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赢了,赢了!”2005年12月18日,重庆市体育局训练处长柯萍激动地高呼。当天,在湖南益阳结束的世界杯羽毛球混双决赛中,中国选手张亚雯与谢中博击败了世锦赛冠军,一举创造了三个第一:张亚雯职业生涯的第一个世界冠军;羽毛球世界杯混双决赛新规则下诞生的第一个世界冠军;重庆直辖市体育史上的第一个奥运项目世界冠军。
世界各地众多球迷的眼光,聚焦在重庆妹子张亚雯身上。在一个新春的午后,沿着亚雯不寻常的人生经历,我在北京走进了她的情感世界。
家乡情
北京天坛东路有家比较高档的日本料理店,叫做花坛。虽然这里的一份套饭加一杯饮料,就要花掉近100元人民币,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到这里来就餐。因为花坛的楼上,住着中国各个奥运项目国家队的运动员。进进出出的,都是些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体育明星。
在这座“大花坛”里,张亚雯只是一朵并不惹眼的小花。不张扬,但倔强,因此小巧的张亚雯,始终无法让人联想到玫瑰或牡丹的绽放,却像极了一朵玲珑的蔷薇,因为永不服输而生命力顽强,因此生长的方向总是曲折而上。
现在见张亚雯一面并不容易,但远道而来的乡情总是难拒的,因此即使只能利用中午简短的午饭时间开个小差,亚雯也要愉快地出来,和笔者聊上几句家乡话。而公寓楼下的花坛,就成了最佳的会面地点,尽管这里的日式料理,在重庆人口中的确不好下咽。
数年的北京生活并没有改变亚雯的重庆口味,她点了所有套饭中最辣的一款。喜欢吃辣应该跟她那标准的重庆辣妹性格有关,正如我们在赛场上看到她的泼辣,又如我们在赛场下看到她的刚强。“北京也能吃到辣的东西,不过没有家里的正宗……”关于味觉的讨论,流露出的是张亚雯内心的思乡情绪。
在北京拥挤的人群中,即使戴着世界冠军光环的张亚雯,实际上过的也是“北飘”生活。生活在一起的女孩子们,既是队友也是竞争对手,只身北上的张亚雯,更像是重庆体育在北风中独自飘零的一颗独苗儿。重庆羽毛球队的领队罗萍这样形容亚雯在国家队的生活:“竞争很残酷,生活很单一。”因此,即使一名记者的到访,也可以完全超出采访的意义,因为在亚雯眼中,“这是一次家乡朋友的聚餐”。
拼搏情
我们都不会忘记亚雯折桂的那一刻,因为其中蕴涵着三个第一。然而,有谁知道,她曾因伤病,差点与世界冠军失之交臂。
张亚雯出生在万盛区,自小就不服输。5岁时,被时任重庆市羽毛球队教练的彭跃发现,亚雯从此走上一条和同龄人不一样的路。
每天清晨5点起床,到新华小学的训练场练球,练完后又得和其他孩子一起上课;下午放学后,当大多数孩子都准备回家看儿童节目的时候,她得到训练场进行晚练;等晚上8点过训练完后,她回去还要复习功课到深夜……
枯燥的训练,也曾让不经事的亚雯哭闹着,说不想练了,而当听到爸爸“你自己想清楚,不想练的话就算了”的安慰加忠告时,第二天,她又早早地出现在训练场。
2001年正式进入中国羽毛球队,由于身高只有1.61米,原本主练单打的张亚雯,最终被安排练女双,她与魏轶力搭档,拿了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中的女双冠军。
然而,此时,伤病却找上了她,再次给张亚雯成长的道路,制造了一条弯道。
九运会前,在长期刻苦训练中积劳成疾的张亚雯,大腿内出现了血肿硬块,医院怀疑是恶性,要她停止一切训练,甚至离开羽毛球队。为了完成队上的任务,倔强的亚雯最终选择留下。虽然结果只获得了女双和团体两个第五的成绩,但她以伤病之躯,帮助重庆代表团获得了宝贵的18分。
正是亚雯那一个“拼”字,打动了国家队教练组。夺冠后,国家队混双主教练陈兴东教练肯定两个孩子的拼劲时说:“正是因为他们有不服输的精神,所以才能刻苦训练,夺冠因此水到渠成。”总教练李永波在笑纳五金之后,第一个想到的却是首先感谢重庆羽毛球队对国家队和张亚雯的支持。
