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铁炉坪—龙门银多金属矿段矿脉特征的简介及矿脉成因,结合本矿区多年的工作,得出该区域找矿方向。
[关键词]熊耳山 铁炉坪—龙门银多金属矿带 矿脉成因 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
中图分类号:P61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149-01
0 前言
河南洛宁铁炉坪龙门银铅矿床位于河南省洛宁县下峪镇内,距洛阳150km。地理坐标为北纬34°08′ 00″-34°11′ 00″,东经111°14′ 30″-116°16′30″。是河南近年内发现的典型大型薄膜银铅锌金属矿床之一,通过系统的地质工作与研究,基本查明了区内矿体的分布特征及赋存状态,查明了规模、产状及矿化蚀变特征。通过研究区域地质背景、矿床特征及矿床成因出发,总结河南洛宁铁炉坪-龙门银铅矿床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综合分析该区银铅锌矿床为大型矿床。
1.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河南省西部熊耳山西段北坡,熊耳山变质核杂岩构造西段(图1)。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准地台南缘,华熊台缘凹陷,崤山—鲁山拱褶断束区中部。按地质力学观点属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与太行山新华夏系一级隆起带的复合部位。区域古老变质岩系发育,变质程度较深,地层主要为太古宇太华群一套片麻岩类和少量混合岩,盖层为中元古界熊耳群安山岩类和少量第三系砂砾岩、黏土岩地层;区域岩浆岩主要为早期的辉长辉绿岩、少量的闪长岩,主要以岩岩脉或岩体侵入太华群、熊耳群安山岩地层中。其次是燕山期的花岗岩,仅在蒿坪沟出露小规模的花岗斑岩体,其他地段主要在寨凹一带,多以小岩株、小细晶岩脉出露;区域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强烈,北东—北北东向断裂规模较大,金、银、多金属矿产丰富,地球化学异常清晰,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
2.铁炉坪银多金属矿带各矿段特征
区内主要成矿段有铁炉坪-龙门矿段等。而且铁炉坪龙门矿段内主要矿脉经近年开采,证实中深部银铅矿化仍然很好,说明深部有较大找矿潜力。各矿段矿脉特征如下:
2.1 铁炉坪银矿段矿脉特征
区内已发现含矿蚀变带或矿脉20余条,基本呈密集平行分布。含矿矿脉延伸方向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其次为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其中规模较大、具工业意义的含矿矿脉有6条,自西向东依次为VI、I、II、Ⅲ、Ⅳ、Ⅴ。除Ⅴ为近南北向外,其它均为北东、北北东向。地表出露长度达3000m的有VI、I、II三条,各矿脉之间相距80-500m。
矿脉沿走向及倾向上具舒缓波状,在挤压强烈、产状突变或构造复合交汇处矿化富集,形成工业矿体。
矿脉在平面上大致呈等间距平行成群成带分布,总体显示向北东撇开、南西收敛之趋势;矿脉本身赋存于断裂中,二者产状基本一致。根据矿脉的走向主要分为三组:北东—北北东向、近南北向、近东西向。破碎带均具分枝复合、膨大狭缩,厚度变化较大的特点;矿脉本身矿化强弱不均匀,只有在强蚀变地段、多次构造复合部位易形成工业富矿体。矿脉地表品位较低,向深部品位增高,厚度增大。就单矿脉而言,不同地段厚度、品位的变化亦比较大;矿脉与围岩呈断面接触。一般在断裂面附近或破碎带的中间部位,岩石破碎程度较高。根据断裂面结构及岩石矿物定向排列现象分析,成矿前断裂为压扭性,而成矿后又具张性特点;矿脉内部以角砾状、碎裂状构造为主,偶而见有片麻状构造、碎斑状构造等,角砾多呈次棱角状、压扁状,且多被硅质、铁质及钙质等胶结。
2.2 龙门矿段矿脉特征
矿区中发现银铅矿体6条,自西向东依次为LM5、LM6、LM4、LM3、LM2、LM1,含矿构造蚀变带内,通过对含矿构造蚀变带的调查和地表槽控及坑探工程揭露控制,矿体向深部延深,矿体形态较为完整,且完全受含矿构造蚀变带控制。根据取样分析及生产实践验证,其中分别圈出了LM5、LM6、LM4、LM3、LM2、LM1银铅矿体。
