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方,教授,原北京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学顾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一、携手新耕耘:高校与中小学深度合作与协同创新
2015年4月,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一次全部通过北京市16区县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国家督导检查结果显示:2014年北京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92.26%,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77.64%,16个区县居民对本地区义务教育满意度均达85%以上。教育部领导对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在全面推进首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北京市从破解“择校”难题入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长短结合,综合施策,既多方增优资源,又下力提升弱校能力。其中,综合施策中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就是统筹协调高校和教育科研培训机构支持基础薄弱的中小学,共有23所高校对接39所中小学,合作办好附中附小,推进以学校创新发展与质量提升为目标的教育教学科研实验。
2014年5月,北京教育学院(以下简称教育学院)与西城、丰台、朝阳三所学校即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朝阳区樱花园实验学校签署合作协议;随后又分别与大兴、海淀签署协议,合作建设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大兴实验小学和附属海淀实验小学;与西城区实验小学、裕中小学、新世纪实验小学合作承担UDS(大学支持西城区小学)协同发展项目,与丰台二中附属新教育实验小学合作建设教育教学实验基地。对绘制北京教育新地图,推进优质资源实质性扩大的协作行动,学院和五区九校均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将几类合作整合为“北京教育学院与五区九校协同创建新优质学校行动”。
一年多来,北京教育学院与五区九校紧紧围绕促进首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协同创新行动进行了多方面、扎实有效的合作探索,聚焦立德树人、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品牌与文化建设、现代学校治理等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改革实验,取得了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包容发展、协同发展的丰硕成果,积累了高校支持中小学共建共享共赢的区域性整体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
二、从资源输出到共同践行教育核心价值
北京教育学院作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校长终身学习的基地、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石,长期以来与各区县中小学有着紧密联系与合作互助的友好传统。然而,在新形势下,北京市委市政府要求高校与教研培训机构实质性地建立附中附小、建立紧密协作的对口支援机制,对于促进首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高校和教研培训机构改革创新具有怎样的深刻内涵与重要意义呢?
首先,破解择校难题、促进教育公平、深化综合改革,北京市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改革招生入学制度、构建基础教育新地图,向整个社会宣示了决心,向全体学生传递了爱心,让千万家长市民看到了诚心,更让教育工作者增强了信心、树立了恒心。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整体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离不开高校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共识共行、优势互补、互助共赢。
其次,适应首都教育新地图、新格局的调整,需要打破原有教育类别、行政区域与管理体制的制约,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重新分析高校、教研培训机构、普通中小学各自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重新认识教育公平与均衡的必要性、重要性、艰巨性与紧迫性,深刻理解从政策设计、布局调整到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整体性、全局性、持续性的战略意义,切实认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急需广大教师与教育管理干部、教研员培训者的行动跟进。
最后,新地图新耕耘,绝不等同于以往有之的派一些高校师资下校、设一些科研教研课题、送一些教学教辅资料,更不是居高临下地单向输出,而是高校与教研培训机构接地气、转教风、练队伍、促改革的一次涅槃更生。高校教师深入中小学首先是学习补课,改变自身对基础教育不了解、对中小学需求不清晰、对协同创新任务不明确的短板;同时又帮助中小学教师补齐“四个缺失”的短板,即缺乏高观点与大视野、缺少可操作的方法与可获取的动力资源。
