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灯前的作者(评论)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unicom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80后、90后作家的写作大致形成了两种倾向:一种是青春自我的叙事,一种是以生产“爽文”为主的网络文学。前者携带着青春荷尔蒙的能量,可以视作作者自我的狂飙——借写作“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后者则尝试打通互联网任督二脉,着力激发读者“爽”的快感机制,哪怕有一天“终将腐朽”。贝尔纳·亨利·列维在《萨特的世纪——哲学研究》中通过萨特的《什么是文学?》中谈到了文学的介入问题:“第一个问题:写什么?”“回答:写今天,他鼓励作家们紧紧抓住自己的时代。”“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为谁而写;回答:为今天而写”“介入的作家不满足于讲述他生活的时代,还要下决心为这个时代而仗义执言”。“最后一个问题:写给谁看?回答:给多数人。给绝大多数人。” ①青年作家如何处理与介入自己的时代?或者说,作者如何以自己的文学经验书写时代?这已经成为摆在青年作家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的,想象我们的生活、表达我们的生活是文学一直需要的,现在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作家加入到这一行列之中。
  长居广州的90后英徳籍作家巫宏振在登场时就显示出了与大多数同龄作者的差异,他没有选择青春写作和网络小说,而是特别执着地关注社会——历史叙事。从化名东巫在豆瓣网上发表长篇小说《黄昏之歌》开始,巫宏振就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写作离开了沉溺自我和青春的抒情叙事,同时也未涉足架空与穿越的爽文地带,而是在对写实诗学的继承之中,用冷静的视角检索发生在时代、发生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漂泊者的身份与处境,以小说的方式复刻、编码广州与故乡英徳的双城故事。
  印象之一:双城故事
  虽然广州并非家乡,但巫宏振在这座超级都市里工作、生活多年,他的多篇小说写于广州,小说中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城市里的吉卜赛人》聚焦在都市里的租房客群体上,通过“我”与萍水相逢的女邻居的闲谈,讲述一个城市里司空见惯却又非日常性的底层故事。陈吾用是“我”讲述的故事里的人物,他同样是城市中的异乡客,与女友阿梅相依为命,经历着打工族所能经历的一切:办公室政治、生活的困顿、居住环境的逼仄与物质条件的不堪。这个故事的结局是阿梅在出租屋被意外炸死,陈吾用“异常平静”,他作为“城市里的吉卜赛人”“继续上路,到别处去寻求生活”。作者并没有着意渲染一个底层叙事,没有在生活物质的符号堆砌里做过多流连,而是选择书写一种生存状态。作者在小说中让故事的讲述者“我”占据了讲述和编码的中心,虽然“我”讲了陈吾用的故事,但最终“我”成了自己叙事的主角——当“我”也再次面对新的租客时,“我”身份的虚构性因此曝光:“在过去的十二个邻居里面,我用了一个身份,报了十二个姓名”,于是在面对新的租房邻居时,我在自我介绍时说道,“我叫陈吾用”。 “我”的身份和经历因为“我”自己的叙事与虚构浮现上来,就这种虚构行为本身而言,它不指向的是“我”个人的道德,而指向都市漂泊人群的身份。“我”究竟是否是陈吾用并不重要,底层的异乡客陈吾用的故事是否真实也并不十分重要,很明显,都市之中那漂泊无依的移动的身份、生活中如影相随的危机感才是巫宏振表达的重点。