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者阿瑟·丹托所著的《寻常物的嬗变》旨在讨论艺术品与寻常物的差异所在。作者列举了诸多思想流派的言论来作为论证嬗变是作者或者说创造者主观加入了意识维度的自我解读造成。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到思想根基尝试解读丹托在书中所著的核心论点。
关键词:嬗变;论点;杜尚
一、书中提到“泉”和关于艺术品与寻常物的思辨
1964年安迪沃霍尔在马厩画廊里堆放了层层叠叠的布里洛盒子,整个房子看起来就像是个堆满货物的大仓库。这样的简单的现成品装置很快就被人们接受,并且成功躋身于艺术品行列。无独有偶,1917年,杜尚为了在纽约的艺术家圈子里崭露头角,寄给了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一只小便池,他在上面用马克笔写上供应商的名字“R.Mutt”,并命名“泉”却被当时的委员会拒绝展出,最后只把它丢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多亏了当时一位名叫爱伦斯伯格的委员的坚持。终于此举引起了艺术圈的轩然大波,也因此奠定了杜尚在艺术史上的坚实地位。
然而眼见者知晓这包装盒、小便池与商场里卖的、橱窗里摆的并无二异,那么它们又为何能称之为艺术品并一早登上大雅之堂为人称道呢?
二、杜尚的流派形成过程和历史背景
时值一战前后,人心浮动,质疑权威的风气一再兴起,艺术圈里急速涌入了许多新鲜血液。杜尚正是在这时成长起来,他曾尝试过许多不同的美术派别,始终钟情于立体主义。他创作的立体主义画作《下楼梯的裸女》被巴黎的独立沙龙拒绝后,他意识到巴黎的艺术圈已经有了刻板的边界,也是借此契机他得以来到美国继续他的创作。在《泉》的问世时,他终于终于了传统的作画的艺术形式,赋予寻常事物艺术的意义,用他的意志挑战了艺术界的底线,也是在那时开启了现成品作为艺术品的新纪元。在那之后艺术家不再单一用画作表达自己,更多现成品的展出使艺术领域迎来了新的思想里程。
在他心中,艺术即感觉,即当下,不需要赋予其过多的意义。这恰恰呼应了《寻常物的嬗变》中的“无”这一意向。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六块红色空白画布的假想,从而引出了关于“无”的理论。当作者问他的朋友作品是关于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无”,这里的“无”表示什么都不关于,却不是空无一物,可以理解为这是关于“虚无”的,这才是无题的意义。牵涉到《折断胳膊之前》,也许这就是杜尚心里的无题,却被人强加上了描述,是的纯然之物开始转变。原本他想表达的可能只是看到纯然之物时,当下的心情和想法。所以即便是没有那一行字,它也已经跟其他在超市里陈列的雪铲不一样,他身上背负着一种名叫无题的感受过程,所以嬗变成了一个艺术品。
三、由书中引用引发的联想与思考
中国有传统寓言故事一则,一个孩子因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而被智者劝说叫他拿着一块普通的石头去市场卖,而且不论别人出多少钱都不卖。第一天他去了菜市场,最终石头被喊道一个适中的价格,第二天去了黄金市场,价格被抬到离谱,第三天在宝石市场被人开出了天价。石头不过是一块跟马路边的石头别无二致的寻常物,却因为拿着他的人的态度而被提升了价值,似乎看起来和本文所讨论的论点有些许的契合。嬗变即一个“被珍视”的过程,这个过程发自主体,因他主观的思维认知而产生。而这个过程因为这次性质的改变通过艺术的方式映射出来。也如《寻常物的嬗变》书中所提到的“艺术是一面用来自然的镜子”的意向一般。书中有提到自为与他为的概念,生动的概况即万事万物在现实中都已存在,艺术的模仿就好像一面镜子一样吧自然万物映射出来。可是既已有了万物,何须模仿?