为此,教育学院深入五区九校,充分调研,反复协商,制订了《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区县创建新优质学校行动计划》,以服务基础教育新地图为契机,以“五区九校协同创建新优质学校”为抓手,提出“一校一策略、一校一团队、一校一品牌”的行动原则。
实践证明,一年来最大的受益者,是教育学院,是下校实践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与管理干部。因为,正是在创建新优质学校的实践前沿,高校和中小学教师一同深刻追问、系统思考、深入研究“新优质学校”的内涵与外延、目标与路径、要素与特质、育人价值与评价标准体系究竟怎样加以全新的界定,并身体力行地全面付诸实践。
例如,新优质学校的品质,通过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的“阳光教育”得到诠释与印证。“教育的本质,是人对人深入内心的一种正能量的触动和影响。”该校周校长、金书记始终强调“以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旨在激发和唤醒师生的自信和潜能。学校提出“争做阳光附中人”的倡议,将“阳光附中人”作为教院附中的育人目标,将“阳光附中人”定义为阳光的学生—正直向上、身心健康,主动热情、自尊自强,遵规负责、感恩合作,乐于学习、善于规划,归纳起来就是“会做人、能做事、爱生活”的学生;阳光的教师—师德高尚、行为示范,宽容理解、爱心奉献,团结合作、待人友善,乐业进取、不断发展,归纳起来应该是“有爱心、肯奉献、善钻研”的教师。所有这些词语,全部来源于全校教职工的建言献策。
“阳光育人”贵在躬行。教院附中有大量非京籍学生,老师们一视同仁,为他们在京学习提供帮助,为他们回原籍就读做好准备。为了让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学校尝试分层走班上课的新模式,在平行分班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学科因材施教。为了保证困难的学生学习更顺畅,学校还在区特教中心的支持下,建立了特教教室,配备专业设备,开展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针对随班就读学生具体情况,学校委派专人负责,拥有融合教育兼职教研员一人,与班主任、学科教师一起为学生提供服务。 “阳光学生”与“阳光教师”的提炼、阐述和践行,丰富了教师专业标准研制与教师培训的内容,为教育学院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活的源泉。
再如,地处海淀城乡接合部,一边是高档商品房高楼林立,另一边是规划改造的“城中村”,海淀区田村小学更名为北京教育学院附属海淀实验小学,给学校发展带来了质的变化。学校提炼出“田有界、春无限”的核心价值追求,确定了“培养自信、好学、包容的健康少年”的育人目标,确立了“建设自然、饱满、愉悦面向未来的优质学校”的办学目标。隐藏在老旧社区里的朝阳区樱花园实验学校,让“和顺积中而英华外发”的“英华教育”全新绽放。该校打破年级、班级界限,设计“学习单”组成32个合作学习小组,走进国博、知行实践园、芭蕾舞剧院、服装设计职场……开展“研学活动”,其宗旨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从办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转变,都为当前教研与培训调整价值取向、更新鲜活内容提供了借鉴与案例。
三、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到师生互动、校校创新、美美与共
教育学院与五区九校大面积区域性的协同行动,若没有良好的政策、制度与合作机制加以保障,则难以巩固深化与持续发展。而创建合作新机制,关键是要实现服务需求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实现利益共同体的互利共赢。作为教师教育院校,下校伊始,教育学院就从自身优势所在出发,以九校师资校本培训与专业协同发展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贴近实际、服务需求、尝试多样化“零距离”培训。一方面为每所学校量身定制专题培训;另一方面实现学院高端研修的资源共享,包括引进国外优质培训资源,促进协同创新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我们坚持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因需制宜,目的务求实效,诸如教师培训专题研修与高端讲座、“一对一、多对一”深度访谈、听评课指导、课例研究、学生学情诊断、教师行为分析等。利用寒暑期,教育学院集中开展了丰台、海淀、大兴三所附属实验学校60多名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并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课堂教学指导。我们还邀请九校教师走进北京市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走进国际教育论坛、走进国际学校、走进“国培计划”示范研修现场,这一系列活动深受一线老师们的欢迎。