通过地表探槽与穿脉平硐揭露,已控制矿化长度260多米,破碎带宽度一般1—2m,沿走向具胀缩变化。矿化体即产在该蚀变破碎带内,并具有继续向两端追索的价值。 破碎带与围岩呈断面接触或渐变过渡关系,一般在断裂面附近或破碎带的中间部位,岩石破碎强烈,矿化较好。沿断裂面或破碎带内部有多次构造复活,破碎带内部构造岩以角砾状构造、碎裂状构造为主,角砾多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压扁状等。破碎带内岩石蚀变矿化明显,其中尤以硅化和褐铁矿化与铅矿化关系密切。硅化多以网脉状硅化为主,多呈不规则的细网脉状出现,个别地段有团块状硅化出现。
3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1、矿床成因
铁炉坪银-龙门银铅矿成矿具有多阶段性,成矿热液具有活动的多期性。
根据铅、硫同位素样品测定结果,表明铁炉坪银铅矿成矿作用比较复杂。铅为混合铅,主要来自下部地壳,即来自结晶基底,硫除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外,还有部分来自变质围岩。
矿物包体测温结果表明,矿床形成温度属中低温区间,即150—244℃。
成矿热液活动具有多阶段性,早期石英—黄铁矿阶段:形成黄铁矿—磁铁矿、石英等矿物组合,成矿温度为250—300℃。中期石英—硫化物阶段:为银的重要成矿阶段,形成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石英等矿物组合。自然银及银的硫化物、银的硫盐矿物也主要产于这个阶段,成矿温度为150—250℃。晚期石英—绢云母—硫化物阶段:为银的次要成矿阶段,形成方铅矿—白铁矿、方解石等矿物组合,有银的硫化矿物出现。
该矿床受绿岩带、重熔花岗岩体及构造断裂带的综合控制。即早期太华群地层中的银在区域变质过程中活化,向有利的部位迁移形成银的初步富集;熊耳群火山活动及其构造作用一方面使断裂带活化,同时又使银再次迁移集中;燕山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使破碎带局部扩容,同时自身携带的成矿物质进入,又为成矿物质的活化转移提供热源,形成含矿热液。北北东向断裂破碎带为含矿热液上升和金属矿物的沉淀提供了通道和场所。成矿时代属燕山期,矿床具古源新成特征。
综上所述,洛宁铁炉坪-龙门银铅矿床为破碎蚀变岩型矿床,属中低温热液成因。成矿作用为:区域变质—混合岩化—重熔花岗岩侵入—中低温热液交代充填。
3.2、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
1.太华群地层:熊耳山北坡广泛分布,为间接标志。
2.物、化探异常区:激电低阻高极异常区,化探分散流及土壤次生晕的Ag、Pb、Zn、Cu、Sb等元素异常区。
3.北北东—北东向构造断裂带及拆离断裂带的分布区:熊耳山北坡广泛发育这组断裂构造带。
4.围岩蚀变:硅化、绢云母化强烈发育区为直接找矿标志,地表褐铁矿化、铁锰矿化、碳酸盐化及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等围岩蚀变均为重要的找矿标志。
5.在蚀变破碎带内发育的硫化物多金属矿物组合地段,是银矿富集的主要地段。
6.找矿方向矿化蚀变构造破碎带Ⅴ、Ⅵ号的深部。Ⅰ、Ⅱ、Ⅲ号南北两端及深部,是扩大矿床银矿储量的重要地段,深部350米以下,即海拔800米以下有形成金矿及铜矿的地质条件;过道沟、西沟东坡、瓦房院都是重要的激电异常区和化探异常区,尤其是过道沟次生晕异常与激电异常套合较好,是今后的重要找矿区;龙王庙及大麻园两成矿区位于铁炉坪银铅矿区北东构造带上,是铁炉坪外围的重要找矿区。
综上所述,铁炉坪矿床周边、深部及外围的找矿前景较好,有扩大矿床规模的条件。
参考文獻
[1] 燕长海,刘国印,等主编.豫西南地区铅锌银成矿规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2] 任富根,李维明.熊耳山-崤山地区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综合评价模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37-40.
