础性课程的问题探究
主要以问题为线索,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和掌握相关历史知识,注重学生基础的对历史分析能力和主动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究的习惯。例如:在学习《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时,从题目中不难看出本文是对夏商的制度和西周的封禁制度进行学习,由此可以分为两个学习目标,这篇文章是作为高中历史教材的開篇,是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起点;由于学生在初中对夏商西周的封建制度有一点基础了解,但对宗法制没有接触,所以教师可以以宗法制为线索,引导学生对宗法制进行探究和学习;在高中历史学科的试卷中,往往题目都是根据图片或一段文字材料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可由此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宗法制。
比如,可以给出戴冠冕的夏禹图片,向学生提出问题:从图中发现大禹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对此进行问题探究,从冠冕和初中基础知识结合,可以得出结论:实行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让学生认识到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给出商朝都城以及附属国的分布图,提出问题:从图中反应了商朝的什么制度?从都城以及附属国之间的联系不难能分析出商朝实行的是内外服制度,可以看出在夏商时期,统治者就用中央集权和部落联盟的政治体制,并且也是西周分封制制度的雏形。
2.2 设置拓展性课程的问题探究
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以开放性问题进行探究为目的,注重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开展探讨和研究,分析更深层次的历史知识问题。例如:在学习《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课时,教师应以资料作为支柱,问题作为线索,使学生掌握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度的演变因果关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历代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三省六部制度的演变及作用,通过提问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的解答技巧。通过简单的材料引入,让学生掌握“三省”和“六部”分别所指的部门名称,再结合汉朝到元朝的历史演变,区分相权与皇权的变化趋势,掌握三省六部之间的牵制关系和作用。结合西周到清明朝的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让学生分析科举制与蔡举制的区别,掌握科举制公平合理,实施性强的优点,使整个社会阶梯合理有序的进行良性循环,掌握科举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无实用性,无多样性,多元化的缺点。
2.3 设置自主性的主题探究模式
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历史材料,在课后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在课上进行分享。学生可以通过《英国的制度创新》来进行探究,与小组内成员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多《权力法案》的分析,了解其中的意义和影响,掌握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认识和理解英国代议制的形成。
结束语:
简而言之,学生高中历史的教学模式离不开问题驱动教学,PBL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的课堂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效的开展PBL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兴趣,还可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真正意义上促进高中学历史成绩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董苗.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结合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47):69.
[2] 于洋.触摸式电子白板一体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策略初探——以《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课教学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31(04):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