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针对近些年来一些青少年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提出要求学生弘扬劳动精神,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通过创造性、综合性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针对学生在初中阶段进行的劳动教育,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构建劳动内容和方式
《意见》要求对大中小学生全面实施劳动教育,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段、不同地域应制定适应各地和各阶段相应的劳动内容、劳动方式,创建适宜的劳动场所。
各地域、各学校应根据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根据学校建筑实际进行合理规划。对于条件充足的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展实践性的劳动,例如开垦土地、规划劳动的种类和项目等方式进行;对于校内条件不允许的学校和地方,可以考虑就近选择合作对象,例如附近的农村土地,或者大型的农场等第三方进行合作构建。学生、校方、第三方共同策划劳动的内容、分类、劳动时间、管理方式、评价方法等相关内容,有目的、有规划的利用资源统筹组织。
二、借第三方力量加强劳动品德教育
新时代的学生,由于对劳动精神、劳动科学和劳动方法缺乏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加强劳动思想教育和技术引领也是提升劳动素养必不可少的一课。
学校可以聘请有关农业科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实际劳动进行科学的技术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培育、科学种植、科学劳动、科学创造,科技指导劳动的发展,树立科学劳动的意识,掌握劳动的本领,具有处理灾害的奉献精神,以此培养学生的劳动科学意识和劳动精神。
请劳动模范、劳动功臣等走进校园,与学生亲密接触,聆听劳动趣事、劳模故事,学习工匠精神、净化学生心灵,增强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观念。
专家走进校园,不仅为学生提供技术的指导、精神的引领,更是劳动传承的真实教育的体现,使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世界的意识和思想。
三、借学科知识加强学科劳动教育
在劳动课程进入课堂的基础上,同时加强学生学科劳动教育的力度,扩大劳动教育的空间和范畴,注重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成立以生物、物理、化学学科的劳动教育,提高劳动的科学性、科技性。成立专项的实验室。增加新的培植技术的实验,例如无土栽培、水栽培、雾栽培、基质栽培等,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拓宽栽培的条件,为农作物提供更适应的生长环境,提升农作物的品质,促进中国农业由粗放型向精致型的方向发展。为有创新思维、敢于创造、敢于发明的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培养专业知识过硬、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新型劳动队伍,以适应新时代的劳动者的发展需要,实现教育、科技和未来经济三者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
四、用主题项目式劳动注重劳动反思
劳动素养的培养不是打绣花拳,不是今天想起来就做,想不起来就不做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活动。劳动具有持续性和完整性,只有持续不断地有规划的劳动才能有美好的收獲,只有持续不断的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因此,劳动课的设计以项目式完成更具有实践和教育意义。学校根据不同的学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相应的项目式劳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劳动、实践,才能更有效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素养,例如,以“收获”为主题的劳动,可以通过不同作物的收获;小麦、蔬菜、水果等不同种类、不同季节的收获的方法和销售亩产量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劳动中进行科学的统计和比较,从而进行反思,提升学生的统筹协作、比较反思、创新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的基础上,学生自行策划和组织社会服务性的劳动,进一步体验劳动的辛苦,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五、以家校共育提升劳动幸福感
家庭劳动是劳动教育的基础,需要日常化。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导,在获得社会的支持下,应发挥其先导的作用,号召家长与学生走出家门,去社会中与学生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中的得与失、辛苦与汗水、甜蜜和幸福。共同体验不同类型的劳动,分享相同劳动的不同收获和不同劳动中的相同收益,从而达到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目的,也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从而更加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增强家庭幸福感。
总之,品德修养的形成不能依靠单纯的说教,在新时代更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协作。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时冲动的行为,而是长此以往的实践和科学的探索。让学生的头脑武装前沿的科学知识,深入社区,走向田间地头,走进实验基地,走进福利院,到公共场所去做志愿服务,做公益劳动。劳动素养的提升需要躬行实践。习主席说:“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创造”,愿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都做辛勤的小蜜蜂,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对人无所求,给予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共同酿造更美好的生活。