城市对于这些外埠青年来说,一方面它的内部充满难以抗拒的现代生活和个人机遇,另一方面城市又用户籍、人工智能随时拒绝或取代这些吉卜赛人中很大的一部分,因此,他们“在城市里四处游走,并不是不想找个永久之地安歇”,但最终只能游荡和漂泊。巫宏振显然无意以充满艳羡和玩味的态度沉溺在都市物质时尚的“小时代”里,他是在城市的繁华外表下找到其中隐藏的危机和恐怖,从中去发现、去思考才是他的本意。他不是用小说去做浮夸的商品包装,而是去书写那些不一样的人生,而那些人生在城市中是占绝大多数的,是“房间里的大象”,是我们觉察到却没有说出来的一切。“房间里的大象”,恰好是巫宏振一篇小说的名字,是巫宏振特别喜欢的比喻,这是来自泽鲁巴维尔名作的标题。巫宏振小说里频繁出现广州,频繁出现紫金街、紫金苑,作者这样操作为小说提供一种现实性,给读者制造一种现实感,同时,也可以看到同样作为城市吉卜赛人中一员的巫宏振并不是要去关注那些标志性或符号性的城市风景,而是通过生活化的、平凡的地理去深入探掘城市繁华表面下的真实人生,关心大多数人的生活。当然,也不排除巫宏振从写作起步起就有一种构造属于自己的文学地理的意识和野心,如同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莫言的高密、苏童的香椿树街一样,作者这样的写作追求当然是值得期待的。
  故乡是没人绕得开的,写作者总要或早或晚地以这种或那样的方式重回自己出生与成长的地方。身为城市里的吉卜赛人,巫宏振对家乡英徳的小镇和乡村同样非常倾心和关注。早在长篇处女作《黄昏之歌》里,巫宏振就把视线落在故乡小镇上,此后,在《骑单车去看晚霞》《流园》等小说里他多次借小说重返故乡,讲述故乡的人与事。《骑单车去看晚霞》以一座房子為中心,把父女两代人的冲突、小镇人事的纠葛、夫妻关系中隐藏的阴谋和暴力一一铺展开来。这篇小说故事的气氛远远没有它的标题来得惬意和轻松,在回忆与现实的双重叙述线索里,未曾远离主人公肖珊珊生活的既有放任自流的父亲,也有丈夫一家的阴谋——肖珊珊只有出嫁才能抵消父亲的欠债,她嫁给丈夫后,丈夫及家人又通过偷偷涂改肖父借据的方式,占有肖家房产。故事的结局是镇上没人再见过肖珊珊,而那所被肖珊珊丈夫陈泰占有的房子也因为违章最终被拆除。《骑单车去看晚霞》表现的是一个小镇家庭的崩溃,这个家庭既有对传统的因袭,又有现代的元素,从这个家庭的崩溃过程里,我们读到不仅有个体欲望的恶性膨胀、家庭价值观念的衰落,还有小镇复杂人心与人性。此外,作者还在其中表现出对民间传统的反思以及对一定时期生育政策的思考。肖珊珊父亲肖有芳之所以拥有这所房子,在于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时机,他靠贩卖水果赚得了第一桶金,但正是在赚钱的过程里,他个体的欲望也恶性膨胀起来。而造成他家庭崩溃的原因,不只是肖父对金钱的贪欲,更在于肖父对生儿子的期盼。当未出生的孩子在计划生育政策下意外夭折后,肖父才变得乖戾、暴躁和残忍,同时渐渐嗜赌成性,最后才有了父女关系的决裂,才有了之后房子易主的纠纷。丈夫陈泰是造成肖珊珊精神分裂的重要原因,因为是陈泰和他家人借修改肖父的借据而占有了肖家的房产,肖珊珊正是在和丈夫纠缠房产归属的过程中消耗掉了生命热力。《骑单车去看晚霞》充满戏剧性,它的戏剧性甚至有些“超载”,我们从中不难看到小说家对社会关注的野心以及同样堪称超量的社会学内容。在作者的笔下,在这些交织着巧合与必然、人性和文化的家庭悲剧背后,是作者竭力要赋予并表达的社会性内容和人道主义关怀意识。   印象之二:漂泊者的身份
  广州城繁华中的孤寂,与家乡小镇上熟悉的陌生产生了互文效果,也形成了某种内在的联系,那些城市里的吉卜赛人,回到故乡真的能结束漂泊而安居老屋吗?这个问题恐怕在巫宏振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哪怕故乡也有一座处在运营之中的书店,哪怕这座书店也会在夜幕低垂时分燃起慰藉心灵的灯光,但作为精神家园象征的书店显然无法安顿和慰藉这群吉普赛人的身心。
