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部分,在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内容上,比重最大的部分是阅读,在教学时间上,它占用的时间最多。抓好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应当看到,当前仍有一些语文教师死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讲为主,以听为辅”,学生的活动是在教师牵引下进行的。学生的读、说、练只是教师活动的陪衬,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评价教学效果时,往往强调学生与学生配合的怎样,忘记了教要为学服务,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样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也有些与其相反,为了强无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无目的、无交流、无检查的失控状态,教学效率同样低下。因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的学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得到落实,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凡是学生能自己看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凡是学生经过努力能解答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决不能把自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结果,机械地灌给学生,也就是说,要从怎样便于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师的教,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
小学语文学科是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要恰当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要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既要防止只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忽视思想教育。”从目前实际的课堂教学现状看,总是把“写什么”作为讨论的基调,而很少去问“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涉及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或者脱离课文的思想内容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究其原因,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不够明确,忽视了语文学科工具性这一本质量属性,从而直接影响了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着力放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在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受到思想教育。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怎样读书。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传授知识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不仅要教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拭目以待阅读习惯。怎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要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以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创设有吸引力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其次,在课堂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学,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多练习,在练习中培养自学能力。其三,教师要依据教材,根据阅读要求和学生的认识特点,把有关阅读程序和具体方法教给学生。如:教给理解语句的方法,分层次,分自然段,分段的方法,归纳段落大意,找找中心句,总结中心思想的方法,朗读,默读等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程序进行学习,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阅读课上所读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是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扎扎实实的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确切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运用课文内在的思想性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实际,有意识的渗透思想教育,把语言文字训练和进行思想教育统一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防止顾此失彼。如果认为只抓住了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教育就在其中,或者脱离语言文字训练,只进行思想教育,都是错误的。
四、阅读中教与学的关系
阅读教学要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关键在于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牢固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学服务的思想。教师上课不能单纯着眼于完成教案中既定的教学环节、步骤。而忽视学生有不懂到懂、有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如果教师用一连串琐碎的提问“牵”着学生走,只顾追求“正确的答案”,忽视学生的理解过程,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之中,就颠倒了教与学的关系,变成了学生的学为教师的教服务。
要切实做到教为学服务,首先在备课的时候要“心里想着学生”,围绕着学生如何学会去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眼里有学生”,善于揣摩学生的心思,围绕学生会怎样想、怎样说,去启发、点拨、引导;当学生提出教案中未考虑到的、却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调整教案,切实体现教为学服务。
其次,要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的实际过程中,尽力促使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自行探索、自求了解。在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不但要重视结论正确与否,更重要要重视结论形成的思维发展过程,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当前,阅读材料的选择、时间的安排,基本上还是由教师说了算,学生还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且教师在确定拓展阅读材料时,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因而出现了像上文所说的等等现象,使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分量较重,对学生来说,学好课文已经消费了很多精力,但有些教师为了进行拓展,又从教材之外引来了新内容。这样一来,由于阅读只使用了简单的“加法”,从而使学生的负担明显加重,引起了一部分学生的反感。
我们认为,阅读同样要遵循因材施教和学生主体原则。教师要面对学生,研究学生,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喜好,抓住他们的兴趣,和他们一起选择与实际生活贴近或最受关注的文章来学习,“要我读”变成“我要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例如,教师提出了某项要求,就要抓住不放,不能时紧时松。尤其是在良好的阅读习惯尚未养成的时候,在有的学生身上表现出某种不良的阅读习惯时,更需要严格要求,丝毫不能放松,严格训练,应该以正面诱导为主,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阅读习惯,要给于积极的评价,还将会对其他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此外,与任何教学活动一样,对于阅读教学同样要及时检查反馈,要适当的评价。只是在评价中,更应该倾向于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生生互评,评价的内容要以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为主,使我们的学生通过阅读教学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爱好。
一、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应当看到,当前仍有一些语文教师死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讲为主,以听为辅”,学生的活动是在教师牵引下进行的。学生的读、说、练只是教师活动的陪衬,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评价教学效果时,往往强调学生与学生配合的怎样,忘记了教要为学服务,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样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也有些与其相反,为了强无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无目的、无交流、无检查的失控状态,教学效率同样低下。因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的学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得到落实,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凡是学生能自己看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凡是学生经过努力能解答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决不能把自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结果,机械地灌给学生,也就是说,要从怎样便于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师的教,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
小学语文学科是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要恰当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要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既要防止只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忽视思想教育。”从目前实际的课堂教学现状看,总是把“写什么”作为讨论的基调,而很少去问“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涉及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或者脱离课文的思想内容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究其原因,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不够明确,忽视了语文学科工具性这一本质量属性,从而直接影响了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着力放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在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受到思想教育。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怎样读书。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传授知识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不仅要教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拭目以待阅读习惯。怎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要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以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创设有吸引力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其次,在课堂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学,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多练习,在练习中培养自学能力。其三,教师要依据教材,根据阅读要求和学生的认识特点,把有关阅读程序和具体方法教给学生。如:教给理解语句的方法,分层次,分自然段,分段的方法,归纳段落大意,找找中心句,总结中心思想的方法,朗读,默读等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程序进行学习,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阅读课上所读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是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扎扎实实的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确切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运用课文内在的思想性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实际,有意识的渗透思想教育,把语言文字训练和进行思想教育统一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防止顾此失彼。如果认为只抓住了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教育就在其中,或者脱离语言文字训练,只进行思想教育,都是错误的。
四、阅读中教与学的关系
阅读教学要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关键在于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牢固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学服务的思想。教师上课不能单纯着眼于完成教案中既定的教学环节、步骤。而忽视学生有不懂到懂、有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如果教师用一连串琐碎的提问“牵”着学生走,只顾追求“正确的答案”,忽视学生的理解过程,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之中,就颠倒了教与学的关系,变成了学生的学为教师的教服务。
要切实做到教为学服务,首先在备课的时候要“心里想着学生”,围绕着学生如何学会去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眼里有学生”,善于揣摩学生的心思,围绕学生会怎样想、怎样说,去启发、点拨、引导;当学生提出教案中未考虑到的、却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调整教案,切实体现教为学服务。
其次,要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的实际过程中,尽力促使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自行探索、自求了解。在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不但要重视结论正确与否,更重要要重视结论形成的思维发展过程,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当前,阅读材料的选择、时间的安排,基本上还是由教师说了算,学生还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且教师在确定拓展阅读材料时,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因而出现了像上文所说的等等现象,使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分量较重,对学生来说,学好课文已经消费了很多精力,但有些教师为了进行拓展,又从教材之外引来了新内容。这样一来,由于阅读只使用了简单的“加法”,从而使学生的负担明显加重,引起了一部分学生的反感。
我们认为,阅读同样要遵循因材施教和学生主体原则。教师要面对学生,研究学生,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喜好,抓住他们的兴趣,和他们一起选择与实际生活贴近或最受关注的文章来学习,“要我读”变成“我要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例如,教师提出了某项要求,就要抓住不放,不能时紧时松。尤其是在良好的阅读习惯尚未养成的时候,在有的学生身上表现出某种不良的阅读习惯时,更需要严格要求,丝毫不能放松,严格训练,应该以正面诱导为主,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阅读习惯,要给于积极的评价,还将会对其他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此外,与任何教学活动一样,对于阅读教学同样要及时检查反馈,要适当的评价。只是在评价中,更应该倾向于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生生互评,评价的内容要以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为主,使我们的学生通过阅读教学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