针对学生在初中阶段进行的劳动教育,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构建劳动内容和方式
《意见》要求对大中小学生全面实施劳动教育,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段、不同地域应制定适应各地和各阶段相应的劳动内容、劳动方式,创建适宜的劳动场所。
各地域、各学校应根据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根据学校建筑实际进行合理规划。对于条件充足的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展实践性的劳动,例如开垦土地、规划劳动的种类和项目等方式进行;对于校内条件不允许的学校和地方,可以考虑就近选择合作对象,例如附近的农村土地,或者大型的农场等第三方进行合作构建。学生、校方、第三方共同策划劳动的内容、分类、劳动时间、管理方式、评价方法等相关内容,有目的、有规划的利用资源统筹组织。
二、借第三方力量加强劳动品德教育
新时代的学生,由于对劳动精神、劳动科学和劳动方法缺乏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加强劳动思想教育和技术引领也是提升劳动素养必不可少的一课。
学校可以聘请有关农业科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实际劳动进行科学的技术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培育、科学种植、科学劳动、科学创造,科技指导劳动的发展,树立科学劳动的意识,掌握劳动的本领,具有处理灾害的奉献精神,以此培养学生的劳动科学意识和劳动精神。
请劳动模范、劳动功臣等走进校园,与学生亲密接触,聆听劳动趣事、劳模故事,学习工匠精神、净化学生心灵,增强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观念。
专家走进校园,不仅为学生提供技术的指导、精神的引领,更是劳动传承的真实教育的体现,使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世界的意识和思想。
三、借学科知识加强学科劳动教育
在劳动课程进入课堂的基础上,同时加强学生学科劳动教育的力度,扩大劳动教育的空间和范畴,注重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成立以生物、物理、化学学科的劳动教育,提高劳动的科学性、科技性。成立专项的实验室。增加新的培植技术的实验,例如无土栽培、水栽培、雾栽培、基质栽培等,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拓宽栽培的条件,为农作物提供更适应的生长环境,提升农作物的品质,促进中国农业由粗放型向精致型的方向发展。为有创新思维、敢于创造、敢于发明的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培养专业知识过硬、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新型劳动队伍,以适应新时代的劳动者的发展需要,实现教育、科技和未来经济三者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
四、用主题项目式劳动注重劳动反思
劳动素养的培养不是打绣花拳,不是今天想起来就做,想不起来就不做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活动。劳动具有持续性和完整性,只有持续不断地有规划的劳动才能有美好的收獲,只有持续不断的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因此,劳动课的设计以项目式完成更具有实践和教育意义。学校根据不同的学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相应的项目式劳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劳动、实践,才能更有效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素养,例如,以“收获”为主题的劳动,可以通过不同作物的收获;小麦、蔬菜、水果等不同种类、不同季节的收获的方法和销售亩产量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劳动中进行科学的统计和比较,从而进行反思,提升学生的统筹协作、比较反思、创新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的基础上,学生自行策划和组织社会服务性的劳动,进一步体验劳动的辛苦,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五、以家校共育提升劳动幸福感
家庭劳动是劳动教育的基础,需要日常化。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导,在获得社会的支持下,应发挥其先导的作用,号召家长与学生走出家门,去社会中与学生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中的得与失、辛苦与汗水、甜蜜和幸福。共同体验不同类型的劳动,分享相同劳动的不同收获和不同劳动中的相同收益,从而达到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目的,也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从而更加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增强家庭幸福感。
总之,品德修养的形成不能依靠单纯的说教,在新时代更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协作。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时冲动的行为,而是长此以往的实践和科学的探索。让学生的头脑武装前沿的科学知识,深入社区,走向田间地头,走进实验基地,走进福利院,到公共场所去做志愿服务,做公益劳动。劳动素养的提升需要躬行实践。习主席说:“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创造”,愿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都做辛勤的小蜜蜂,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对人无所求,给予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共同酿造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