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要求职业教育加快转型,以提高城镇化劳动力供给质量,适应城镇化的发展需求。具体来说,应建立多层次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好针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提高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推进国家城市群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合作。
[关键词]职业教育转型 新型城镇化 劳动力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0-0030-02
当前正在开展的新型城镇化,需要不断提升城市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信息化素质和互联网思维,化解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农民工的市民化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农民工转换职业、转移地域、转变身份,还要转变生活方式、技术技能和思维方式。城镇化不仅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释放并转移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劳动者,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现代职业教育可以优化劳动力的供给质量,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理应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开展。但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不适应新型城镇化的需求,难以培养出大批适应城镇化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此,要大力促进职业教育转型,提高城镇化劳动力供给质量。
一、职业教育转型的必要性
为适应新型城镇化的新需求,职业教育必须进行一系列转型。具体来说:一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通过创业教育来培养学生在创业方面的基本素质以及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和社交沟通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等创业综合能力。二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和师资的互通,加强职业院校与社区学院的深度合作,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与认证的“学分银行”,促进再就业培训与在职教育的衔接,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三要培养与转型相适应的师资,建设一支技术素质过硬、实际操作能力强、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当前城镇化需要优化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提高劳动力供给的质量,加快职业教育转型。
二、具体实施路径
要促进职业教育转型,提高城镇化劳动力供给质量,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城市信息化服务,建立多层次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统筹规划,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树立“行行出状元”的观念,逐步改变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对各类职业教育院校进行办学体制、学历认证的改革,集中财政投入和优质职教资源在一些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型产业集聚地区扩大其服务区域和范围,对中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学费优惠,放开招生计划管控,强制推行与普通教育的学分互认。同时,要促进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打通学历通道,对职业院校进行整合,扶优扶特,推动差异化发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对民办职业教育给予特殊优惠。放开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管理,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打破传统的授课、实践与考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搭建职业院校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互联网 职业教育”、开放大学、社区学院等平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重点培养新型信息化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城市人口的信息化素质和互联网思维,促进互联网创业创新和城市信息化。对于城镇居民,还应以免费或者奖励学习的方式,普及信息化知识,加大移动互联网应用、物联网应用、终端设备使用等知识的培训力度,同时鼓励信息技术企业与职业院校联手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向社会公开企业在职培训课程,推动信息化在城镇的应用推广。
2.做好针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提升农民工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和创业能力,助力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在普惠性的前提下,为农民工提供一个多层次、多选择、多模式的弹性的持续进修机制。建立在岗农民工“干中学”培训体系,整合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资源,将在岗农民工纳入重点扶持的职业培训项目;根据农民工渴望“短平快”的学习需求,引导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机构、行业企业联合起来,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使农民工既能将所学的技能快速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又能结合实践进行岗位技能提升;建立在岗农民工职业技能实训中心,由政府统筹安排,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各类职业技术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农民工培训,并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工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同时,建立农民工创业孵化基地,突出引导创业的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农民工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建立培训学员创业跟踪反馈机制和培训效果评价机制,提高创业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3.提高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着力培养职业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让更多农村人口转向城市,建设多区域服务型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培养职业农民的需求,推进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可借鉴部分地区的做法,如黑龙江省实施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等“五培训”工程,并以涉农专业为突破口,进行“2 3”中职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初步构建起“十个衔接”的贯通培养模式。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直接投入,由政府购买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产品,通过开设网络教育、社区培训、农民大学等形式向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创业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构建多区域学习中心,开展社区公益性培训,重点加强农村地区劳动预备制培训。新增教育点要着力向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较多的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创新农村地区劳动预备制培训模式,发给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农村籍退役士兵一定金额的学习券,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掌握就业创业的技术技能。
4.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国际领先战略,推进国家城市群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合作,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都市群服务。提高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培养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劳动力,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国家城市群和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要引入国际先进的应用技术、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及教师,增加学生海外学习和实习实训机会,积极探索国内外中高职院校互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加强职业教育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中外合作资助机制,积极参与制定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开发与国外通行标准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在对外开放中实现职业教育新跨越,紧密结合“一带一路”“走出去”等国家发展战略,加强职业教育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出我国优质的职业教育课程,鼓励境外创办职业教育机构,完善中外合作机制,不断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转型 新型城镇化 劳动力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0-0030-02