因为镜子可以照见万物,也能照见自己。人们终于找到了自我认知的气口,正如镜子一般的艺术表现。寓言里的小主人就是发出动作的主体,在他的外在表现来看,他眼里的石头是价值连城,给观者一个特别的观感,然而小主人本身关于这块石头并未产生任何念头,就如杜尚之于雪铲,没有任何意义,什么也不关于,但它却不是一个寻常物。这块石头和雪铲都已经在主体的认知过程中嬗变,而其他的个体看到的客体其实也本是主体的客观呈现,不会影响它的本身的性质。所以当艺术家在进行艺术活动的时候,艺术活动就仿佛一面镜子,他映照出自己在使寻常物嬗变的过程,是自己也沦为了客体之一,因此用哲学去论断这一活动的性质确实无从下手,因为定量也变成了变量。
四、常识解读丹托的艺术主张
在丹托的一生中,都在致力于用哲学解释艺术现象。他认为,冥冥中哲学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的发展历程是存在平行的关系。当代艺术是觉解型的,事物的嬗变是通过觉解达成的。换句话说即:一个寻常的事物有了理论解释便可成为一件艺术品。没有理论解释就无法成为艺术品。觉解的区别不仅仅是艺术的特征,也是当代在哲学的特征。这令人匪夷所思。然而如当代哲学发展的语言哲学后会毁灭哲学一样,当代艺术最终也会毁灭于观念艺术,于是丹托得出了艺术终将终结的结论。这就是著名的艺术终结论。
所谓“觉解”其实是来自于哲学的语汇,丹托曾引用了一位唐代禅师青原惟信的说法 :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与“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之间只有觉解或者顿悟上的区别。对此,中国学者冯友兰用它来概括中国哲学的特征。中国哲学强调:其实圣人与常人并无二致,只是圣人具有更高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他来说有更高的意义。换言之,圣人在觉悟的状态做事,而常人在无名的状态下做事,这就是区别。哲学不是普通的扩大知识世界,而是在扩大意义世界,而扩大意义世界的方法就是觉解[1]。同一件事物,因为有不同的觉解,所以有不同的意义:同一个世界,因为有不同的觉解,所以又不同的境界。丹托理解的理论解释造成的嬗变,就等同于中国哲学领域里觉解不同造成的境界不同。其实未必觉得难以理解,这些理论都是属于意识领域的感悟。所以要想从哲学里客观的解释主观创造的东西,谈何容易?
五、杜尚引领达达主义和开创现成品艺术先河
从杜尚以后,艺术界继而迎来了新的纪元。“达达主义”的诞生,叛逆的颠覆了传统美学的价值取向。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其主要特征包括:(1)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2)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无论现行的艺术标准是什么,达达主义都与之针锋相对,由于艺术和美学相关,于是达达干脆就连美学也忽略了。(3)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2]
杜尚曾经买下了一幅《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仿制品,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了小胡子,并在画的最下方写上了“L.H.O.O.Q”的题名。为他的经典“现成品”著作里又添一笔。杜尚为后人树立了藐视权威、超越限制、追求彻底自由的榜样,他的现成品是一种意在象外的象征物,它们所表达的含义就是“艺术无处不在”,“什么都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波普艺术(Pop Art)是杜尚的现成品艺术的直接延伸,因此又被称作新达达主义(Neo-Dadaism)。
理论的无穷不尽不能改变外在事件,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为理论创造无穷尽的现实依据。杜尚就是那个始终走在前方的实践者。他大无畏地将自己的理解加诸于寻常之物之上,使其变得让人觉得扑朔迷离,看起来普通其实却神秘。可谓是“觉解”的最执着的拥护者。所以艺术领域的边界也从之放宽,无数的青年艺术家都加入到“现成品艺术”的创作行列中来,使得当代的艺术丰富多彩。
注释:
[1]彭峰:《阿瑟·丹托:一个时代的终结或开始?》,装饰,第251期,2014(12-14)
[2]正一艺术网:《杜尚——颠覆艺术的艺术家》
参考文献:
彭峰.阿瑟·丹托:一个时代的终结或开始?.[J]. 装饰,第251期,2014(12-14)
正一艺术网. 杜尚——颠覆艺术的艺术家.[J].