“和她的性格一样,这孩子在困难面前有一股难得的不服输的气质。”重庆市体育局的领导们也称赞她有“舍得吃苦”的宝贵精神。
对于战胜伤病的意志力,张亚雯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字——“不服输”。
从默默无闻到拿到第一块奥运金牌的重庆健儿,蔷薇一般绽放的张亚雯,顽强地在曲折中绽放。
父母情
每每念及多病的母亲,亚雯就有一种不能尽孝的歉疚。
一年多以前,妈妈黄远穗患上了一种怪病,一遇到感冒发烧,就会间接地引起呼吸困难等症状,而在亚雯家所在的万盛区内,医生始终无法查出病症的原因。亚雯的父母在南桐矿务局的那点工资,是很难经得起折腾的,因此为了减轻家里和女儿的生活负担,黄远穗始终不愿意到主城区的大医院检查。为了不影响女儿的训练和比赛,张家上下,一直把妈妈的病情瞒得严严实实。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就在亚雯夺取重庆市体育史上第一个奥运项目世界冠军的那一夜,妈妈病发入院的迟到消息,终于传到了亚雯的耳中。那一夜,亚雯伤伤心心地哭了一场。
去年6月中旬,当时母亲旧病发作,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可身在北京的张亚雯无法抽身回家看望母亲。后来听爸爸说,要不是5楼一个邻居家有氧气袋,母亲就没命了。她说:“身为女儿,好想就此投入妈妈的怀抱。”但是她知道,父母都希望她不仅要坚持,而且要夺冠。所以,她一直在暗自努力。
获得世界冠军之后,亚雯还没有回过家,她太想父母了,但平时不是要训练,就是要满世界飞来飞去参加比赛。后来,她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现在可以通过网上视频看见妈妈了。”亚雯开心地说。
尽管每天累得够呛,但亚雯还是会耐心地将摄像头对准自己宿舍里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告诉妈妈:“我在这里住得很开心……”
一边是父母担心女儿,一边是女儿思念父母。懂事的亚雯,想拿自己的奖金给爸爸妈妈换套大点的房子,让他们住得更好一点。但父亲张伟却始终不愿意花孩子辛苦挣得的钱。“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我终于说服他们换新房子了。”她骄傲地告诉笔者。在亚雯一片孝心的感动下,父母终于作出了“享受”的决定。
在亚雯看来,让自己的父母过得更好,已经成为她在事业上更上层楼的动力之一,而这种由亲情产生的动力,也正是这名看似脆弱的小女孩,在困难的环境下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
队友情
“如果不是谢中博在高位的扣杀打出了状态,第一局确实很难说。”拿到冠军后,张亚雯首先把赞美,送给了自己的搭档,而就在半年以前,稚嫩的她,却更习惯在赛后评价搭档的不足。
去年在美国比赛的时候,张亚雯对自己搭档每次比赛开局注意力不集中提出了“辣劲十足”的“抗议”。对此,成都小伙谢中博默默地接受了,并为此作了充分准备。事后得知,队友因时差睡不好觉时,她又送上热情友好的问候。
亚雯就是这样,真诚得如一泓湖水。她说,一对双打组合,仅有配合还不够,场上默契的配合,还要场下真诚的沟通。为了用坦诚达到沟通与理解,她常常和队友交流。
正是因为她的真诚和率直,同在重庆羽毛球女队的李伟,是亚雯从小到大的好朋友。每次亚雯打完比赛精疲力尽的时候,李伟总是悄悄地抢过她手中装球拍的背包。此时,两个姑娘的眼神交流总是温馨的,无论成功或者失败,张亚雯从好友那里收获的,总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鼓励和安慰。
夺冠之后,对于过去被叫做“小不点”的张亚雯,有人改口叫“亚雯姐”。“可别那么叫我。”她在报以爽朗的笑声的同时,谦虚地说,“别逗了,我还是国家队的小字辈,比我厉害的队员还多着呢!”