  《骑单车去看晚霞》中的“我”恰好在东乡小镇上拥有一座书店,书店运营状况如何呢——“但到如今,‘情怀’已经无力支撑我的理想。”小说中的“我”不仅对肖珊珊的遭遇无法提供任何实质性帮助,对他本人的家庭来说,经营的小书店勉强糊口都很难,“生活日渐拮据”。肖珊珊作为一个漂泊在外返回家乡,最后再次失踪的游子,不啻为“我”之镜像,肖珊珊只能徒劳地面对自己的生活,“我”也一样。在《流园》里,“我”父亲在1958年把好朋友老金的地主身份告密给有关部门,父亲因此换得了上大学的机会,老金则被打成右派送到青海劳改,最终死在了从青海逃亡的路上。在此后的岁月里“我”父亲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去世前他把真相满含愧疚地告诉“我”,这样才有了“我”来到老金家告知他们历史真相并试图赎罪的故事。这篇小说的结尾是富有意味的,老金遗孀周阿婆及全家并未原谅“我”父亲,也并未接受“我”的代父赎罪,而是把“我”打倒在地。《流园》涉及沉重的历史,小说借此探讨历史罪恶及救赎问题。面对历史遗产,作者没有陷入温情脉脉的和解立场,也没有选择揭开伤痕式的直率表达,作者借“我”代父赎罪受挫的寓言表达与其说是在揭示历史创伤的创口之深,不如说是在探讨历史救赎之下人性的悖论和创伤记忆的后遗症:父亲的死让真正有罪的人在忏悔场合里彻底缺席,“我”作为无辜者却代父赎罪,最终没有被赎罪对象原谅,反而遭遇暴力处置,由此,历史的荒谬、无序、无解的本质呼之欲出。历史在这里非但没有得到宽恕和救赎,那个原来本难痊愈的创口更加呈现出撕裂状,鲜血喷溅。在《流园》里历史罪恶不能被轻易地救赎,正如记忆不能被一厢情愿地一笔勾销。小说是以叙述者、作为儿子的“我”为中心的,虽然我代父赎罪,但我的身份始终是尴尬的,“我”不但和故乡呈游离关系,与历史之间也构成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显然,“我”漂浮在历史与当下之间,并没有一个可以与历史和解的位置。“我”在代父赎罪和得到原谅之间,在历史的罪恶和人性的悲剧中间,无所依靠,无所适从,无处可逃。作者在这里写出了作为后创伤历史一代人的尴尬位置:承受父辈之罪的他们,面对赎罪对象时,救赎和逃避究竟该如何是好?真正直面历史创伤的方法是什么?巫宏振没有答案,但他至少认真地提出了问题。
  巫宏振的广州故事里有一个又一个的漂泊者形象,他们都是外来者,和广州若即若离,即使他们中的个别人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固定住所。《房间里的大象》中主人公陈子涵是市电视台知名主播,前途一片大好,在一次酒醉后她被台长范伟德强暴,正是这件事让陈子涵陷入了精神抑郁之中,“压得喘不过气来”。巫宏振通过这个是非分明、逻辑清晰的事件,侧重展现职场女性遭遇犯罪后的心灵重负与其所面对的精神困境。在巫宏振看来,小说书写的不只是职场权力的滥用,也表现了职场女性真实的地位和女性身份,此外,小说也揭示了女性在遭遇性犯罪后,来自社会道德层面的压力和所在家庭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家庭压力还因为犯罪者与陈子涵父母的相熟而变得更加沉重不堪。陈子涵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不是一个“广漂”了,因为她和父母都已经在这座城市扎下了根,但她依然因为遭遇到的性犯罪而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所拥有的名气、物质财富都是轻飘和虚幻的,所以在遭遇暴力后,她无人可以倾诉。巫宏振用一个意外事件把这个生活已有裂痕的幻象敲碎了,这些破碎的残片是城市女性漂泊者脆弱位置与无助心境的投影。
