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高原(组诗)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iaohe1986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色高原
  五百米厚的黄土
  据说来自古老的侏罗纪时期
  今天
  站在这依旧古老的土地上
  放眼望去
  古铜般的颜色未曾丝毫衰减
  在阳光下
  像一面被我们越擦越亮的铜镜
  昨天的身影仿佛还没有走远
  在一阵卷起的尘土中
  仍有我们熟悉的炊烟和牛哞声
  仍有我们七月辛酸而幸福的雨水
  一个古老的村庄把目光
  一直掩藏在被西北风搬来搬去的黄土中
  今天
  我们脚下的黄土地
  不再贫弱不再让犁铧折断脊梁
  每一粒黄土
  都能喊出高原上每一个人的名字
  黄色高原像是一支火把被点燃
  所有人的心跳开始加速
  所有人精神饱满面孔被照亮
  时间在时间中苏醒
  脚下的黄土地重新焕发出青春
  涌动的石油和天然气
  喷薄欲出
  一排排日夜不息的油井钻塔
  就像黄土地刚刚长出的翅膀
  今天我们脚下的黄土地不再沉寂
  站在这西部的天空下
  每一阵吹过的风
  都有说不完的话要和这片土地好好交谈
  每一颗黄土都不再像哑巴一样沉默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金色的荞麦
  在土豆的伴奏下
  荞麦疯长
  十月的天空被照亮
  一阵风过后
  所有的镰刀站到了地里
  黄土地再次接受一群人的敬礼
  从土豆到荞麦
  厚实的黄土地上
  走过的不只是季节的脚步
  更有无数摸索探寻脱贫致富的身影与脚步
  今天的荞麦
  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
  不再是一朵孤寂的花
  地里坡上
  大片地生长成熟
  像幸福的腰鼓与唢呐
  敲响吹奏在每一个庄稼人的心坎上
  像山梁上的信天游
  在山头与山头之间幸福地飘荡
  黄土地沉睡的梦
  被一一地唤醒
  金色的荞麦
  像一面耀眼的旗帜横插在西部大地上
  每一颗泥土
  都变成阳光下炸裂的果实
  成片的荞麦
  沸腾了一片土地的血液
  成片的荞麦
  像黄土地上热烈的风
  带领着一群人  幸福地向前
  风吹西部
  山丹丹花早已在坡上开过
  黄河水的波浪
  很想把一块石头变成一条鱼带去远方
  谁的身影像山梁上一棵耐旱的树一样
  一直守在这里,不曾移动半步?
  黄土坡畔
  一件被反穿的羊皮袄
  送走了多少春夏秋冬?
  黄土地粗大的根系扎穿了北国坚硬的水土
  任由盐碱侵蚀,风沙吹拂
  坚挺的身影从古老的秦汉、隋唐
  从驼铃声声的古丝绸之路
  从时间深处一步步沉重地走过来
  此刻站在朔风劲吹的天空下
  与跳动的时间再次热烈撞肩
  今天的西部
  它所有与明天有关的沉思
  不再像羊皮卷一样
  卷缩在明长城一块残破的砖下尘封不动
  今天的西部
  它的呼吸和心跳早已在加速
  仿佛黄河哗哗的流水声传向了四面八方
  漫卷烟尘的黄土地上响起了腰鼓般阵阵整齐的脚步声
  从大漠深处吹过来的风
  沿着古丝绸之路的脚印
  掠过胡杨林戈壁和长长的河西走廊
  在塞北画了一个漂亮的圈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黄土地哦
  不再只是出产皮毛小米大枣山货的黄土地
  今天
  这里已是中国生态农业的种植基地
  名扬四海的特色農业大本营
  今天塞北的这块黄土地
  不再被漠风重复着吹歪身影
  土豆与荞麦在黄土地上竞相生长
  今天这块土地
  终于把十月怀胎的幸福痛痛快快地写在了脸上
  而厚厚黄土之下
  埋藏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石油
  更点燃了塞上多年的寒冷
  今天的西部
  朔风继续吹
  每一颗飞扬的尘土
  都是一个西部汉子充满梦想的影子
  大漠深处远去的匈奴
  仿佛还在击打着古老朔方的天空
  只是崭新的时间
  已让他们全部跌下了深渊
  今天站在这块新丝路的热土上
  阵阵呼吸穿越厚厚的黄土
  所有激情的梦想
  从黄土地中升起来
  在热烈的西北风中飘飘荡荡
  最后幸福地落在每一个西部人滚烫的胸膛上
  【责任编辑】  盖氏无双
  作者简历:
  哑鸣,川西人,业余喜诗,近年在《山东文学》《绿风》《诗林》《文学港》《星星》《人民文学》《延河》《石油文学》等刊发有诗歌。
其他文献
王陆散文中的部分内容是往回走的,越过生命的起点,脚步还没停顿下来。这里有意思的是,他好像是进入了前历史,但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是的话,他绝对不在自我生命的经验以外,特别直接、特别具体可触的人和事物,总会随着他朝向过去的回返而纷纷涌现,他的散文,就不那么轻松,带着点苍老的味道。我说的苍老已剔除了生物学上的意义,有些人一出生就老了,肯定不是指他身体的老态龙钟,不是指衰老。我更愿意视为一种生命累积的结果,
期刊