示范培训引发了每所学校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高度关注,不同学校还根据不同的校情学情,创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校本研修活动。仅以关注“教师转弯儿”的裕中小学为例,该校秉承“尚善尚美、人人精彩”的办学理念,不回避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到底应该扩张还是应该稳定发展—找准定位,在现有条件下,努力办“适宜学生学习”的学校。为此,学校本着尊重、欣赏、期待的思想对待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为师生提供适宜学习、活动、生活、思考、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棒先要教师强。为助力教师发展,学校多措并举,一是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首席班主任的引领作用,率先做到“争先、争鸣、不争利”;二是突出教师的分层次、分阶段培养,积极创设进修、进取、进步的氛围,鼓励教师参加区级以上培训、教研、评优活动;三是着重从思想、业务、生活等方面抓好青年教师团队成长,做到“放心、放手、不放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随堂听课,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对教材的钻研,以“一带一”形式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利用UDS项目、艺术院校支持小学艺术教育的政策延聘高校专家进校培训。总之,为专业发展搭建平台,让骨干教师形成梯队,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我们还注重引领需求与培育需求,这就是创建五区九校协同创新的制度与机制,包括建立学院党政联席会专题研究协同创建新优质学校工作、五区九校领导小组工作例会、院领导分区分片分校负责制、二级学院责任制、设立九校团队加校本联络员与博士协调员、印制五区九校工作通讯、下校公约、下校任务派遣三联单、工作日志。在此基础上,2015年年初我们设计建成了“协同创建新优质校互联网工作平台”,联通五区九校门户网站,有些学校还主动创建了移动终端微信播报,运用信息网络数字技术形成了教育学院和9所学校协同合作、互利互助、共享共赢的交流、互动、传播、辐射的远程网络平台。
在区域整体推进的同时,结合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学情,鼓励每所学校创造自己的特色与品牌。以教院附中、樱花园学校初中部和丰台实验学校初中部为例,三校开展的学生社团活动多姿多彩、精彩纷呈。如国学诗文诵读、至美汉字听写比赛、数学建模、英语歌曲大赛、英语戏剧社、西班牙语和法语选修、生物美境社团、生物组培实验小组、时事讲坛与主题辩论等,艺术审美方面的管乐团、声乐团、舞蹈队、京剧社、口琴社等,体育方面的健美操、樱花操、武术队、跆拳道等,都成为校校创新、美美与共的校本课程与社团活动的新常态。
(责任编辑:胡玉敏)
一、携手新耕耘:高校与中小学深度合作与协同创新
2015年4月,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一次全部通过北京市16区县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国家督导检查结果显示:2014年北京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92.26%,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77.64%,16个区县居民对本地区义务教育满意度均达85%以上。教育部领导对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在全面推进首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北京市从破解“择校”难题入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长短结合,综合施策,既多方增优资源,又下力提升弱校能力。其中,综合施策中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就是统筹协调高校和教育科研培训机构支持基础薄弱的中小学,共有23所高校对接39所中小学,合作办好附中附小,推进以学校创新发展与质量提升为目标的教育教学科研实验。
2014年5月,北京教育学院(以下简称教育学院)与西城、丰台、朝阳三所学校即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朝阳区樱花园实验学校签署合作协议;随后又分别与大兴、海淀签署协议,合作建设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大兴实验小学和附属海淀实验小学;与西城区实验小学、裕中小学、新世纪实验小学合作承担UDS(大学支持西城区小学)协同发展项目,与丰台二中附属新教育实验小学合作建设教育教学实验基地。对绘制北京教育新地图,推进优质资源实质性扩大的协作行动,学院和五区九校均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将几类合作整合为“北京教育学院与五区九校协同创建新优质学校行动”。
一年多来,北京教育学院与五区九校紧紧围绕促进首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协同创新行动进行了多方面、扎实有效的合作探索,聚焦立德树人、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品牌与文化建设、现代学校治理等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改革实验,取得了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包容发展、协同发展的丰硕成果,积累了高校支持中小学共建共享共赢的区域性整体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
二、从资源输出到共同践行教育核心价值
北京教育学院作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校长终身学习的基地、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石,长期以来与各区县中小学有着紧密联系与合作互助的友好传统。然而,在新形势下,北京市委市政府要求高校与教研培训机构实质性地建立附中附小、建立紧密协作的对口支援机制,对于促进首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高校和教研培训机构改革创新具有怎样的深刻内涵与重要意义呢?