  与其说巫宏振笔下的漂泊者是属于20世纪郁达夫及新感觉派都市人形象序列中的,因为他们有着共通的情绪和相似的遭际,不如更准确地说,巫宏振小说中的人物和路遥笔下的高加林、孙少平们在精神气质上更接近一些。高加林、孙少平是乡村之子,但在城镇里接受现代文化教育,向往城市,想进入城市,小说在他们与城、与村的关系里展开叙事。巫宏振的小说人物也同样来自小城镇,选择在大城市工作与生活,但城市并未完全让他们彻底安顿,而家乡之于他们来说,非常遥远。这些青年正是城与乡或大城与小镇夹缝中生存的“中间物”,他们的漂泊者身份正是来自这种“中间物”位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也越来越趋向城市集中,在这个过程中,乡镇、农村出身的青年所感受到的现代性对他们个体心灵的冲击无疑是非常剧烈的,因此城市化不只是作用在个体感官上的,更有产生在心理的深刻影响,所以,作为漂泊者的他们,这种感受是异常强烈的。
  印象之三:写实手法与悬疑结构
  特里·伊格尔顿在《文学阅读指南》中这样谈道:“现实主义小说倾向于通过历史、社区、亲缘关系,以及体制来把握个体人生。自我是在这些框架中被呈现的。正如塑造一部文学作品的不仅仅是作者,创作一个现实主义人物也牵涉到很多因素。” 巫宏振的广州故事和小镇故事都是高度写实的,他惯用一种社会学视角书写他的双城故事,去发现那些一般依靠地理学、文化风俗学支撑的小说所没有完全涵盖和传递的故事。①巫宏振小说里虽然有着明显的地理指涉,但作者无意去描摹岭南的气候、地域风俗和文化特征,而是选择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具有问题意识的小说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写实主义。
  巫宏振曾说:“目前而言,我的写作还将继续关注当下,也正在寻找一种适合我的叙述方式,竭尽所能寻求突破。我的经验尚且不够,发出的声音也微弱,但还会嘶喊几声吧。”巫宏振的小说的确追求一种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捕捉和思考,所以他的个别小说甚至有些“问题小说”的倾向。《房间里的大象》涉及的是职场性犯罪,《城市里的吉卜赛人》通过“广漂”人群聚焦了城市化进程与城中人的生存处境,《骑单车去看晚霞》中涉及的既有拆迁问题也有计生问题。可以看到,作者对现实始終保持着一种关注的热情和介入的冲动,他在小说叙事中剖开的问题都像是一个个社会生活的片段,提醒着读者跟随作者一起去触碰和思考。正是在这种追求之下,巫宏振的小说不追求一种架空或幻想式写作,而追求一种对现实情境的还原。巫宏振曾经说过,他最喜欢的小说家是列夫·托尔斯泰,他曾说,借由托尔斯泰的小说,“指引我去思考‘善’,思考‘生命’等等这些人类永恒的话题”。尽管巫宏振小说是否具有神性的追求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但他对现实人生、现实问题的人道关怀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19世纪式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小说作者的努力方向,同时,也见识到了写实小说传统在当代青年创作中的赓续。   整体来看,巫宏振在小说写作中使用的是写实手法,但他在情节设置里经常使用的是悬疑结构,所以因为悬疑结构存在,小说的故事具有一种戏剧性。《油灯前的马丽娜》就是一个代表。小说从画家马丽娜被杀开始,一步一步牵出了包括丈夫、警官、朋友、艺术馆馆长、收藏家等众多角色,因为多位角色的加入让情节变得愈加扑朔迷离。故事在马丽娜的遗画这里峰回路转,凶手最后指向的是马丽娜的丈夫秦政。