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难道真“难”?为此,笔者对某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校1-4年级的学生和往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取无记名、集体组织、当场测试并收回问卷的形式,在校生发出问卷540份,收回有效问卷502份;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发出232份,回收整有效问卷153份。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大学生就业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自身就业认识不到位,就业择业观念有待转变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但大学生就业观念还局限于精英教育的思想约束。在选择职业时,首选的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者是有名气的国有企业或者收入高的大企业、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不愿意到小型企业、民企、私企、基层或边远地区工作。这显然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符,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奉献精神,主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工作。
(二)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相对滞后,学生专业技能有待加强
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但大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欠缺,这致使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了错位。另外,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仍然多以理论考核为主,忽略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综合评价,这导致培养的人才只会考试,专业技能非常薄弱,甚至很多所谓“学习好”的“优等生”都搞不清楚:学这些课程有什么用?自己将来能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或者对自己能干什么都不清楚或者毫无信心?而用人单位需求的不仅要基础知识扎实,更希望能引进专业技能强,一上班就能干活的专业人才,这就出现了这样的想象“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三)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不能很好地与专业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不也到位,突出表现为:不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毕业后有什么用,不知道将来自己能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对自己的将来比较迷茫。虽然很多高校已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建立了就业信息网络,但多流于形式,学生上课的兴趣度不高,效果非常差。究其原因,就业指导课上课形式单调无味,与专业教育、专业学习之间存在“两张皮”现象,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教师自身实践经验缺失,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高或没有落到实处。
二、提高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加强自身素质培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提高各行各业的职工素质,提高各行各业的管理水平、科学技术力量等生产力整体水平。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自觉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教育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增强为祖国的建设而拼搏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引导大学生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增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要采取多种形式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生深入地交流看法,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二)加强专业教育,认真做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为避免大学生的盲目学习和盲目跟从,应当加强专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专业教育要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每个时期,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学习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将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使就业指导有的放矢。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就业指导体系构建如下:
一年级结合入学教育、专业认知实习和各种学生课余活动,进行专业学习适应性、素质能力培养、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认识的就业指导。
二年级结合就业指导课和社会调查活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规划的系统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将来就业的岗位及前途。
三年级结合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课,加强求职择业观教育和专业特长教育。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规划学生专业学习方向、定位学生专业学习的目标和将来的职业方向目标,培养学生专业特长,这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关键阶段。
四年级加强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求职择业技巧指导,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大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调适,深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意识。
同时,这种集教育、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不仅要培养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还需要管理者和任课教师齐心协力,紧紧围绕提高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这一中心思想实施育人工程。
(三)优化教学体系,使教学和学生管理有机结合,增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学生专业知识扎实,更需要学生具备较强专业技能,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加大对社会需求的研究,不断优化教学体系,使教学和学生管理围绕育人这一系统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是根据社会需求,不断修订才培养方案,同时兼顾学生兴趣和职业规划。笔者在教学改革中将专业学习划分为基础平台和几个大的专业学习方向,即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进行基础知识、专业主干课的学习和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构建专业学习平台;从三年级开始分流培养,即学生根据自己对专业的认识和研究兴趣选择一个学习方向,从而发展学生各自专业特长,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大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是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考核办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加强校外就业基地的建设,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进行中真刀真枪训练,从而提高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改变传统考试方法,由传统的知识点考核转为以能力考核为主。例如,一门课程采用理论和实验分别考核的办法,还可以引进第三方考核(如职业认证考试)或让企业参与学生的考核(如实习考核、毕业设计答辩等)。
三是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学生课余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尤其是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就业岗位对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尽可能多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目前,高校举办学生课余活动缺乏对学生有效的指导,尤其大一的学生多数是被动地参与或非常盲目。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学生课余活动必须要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要精心策划,并给予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大学生要取长补短,要明确参与活动的目的,有的放矢地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来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学习和掌握目前一两种主流的先进技术或先进知识,学精学好,以进一步培养自身的专业特长来,这也是用人单位十分关注的专业能力。这种策略的实施,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学生综合测评考核办法,将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以“课程”的方式进行记录和考核,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考核体系,以跟踪学生的发展,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就业难,难道真“难”?为此,笔者对某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校1-4年级的学生和往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取无记名、集体组织、当场测试并收回问卷的形式,在校生发出问卷540份,收回有效问卷502份;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发出232份,回收整有效问卷153份。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大学生就业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自身就业认识不到位,就业择业观念有待转变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但大学生就业观念还局限于精英教育的思想约束。在选择职业时,首选的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者是有名气的国有企业或者收入高的大企业、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不愿意到小型企业、民企、私企、基层或边远地区工作。这显然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符,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奉献精神,主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工作。
