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和规则,你的底线在哪儿?

来源 :父母必读·专业育儿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m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阿 兰
  “当儿童获得自由时,他不再听成人的摆布,他依照生命的秩序来发展。他在玩水中变得专注而且安静,虽然他弄得满地是水,在捉迷藏时,他总藏在一个地方,从不试图换个藏身处,你每次在同一个地方发现他时(他很高兴你发现他),他就快乐地哈哈大笑,并不断要重复这个在你看来既愚蠢又毫无意义的游戏……”
  这是孙瑞雪老师在她的《爱和自由》一书中的一段话。
  的确,与智者对话会让我们变得聪明起来。而孙瑞雪又不是一个简单的智者,她用自己对孩子的那份挚爱和小心翼翼的仰视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向生命致敬。
  本期,我们邀请了著名幼教专家孙瑞雪和妈妈们一起聊一聊有关给孩子自由的话题:到底什么是自由?自由的界限在哪儿?谁又能“赋予”孩子自由……
  
  谁在扮演孩子的“上帝”?
  
  马莉:我觉得我们要给孩子自由,先要问问我们自己,什么是自由。从小我们所受的教育就是考高分,做乖孩子,可以说,我们一直在渴望拥有自由但却从来没有获得过。所以,从很悲观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真正的自由。此外,即使我们对自由有充分的理解,我们能“给”孩子自由吗?我们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了怎样的角色呢?
  孙瑞雪:你说得很对。我们都是从小被父母、被老师“管”大的,所以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严重的束缚的印痕。如果我们不懂得收敛和把握,让它恣意地发挥的话,我们就会很自然地习惯于控制孩子,习惯于代替孩子作决定,习惯于用自己的所思所想来代替自然赋予孩子的密码。我们总是搞不清一个概念:我们要帮助孩子成长。帮助孩子成长并不是说要由我们来塑造孩子的精神,而只需给他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
  
  秩序在自由中生成
  
  吕莹:应该说给孩子自由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愿望,但同时我们又会有一种隐约的担心:这样一个释放着天性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能够很好地适应吗?他会屈从于那些条条框框吗?在这种矛盾的状态下,我们很难做到收放自如。
  孙瑞雪:什么叫自由?自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儿童的心理、行为、认知不能有外力的强制和压迫。我们为什么要把自由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由于儿童必须将他内在天赋的本能借助于环境而表现出来,以便建构自我和形成一个自我。因为环境必须是自由的,这样才会有自我。一个人如果没有自我,就等于没有出生过。同时,人的强大是通过自己作决定,并把自己的决定付诸实践来形成的。如果孩子没有机会自己作决定的话,他的意志就被闲置了,这个时候,他就会成为别人的一部分;也许,他一生都不会建立自我认同感。
  其实,给了孩子自由,孩子不仅可以在智能上获得满足,而且还能学会自律。这种自律是惊人的!比如,任何人可能都不会相信,孩子在幼儿园院子里玩的时候可以没有老师看着。但是在我们学校这就是一个现实。孩子也没有因此而出现过危险、暴力,粗野的行为,孩子们各得其乐地在做自己的事情。这正是未来秩序化社会的雏形,儿童会帮助成人解决我们成人世界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这样一个结果,正是源于我们一直以来所提倡的精神:爱和自由。
  
  选择:让孩子自由地呼吸
  
  汪海燕:我儿子很喜欢车,一进商场就要买车,我一直都在满足他。3岁左右,我发现他学会了选择,挑自己喜欢的买。但是到了4岁,他要的东西越来越贵重了。这时候,我没有办法很轻松地就满足他。有一段时间他很痛苦,我也很痛苦。
  孙瑞雪:给孩子买东西是个经济问题,而不是教育问题。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要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大,价格也会越来越高。当我们在经济上渐渐承受不起时,我们就想用教育的方式抑制孩子的自由。于是,冲突出现了。其实,规则保护了自由,没有规则成人会因为对一些问题产生的焦虑和恐惧而萌生对儿童的谴责。所以就有了规则,原则是如果我的经济状况只允许我每周给他买一样玩具的话,我就告诉他,每周六,妈妈可以带你去选一样玩具。如果我的经济条件达不到,也同时告诉他,大的玩具妈妈一个月给你买1次,每周你可以选择一个小的玩具。有孩子过生日了,突然给他一个惊喜,给他买一样他渴望的东西,也很好,不会破坏规则。
  我给我儿子买的最贵的玩具是一款日本生产的拼插玩具,1000多块钱,光示意图就很厚的一本,小小的零件必须特别仔细地拼插才可以,最后拼出一个很大的机器人。他大概折腾了我1个小时,最后我咬咬牙,还是给他买了。买回家以后,他整整拼了3天3夜。到晚上2点钟他太累了就倒下了,早上6点钟起来继续组装。最后拼完了就再也不做了。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到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具有挑战性的。等他挑战到最高那个的时候,他就再也不要这个玩具了。
  有时候,自由和规则又是弹性的。要视你的养育观念。经济条件一起综合考虑。
  陈维之:那是否就意味着自由是由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的,你的经济状况好,孩子的自由度就高一点?
  孙瑞雪:不是。孩子对家庭的物质条件本身没有概念。我们给予孩子的只是选择的权利。或者说,这样给了孩子一个空间。如果一上来就说这个不能买,那个也不能买,孩子体会到的不是你没有钱,而是你与他的;中突,冲突才是造成儿童内在伤害的原因。因为孩子对钱以及钱数没有概念,他看到你一边说没钱,一边又会为自己买衣服,为家里买吃的,这对儿童来说是无法理解的。
  