韦宇红. 寻常物何以嬗变?——阿瑟·丹托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年02期
关键词:嬗变;论点;杜尚
一、书中提到“泉”和关于艺术品与寻常物的思辨
1964年安迪沃霍尔在马厩画廊里堆放了层层叠叠的布里洛盒子,整个房子看起来就像是个堆满货物的大仓库。这样的简单的现成品装置很快就被人们接受,并且成功躋身于艺术品行列。无独有偶,1917年,杜尚为了在纽约的艺术家圈子里崭露头角,寄给了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一只小便池,他在上面用马克笔写上供应商的名字“R.Mutt”,并命名“泉”却被当时的委员会拒绝展出,最后只把它丢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多亏了当时一位名叫爱伦斯伯格的委员的坚持。终于此举引起了艺术圈的轩然大波,也因此奠定了杜尚在艺术史上的坚实地位。
然而眼见者知晓这包装盒、小便池与商场里卖的、橱窗里摆的并无二异,那么它们又为何能称之为艺术品并一早登上大雅之堂为人称道呢?
二、杜尚的流派形成过程和历史背景
时值一战前后,人心浮动,质疑权威的风气一再兴起,艺术圈里急速涌入了许多新鲜血液。杜尚正是在这时成长起来,他曾尝试过许多不同的美术派别,始终钟情于立体主义。他创作的立体主义画作《下楼梯的裸女》被巴黎的独立沙龙拒绝后,他意识到巴黎的艺术圈已经有了刻板的边界,也是借此契机他得以来到美国继续他的创作。在《泉》的问世时,他终于终于了传统的作画的艺术形式,赋予寻常事物艺术的意义,用他的意志挑战了艺术界的底线,也是在那时开启了现成品作为艺术品的新纪元。在那之后艺术家不再单一用画作表达自己,更多现成品的展出使艺术领域迎来了新的思想里程。
在他心中,艺术即感觉,即当下,不需要赋予其过多的意义。这恰恰呼应了《寻常物的嬗变》中的“无”这一意向。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六块红色空白画布的假想,从而引出了关于“无”的理论。当作者问他的朋友作品是关于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无”,这里的“无”表示什么都不关于,却不是空无一物,可以理解为这是关于“虚无”的,这才是无题的意义。牵涉到《折断胳膊之前》,也许这就是杜尚心里的无题,却被人强加上了描述,是的纯然之物开始转变。原本他想表达的可能只是看到纯然之物时,当下的心情和想法。所以即便是没有那一行字,它也已经跟其他在超市里陈列的雪铲不一样,他身上背负着一种名叫无题的感受过程,所以嬗变成了一个艺术品。
三、由书中引用引发的联想与思考
中国有传统寓言故事一则,一个孩子因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而被智者劝说叫他拿着一块普通的石头去市场卖,而且不论别人出多少钱都不卖。第一天他去了菜市场,最终石头被喊道一个适中的价格,第二天去了黄金市场,价格被抬到离谱,第三天在宝石市场被人开出了天价。石头不过是一块跟马路边的石头别无二致的寻常物,却因为拿着他的人的态度而被提升了价值,似乎看起来和本文所讨论的论点有些许的契合。嬗变即一个“被珍视”的过程,这个过程发自主体,因他主观的思维认知而产生。而这个过程因为这次性质的改变通过艺术的方式映射出来。也如《寻常物的嬗变》书中所提到的“艺术是一面用来自然的镜子”的意向一般。书中有提到自为与他为的概念,生动的概况即万事万物在现实中都已存在,艺术的模仿就好像一面镜子一样吧自然万物映射出来。可是既已有了万物,何须模仿?