“恋爱”情
去年9月9日,亚雯满22岁,但她还没谈过恋爱。
“真没谈过,不骗你!”亚雯认真地说。问到追她的男孩有多少,她笑而不答。喜欢抱着洋娃娃睡觉,喜欢把贝克汉姆的海报贴在床头,喜欢收集各种稀奇古怪的钥匙扣……眼前的世界冠军张亚雯,有着与普通青春少女相同的情怀。不谈爱情,或许更像是逃避:为了事业,为了家人,为了……
和运动员谈情感问题,始终是件比较敏感的事情,张亚雯心中始终秉承着一种传统的训练思想,就是“一心不可二用”。“我现在哪里有时间去想那些?”对于笔者的问题,亚雯笑着反问。在她的概念里,属于自己的时间,只能从长年累月的比赛和训练中,一点一点地抠出来,而在这些时间中,她最看重的,还是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
“现在是运动员,但我不能不为自己的将来打算。”张亚雯经常想,如果某天闲下来了,就可以去象牙塔里读书。
“我想回重庆的大学。”亚雯出人意料地说。抛开名校林立的北京,想回重庆上学,只因为重庆是她的家乡,而在家乡,有她日夜牵挂并且必须照顾的亲人。
事业与乡情、亲情、爱情……22岁的张亚雯还要在这个无法两全的轨道上走下去。不过这种生活她已经习惯了,正如她在自己QQ上的个性签名中描述的那种心态:“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和事。选择事情消极的一面,是痛苦失败,选择事情积极的一面,是快乐成功。”
又一个春天悄然来临,在曲折中成长的蔷薇,已经在期待绽放新花……
世界各地众多球迷的眼光,聚焦在重庆妹子张亚雯身上。在一个新春的午后,沿着亚雯不寻常的人生经历,我在北京走进了她的情感世界。
家乡情
北京天坛东路有家比较高档的日本料理店,叫做花坛。虽然这里的一份套饭加一杯饮料,就要花掉近100元人民币,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到这里来就餐。因为花坛的楼上,住着中国各个奥运项目国家队的运动员。进进出出的,都是些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体育明星。
在这座“大花坛”里,张亚雯只是一朵并不惹眼的小花。不张扬,但倔强,因此小巧的张亚雯,始终无法让人联想到玫瑰或牡丹的绽放,却像极了一朵玲珑的蔷薇,因为永不服输而生命力顽强,因此生长的方向总是曲折而上。
现在见张亚雯一面并不容易,但远道而来的乡情总是难拒的,因此即使只能利用中午简短的午饭时间开个小差,亚雯也要愉快地出来,和笔者聊上几句家乡话。而公寓楼下的花坛,就成了最佳的会面地点,尽管这里的日式料理,在重庆人口中的确不好下咽。
数年的北京生活并没有改变亚雯的重庆口味,她点了所有套饭中最辣的一款。喜欢吃辣应该跟她那标准的重庆辣妹性格有关,正如我们在赛场上看到她的泼辣,又如我们在赛场下看到她的刚强。“北京也能吃到辣的东西,不过没有家里的正宗……”关于味觉的讨论,流露出的是张亚雯内心的思乡情绪。
在北京拥挤的人群中,即使戴着世界冠军光环的张亚雯,实际上过的也是“北飘”生活。生活在一起的女孩子们,既是队友也是竞争对手,只身北上的张亚雯,更像是重庆体育在北风中独自飘零的一颗独苗儿。重庆羽毛球队的领队罗萍这样形容亚雯在国家队的生活:“竞争很残酷,生活很单一。”因此,即使一名记者的到访,也可以完全超出采访的意义,因为在亚雯眼中,“这是一次家乡朋友的聚餐”。
拼搏情
我们都不会忘记亚雯折桂的那一刻,因为其中蕴涵着三个第一。然而,有谁知道,她曾因伤病,差点与世界冠军失之交臂。