  不给孩子建立规则就是“暴力”
  
  孙瑞雪:在很多人看来,规则和自由是相互抵触,相互抑制的。实际上,规则是自由的保障。而且,在心理学上还有这样一种说法:不给儿童建立规则就是暴力。因为没有规则的话,那么,比儿童强大的人就会很自然地把所有的“支配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给孩子的规则是晚上可以看1个小时电视,实际上,这条规则不光制约着孩子,同时也制约了我们大人。倘若我们没有给孩子建立这种规则,那么,很可能孩子能否看电视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情绪:高兴了,孩子就能多看一会儿:不高兴,连1分钟都不让孩子看。这就叫“暴力”。因为权力是掌握在你手里的。
  我们幼儿园还有一条规则就是“请等待”。如果别人玩的东西你也要玩,那么,你必须等待,老师不会干预。如果这个过程的权力完全掌握在大人手里。孩子们就都要仰视她,等着她发号施令。所以,在我们学校,这件事情是不允许老师插手的,老师也必须遵守。
  从这个角度来说,规则在保护儿童。这样,儿童和成人都一样遵守,平等出现了,儿童知道自己该 做什么,由自己把握,安全感也就产生了。这也使儿童产生了一种心态:自己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不是一个大人没完没了地告诉他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就是清晰的对环境的把握。
  
  自由和规则,你的底线在哪儿?
  
  陈维之:我女儿喜欢荡秋千,每次都要一直玩到幼儿园要关门了。我告诉她幼儿园的规定我们一定要遵守,可是她又正玩到兴头上。这时候,我应该怎么办呢?
  孙瑞雪:抱着她离开,告诉她,妈妈知道你心里很难过,但我们必须离开。
  陈维之:我是这样做的。但是她每次都哭,给我的感觉就是她从来都没玩够过。另外,每次去亲子班,到上课时间了,她偏不去,但是等去了以后她又不肯走。她做什么事情的惯性都特别大,但又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得到完全满足。
  孙瑞雪:我觉得这件事情跟你有关。当你犹豫的时候,你的孩子就会抓住这个心理。如果你坚定地这么做,孩子很快就会知道不能影响别人的。这是一个建立规则的过程,你要把它坚持到底。
  马莉:我同意这种说法。有一次,小区举行篝火晚会。我们也带着孩子去了,他表现得很好。到?点钟,我老公给孩子爷爷奶奶打电话,让他们把孩子接走。但是这个时候,孩子正玩得兴致勃勃。我们同事就觉得很不理解,他玩得很好啊,为什么要让他离开呢?我说,这是我们的规则,我答应带他来参加晚会的时候,已经和他约定好?点钟离开。而且,如果孩子继续待在这儿,会妨碍我们两个继续享受篝火晚会。后来,他高高兴兴地跟爷爷奶奶走了。
  陈维之:我相信孩子有这种自律性,但是如果他玩得特别高兴的时候,你让他走,他会那么愉快地接受吗?因为每次我在这种场合让孩子走的时候,她就是不肯走,就要哭。
  孙瑞雪:其实孩子哭是很正常的事,你要拒绝孩子做想做的事情,他调节自己的情绪的方式就是哭。而且在你的孩子这个年龄,孩子有这样一种心理特点:先寻找你的底线。把你逼到顶点,看你能怎么样。所以,我们需要给他一个规则,在这个范围之内让他探索。
  
  孩子必须遵守的3个规则
  
  王敬凯:我们总是抱着很美好的心愿让孩子能够自由地活动,但是,很多时候孩子的“自由”会和我们的原则发生抵触,这时候,我们很难取舍。所以,我们需要知道哪些规则孩子必须遵守。
  孙瑞雪:我们的规则就有3点:
  第一,不能伤害到孩子自己。孩子爬到了一个高桌子上面,有可能摔下去,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抱下去。一开始好像小孩子不明白,如果我们总是这样做的话,他会自己总结出经验:好像我一到类似这样的地方,妈妈就会把我抱开。
  第二,不可以打扰别人,也不能侵犯到别人。比如我们都在开会,一个小孩进来大吵大闹,他的妈妈应该立刻把他抱走。
  第三,不能破坏环境。除此之外,孩子都可以自由地活动。
  