王安忆曾借她喜爱的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来谈悬疑小说,“你可以放弃意义的追寻,径直进入故事。她不会让你失望,一定会有神秘的死亡发生,然后,悬疑一定有答案。” ①悬疑结构叙事之中的关键就是通过铺垫生活之日常和平静,来反衬出生活中的危险,继而推动对真相的挖掘,最终让生活重回平静。《油灯前的马丽娜》开篇呈现的就是凶杀案现场,整篇小说围绕的中心事件就是寻找案件的真凶。作家在这篇小说里设置了叙事的难度:让凶手作为叙事者叙述整个破案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交代出与死者生前的故事,所以,整个侦破案件的过程,也是呈现家庭关系、探讨个人与艺术世界关系、剖析人性的过程。因此,小说就超越了一般通俗悬疑小说的局限。《骑单车去看晚霞》中父亲的房子被鸠占鹊巢以及女儿肖珊珊的下落不明;《流园》里替父赎罪的儿子最后被打,生死未卜;《城市里的吉卜赛人》中的叙述者“我”究竟是谁,是不是陈吾用?以上这些都让我们见识到了巫宏振小说中所运用的悬疑结构的力量。在当代小说叙事里,如何在对现实的书写里,在坚持一种写实精神下,切中现实的关键点,同时拥有一种穿透性的想象力?这个问题是摆在每一个作家面前的重要命题。巫宏振在这里做出了任性的探索:他一方面选择了写实作为其小说的总体美学手法,另一方面,总体的悬疑结构的使用让现实题材具备了戏剧性和寓言性,写出了日常生活可能隐藏的危险和恐惧。
  巫宏振的小说气质就像他《油灯前的马丽娜》里所描绘的那幅画作一样,平静而朴实。在这篇小说里女画家通过那幅致敬《油灯前的玛利亚》的画作预示了自己的未来,也通过这幅画作表达出她心中的隐秘和信仰。就像这位虚构的画家一样,巫宏振执着地坚持着自己对小说的主张,书写双城、漂泊者故事,并自觉地探寻着介入生活的方法,尽管这些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打磨,但是这种一如既往的精神以及日复一日的努力足够令人注目。
  【責任编辑】  邹  军
  作者简介:
  周显波,1980出生,黑龙江人,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艺思潮与当代作家作品评论。
其他文献
导游带着我们来到了一家规模不大的中餐馆,说:“这是赫尔辛基最好的中餐馆啦……”  那几天,我们正在赫尔辛基旅游。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座位于北欧的城市,感觉很不错。所以,我想在讲故事之前,先讲一讲对赫尔辛基的一些印象。  在到达赫尔辛基的第一天,我们就去了位于城郊的西贝柳斯公园(该公园是以芬兰一位著名音乐家命名)以及海滨公园。两处公园,都在内海边上。最令我惊奇的是,在两个公园里,我都见到了野生的大雁,
期刊
打开《鸭绿江》过往的合订本,重新翻读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人事厂长》,仿佛又迈进20世纪80年代之初的工厂大门,机器轰鸣的是改革奋进之声,目不暇给的是万象更新之貌,跌宕斑斓的是思想蜕变之波。蒋子龙大刀阔斧的叙述风采,集聚之前《机电局长的一天》《乔厂长上任记》等名篇曾经有过的金属般光芒,开辟着新时期以来工业题材作品的崭新天地,使《鸭绿江》自创刊以来一贯重视的工人创作或工业题材作品的光荣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期刊
在备受关注的“铁西三剑客”里,双雪涛的创作比较突出。这不仅是因为他写作的时间较长,也缘于他对80后作家迟迟无法摆脱的青春病的审慎反思。在《平原上的摩西》《飞行家》等小说中,他以独特的故事架构与人物塑造展示了与东北有关的一切,而在2019年7月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短篇小说集《猎人》里,双雪涛则更关注东北之外的事物,他携带着来自东北地域深处的血缘因子与文化气息,将短篇小说创作向更开阔处掘进,也在
