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人和社会在突发重大事件中激发出来的良知激情转化为新社会机制的建立,让它们在灾区漫长的重建中延续下去,这才是对死难者的最好哀悼
地震救灾正在进入第二个阶段,那就是清理和重建的阶段。地震第一阶段那种震撼、惨烈、无助、挣扎,以及抢救幸存者的争分夺秒,引发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也因此,地震震出了蒙尘已久的中国人“人溺己溺”的传统文化光辉,震出了亲民爱民的领袖风范,震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道德,震出了中华民族逆境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震出了新闻报导及时、透明的水准,震出了对国际社会援助更为开放的包容胸怀。也因为如此,在拉萨事件,在奥运火炬传递风波中,对中国百般刁难的西方媒体,也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中国震撼”,不得不“回归常识和同理心”,对中国地震报导明显体现全球化的正面方向,充满同情支持,鼓励赞扬。而那些政治考虑第一的西方政客,也以最快的速度表达哀悼伸出援手。中国是巨大地震的受害者,却意外成为国际形象提升的受益者,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潜力。
但是,我们必须指出,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媒体的关注不会持久,流行文化就是快,物质主义也许很快就会淹没社会的良知,因此就导致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出现了一个明显特征:每一次爆发的灾难成了道德的拯救和心灵的荡涤,成为灾难伦理学,时过境迁之后,社会回到它原有的发展惯性,人性也回归到原有的状态,而媒体的转移关注目标,使这种情况更为恶化,社会的惰性和私欲,必须等待另外一次的灾难降临,才能重新唤起良知,唤起社会的悲天悯人。
这种灾难伦理,对地震后的重建,包括生活的重建和精神心灵的重建非常不利,尤其对在现代化中非城市的偏远乡村地区的重建非常不利,因为它们不是媒体可以多年持续长期关注的目标,容易被繁忙的现代化生活中被遗忘和忽视。我们可以看到,当年东南亚海啸,震撼全球,并激发全球援助的热情,但是,新闻热点一过,重建速度和发展立刻耽搁下来。在此仅举一例,加拿大发动捐款数以千万计,但至今没有送出去的还有很多,可见重建的问题很大,导致外国承诺的捐款无处使用。巴基斯坦的地震灾后重建也有类同的问题。
中国抗震救灾的第一阶段效率不俗,为7将这种形势转变成可持续的重建动力,以及在未来的灾难和社会危机中能够更从容地应对,我们就应该想法把朝野和民间激发起来的热情良知转变成制度的建立,除了政府的大规模投入之外,我们必须建立更多更好的非政府组织,包括各种类型的慈善组织。这些组织可以以这次赈灾中的大量志愿者为中坚力量,在小区和草根扎下基础,累积经验,培养社会声誉。一如台湾的慈济基金会,每逢重大灾难,他们都及时整合社会资源,甚至是全球资源,投入救灾重建,补充当局救灾照顾不到的细处,这不但有利于重建,也有利于地区形象的确立。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如果能成良性发展,不仅可以帮助国内,甚至可以将支持带往非洲,甚至发达国家。
我们也必须迅速建立精神辅导的后援组织,灾区重建,盖房子,提供金钱援助固然重要,但是心理辅导对灾后民众自信心恢复极为重要,这不是唯心主义,而是迫在眉睫的大事,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还有当然是继续开放媒体的公开报导和关注,尤其是网站的民间关注,因为奥运临近,许多大媒体必将注意力转到奥运,这也是需要的。但是,灾区的重建需要媒体的监督,民间的网民可以扮演这样的角色,而政府可以委托相关单位专门收集与核实网上信息和投诉,及时处理,保证重建工作不被贪污腐败干扰,体现透明公开原则。
总而言之,把人和社会在突发重大事件中激发出来的良知激情转化为新社会机制的建立,让它们在灾区漫长的重建中延续下去,这才是对死难者的最好哀悼。从广义上说,我们都是幸存者,我们没有选择!
地震救灾正在进入第二个阶段,那就是清理和重建的阶段。地震第一阶段那种震撼、惨烈、无助、挣扎,以及抢救幸存者的争分夺秒,引发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也因此,地震震出了蒙尘已久的中国人“人溺己溺”的传统文化光辉,震出了亲民爱民的领袖风范,震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道德,震出了中华民族逆境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震出了新闻报导及时、透明的水准,震出了对国际社会援助更为开放的包容胸怀。也因为如此,在拉萨事件,在奥运火炬传递风波中,对中国百般刁难的西方媒体,也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中国震撼”,不得不“回归常识和同理心”,对中国地震报导明显体现全球化的正面方向,充满同情支持,鼓励赞扬。而那些政治考虑第一的西方政客,也以最快的速度表达哀悼伸出援手。中国是巨大地震的受害者,却意外成为国际形象提升的受益者,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潜力。
但是,我们必须指出,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媒体的关注不会持久,流行文化就是快,物质主义也许很快就会淹没社会的良知,因此就导致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出现了一个明显特征:每一次爆发的灾难成了道德的拯救和心灵的荡涤,成为灾难伦理学,时过境迁之后,社会回到它原有的发展惯性,人性也回归到原有的状态,而媒体的转移关注目标,使这种情况更为恶化,社会的惰性和私欲,必须等待另外一次的灾难降临,才能重新唤起良知,唤起社会的悲天悯人。
这种灾难伦理,对地震后的重建,包括生活的重建和精神心灵的重建非常不利,尤其对在现代化中非城市的偏远乡村地区的重建非常不利,因为它们不是媒体可以多年持续长期关注的目标,容易被繁忙的现代化生活中被遗忘和忽视。我们可以看到,当年东南亚海啸,震撼全球,并激发全球援助的热情,但是,新闻热点一过,重建速度和发展立刻耽搁下来。在此仅举一例,加拿大发动捐款数以千万计,但至今没有送出去的还有很多,可见重建的问题很大,导致外国承诺的捐款无处使用。巴基斯坦的地震灾后重建也有类同的问题。
中国抗震救灾的第一阶段效率不俗,为7将这种形势转变成可持续的重建动力,以及在未来的灾难和社会危机中能够更从容地应对,我们就应该想法把朝野和民间激发起来的热情良知转变成制度的建立,除了政府的大规模投入之外,我们必须建立更多更好的非政府组织,包括各种类型的慈善组织。这些组织可以以这次赈灾中的大量志愿者为中坚力量,在小区和草根扎下基础,累积经验,培养社会声誉。一如台湾的慈济基金会,每逢重大灾难,他们都及时整合社会资源,甚至是全球资源,投入救灾重建,补充当局救灾照顾不到的细处,这不但有利于重建,也有利于地区形象的确立。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如果能成良性发展,不仅可以帮助国内,甚至可以将支持带往非洲,甚至发达国家。
我们也必须迅速建立精神辅导的后援组织,灾区重建,盖房子,提供金钱援助固然重要,但是心理辅导对灾后民众自信心恢复极为重要,这不是唯心主义,而是迫在眉睫的大事,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还有当然是继续开放媒体的公开报导和关注,尤其是网站的民间关注,因为奥运临近,许多大媒体必将注意力转到奥运,这也是需要的。但是,灾区的重建需要媒体的监督,民间的网民可以扮演这样的角色,而政府可以委托相关单位专门收集与核实网上信息和投诉,及时处理,保证重建工作不被贪污腐败干扰,体现透明公开原则。
总而言之,把人和社会在突发重大事件中激发出来的良知激情转化为新社会机制的建立,让它们在灾区漫长的重建中延续下去,这才是对死难者的最好哀悼。从广义上说,我们都是幸存者,我们没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