(二)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相对滞后,学生专业技能有待加强
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但大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欠缺,这致使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了错位。另外,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仍然多以理论考核为主,忽略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综合评价,这导致培养的人才只会考试,专业技能非常薄弱,甚至很多所谓“学习好”的“优等生”都搞不清楚:学这些课程有什么用?自己将来能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或者对自己能干什么都不清楚或者毫无信心?而用人单位需求的不仅要基础知识扎实,更希望能引进专业技能强,一上班就能干活的专业人才,这就出现了这样的想象“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三)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不能很好地与专业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不也到位,突出表现为:不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毕业后有什么用,不知道将来自己能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对自己的将来比较迷茫。虽然很多高校已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建立了就业信息网络,但多流于形式,学生上课的兴趣度不高,效果非常差。究其原因,就业指导课上课形式单调无味,与专业教育、专业学习之间存在“两张皮”现象,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教师自身实践经验缺失,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高或没有落到实处。
二、提高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加强自身素质培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提高各行各业的职工素质,提高各行各业的管理水平、科学技术力量等生产力整体水平。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自觉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教育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增强为祖国的建设而拼搏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引导大学生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增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要采取多种形式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生深入地交流看法,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二)加强专业教育,认真做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为避免大学生的盲目学习和盲目跟从,应当加强专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专业教育要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每个时期,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学习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将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使就业指导有的放矢。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就业指导体系构建如下:
一年级结合入学教育、专业认知实习和各种学生课余活动,进行专业学习适应性、素质能力培养、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认识的就业指导。
二年级结合就业指导课和社会调查活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规划的系统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将来就业的岗位及前途。
三年级结合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课,加强求职择业观教育和专业特长教育。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规划学生专业学习方向、定位学生专业学习的目标和将来的职业方向目标,培养学生专业特长,这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关键阶段。
四年级加强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求职择业技巧指导,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大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调适,深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意识。
同时,这种集教育、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不仅要培养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还需要管理者和任课教师齐心协力,紧紧围绕提高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这一中心思想实施育人工程。
(三)优化教学体系,使教学和学生管理有机结合,增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学生专业知识扎实,更需要学生具备较强专业技能,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加大对社会需求的研究,不断优化教学体系,使教学和学生管理围绕育人这一系统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是根据社会需求,不断修订才培养方案,同时兼顾学生兴趣和职业规划。笔者在教学改革中将专业学习划分为基础平台和几个大的专业学习方向,即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进行基础知识、专业主干课的学习和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构建专业学习平台;从三年级开始分流培养,即学生根据自己对专业的认识和研究兴趣选择一个学习方向,从而发展学生各自专业特长,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大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是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考核办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加强校外就业基地的建设,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进行中真刀真枪训练,从而提高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改变传统考试方法,由传统的知识点考核转为以能力考核为主。例如,一门课程采用理论和实验分别考核的办法,还可以引进第三方考核(如职业认证考试)或让企业参与学生的考核(如实习考核、毕业设计答辩等)。
三是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学生课余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尤其是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就业岗位对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尽可能多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目前,高校举办学生课余活动缺乏对学生有效的指导,尤其大一的学生多数是被动地参与或非常盲目。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学生课余活动必须要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要精心策划,并给予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大学生要取长补短,要明确参与活动的目的,有的放矢地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来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学习和掌握目前一两种主流的先进技术或先进知识,学精学好,以进一步培养自身的专业特长来,这也是用人单位十分关注的专业能力。这种策略的实施,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学生综合测评考核办法,将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以“课程”的方式进行记录和考核,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考核体系,以跟踪学生的发展,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