首先,破解择校难题、促进教育公平、深化综合改革,北京市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改革招生入学制度、构建基础教育新地图,向整个社会宣示了决心,向全体学生传递了爱心,让千万家长市民看到了诚心,更让教育工作者增强了信心、树立了恒心。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整体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离不开高校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共识共行、优势互补、互助共赢。
其次,适应首都教育新地图、新格局的调整,需要打破原有教育类别、行政区域与管理体制的制约,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重新分析高校、教研培训机构、普通中小学各自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重新认识教育公平与均衡的必要性、重要性、艰巨性与紧迫性,深刻理解从政策设计、布局调整到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整体性、全局性、持续性的战略意义,切实认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急需广大教师与教育管理干部、教研员培训者的行动跟进。
最后,新地图新耕耘,绝不等同于以往有之的派一些高校师资下校、设一些科研教研课题、送一些教学教辅资料,更不是居高临下地单向输出,而是高校与教研培训机构接地气、转教风、练队伍、促改革的一次涅槃更生。高校教师深入中小学首先是学习补课,改变自身对基础教育不了解、对中小学需求不清晰、对协同创新任务不明确的短板;同时又帮助中小学教师补齐“四个缺失”的短板,即缺乏高观点与大视野、缺少可操作的方法与可获取的动力资源。
为此,教育学院深入五区九校,充分调研,反复协商,制订了《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区县创建新优质学校行动计划》,以服务基础教育新地图为契机,以“五区九校协同创建新优质学校”为抓手,提出“一校一策略、一校一团队、一校一品牌”的行动原则。
实践证明,一年来最大的受益者,是教育学院,是下校实践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与管理干部。因为,正是在创建新优质学校的实践前沿,高校和中小学教师一同深刻追问、系统思考、深入研究“新优质学校”的内涵与外延、目标与路径、要素与特质、育人价值与评价标准体系究竟怎样加以全新的界定,并身体力行地全面付诸实践。
例如,新优质学校的品质,通过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的“阳光教育”得到诠释与印证。“教育的本质,是人对人深入内心的一种正能量的触动和影响。”该校周校长、金书记始终强调“以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旨在激发和唤醒师生的自信和潜能。学校提出“争做阳光附中人”的倡议,将“阳光附中人”作为教院附中的育人目标,将“阳光附中人”定义为阳光的学生—正直向上、身心健康,主动热情、自尊自强,遵规负责、感恩合作,乐于学习、善于规划,归纳起来就是“会做人、能做事、爱生活”的学生;阳光的教师—师德高尚、行为示范,宽容理解、爱心奉献,团结合作、待人友善,乐业进取、不断发展,归纳起来应该是“有爱心、肯奉献、善钻研”的教师。所有这些词语,全部来源于全校教职工的建言献策。
“阳光育人”贵在躬行。教院附中有大量非京籍学生,老师们一视同仁,为他们在京学习提供帮助,为他们回原籍就读做好准备。为了让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学校尝试分层走班上课的新模式,在平行分班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学科因材施教。为了保证困难的学生学习更顺畅,学校还在区特教中心的支持下,建立了特教教室,配备专业设备,开展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针对随班就读学生具体情况,学校委派专人负责,拥有融合教育兼职教研员一人,与班主任、学科教师一起为学生提供服务。 “阳光学生”与“阳光教师”的提炼、阐述和践行,丰富了教师专业标准研制与教师培训的内容,为教育学院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活的源泉。
再如,地处海淀城乡接合部,一边是高档商品房高楼林立,另一边是规划改造的“城中村”,海淀区田村小学更名为北京教育学院附属海淀实验小学,给学校发展带来了质的变化。学校提炼出“田有界、春无限”的核心价值追求,确定了“培养自信、好学、包容的健康少年”的育人目标,确立了“建设自然、饱满、愉悦面向未来的优质学校”的办学目标。隐藏在老旧社区里的朝阳区樱花园实验学校,让“和顺积中而英华外发”的“英华教育”全新绽放。该校打破年级、班级界限,设计“学习单”组成32个合作学习小组,走进国博、知行实践园、芭蕾舞剧院、服装设计职场……开展“研学活动”,其宗旨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从办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转变,都为当前教研与培训调整价值取向、更新鲜活内容提供了借鉴与案例。
