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常见常做的事会使人们产生两种态度:一是习以为常,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应付了事;一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用打磨的功夫推陈出新。
听课评课是校园中最常见、最具普遍性的活动,好学校有,一般学校也有。对好学校来说,它是推动学校发展、优化师资水平的抓手;对其他学校而言,往往成了应景之事。有的校长把听课评课定位在教师学科讲授技能的获得上;有的校长虽然晓得听课评课在教师发展上的重要作用,但对如何设计、指导、组织听课评课活动缺少经验;有的校长则把听课评课视作唱戏的行头,使听课评课便成了教学的摆设和点缀。
听课评课活动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这几年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学校之间在硬件建设上已无多大差别,差别存在于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水准上,这与教师的职前受教育背景及其他诸多因素相关,也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学习和接受培训有相輔相成的关系。当“教中学、学中教、教中研、研中教”同步一体的时候,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才会有实在的、较快的提升。
听课评课活动反映了教师的学科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课堂的教育艺术水平,也反映了校长的教学领导力。这个教学领导力决定着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学校的教风、校风。在督导检查中,文字材料可以突击准备,但听课评课却是“真金白银”、难以作伪,即便课堂彩排了、评课预演了,也能让人在现场感受出优劣来。
听课评课一定要从学校教育理念入手,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根据学校的师资和学生状况进行设计。比如,作课者是随机选定的一位年轻教师还是其他群体教师的代表?是示范课还是成长汇报课或是某种范式的检查课?要把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是推动或实现一个课堂理念作为听课评课的设计目的。缺少明确的目的性,为听课而听课,将会使此活动失去意义,挫伤教师研究课堂的积极性。
组织听课评课活动要有动员会,要讲清活动的理念指向,提出评价标准,组建专家评委队伍,明确对专家、教师的具体要求。活动要有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对参与者会产生强烈的暗示作用,增强参与者的敬畏心理,使之产生积极情绪。
二
在举行听课评课活动前要明确好课堂的标准:
1.知识技能的层面:内容的密度、难度,学科的思想方法,语言的明快简洁等。
2.课堂观的层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不是机械的嵌入,而是行云流水般的呈现。
3.课堂的调动与组织层面:能够引起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对特殊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积极、适当、有效的干预和支持。
这三个层面意味着三把尺子。第一把尺子考验作课教师的知识功底和传授能力。无论从学生的成长还是从知识的学习来讲,这都是一把重要的尺子。这把尺子是当下社会和家庭首位重视的尺子,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职前的大学时期的学科积淀,甚至教师在青少年时期的语言和思维发展状况。第二把尺子反映的是课堂观背后的教育观。知识具有可测量性,能力则很难量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着眼的是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养成。许多人(包括校长和教师)都认为把学生的体音美甚至其他技能增加上去就是素质教育,这是极其错误的解读。知识和技能(包含任何一种技能在内)的学习都不能和素质教育画等号,所以说第二把尺子检测的就是教师做的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第三把尺子先要立足于“有教无类”之道,然后是走进、干预、支持特殊学生学习行为的艺术,让特殊学生获得受关注感、成就感、内疚感、幸福感等,是这种艺术的关键指标。
三
听课就要评课,评课过程轻描淡写地走过场,将会使听课评课活动失去价值和意义。评课要对作课教师的课堂得失进行针砭式的评价,以使教师从自我藩篱中跳出来,产生彻悟。学校一定要摒弃那种一味“点赞”的庸俗做法。在许多学校的评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挠不着痒处的发言,评委们倒不是不敢说、不愿说,而是说不出利弊得失。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在评委的筛选上认真把关,确保真正有水平的专家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听到真知灼见。
听课评课活动,校长要尽可能参加,并在评课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少校长因为事情繁杂,常常缺席这项活动,这无疑是舍本逐末。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校长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对营造充满学术活力、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坦率地讲,许多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常常让我们有宝山空回的感觉,主要是因为所授内容离学校、教师的实际较远。而听课评课活动却能收到“量身打造”“对症下药”的效果。有质量的听课评课活动紧贴教师的职业行为,刺激、满足了教师的发展需求,可让教师真正有“学以致用”的获得感。
(作者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 编 晓 月)
