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邱彦海的眼睛很“毒”。不过平常很难发现,跟他聊天的时候,你只觉得他常常笑,一副心情很好的样子。但是,当他往珠影内部的放映厅里一坐,眼神立刻就不一样了,精准,有力,像X光那样扫描每一个即将送往各个影院或者发行公司的拷贝,只要发现一点儿瑕疵,这个拷贝样品得立马重做。
珠影情结
“我爸爸就是珠影的职工,我从小就在这里玩到大,电影有什么稀奇的?从来不觉得。”那时珠影还经常放露天电影,就在现在的丽影广场那儿,他作为职工家属可以免费,如果是外人要看,还要花一角钱买门票。他的记忆中,《地雷战》《列宁在1918》,以及众多潮剧片都是当时囫囵吞枣看完的,在儿时记忆中那是不可多得的享受。
等到再大一些,他才发现电影世界里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现在的珠影停车场以前是一大片草坪,拍战争片的时候常常用来做特技和爆破的场地,邱彦海兴奋极了,次次都在场外不明真相地围观“为什么会爆炸?”“这些特技都是怎么做出来的?”种种好奇奠定了他后来学机械专业的基础。他说,他从没想过当导演或者演员,就喜欢“动手”捣鼓机器。虽然现在所有的“新鲜都变成了感情”,但唯独长久的感情才最让人放不下,又怎么会枯燥呢?
邱彦海的工作头衔叫做“放映鉴定工作组组长”,这个工作要的就是好眼力和对胶片的熟悉感。1991年初进珠影的时候,邱彦海干的就是放映机器维修和放映工作。当时他20出头,一位老师傅即将退休,便招他进来当学徒。干了一辈子放映工作的师傅教他的第一件事便是——“胶片是很娇气的东西”,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擦花,所以连装片这种看起来最简单的动作都得手把手地教。
放映员的工作也不是站在后面放胶片就行的,还要懂机器的保管修复,每一个礼拜至少有一次日常护理,包括清洁,滑轮检查,灯光、声音、画面检查。如果放映途中出了事故,都要依靠放映员来解决。邱彦海上手很快,经他手的机器和胶片几乎都没有出过状况,因此才两三个月的时间,他便出师了,一个人在三四平米的放映间一边放映一边看,觉得这工作真“有意思”,《杨贵妃》是他工作初期印象最深的片子,放了许多次依旧看得津津有味。现在他也算从幕后走到了幕前,能坐在宽敞的大放映厅鉴定片子,鉴定内容从《杨贵妃》变成了孙周导演的《秋喜》,但载体倒没变,珠影的绝大部分鉴定影片都是胶片拷贝,这个老传统使邱彦海的眼神彻底变成X光了。
对胶片有偏爱
如果只看开头和结尾,这个工作似乎没啥精彩可言,精彩往往意味着挫折,邱彦海遭遇的挫折和刚入职时的顺利正好成为两个极端。由于DVD影碟的兴起,给当时的电影市场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这个冲击对干得正起劲儿的邱彦海来说实在强烈,最严重的时候,他都待过岗,要等通知才能上班,不上班的时候就没收入,20多岁的人却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
谁知道他还是个死脑筋,压根没想过另谋出路,就一门心思地认为,“这么大的电影厂,怎么可能说没就没了?影碟怎么可能完全取代胶片电影?”
这是疑问,也是信心,事实证明,真正的电影爱好者和电影胶片的力量永远不会从市场上消失,邱彦海这下更加相信自己当时所选的路没错,从1990年代到2011年,他依旧做着和胶片打交道的工作,内部放映厅的那两台产于上世纪70年代的胶片放映机骨碌碌地陪着他转了20年,如今也跟着他一起迈入中年。
仿佛惺惺相惜一样,邱彦海特别捍卫他的宝贝:“这两台机器虽然年纪大,可是经过我们的内部调试改良,不仅性能没问题,而且还加上了数码立体声,效果更好。”为了证明机器有颗年轻的心,他拿出一卷老胶片来演示,是1990年代末的《好孩子》,放映机有点高,他得仰头高高举起双臂才能将胶片挂上去,但动作很麻利。电影的声音环绕在他周围,从放映室的小窗口看出去,他的眼光立刻严肃起来,好像马上要给这个胶片挑挑错。
这个职业病估计是治不好了,他有时也出去买票看看现在最热门的大片,但是整个过程中,他都在纠结影片的光影效果,“现在的大片几乎都是靠数字特技,效果虽然炫目,但是远远不及胶片的味道。比如拍摄一个人,如果是用胶片,那么他的每根头发都能呈现不同的光泽,如果是数字完成的,那就是一团黑,我们只能知道那是头发而已,层次和美感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也有一些片子是部分采用数字技术,然后转成胶片,即使这样我也能一眼发现,看着还是别扭。”数字特技可以说是目前世界电影界的主旋律,国内的导演也亦步亦趋,但是对于邱彦海这样的老放映员来说,说不清是喜是悲,“我对胶片有种感觉,看胶片电影的时候,我能体会出这个拍摄者的特点,想法,现在珠影也会根据题材的不同,拍摄部分数字类电影,也在我的鉴定范围内,可我自己还是更喜欢胶片电影。”
被“台词专家”
等到新鲜劲完全过了,这个工作会不会显得太枯燥?