三、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到师生互动、校校创新、美美与共
教育学院与五区九校大面积区域性的协同行动,若没有良好的政策、制度与合作机制加以保障,则难以巩固深化与持续发展。而创建合作新机制,关键是要实现服务需求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实现利益共同体的互利共赢。作为教师教育院校,下校伊始,教育学院就从自身优势所在出发,以九校师资校本培训与专业协同发展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贴近实际、服务需求、尝试多样化“零距离”培训。一方面为每所学校量身定制专题培训;另一方面实现学院高端研修的资源共享,包括引进国外优质培训资源,促进协同创新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我们坚持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因需制宜,目的务求实效,诸如教师培训专题研修与高端讲座、“一对一、多对一”深度访谈、听评课指导、课例研究、学生学情诊断、教师行为分析等。利用寒暑期,教育学院集中开展了丰台、海淀、大兴三所附属实验学校60多名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并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课堂教学指导。我们还邀请九校教师走进北京市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走进国际教育论坛、走进国际学校、走进“国培计划”示范研修现场,这一系列活动深受一线老师们的欢迎。
示范培训引发了每所学校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高度关注,不同学校还根据不同的校情学情,创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校本研修活动。仅以关注“教师转弯儿”的裕中小学为例,该校秉承“尚善尚美、人人精彩”的办学理念,不回避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到底应该扩张还是应该稳定发展—找准定位,在现有条件下,努力办“适宜学生学习”的学校。为此,学校本着尊重、欣赏、期待的思想对待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为师生提供适宜学习、活动、生活、思考、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棒先要教师强。为助力教师发展,学校多措并举,一是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首席班主任的引领作用,率先做到“争先、争鸣、不争利”;二是突出教师的分层次、分阶段培养,积极创设进修、进取、进步的氛围,鼓励教师参加区级以上培训、教研、评优活动;三是着重从思想、业务、生活等方面抓好青年教师团队成长,做到“放心、放手、不放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随堂听课,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对教材的钻研,以“一带一”形式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利用UDS项目、艺术院校支持小学艺术教育的政策延聘高校专家进校培训。总之,为专业发展搭建平台,让骨干教师形成梯队,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我们还注重引领需求与培育需求,这就是创建五区九校协同创新的制度与机制,包括建立学院党政联席会专题研究协同创建新优质学校工作、五区九校领导小组工作例会、院领导分区分片分校负责制、二级学院责任制、设立九校团队加校本联络员与博士协调员、印制五区九校工作通讯、下校公约、下校任务派遣三联单、工作日志。在此基础上,2015年年初我们设计建成了“协同创建新优质校互联网工作平台”,联通五区九校门户网站,有些学校还主动创建了移动终端微信播报,运用信息网络数字技术形成了教育学院和9所学校协同合作、互利互助、共享共赢的交流、互动、传播、辐射的远程网络平台。
在区域整体推进的同时,结合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学情,鼓励每所学校创造自己的特色与品牌。以教院附中、樱花园学校初中部和丰台实验学校初中部为例,三校开展的学生社团活动多姿多彩、精彩纷呈。如国学诗文诵读、至美汉字听写比赛、数学建模、英语歌曲大赛、英语戏剧社、西班牙语和法语选修、生物美境社团、生物组培实验小组、时事讲坛与主题辩论等,艺术审美方面的管乐团、声乐团、舞蹈队、京剧社、口琴社等,体育方面的健美操、樱花操、武术队、跆拳道等,都成为校校创新、美美与共的校本课程与社团活动的新常态。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