当前正在开展的新型城镇化,需要不断提升城市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信息化素质和互联网思维,化解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农民工的市民化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农民工转换职业、转移地域、转变身份,还要转变生活方式、技术技能和思维方式。城镇化不仅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释放并转移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劳动者,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现代职业教育可以优化劳动力的供给质量,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理应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开展。但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不适应新型城镇化的需求,难以培养出大批适应城镇化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此,要大力促进职业教育转型,提高城镇化劳动力供给质量。
一、职业教育转型的必要性
为适应新型城镇化的新需求,职业教育必须进行一系列转型。具体来说:一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通过创业教育来培养学生在创业方面的基本素质以及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和社交沟通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等创业综合能力。二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和师资的互通,加强职业院校与社区学院的深度合作,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与认证的“学分银行”,促进再就业培训与在职教育的衔接,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三要培养与转型相适应的师资,建设一支技术素质过硬、实际操作能力强、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当前城镇化需要优化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提高劳动力供给的质量,加快职业教育转型。
二、具体实施路径
要促进职业教育转型,提高城镇化劳动力供给质量,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城市信息化服务,建立多层次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统筹规划,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树立“行行出状元”的观念,逐步改变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对各类职业教育院校进行办学体制、学历认证的改革,集中财政投入和优质职教资源在一些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型产业集聚地区扩大其服务区域和范围,对中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学费优惠,放开招生计划管控,强制推行与普通教育的学分互认。同时,要促进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打通学历通道,对职业院校进行整合,扶优扶特,推动差异化发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对民办职业教育给予特殊优惠。放开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管理,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打破传统的授课、实践与考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搭建职业院校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互联网 职业教育”、开放大学、社区学院等平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重点培养新型信息化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城市人口的信息化素质和互联网思维,促进互联网创业创新和城市信息化。对于城镇居民,还应以免费或者奖励学习的方式,普及信息化知识,加大移动互联网应用、物联网应用、终端设备使用等知识的培训力度,同时鼓励信息技术企业与职业院校联手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向社会公开企业在职培训课程,推动信息化在城镇的应用推广。
2.做好针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提升农民工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和创业能力,助力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在普惠性的前提下,为农民工提供一个多层次、多选择、多模式的弹性的持续进修机制。建立在岗农民工“干中学”培训体系,整合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资源,将在岗农民工纳入重点扶持的职业培训项目;根据农民工渴望“短平快”的学习需求,引导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机构、行业企业联合起来,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使农民工既能将所学的技能快速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又能结合实践进行岗位技能提升;建立在岗农民工职业技能实训中心,由政府统筹安排,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各类职业技术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农民工培训,并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工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同时,建立农民工创业孵化基地,突出引导创业的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农民工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建立培训学员创业跟踪反馈机制和培训效果评价机制,提高创业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3.提高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着力培养职业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让更多农村人口转向城市,建设多区域服务型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培养职业农民的需求,推进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可借鉴部分地区的做法,如黑龙江省实施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等“五培训”工程,并以涉农专业为突破口,进行“2 3”中职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初步构建起“十个衔接”的贯通培养模式。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直接投入,由政府购买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产品,通过开设网络教育、社区培训、农民大学等形式向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创业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构建多区域学习中心,开展社区公益性培训,重点加强农村地区劳动预备制培训。新增教育点要着力向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较多的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创新农村地区劳动预备制培训模式,发给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农村籍退役士兵一定金额的学习券,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掌握就业创业的技术技能。
4.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国际领先战略,推进国家城市群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合作,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都市群服务。提高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培养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劳动力,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国家城市群和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要引入国际先进的应用技术、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及教师,增加学生海外学习和实习实训机会,积极探索国内外中高职院校互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加强职业教育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中外合作资助机制,积极参与制定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开发与国外通行标准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在对外开放中实现职业教育新跨越,紧密结合“一带一路”“走出去”等国家发展战略,加强职业教育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出我国优质的职业教育课程,鼓励境外创办职业教育机构,完善中外合作机制,不断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