因为镜子可以照见万物,也能照见自己。人们终于找到了自我认知的气口,正如镜子一般的艺术表现。寓言里的小主人就是发出动作的主体,在他的外在表现来看,他眼里的石头是价值连城,给观者一个特别的观感,然而小主人本身关于这块石头并未产生任何念头,就如杜尚之于雪铲,没有任何意义,什么也不关于,但它却不是一个寻常物。这块石头和雪铲都已经在主体的认知过程中嬗变,而其他的个体看到的客体其实也本是主体的客观呈现,不会影响它的本身的性质。所以当艺术家在进行艺术活动的时候,艺术活动就仿佛一面镜子,他映照出自己在使寻常物嬗变的过程,是自己也沦为了客体之一,因此用哲学去论断这一活动的性质确实无从下手,因为定量也变成了变量。
四、常识解读丹托的艺术主张
在丹托的一生中,都在致力于用哲学解释艺术现象。他认为,冥冥中哲学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的发展历程是存在平行的关系。当代艺术是觉解型的,事物的嬗变是通过觉解达成的。换句话说即:一个寻常的事物有了理论解释便可成为一件艺术品。没有理论解释就无法成为艺术品。觉解的区别不仅仅是艺术的特征,也是当代在哲学的特征。这令人匪夷所思。然而如当代哲学发展的语言哲学后会毁灭哲学一样,当代艺术最终也会毁灭于观念艺术,于是丹托得出了艺术终将终结的结论。这就是著名的艺术终结论。
所谓“觉解”其实是来自于哲学的语汇,丹托曾引用了一位唐代禅师青原惟信的说法 :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与“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之间只有觉解或者顿悟上的区别。对此,中国学者冯友兰用它来概括中国哲学的特征。中国哲学强调:其实圣人与常人并无二致,只是圣人具有更高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他来说有更高的意义。换言之,圣人在觉悟的状态做事,而常人在无名的状态下做事,这就是区别。哲学不是普通的扩大知识世界,而是在扩大意义世界,而扩大意义世界的方法就是觉解[1]。同一件事物,因为有不同的觉解,所以有不同的意义:同一个世界,因为有不同的觉解,所以又不同的境界。丹托理解的理论解释造成的嬗变,就等同于中国哲学领域里觉解不同造成的境界不同。其实未必觉得难以理解,这些理论都是属于意识领域的感悟。所以要想从哲学里客观的解释主观创造的东西,谈何容易?
五、杜尚引领达达主义和开创现成品艺术先河
从杜尚以后,艺术界继而迎来了新的纪元。“达达主义”的诞生,叛逆的颠覆了传统美学的价值取向。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其主要特征包括:(1)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2)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无论现行的艺术标准是什么,达达主义都与之针锋相对,由于艺术和美学相关,于是达达干脆就连美学也忽略了。(3)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2]
杜尚曾经买下了一幅《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仿制品,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了小胡子,并在画的最下方写上了“L.H.O.O.Q”的题名。为他的经典“现成品”著作里又添一笔。杜尚为后人树立了藐视权威、超越限制、追求彻底自由的榜样,他的现成品是一种意在象外的象征物,它们所表达的含义就是“艺术无处不在”,“什么都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波普艺术(Pop Art)是杜尚的现成品艺术的直接延伸,因此又被称作新达达主义(Neo-Dadaism)。
理论的无穷不尽不能改变外在事件,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为理论创造无穷尽的现实依据。杜尚就是那个始终走在前方的实践者。他大无畏地将自己的理解加诸于寻常之物之上,使其变得让人觉得扑朔迷离,看起来普通其实却神秘。可谓是“觉解”的最执着的拥护者。所以艺术领域的边界也从之放宽,无数的青年艺术家都加入到“现成品艺术”的创作行列中来,使得当代的艺术丰富多彩。
注释:
[1]彭峰:《阿瑟·丹托:一个时代的终结或开始?》,装饰,第251期,2014(12-14)
[2]正一艺术网:《杜尚——颠覆艺术的艺术家》
参考文献:
彭峰.阿瑟·丹托:一个时代的终结或开始?.[J]. 装饰,第251期,2014(12-14)
正一艺术网. 杜尚——颠覆艺术的艺术家.[J].
韦宇红. 寻常物何以嬗变?——阿瑟·丹托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