[关键词]熊耳山 铁炉坪—龙门银多金属矿带 矿脉成因 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
中图分类号:P61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149-01
0 前言
河南洛宁铁炉坪龙门银铅矿床位于河南省洛宁县下峪镇内,距洛阳150km。地理坐标为北纬34°08′ 00″-34°11′ 00″,东经111°14′ 30″-116°16′30″。是河南近年内发现的典型大型薄膜银铅锌金属矿床之一,通过系统的地质工作与研究,基本查明了区内矿体的分布特征及赋存状态,查明了规模、产状及矿化蚀变特征。通过研究区域地质背景、矿床特征及矿床成因出发,总结河南洛宁铁炉坪-龙门银铅矿床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综合分析该区银铅锌矿床为大型矿床。
1.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河南省西部熊耳山西段北坡,熊耳山变质核杂岩构造西段(图1)。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准地台南缘,华熊台缘凹陷,崤山—鲁山拱褶断束区中部。按地质力学观点属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与太行山新华夏系一级隆起带的复合部位。区域古老变质岩系发育,变质程度较深,地层主要为太古宇太华群一套片麻岩类和少量混合岩,盖层为中元古界熊耳群安山岩类和少量第三系砂砾岩、黏土岩地层;区域岩浆岩主要为早期的辉长辉绿岩、少量的闪长岩,主要以岩岩脉或岩体侵入太华群、熊耳群安山岩地层中。其次是燕山期的花岗岩,仅在蒿坪沟出露小规模的花岗斑岩体,其他地段主要在寨凹一带,多以小岩株、小细晶岩脉出露;区域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强烈,北东—北北东向断裂规模较大,金、银、多金属矿产丰富,地球化学异常清晰,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
2.铁炉坪银多金属矿带各矿段特征
区内主要成矿段有铁炉坪-龙门矿段等。而且铁炉坪龙门矿段内主要矿脉经近年开采,证实中深部银铅矿化仍然很好,说明深部有较大找矿潜力。各矿段矿脉特征如下:
2.1 铁炉坪银矿段矿脉特征
区内已发现含矿蚀变带或矿脉20余条,基本呈密集平行分布。含矿矿脉延伸方向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其次为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其中规模较大、具工业意义的含矿矿脉有6条,自西向东依次为VI、I、II、Ⅲ、Ⅳ、Ⅴ。除Ⅴ为近南北向外,其它均为北东、北北东向。地表出露长度达3000m的有VI、I、II三条,各矿脉之间相距80-500m。
矿脉沿走向及倾向上具舒缓波状,在挤压强烈、产状突变或构造复合交汇处矿化富集,形成工业矿体。
矿脉在平面上大致呈等间距平行成群成带分布,总体显示向北东撇开、南西收敛之趋势;矿脉本身赋存于断裂中,二者产状基本一致。根据矿脉的走向主要分为三组:北东—北北东向、近南北向、近东西向。破碎带均具分枝复合、膨大狭缩,厚度变化较大的特点;矿脉本身矿化强弱不均匀,只有在强蚀变地段、多次构造复合部位易形成工业富矿体。矿脉地表品位较低,向深部品位增高,厚度增大。就单矿脉而言,不同地段厚度、品位的变化亦比较大;矿脉与围岩呈断面接触。一般在断裂面附近或破碎带的中间部位,岩石破碎程度较高。根据断裂面结构及岩石矿物定向排列现象分析,成矿前断裂为压扭性,而成矿后又具张性特点;矿脉内部以角砾状、碎裂状构造为主,偶而见有片麻状构造、碎斑状构造等,角砾多呈次棱角状、压扁状,且多被硅质、铁质及钙质等胶结。
2.2 龙门矿段矿脉特征
矿区中发现银铅矿体6条,自西向东依次为LM5、LM6、LM4、LM3、LM2、LM1,含矿构造蚀变带内,通过对含矿构造蚀变带的调查和地表槽控及坑探工程揭露控制,矿体向深部延深,矿体形态较为完整,且完全受含矿构造蚀变带控制。根据取样分析及生产实践验证,其中分别圈出了LM5、LM6、LM4、LM3、LM2、LM1银铅矿体。