期刊
主持人语:  描述张新颖的写作是困难的。《斜行线》《谈话录》固然是王安忆研究的重要贡献,但又何尝不是张新颖“以王安忆为方法”来描述、观察当代文学历史和现状的途径呢?然而张新颖又绝非那种在文学现场奔突、呐喊的猛士,他常会返回书斋重新梳理写作、知识和意义的前世和今生,于是便有了《沈从文的后半生》和《沈从文的前半生》。坦率地说,在这样的时代里,用“学术”之类的词汇来称赞此种写作反倒显得有些轻浮。在历史、
期刊
城市是什么?城市是人类从荒野走向文明的智慧造物,城市是人类从与自然直接对抗的前现代社会转向以精密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化协作体系的结果。城市天然具有冷凝的智力崇拜倾向,城市的高楼、交通、饮食、娱乐都比前现代的乡野更舒适、便捷,也更局促与压抑。因此,城市是一束现代之光,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商厦间照耀出璀璨的文明夜景。但是在这城市之光背后,有一片大面积的黑暗和沉默。科技负责想象和催生一个光芒璀璨到令人震惊的城市
期刊
在拜读王充闾先生的新著《诗外文章——文学、历史、哲学的对话》的过程中,我就想起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论述的“基底”:“诗”与“思”的一体性以及“诗”“思”“史”三者“生命体”性质的不可分割。这实际上是这部著作的主体性在我的领会中的客观反映。的确,《诗外文章》的思想与艺术分析的骨干和有关的论述,都贯穿着这种思想文化品质。这一点的详细论证,我且留待后续段落里来申说,这里先从著作的产生说起。  惟博学者
期刊
王陆散文中的部分内容是往回走的,越过生命的起点,脚步还没停顿下来。这里有意思的是,他好像是进入了前历史,但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是的话,他绝对不在自我生命的经验以外,特别直接、特别具体可触的人和事物,总会随着他朝向过去的回返而纷纷涌现,他的散文,就不那么轻松,带着点苍老的味道。我说的苍老已剔除了生物学上的意义,有些人一出生就老了,肯定不是指他身体的老态龙钟,不是指衰老。我更愿意视为一种生命累积的结果,
期刊
1  马忠义进了有家咖啡馆。喘气,呼吸急促,脸白眼赤,喘得费力。他在沙发上坐下后,两只眼球要迸出眼眶,身体抖动如筛,其幅度与频率,不会比一个酒精深度依赖者好多少。“给我一杯……”被话呛着了。人几乎要窒息,用力咳嗽,手指在饮料牌上猛力戳着。  服务员理解了。迅速端来一杯拿铁咖啡。马忠义两口喝完,又要了一杯。喝得太猛,热从食管直插胃部。赶紧再要了一杯冰水。  马忠义的脸又圆又亮,晕暗的光线下,像一轮月
期刊
1  陈培浩:很高兴一起来作关于路魆新作《窃声》的对话。这篇小说有一种神秘迷离的气质,通过写“我”在神秘乐园小区的奇遇,构造了一个当代寓言,挺有想法的。小说开篇就暗示了它的读法,即我们不能将它作为一个写实小说来读,而应该注意到它的梦游气质及其生发的隐喻、象征。小说开篇写道:“三更半夜,有一头长颈鹿模样的动物,从窗外伸进长长的脑袋,趁我睡得迷迷糊糊时在我那乱成野草的头发上啃了一口。我惊醒,跳起,扯亮
期刊
一  这些钢铁从生活的平面凸现出来,用它们的  坚硬来界定忍耐和爆发  它是这个冬天的中心  有凝聚的力量  让所有生活里的行走  有了骨骼和钙  这些钢铁是如何凝聚到一起的  那种塑造的力量泰山压顶  我感受到了所有的重量  都压向这个中午  压向我单薄的中年  不断挤压  让破旧的我成为坐标  成为与昨天对话的方式  二  一面齿轮的墙壁  锐角的尖利毫不退让  钝角的浑然不知是一种大智若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