他有自己的小锦囊,那就是“只看效果,不管情节”。在任务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要看十几部电影——别以为这活轻松,想象一下,如果是同一部电影呢?他只能暂时让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质量上,完全忽略里面的故事。结果等到一批影片鉴定完毕,他发现,自己倒把台词记了个烂熟,例如《邓小平》,这部电影他就看了不下百次,十来年过去了,里面的台词他如今都记得,邓小平那特殊口音的普通话好像一辈子都忘不掉了。
可以预计,邱彦海还会在这个放映室再看上20来年的电影。
珠影情结
“我爸爸就是珠影的职工,我从小就在这里玩到大,电影有什么稀奇的?从来不觉得。”那时珠影还经常放露天电影,就在现在的丽影广场那儿,他作为职工家属可以免费,如果是外人要看,还要花一角钱买门票。他的记忆中,《地雷战》《列宁在1918》,以及众多潮剧片都是当时囫囵吞枣看完的,在儿时记忆中那是不可多得的享受。
等到再大一些,他才发现电影世界里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现在的珠影停车场以前是一大片草坪,拍战争片的时候常常用来做特技和爆破的场地,邱彦海兴奋极了,次次都在场外不明真相地围观“为什么会爆炸?”“这些特技都是怎么做出来的?”种种好奇奠定了他后来学机械专业的基础。他说,他从没想过当导演或者演员,就喜欢“动手”捣鼓机器。虽然现在所有的“新鲜都变成了感情”,但唯独长久的感情才最让人放不下,又怎么会枯燥呢?
邱彦海的工作头衔叫做“放映鉴定工作组组长”,这个工作要的就是好眼力和对胶片的熟悉感。1991年初进珠影的时候,邱彦海干的就是放映机器维修和放映工作。当时他20出头,一位老师傅即将退休,便招他进来当学徒。干了一辈子放映工作的师傅教他的第一件事便是——“胶片是很娇气的东西”,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擦花,所以连装片这种看起来最简单的动作都得手把手地教。
放映员的工作也不是站在后面放胶片就行的,还要懂机器的保管修复,每一个礼拜至少有一次日常护理,包括清洁,滑轮检查,灯光、声音、画面检查。如果放映途中出了事故,都要依靠放映员来解决。邱彦海上手很快,经他手的机器和胶片几乎都没有出过状况,因此才两三个月的时间,他便出师了,一个人在三四平米的放映间一边放映一边看,觉得这工作真“有意思”,《杨贵妃》是他工作初期印象最深的片子,放了许多次依旧看得津津有味。现在他也算从幕后走到了幕前,能坐在宽敞的大放映厅鉴定片子,鉴定内容从《杨贵妃》变成了孙周导演的《秋喜》,但载体倒没变,珠影的绝大部分鉴定影片都是胶片拷贝,这个老传统使邱彦海的眼神彻底变成X光了。
对胶片有偏爱
如果只看开头和结尾,这个工作似乎没啥精彩可言,精彩往往意味着挫折,邱彦海遭遇的挫折和刚入职时的顺利正好成为两个极端。由于DVD影碟的兴起,给当时的电影市场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这个冲击对干得正起劲儿的邱彦海来说实在强烈,最严重的时候,他都待过岗,要等通知才能上班,不上班的时候就没收入,20多岁的人却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
谁知道他还是个死脑筋,压根没想过另谋出路,就一门心思地认为,“这么大的电影厂,怎么可能说没就没了?影碟怎么可能完全取代胶片电影?”
这是疑问,也是信心,事实证明,真正的电影爱好者和电影胶片的力量永远不会从市场上消失,邱彦海这下更加相信自己当时所选的路没错,从1990年代到2011年,他依旧做着和胶片打交道的工作,内部放映厅的那两台产于上世纪70年代的胶片放映机骨碌碌地陪着他转了20年,如今也跟着他一起迈入中年。
仿佛惺惺相惜一样,邱彦海特别捍卫他的宝贝:“这两台机器虽然年纪大,可是经过我们的内部调试改良,不仅性能没问题,而且还加上了数码立体声,效果更好。”为了证明机器有颗年轻的心,他拿出一卷老胶片来演示,是1990年代末的《好孩子》,放映机有点高,他得仰头高高举起双臂才能将胶片挂上去,但动作很麻利。电影的声音环绕在他周围,从放映室的小窗口看出去,他的眼光立刻严肃起来,好像马上要给这个胶片挑挑错。
这个职业病估计是治不好了,他有时也出去买票看看现在最热门的大片,但是整个过程中,他都在纠结影片的光影效果,“现在的大片几乎都是靠数字特技,效果虽然炫目,但是远远不及胶片的味道。比如拍摄一个人,如果是用胶片,那么他的每根头发都能呈现不同的光泽,如果是数字完成的,那就是一团黑,我们只能知道那是头发而已,层次和美感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也有一些片子是部分采用数字技术,然后转成胶片,即使这样我也能一眼发现,看着还是别扭。”数字特技可以说是目前世界电影界的主旋律,国内的导演也亦步亦趋,但是对于邱彦海这样的老放映员来说,说不清是喜是悲,“我对胶片有种感觉,看胶片电影的时候,我能体会出这个拍摄者的特点,想法,现在珠影也会根据题材的不同,拍摄部分数字类电影,也在我的鉴定范围内,可我自己还是更喜欢胶片电影。”
被“台词专家”
等到新鲜劲完全过了,这个工作会不会显得太枯燥?
他有自己的小锦囊,那就是“只看效果,不管情节”。在任务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要看十几部电影——别以为这活轻松,想象一下,如果是同一部电影呢?他只能暂时让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质量上,完全忽略里面的故事。结果等到一批影片鉴定完毕,他发现,自己倒把台词记了个烂熟,例如《邓小平》,这部电影他就看了不下百次,十来年过去了,里面的台词他如今都记得,邓小平那特殊口音的普通话好像一辈子都忘不掉了。
可以预计,邱彦海还会在这个放映室再看上20来年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