张亚雯出生在万盛区,自小就不服输。5岁时,被时任重庆市羽毛球队教练的彭跃发现,亚雯从此走上一条和同龄人不一样的路。
每天清晨5点起床,到新华小学的训练场练球,练完后又得和其他孩子一起上课;下午放学后,当大多数孩子都准备回家看儿童节目的时候,她得到训练场进行晚练;等晚上8点过训练完后,她回去还要复习功课到深夜……
枯燥的训练,也曾让不经事的亚雯哭闹着,说不想练了,而当听到爸爸“你自己想清楚,不想练的话就算了”的安慰加忠告时,第二天,她又早早地出现在训练场。
2001年正式进入中国羽毛球队,由于身高只有1.61米,原本主练单打的张亚雯,最终被安排练女双,她与魏轶力搭档,拿了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中的女双冠军。
然而,此时,伤病却找上了她,再次给张亚雯成长的道路,制造了一条弯道。
九运会前,在长期刻苦训练中积劳成疾的张亚雯,大腿内出现了血肿硬块,医院怀疑是恶性,要她停止一切训练,甚至离开羽毛球队。为了完成队上的任务,倔强的亚雯最终选择留下。虽然结果只获得了女双和团体两个第五的成绩,但她以伤病之躯,帮助重庆代表团获得了宝贵的18分。
正是亚雯那一个“拼”字,打动了国家队教练组。夺冠后,国家队混双主教练陈兴东教练肯定两个孩子的拼劲时说:“正是因为他们有不服输的精神,所以才能刻苦训练,夺冠因此水到渠成。”总教练李永波在笑纳五金之后,第一个想到的却是首先感谢重庆羽毛球队对国家队和张亚雯的支持。
“和她的性格一样,这孩子在困难面前有一股难得的不服输的气质。”重庆市体育局的领导们也称赞她有“舍得吃苦”的宝贵精神。
对于战胜伤病的意志力,张亚雯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字——“不服输”。
从默默无闻到拿到第一块奥运金牌的重庆健儿,蔷薇一般绽放的张亚雯,顽强地在曲折中绽放。
父母情
每每念及多病的母亲,亚雯就有一种不能尽孝的歉疚。
一年多以前,妈妈黄远穗患上了一种怪病,一遇到感冒发烧,就会间接地引起呼吸困难等症状,而在亚雯家所在的万盛区内,医生始终无法查出病症的原因。亚雯的父母在南桐矿务局的那点工资,是很难经得起折腾的,因此为了减轻家里和女儿的生活负担,黄远穗始终不愿意到主城区的大医院检查。为了不影响女儿的训练和比赛,张家上下,一直把妈妈的病情瞒得严严实实。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就在亚雯夺取重庆市体育史上第一个奥运项目世界冠军的那一夜,妈妈病发入院的迟到消息,终于传到了亚雯的耳中。那一夜,亚雯伤伤心心地哭了一场。
去年6月中旬,当时母亲旧病发作,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可身在北京的张亚雯无法抽身回家看望母亲。后来听爸爸说,要不是5楼一个邻居家有氧气袋,母亲就没命了。她说:“身为女儿,好想就此投入妈妈的怀抱。”但是她知道,父母都希望她不仅要坚持,而且要夺冠。所以,她一直在暗自努力。
获得世界冠军之后,亚雯还没有回过家,她太想父母了,但平时不是要训练,就是要满世界飞来飞去参加比赛。后来,她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现在可以通过网上视频看见妈妈了。”亚雯开心地说。
尽管每天累得够呛,但亚雯还是会耐心地将摄像头对准自己宿舍里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告诉妈妈:“我在这里住得很开心……”