  让孩子建立最后的安全感
  
  孙瑞雪:我曾经见到过一位妈妈,她和孩子逛商店的时候,叮嘱孩子不要走远,否则妈妈就找不着你了。结果她的孩子真的走了。她就悄悄地躲在后面跟着看。孩子找不着妈妈在那儿哭她也不出来。等孩子哭了一会儿她才出现。然后她告诉孩子,你看你会走丢吧,假如你走丢了以后会怎样怎样,说了很多。她的孩子确实以后再也不敢走开了。她也认为自己这个方法很成功。
  我还有一个美国朋友,她的孩子跟中国的孩子一块玩儿。她观察出一个差别;她的孩子想到哪里就直奔哪里,目标专一,因为他知道妈妈始终都在远处关注着自己:但中国孩子会频频回过头找妈妈,总是在确认妈妈是否在那儿。
  我更赞成美国妈妈的做法,因为她对孩子的爱既给了孩子自由,又给了孩子安全感。
其他文献
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申艳    理念篇  关键词1 多元智能教育  关注度:★★★★  关注理由:多元智能教育提出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聪明,这大大颠覆了以逻辑-数学能力论英雄的传统。  解读:智力不光是指思考力,还有能解决真实问题,并能发现和创造新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观点下,该理念将智力区分为音乐智能、肢体运动的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人际智能以及自我认识智能等,这些
无论妈妈怎样小心,宝宝娇嫩的肌肤还是免不了时时地会出现一些小小的不适。本期,我们将请郝波副研究员继续为大家讲述,当宝宝的肌肤出现这种小麻烦时,妈妈应该如何应对。    1 婴儿湿疹    婴儿湿疹一般在宝宝l~2个月时开始出现,4个月左右较为严重,随着辅食的添加,情况大多开始好转,一般在2岁左右逐渐消失。  婴儿湿疹的主要原因是对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触物不耐受或过敏所致。可由一种或多种致敏原引起,如
“ 切” 出来的创意    妈妈:孙晓莉  宝宝:曹志恒,2 岁。  我切菜的时候,经常会让宝宝在旁边观察。看到不同形状的蔬菜,被切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宝宝一定觉得,妈妈就像变魔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宝宝还认识了许多图形。以下这些是我家宝宝经常可以看到的情景。  把一根香肠切成一片一片的,就变成了许多个小圆形。再将小圆片平均切成两半,就变成了半圆形。  把一块豆腐沿着对角线切一刀,就变成了两个三角形
逻辑是孩子一生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核心和基础。如果你想让孩子关于思考,擅长表达,做一个聪明人,欢迎来到逻辑世界。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空间,“曲径通幽”,而非单纯知识灌输;让学生对事情有清晰观察和理解,“柳暗花明”,而非仅仅知识背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了课程性质,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等维度对课程作了优化安排,对学业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新安排、新规定、新要求集中表明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落实和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期待
把孩子抛到空中再接住,倒提着孩子的脚转圈……这些游戏虽然好玩,但有危险,需要“配备”安全关注点!  谁都有和孩子疯玩的时候,尤其是爸爸,总爱“挑战”那些高难度的动作,让人看着未免捏一把汗,可孩子却喜欢得不得了!那么,在玩的时候,什么地方是我们必须注意的?应该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让我们通过实例讲述和外科医生的旁观点评来作个了解吧。    倒挂金钩    实例再现:我家熊熊他爸爸从熊熊3 个月起,就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您认为当前这粒扣子扣得是否结实、牢靠,是否还存在着一些可以改善的空间?  王集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论述非常生动地表达了两个观点:第一,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时间要早;第二,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向要正确。否则,第一粒扣子扣不好,后面的扣子都
孩子发高烧已经够让家长着急的了,如果再出现“抽风”,就更吓人了。但了解了它的发病原因及应对措施后,你就会从容得多。    高热惊厥是指除颅内感染及其他原有的神经系统疾病外,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超过38.0℃时的突发性惊厥。高热惊厥发作突然、症状剧烈,通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或局部肌群抽搐,孩子意识丧失,头向后仰或歪向一侧,双眼上吊或不自主地眨动,脸色、口唇苍白或青紫,牙关紧咬,口吐白沫(如果咬伤舌
縱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变迁,可以窥见我国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发展规律。一是通过“普及”与“提高”战略,我国逐步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强国,乃至世界教育强国迈进。二是教育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教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战略重点,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战略的首要位置,再到20世纪90年代被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三是教育的价值取向逐步由社会工具价值向人本价值回归。改革开放
摘要 在现代性律法主义和道德决疑论的影响下,原本具有丰裕人性内涵的道德逐渐法律化和规则化,最终演变成一种规范人的行为方式的理性规则。为此,有必要恢复道德之为能力的初始意涵,以便从根本上克服工具理性思维给道德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角度切入,最能贴切把握道德能力的结构性生成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在道德教育生活化的逻辑框架中推进这一特殊群体道德教育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未成年人;道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