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宏观影响下,传统文化“热” 了起来。而在高中教学中,如何让这种“热”切实的符合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则需要高中任教老师思索并探索。高中语文要立足于教材,扎实学生对传统文化基础的掌握,从而在语文写作上发挥实际的作用,在学习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以高中古诗词的教学为基础,分析其在扎实基础,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怡情悦性,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这三方面的重要性和重要影响。
关键词:古诗词;高中语文;写作能力
一、扎实基础,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中国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殊不知,学生的语文基础、写作水平,也在读诗的平平仄仄中被培养着。古诗词能为作文写作提供很多的素材,所谓“文史”一家是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古诗文,亦是三国历史;“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是屈原的辩白,亦是楚国社会的真实写照;“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是在讽刺杨贵妃兄妹,亦是社会骄奢淫逸的描绘……谈挫折,谈正直,谈节约,谈态度,高中作文的每一个论题,都能在古诗词中找到大量的“论证”,且句句情真意切。
古诗词能为学生扎实的不仅仅是写作的基础,而是语文试卷中近一半分值的“语文基础”——诗词的鉴赏水平,也在积累的过程中得以提高,阅读的提升,亦是有赖于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尼采曾说:“越是向往光明,越要默默的扎根于黑暗”,我们从一篇满分作文中看到的是“光亮”,可这份“光亮”背后,靠得的扎实的基础,而古诗词,便是高中生“默默的扎根”。
学生不仅应该掌握教材里的古诗词,还应该根据自身的能力适当的拓宽知识面,古诗词对于高中生来讲,是多多益善的。阅卷老师可能会看到很多教材里的古诗词,而如果一篇作文开篇或者结尾,能有一句切题且较有新意的诗句,将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此外,积累较多的古诗词,能运用自如的组织排比句、增加创新点、深化作文主题。
二、锻造兴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
从李白的诗酒风流中看大唐的风雅与繁盛,从杜甫的忧国忧民中看安史之乱的摧残与破坏,从苏东坡的潇洒豪放中看北宋的文人风雅,从李清照的凄凄惨惨中看南宋的半壁江山……常言读史使人明智,古诗词的发展变化史,又何尝不是历史的又一面镜子?人间的个般滋味都藏在古诗词中,无论是得意时的“一日看尽长安花”,还是失意时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无论是悲凉如“凄凄惨惨戚戚”,还是乐观如“一蓑烟雨任平生”,都能给予学生以文化的滋养、性情的锻造。学生在读古诗词时,心胸能够更加开阔,思维也可更加敏捷。班里有位擅绘画的学生,在学完柳永的《雨霖铃》后,画了一幅素描画,尽显“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内蕴,不仅如此,在一次月考中的作文中,她起承转合,融古今惜别之情于一体,感人的道出父亲远行前在渡口与母亲和她的话别。同一种感情穿越千年再现,今天的作者和千年前的词人于词境中无声相合。
再者,高中生“浑然一体”的作文,究竟是“通古今之变”,还是“井底里观天”,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其整体蕴藏的文化内涵。写好的作文并不存在“一蹴而就”的可能,日积月累的诵、读、写古诗词是提升学生文化內涵所必不可少的。唯有古诗词内含十分之丰富,才能在作文中将想表达之感情如行云流水般融入进语句中,而不至刻意、生硬、拖沓、断裂。
古诗词记载着千百年前的文人墨客以及他们的诗词歌赋,平仄中的经纬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底蕴,繁盛与悲凉都留在了过去,但诗句、词句流传至今,锻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性情。我曾读过数篇雅致的作文,不一而同的是,这些学生都精于诗词,我一直觉得“作文如做人”,而他们身上的那种温润儒雅,也一如他们作文中的诗家词者。
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我们谈了高中作文的“浑然一体”的整体性,可高中议论文作文的考点,不仅仅在文章,还在于论点。一篇文章的框架与内容固然重要,可一篇文章中折射出的论点,更加代表了学生的整体认知,也更加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高中生所处的青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之高中学子都肩负着升学的压力,如何正确看待并处理困厄挫折,也是高中老师应该关注的。我曾在一位同学的作文中看到“苏东坡一生功绩,不过黄州惠州儋州”,不免欣慰。作文能传递出学生的正能量,而这份能量的获取途径中,古诗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里所说的人生观,反映到作文中,更多的还是“再创造”,那些古诗词文化像养分一样,让高中生心灵的大树茁壮的成长。“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是前段时间一位学生问我的诗句,在我讲解完后,他告诉我:“这首诗,多应该用于现在留守老人这个社会热点上”。他对黄景仁这句诗或许没有感同身受的了解,但却把它置在了更高的地方,这样一句诗,让他不仅反躬自身,也让他反思社会。我也期待着考题是关于孝道的文章,期待着他一个高中生批判的社会的“此时有子不如无”。
参考文献
[1] 唐波.谈高中古诗词教学如何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J].学周刊,2020(02):50.
