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端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飕风从美国东海岸开始,蔓延刮至欧洲、亚太等地区。根据最新估计,全球金融危机的总损失将高达1.4万亿美元。
这场百年一遏的国际金融危机飓风刮起的同时,也向世界高高扬起了警示的“黄牌”:
警示一:守住创新的边界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创新对合理配置资源、增进经济活力至关重要。但并非所有的金融创新都有利于市场。此次金融危机证明,一旦创新脱离监管,将危害市场稳定。
有关人士称,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美国金融监管远远落后于金融创新。事实上,近70年来,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就一直上演着“挣脱与限制”的纠葛史,只是在最后数年间,美国才逐步放松监管。
对日益开放的中国来说,金融危机的重要教训就是,在金融开放过程中,如何完善监管?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副主任廖岷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监管体制必须与其经济金融的发展与开放的阶段相适应,必须做到风险的全覆盖,在整个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创新链条上,不能有丝毫的空白和真空。
不过,必须强调的是,金融危机并不是宣告市场经济和金融创新的终结,金融创新不能因噎废食。经济学家成思危指出:“不能因为美国金融危机就否定金融创新。”他指出,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应该是一个相互博弈。相互促进的关系。
警示二:警惕虚拟经济之殇
“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颇多警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金融改革与创新应当服务于实体经济,防止与实体经济‘疏远化’。”经济学家李扬说。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的一大警示就是,金融市场发展的虚拟部分不能离开实体经济太远,虚拟的货币和市值不是财富,而是危机的伏笔。
“不过,我国在汲取发逸国家虚拟经济过度化教训的同时,应看到目前我国的虚拟经济仍处于发展不足的初级阶段,不能因此而拖延中国虚拟经济健康发展的脚步。”陈风英认为,在全面推进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转型的同时,立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平衡,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进一步融合。
警示三:避免举债消费的噩梦
相比于金融危机的历史,更为久远的是关于储蓄与消费问关系的争论。因为在历次经济危机爆发中,人们总能发现储蓄与消费问关系的严重失衡。这次金融危机也不例外。
作为美国梦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美国大量居民利用住房抵押贷款的再融资来获得更多贷款,以维持自己入不敷出的生活方式。由于市场利率较低,房屋价格不断上涨,住房抵押贷款者可以以已经升值的住房为抵押,以此原有贷款更为优惠的条件,借入一笔新的贷款。在偿还旧贷款之后,多出来的部分便可以提取现金,作为自己的消费开支。
“当人们最终无法偿还贷款之时,就是危机爆发之日。无节制的负债消费必然会导致危机的爆发,这是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重要警示。”余永定说。
不过,与美国不同的是,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着储蓄过多而消费不足的问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如夸我国居民储蓄的存量资金已经突破20万亿元大关,在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消费与储蓄的关系需要协调。
警示四:改革国际金融秩序
每一次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人们都会想到一个重要的议题,那就是国际金融秩序和机制的重建。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人们提起过这个话题,而今天当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人们再次提到了这个话题。
“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美联储实行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滥用货币发行权、谋取铸币税及国际货币的好处提供了可能。这种货币体系一方面助长了美国人毫无节制的借款行为和寅吃卯粮的消费行为,刺激了房市的非理性繁荣;另一方面通过所谓金融创新将风险转移给金融市场中的其他投资者,并使风险扩散至世界各地。”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曾红辉指出,金融危机的一大警示在于,国际金融制度中美元主导的格局需要尽快加以改革,多个主要国际货币共存应成为未来说50年全球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
许多经济学家都指出,以美元本位为本质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如今正日益暴露出其明显的不稳定性:在这种体系下,每当危机发生之际,美国都可以通过利率政策等手段改变美元估值,从而向外转嫁风险。
此外,专家们还认为,长期以来国际金融体系的相关“游戏规则”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缺乏全球参与的民主性,导致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缺乏公平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因此,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秩序中的话语权,也应成为改革的一部分内容。
这场百年一遏的国际金融危机飓风刮起的同时,也向世界高高扬起了警示的“黄牌”:
警示一:守住创新的边界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创新对合理配置资源、增进经济活力至关重要。但并非所有的金融创新都有利于市场。此次金融危机证明,一旦创新脱离监管,将危害市场稳定。
有关人士称,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美国金融监管远远落后于金融创新。事实上,近70年来,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就一直上演着“挣脱与限制”的纠葛史,只是在最后数年间,美国才逐步放松监管。
对日益开放的中国来说,金融危机的重要教训就是,在金融开放过程中,如何完善监管?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副主任廖岷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监管体制必须与其经济金融的发展与开放的阶段相适应,必须做到风险的全覆盖,在整个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创新链条上,不能有丝毫的空白和真空。
不过,必须强调的是,金融危机并不是宣告市场经济和金融创新的终结,金融创新不能因噎废食。经济学家成思危指出:“不能因为美国金融危机就否定金融创新。”他指出,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应该是一个相互博弈。相互促进的关系。
警示二:警惕虚拟经济之殇
“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颇多警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金融改革与创新应当服务于实体经济,防止与实体经济‘疏远化’。”经济学家李扬说。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的一大警示就是,金融市场发展的虚拟部分不能离开实体经济太远,虚拟的货币和市值不是财富,而是危机的伏笔。
“不过,我国在汲取发逸国家虚拟经济过度化教训的同时,应看到目前我国的虚拟经济仍处于发展不足的初级阶段,不能因此而拖延中国虚拟经济健康发展的脚步。”陈风英认为,在全面推进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转型的同时,立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平衡,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进一步融合。
警示三:避免举债消费的噩梦
相比于金融危机的历史,更为久远的是关于储蓄与消费问关系的争论。因为在历次经济危机爆发中,人们总能发现储蓄与消费问关系的严重失衡。这次金融危机也不例外。
作为美国梦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美国大量居民利用住房抵押贷款的再融资来获得更多贷款,以维持自己入不敷出的生活方式。由于市场利率较低,房屋价格不断上涨,住房抵押贷款者可以以已经升值的住房为抵押,以此原有贷款更为优惠的条件,借入一笔新的贷款。在偿还旧贷款之后,多出来的部分便可以提取现金,作为自己的消费开支。
“当人们最终无法偿还贷款之时,就是危机爆发之日。无节制的负债消费必然会导致危机的爆发,这是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重要警示。”余永定说。
不过,与美国不同的是,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着储蓄过多而消费不足的问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如夸我国居民储蓄的存量资金已经突破20万亿元大关,在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消费与储蓄的关系需要协调。
警示四:改革国际金融秩序
每一次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人们都会想到一个重要的议题,那就是国际金融秩序和机制的重建。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人们提起过这个话题,而今天当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人们再次提到了这个话题。
“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美联储实行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滥用货币发行权、谋取铸币税及国际货币的好处提供了可能。这种货币体系一方面助长了美国人毫无节制的借款行为和寅吃卯粮的消费行为,刺激了房市的非理性繁荣;另一方面通过所谓金融创新将风险转移给金融市场中的其他投资者,并使风险扩散至世界各地。”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曾红辉指出,金融危机的一大警示在于,国际金融制度中美元主导的格局需要尽快加以改革,多个主要国际货币共存应成为未来说50年全球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
许多经济学家都指出,以美元本位为本质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如今正日益暴露出其明显的不稳定性:在这种体系下,每当危机发生之际,美国都可以通过利率政策等手段改变美元估值,从而向外转嫁风险。
此外,专家们还认为,长期以来国际金融体系的相关“游戏规则”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缺乏全球参与的民主性,导致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缺乏公平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因此,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秩序中的话语权,也应成为改革的一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