通过地表探槽与穿脉平硐揭露,已控制矿化长度260多米,破碎带宽度一般1—2m,沿走向具胀缩变化。矿化体即产在该蚀变破碎带内,并具有继续向两端追索的价值。 破碎带与围岩呈断面接触或渐变过渡关系,一般在断裂面附近或破碎带的中间部位,岩石破碎强烈,矿化较好。沿断裂面或破碎带内部有多次构造复活,破碎带内部构造岩以角砾状构造、碎裂状构造为主,角砾多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压扁状等。破碎带内岩石蚀变矿化明显,其中尤以硅化和褐铁矿化与铅矿化关系密切。硅化多以网脉状硅化为主,多呈不规则的细网脉状出现,个别地段有团块状硅化出现。
3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1、矿床成因
铁炉坪银-龙门银铅矿成矿具有多阶段性,成矿热液具有活动的多期性。
根据铅、硫同位素样品测定结果,表明铁炉坪银铅矿成矿作用比较复杂。铅为混合铅,主要来自下部地壳,即来自结晶基底,硫除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外,还有部分来自变质围岩。
矿物包体测温结果表明,矿床形成温度属中低温区间,即150—244℃。
成矿热液活动具有多阶段性,早期石英—黄铁矿阶段:形成黄铁矿—磁铁矿、石英等矿物组合,成矿温度为250—300℃。中期石英—硫化物阶段:为银的重要成矿阶段,形成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石英等矿物组合。自然银及银的硫化物、银的硫盐矿物也主要产于这个阶段,成矿温度为150—250℃。晚期石英—绢云母—硫化物阶段:为银的次要成矿阶段,形成方铅矿—白铁矿、方解石等矿物组合,有银的硫化矿物出现。
该矿床受绿岩带、重熔花岗岩体及构造断裂带的综合控制。即早期太华群地层中的银在区域变质过程中活化,向有利的部位迁移形成银的初步富集;熊耳群火山活动及其构造作用一方面使断裂带活化,同时又使银再次迁移集中;燕山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使破碎带局部扩容,同时自身携带的成矿物质进入,又为成矿物质的活化转移提供热源,形成含矿热液。北北东向断裂破碎带为含矿热液上升和金属矿物的沉淀提供了通道和场所。成矿时代属燕山期,矿床具古源新成特征。
综上所述,洛宁铁炉坪-龙门银铅矿床为破碎蚀变岩型矿床,属中低温热液成因。成矿作用为:区域变质—混合岩化—重熔花岗岩侵入—中低温热液交代充填。
3.2、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
1.太华群地层:熊耳山北坡广泛分布,为间接标志。
2.物、化探异常区:激电低阻高极异常区,化探分散流及土壤次生晕的Ag、Pb、Zn、Cu、Sb等元素异常区。
3.北北东—北东向构造断裂带及拆离断裂带的分布区:熊耳山北坡广泛发育这组断裂构造带。
4.围岩蚀变:硅化、绢云母化强烈发育区为直接找矿标志,地表褐铁矿化、铁锰矿化、碳酸盐化及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等围岩蚀变均为重要的找矿标志。
5.在蚀变破碎带内发育的硫化物多金属矿物组合地段,是银矿富集的主要地段。
6.找矿方向矿化蚀变构造破碎带Ⅴ、Ⅵ号的深部。Ⅰ、Ⅱ、Ⅲ号南北两端及深部,是扩大矿床银矿储量的重要地段,深部350米以下,即海拔800米以下有形成金矿及铜矿的地质条件;过道沟、西沟东坡、瓦房院都是重要的激电异常区和化探异常区,尤其是过道沟次生晕异常与激电异常套合较好,是今后的重要找矿区;龙王庙及大麻园两成矿区位于铁炉坪银铅矿区北东构造带上,是铁炉坪外围的重要找矿区。
综上所述,铁炉坪矿床周边、深部及外围的找矿前景较好,有扩大矿床规模的条件。
参考文獻
[1] 燕长海,刘国印,等主编.豫西南地区铅锌银成矿规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2] 任富根,李维明.熊耳山-崤山地区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综合评价模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