一边是父母担心女儿,一边是女儿思念父母。懂事的亚雯,想拿自己的奖金给爸爸妈妈换套大点的房子,让他们住得更好一点。但父亲张伟却始终不愿意花孩子辛苦挣得的钱。“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我终于说服他们换新房子了。”她骄傲地告诉笔者。在亚雯一片孝心的感动下,父母终于作出了“享受”的决定。
在亚雯看来,让自己的父母过得更好,已经成为她在事业上更上层楼的动力之一,而这种由亲情产生的动力,也正是这名看似脆弱的小女孩,在困难的环境下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
队友情
“如果不是谢中博在高位的扣杀打出了状态,第一局确实很难说。”拿到冠军后,张亚雯首先把赞美,送给了自己的搭档,而就在半年以前,稚嫩的她,却更习惯在赛后评价搭档的不足。
去年在美国比赛的时候,张亚雯对自己搭档每次比赛开局注意力不集中提出了“辣劲十足”的“抗议”。对此,成都小伙谢中博默默地接受了,并为此作了充分准备。事后得知,队友因时差睡不好觉时,她又送上热情友好的问候。
亚雯就是这样,真诚得如一泓湖水。她说,一对双打组合,仅有配合还不够,场上默契的配合,还要场下真诚的沟通。为了用坦诚达到沟通与理解,她常常和队友交流。
正是因为她的真诚和率直,同在重庆羽毛球女队的李伟,是亚雯从小到大的好朋友。每次亚雯打完比赛精疲力尽的时候,李伟总是悄悄地抢过她手中装球拍的背包。此时,两个姑娘的眼神交流总是温馨的,无论成功或者失败,张亚雯从好友那里收获的,总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鼓励和安慰。
夺冠之后,对于过去被叫做“小不点”的张亚雯,有人改口叫“亚雯姐”。“可别那么叫我。”她在报以爽朗的笑声的同时,谦虚地说,“别逗了,我还是国家队的小字辈,比我厉害的队员还多着呢!”
“恋爱”情
去年9月9日,亚雯满22岁,但她还没谈过恋爱。
“真没谈过,不骗你!”亚雯认真地说。问到追她的男孩有多少,她笑而不答。喜欢抱着洋娃娃睡觉,喜欢把贝克汉姆的海报贴在床头,喜欢收集各种稀奇古怪的钥匙扣……眼前的世界冠军张亚雯,有着与普通青春少女相同的情怀。不谈爱情,或许更像是逃避:为了事业,为了家人,为了……
和运动员谈情感问题,始终是件比较敏感的事情,张亚雯心中始终秉承着一种传统的训练思想,就是“一心不可二用”。“我现在哪里有时间去想那些?”对于笔者的问题,亚雯笑着反问。在她的概念里,属于自己的时间,只能从长年累月的比赛和训练中,一点一点地抠出来,而在这些时间中,她最看重的,还是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
“现在是运动员,但我不能不为自己的将来打算。”张亚雯经常想,如果某天闲下来了,就可以去象牙塔里读书。
“我想回重庆的大学。”亚雯出人意料地说。抛开名校林立的北京,想回重庆上学,只因为重庆是她的家乡,而在家乡,有她日夜牵挂并且必须照顾的亲人。
事业与乡情、亲情、爱情……22岁的张亚雯还要在这个无法两全的轨道上走下去。不过这种生活她已经习惯了,正如她在自己QQ上的个性签名中描述的那种心态:“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和事。选择事情消极的一面,是痛苦失败,选择事情积极的一面,是快乐成功。”
又一个春天悄然来临,在曲折中成长的蔷薇,已经在期待绽放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