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拟小学数学问题的诀窍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2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课本、有关资料及教师结合课本和学生实际编拟的问题。从新课程理念倡导有效的角度看,在用好现有课本问题的同时,教师结合《数学课程标准》、课本和学生实际来编拟数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着手
  1.练习理解型
  在教学概念时,教师首先应立足于对概念定义的理解。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针对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笔者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若满足以下的条件,小明占其中的几分之几?①全校有1200位学生;②小明所在的班上有48位学生;③小明所在的小组有12位学生。”经过讨论,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顺利地突破了“单位1”的教学难点。
  2.对比理解型
  在结束新课后,教师设计一些对比理解型的练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真正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课本中的原题为:兵兵家有3口人,居住面积是72平方米。乐乐家有5口人,居住面积是85平方米。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比乐乐家大多少?笔者根据课文原题,又设计了如下几道对比理解型的题目:兵兵家有3口人,人均居住面积是24平方米。乐乐家有5口人,人均居住面积是17平方米。①谁家的居住总面积大?大多少?②他们两家的居住总面积一共有多大?学生经过比较三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就会发现解题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解题思路相近,真正做到了计算和解决问题的有效结合。
  3.干扰上当型
  在教学中,教师一般给学生呈现的是结构类似的数学问题,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强烈干扰信息、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数学题。如在教学“连减的简便算法”时,笔者设计了“368-55 145”这样一道题目,很多学生容易受“55 145”这个信息的干扰,错误地计算成268。这样的干扰会使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
  4.生活应用型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应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实践性强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教学“打折”后,笔者设计了一道生活应用题:“张叔叔去买油,看到同一种油在两个超市有不同的促销策略。甲超市是每瓶12元,买四送一;乙超市是每瓶12元,打七五折。张叔叔要买5瓶油,去哪个超市买更划算?”学生经过计算比较,得出了正确的购买方法。这样的数学问题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学习,还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着手
  1.联想类比型
  抓住课本的某些问题,启发学生联想、类比和推理,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促进了教师对教学本质的领悟。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相向相遇问题、相背问题、环形问题以及工程问题。除了工程问题的内容单一,其余部分都得到了比较丰富的呈现。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合理地推理工程问题的几种不同类型,编拟出其他不同类型的工程问题。
  2.引申探究型
  在教学中,有些学生渴望教师提供一些高质量的学习材料,帮助他们提升学习层次。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本,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以满足这些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后,笔者设计了一道题目:“如图,摆1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需要5根小棒,摆10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摆40个三角形呢?摆a个三角形呢?”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和概括性,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结合课本和学生实际编拟数学问题,是对传统数学课堂的一次改革,目的是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东山街道办事处文峰小学)
其他文献
生殖器疣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围产期垂直传播率为 0~ 80 9%,自体接种少见 ,而污染物和血液传播、宫内感染尚未经证实。新生儿口咽标本HPVDNA阳性可能仅表示母亲感染细胞的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