常见常做的事会使人们产生两种态度:一是习以为常,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应付了事;一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用打磨的功夫推陈出新。
听课评课是校园中最常见、最具普遍性的活动,好学校有,一般学校也有。对好学校来说,它是推动学校发展、优化师资水平的抓手;对其他学校而言,往往成了应景之事。有的校长把听课评课定位在教师学科讲授技能的获得上;有的校长虽然晓得听课评课在教师发展上的重要作用,但对如何设计、指导、组织听课评课活动缺少经验;有的校长则把听课评课视作唱戏的行头,使听课评课便成了教学的摆设和点缀。
听课评课活动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这几年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学校之间在硬件建设上已无多大差别,差别存在于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水准上,这与教师的职前受教育背景及其他诸多因素相关,也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学习和接受培训有相輔相成的关系。当“教中学、学中教、教中研、研中教”同步一体的时候,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才会有实在的、较快的提升。
听课评课活动反映了教师的学科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课堂的教育艺术水平,也反映了校长的教学领导力。这个教学领导力决定着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学校的教风、校风。在督导检查中,文字材料可以突击准备,但听课评课却是“真金白银”、难以作伪,即便课堂彩排了、评课预演了,也能让人在现场感受出优劣来。
听课评课一定要从学校教育理念入手,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根据学校的师资和学生状况进行设计。比如,作课者是随机选定的一位年轻教师还是其他群体教师的代表?是示范课还是成长汇报课或是某种范式的检查课?要把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是推动或实现一个课堂理念作为听课评课的设计目的。缺少明确的目的性,为听课而听课,将会使此活动失去意义,挫伤教师研究课堂的积极性。
组织听课评课活动要有动员会,要讲清活动的理念指向,提出评价标准,组建专家评委队伍,明确对专家、教师的具体要求。活动要有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对参与者会产生强烈的暗示作用,增强参与者的敬畏心理,使之产生积极情绪。
二
在举行听课评课活动前要明确好课堂的标准:
1.知识技能的层面:内容的密度、难度,学科的思想方法,语言的明快简洁等。
2.课堂观的层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不是机械的嵌入,而是行云流水般的呈现。
3.课堂的调动与组织层面:能够引起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对特殊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积极、适当、有效的干预和支持。
这三个层面意味着三把尺子。第一把尺子考验作课教师的知识功底和传授能力。无论从学生的成长还是从知识的学习来讲,这都是一把重要的尺子。这把尺子是当下社会和家庭首位重视的尺子,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职前的大学时期的学科积淀,甚至教师在青少年时期的语言和思维发展状况。第二把尺子反映的是课堂观背后的教育观。知识具有可测量性,能力则很难量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着眼的是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养成。许多人(包括校长和教师)都认为把学生的体音美甚至其他技能增加上去就是素质教育,这是极其错误的解读。知识和技能(包含任何一种技能在内)的学习都不能和素质教育画等号,所以说第二把尺子检测的就是教师做的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第三把尺子先要立足于“有教无类”之道,然后是走进、干预、支持特殊学生学习行为的艺术,让特殊学生获得受关注感、成就感、内疚感、幸福感等,是这种艺术的关键指标。
三
听课就要评课,评课过程轻描淡写地走过场,将会使听课评课活动失去价值和意义。评课要对作课教师的课堂得失进行针砭式的评价,以使教师从自我藩篱中跳出来,产生彻悟。学校一定要摒弃那种一味“点赞”的庸俗做法。在许多学校的评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挠不着痒处的发言,评委们倒不是不敢说、不愿说,而是说不出利弊得失。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在评委的筛选上认真把关,确保真正有水平的专家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听到真知灼见。
听课评课活动,校长要尽可能参加,并在评课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少校长因为事情繁杂,常常缺席这项活动,这无疑是舍本逐末。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校长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对营造充满学术活力、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坦率地讲,许多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常常让我们有宝山空回的感觉,主要是因为所授内容离学校、教师的实际较远。而听课评课活动却能收到“量身打造”“对症下药”的效果。有质量的听课评课活动紧贴教师的职业行为,刺激、满足了教师的发展需求,可让教师真正有“学以致用”的获得感。
(作者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