1  马忠义进了有家咖啡馆。喘气,呼吸急促,脸白眼赤,喘得费力。他在沙发上坐下后,两只眼球要迸出眼眶,身体抖动如筛,其幅度与频率,不会比一个酒精深度依赖者好多少。“给我一杯……”被话呛着了。人几乎要窒息,用力咳嗽,手指在饮料牌上猛力戳着。  服务员理解了。迅速端来一杯拿铁咖啡。马忠义两口喝完,又要了一杯。喝得太猛,热从食管直插胃部。赶紧再要了一杯冰水。  马忠义的脸又圆又亮,晕暗的光线下,像一轮月
期刊
1  陈培浩:很高兴一起来作关于路魆新作《窃声》的对话。这篇小说有一种神秘迷离的气质,通过写“我”在神秘乐园小区的奇遇,构造了一个当代寓言,挺有想法的。小说开篇就暗示了它的读法,即我们不能将它作为一个写实小说来读,而应该注意到它的梦游气质及其生发的隐喻、象征。小说开篇写道:“三更半夜,有一头长颈鹿模样的动物,从窗外伸进长长的脑袋,趁我睡得迷迷糊糊时在我那乱成野草的头发上啃了一口。我惊醒,跳起,扯亮
期刊
一  这些钢铁从生活的平面凸现出来,用它们的  坚硬来界定忍耐和爆发  它是这个冬天的中心  有凝聚的力量  让所有生活里的行走  有了骨骼和钙  这些钢铁是如何凝聚到一起的  那种塑造的力量泰山压顶  我感受到了所有的重量  都压向这个中午  压向我单薄的中年  不断挤压  让破旧的我成为坐标  成为与昨天对话的方式  二  一面齿轮的墙壁  锐角的尖利毫不退让  钝角的浑然不知是一种大智若愚 
期刊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80后、90后作家的写作大致形成了两种倾向:一种是青春自我的叙事,一种是以生产“爽文”为主的网络文学。前者携带着青春荷尔蒙的能量,可以视作作者自我的狂飙——借写作“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后者则尝试打通互联网任督二脉,着力激发读者“爽”的快感机制,哪怕有一天“终将腐朽”。贝尔纳·亨利·列维在《萨特的世纪——哲学研究》中通过萨特的《什么是文学?》中谈到了文学的介入问题:“第一个问题
期刊
主持人语:  早在1982年,加拿大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就在短篇小说《全息玫瑰碎片(Burning Chrome)》中首次创造出了“赛博空间”(Cyberspace)一词,后来被广泛用于指称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里的虚拟现实。随着互联网成为当代中国人生存的一种奠基性技术,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或深或浅地置身于某种赛博化生存中。在网络技术出现之前,人类的交往只能依赖于各种现实化的媒介,并只有生活现实一个维度
期刊
《甲午一百二十年祭》,是一本只有十万字的小书,《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部编辑,收录马幼垣、杨国强、姜鸣、艾尔曼等九位作者的十二篇文章。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4年5月第一版。没有前言后记,只有短短数行《编者说明》,大意是,为纪念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上海书评》策划了这样一个专题,在介绍了文章的出处之后,说“希望能够对读者了解甲午战争有所助益”,就此打住,再无二话。  我心里合计,编者对这本书
期刊
1  陈培浩:本期我们以村上春树为对象,村上是一个在中国拥有海量粉丝的超级畅销作家,但对村上文学的评价呈两极化的特点,一般来说秉持严肃文学观念的读者不会太把他当回事,但1980年以后出生的读者对村上很有感情。村上春树不仅在日本乃至亚洲流行,其作品在欧美从市场接受上讲也称得上成功。近年村上更是年年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人选,当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奖。当粉丝们年年为村上叫屈惋惜时,也不乏学者斩钉截铁地
期刊
马亿和马亿的小说经常作为“传奇”和“传奇故事”在专业文学批评家群体中流传。在我的意识中马亿和他的文学创作是“活”在文学批评家的言论和话语中的,而这些不断在我耳边挑逗的话语,持续刺激我的阅读欲望,我想在马亿的文本世界中找寻马亿和他的传奇故事。当我第一次阅读马亿的短篇小说《21楼的风景》的时候,我知道这些飘散在文学批评家言谈中的情报并不是谎言,而是隐藏了重要信息的真实索引。因此,我试图把这些碎片化的信
期刊
主持人语:  《鸭绿江》初始名字叫《东北文艺》,于1946年12月1日在东北解放区哈尔滨创刊,历经《文学战线》(1948.07-1949.07)、《东北文艺》(1950.02-1950.07)、《东北文学》(1951.08-1952.01)、《东北文艺》(1952.02-1953.01)、《东北文学》(1953.10-1954.08)、《文学丛刊》(1954.12-1955.05)、《文学月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