[2] 王静.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9(18):54-55.
关键词:古诗词;高中语文;写作能力
一、扎实基础,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中国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殊不知,学生的语文基础、写作水平,也在读诗的平平仄仄中被培养着。古诗词能为作文写作提供很多的素材,所谓“文史”一家是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古诗文,亦是三国历史;“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是屈原的辩白,亦是楚国社会的真实写照;“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是在讽刺杨贵妃兄妹,亦是社会骄奢淫逸的描绘……谈挫折,谈正直,谈节约,谈态度,高中作文的每一个论题,都能在古诗词中找到大量的“论证”,且句句情真意切。
古诗词能为学生扎实的不仅仅是写作的基础,而是语文试卷中近一半分值的“语文基础”——诗词的鉴赏水平,也在积累的过程中得以提高,阅读的提升,亦是有赖于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尼采曾说:“越是向往光明,越要默默的扎根于黑暗”,我们从一篇满分作文中看到的是“光亮”,可这份“光亮”背后,靠得的扎实的基础,而古诗词,便是高中生“默默的扎根”。
学生不仅应该掌握教材里的古诗词,还应该根据自身的能力适当的拓宽知识面,古诗词对于高中生来讲,是多多益善的。阅卷老师可能会看到很多教材里的古诗词,而如果一篇作文开篇或者结尾,能有一句切题且较有新意的诗句,将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此外,积累较多的古诗词,能运用自如的组织排比句、增加创新点、深化作文主题。
二、锻造兴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
从李白的诗酒风流中看大唐的风雅与繁盛,从杜甫的忧国忧民中看安史之乱的摧残与破坏,从苏东坡的潇洒豪放中看北宋的文人风雅,从李清照的凄凄惨惨中看南宋的半壁江山……常言读史使人明智,古诗词的发展变化史,又何尝不是历史的又一面镜子?人间的个般滋味都藏在古诗词中,无论是得意时的“一日看尽长安花”,还是失意时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无论是悲凉如“凄凄惨惨戚戚”,还是乐观如“一蓑烟雨任平生”,都能给予学生以文化的滋养、性情的锻造。学生在读古诗词时,心胸能够更加开阔,思维也可更加敏捷。班里有位擅绘画的学生,在学完柳永的《雨霖铃》后,画了一幅素描画,尽显“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内蕴,不仅如此,在一次月考中的作文中,她起承转合,融古今惜别之情于一体,感人的道出父亲远行前在渡口与母亲和她的话别。同一种感情穿越千年再现,今天的作者和千年前的词人于词境中无声相合。
再者,高中生“浑然一体”的作文,究竟是“通古今之变”,还是“井底里观天”,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其整体蕴藏的文化内涵。写好的作文并不存在“一蹴而就”的可能,日积月累的诵、读、写古诗词是提升学生文化內涵所必不可少的。唯有古诗词内含十分之丰富,才能在作文中将想表达之感情如行云流水般融入进语句中,而不至刻意、生硬、拖沓、断裂。
古诗词记载着千百年前的文人墨客以及他们的诗词歌赋,平仄中的经纬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底蕴,繁盛与悲凉都留在了过去,但诗句、词句流传至今,锻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性情。我曾读过数篇雅致的作文,不一而同的是,这些学生都精于诗词,我一直觉得“作文如做人”,而他们身上的那种温润儒雅,也一如他们作文中的诗家词者。
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我们谈了高中作文的“浑然一体”的整体性,可高中议论文作文的考点,不仅仅在文章,还在于论点。一篇文章的框架与内容固然重要,可一篇文章中折射出的论点,更加代表了学生的整体认知,也更加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高中生所处的青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之高中学子都肩负着升学的压力,如何正确看待并处理困厄挫折,也是高中老师应该关注的。我曾在一位同学的作文中看到“苏东坡一生功绩,不过黄州惠州儋州”,不免欣慰。作文能传递出学生的正能量,而这份能量的获取途径中,古诗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里所说的人生观,反映到作文中,更多的还是“再创造”,那些古诗词文化像养分一样,让高中生心灵的大树茁壮的成长。“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是前段时间一位学生问我的诗句,在我讲解完后,他告诉我:“这首诗,多应该用于现在留守老人这个社会热点上”。他对黄景仁这句诗或许没有感同身受的了解,但却把它置在了更高的地方,这样一句诗,让他不仅反躬自身,也让他反思社会。我也期待着考题是关于孝道的文章,期待着他一个高中生批判的社会的“此时有子不如无”。
参考文献
[1] 唐波.谈高中古诗词教学如何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J].学周刊,2020(02):50.
[2] 王静.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9(18):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