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审美学生能力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yond870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质修养"。这就要求教师将语文知识和美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主要谈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开发美学资源,进行美育实践,发挥美育作用,通过美感、审美等教育手段,在重塑学生人格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教育 审美教育 审美手段 学生能力
  语文课本内容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学世界。它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兼容着内容美和形式美。其作品中反映出来社会现实中的社会美和大自然中的自然美,比如有高山耸立的形态美、九曲黄河的线条美、百花争艳的色彩美、欢歌笑语的声韵美、鱼翔浅底的动态美、万山红遍的静态美等 ,还有那轻柔和谐的优美、奋发激越的壮美、催人泪下的悲剧美、诙谐睿智的戏剧美,以至于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风格和意境美等,所有这些美又都在作为语言符号的汉字词汇、句式、文风的形式构件之中呈现出来,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正是这些美的因素,蕴积着人类的智慧与经验,以及在形成这些智慧与经验过程中的艰辛,而为今人的进行美育实践、人格重塑提供了无限的资源。
  一、深刻挖掘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捕捉美的视点。
  审美对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具体的、是可以感知的。帕克说:"感受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而且,它又是整个结构所依靠的基础"。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直接感受作品的美,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红起来了"......"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用精妙的语言去表现春天,真是痛快淋漓! 就说那各种修辞方式、如贴切的比喻、精妙的拟人、鲜明的对比、适时的反复、气势流畅的排比,恰到好处的引用等,都是课文生动性与感染力所在;长短句的交错使用,各种句式的灵活转换,参差错落,灵动和谐,怎能不令学生耳目常新。用词的准确性、通俗性与形象性,体现诗人对语言经过锤炼的鲜活与跳跃感,语言浓重的感情色彩,形象意境的鲜活灵动,穿透学生的耳鼓,撞开学生的心扉,使之在美的享受与洗礼中,欣然吸纳知识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审美特征。
  二、巧妙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呈现语文的形象美,让自觉的去"求知、向善、爱美"。
  学生对作品美的感知的速度、深度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帮助其营造一种情境,并形成内化推动审美过程向前发展。听录音、配乐朗诵、多媒体课件的介入给课堂"情境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丰富了学生的感知认识和情感体验。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目看文字,耳听音响,再配上大屏幕的画面,驰骋想象,会不由自主地融入课文的情境中去。学生如果进入了情境,就能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情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诱发兴趣,体察情态,产生感情共鸣,从而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功能,积极领悟作品的内在美。
  想象在审美心理中的特殊功能表现为它能够借助情感的推动,把审美的感知和理解连接起来。想象的基本形式是联想。联想和想象是作品艺术的翅膀,借助它,作者就能浮想联翩,"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阅读文学作品,不是被动地接受,也需要展开联想和想象,来品味作品中的想象和意境。由于阅历和知识积淀的不足,学生在阅读那些具有高度思想、艺术性的佳作时,想象力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如读曹操的《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者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却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但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未描述,这时老师就应指导学生了解一下"公元207 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临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这个写作背景,展开联想,就可以体会到: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抱负,景和情紧密结合的特点。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学生只有在对历史、社会及时代背景等等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所依托。老师在学生审美过程中就要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去进行联想想象,实现艺术作品的再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
  情感是审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广泛地渗入其他心理因素之中,起协调作用,使整个审美过程渗透着情感包彩,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正是靠着情感的连接,才使得审美的主体与客体间产生共鸣。语文教材是美的天地,是情感的海洋。教师必须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作者寄于作品中的情感,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传染给学生,例如学生对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非常喜欢读,但这不仅仅使一个荒诞离谱的笑话。教师要引导学生识别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本质,确立正确的审美意识。为什么两个骗子能用一句话就封住了皇帝和所有大臣的嘴?为什么骗局能轰轰烈烈的持续,直到游行大典完毕?腐朽的封建王朝,谁都想保持权力,不惜自欺欺人自作聪明,却都个个愚蠢可笑之至,虚伪之极。作者对这种社会的丑恶予以无情的鞭挞,同时还告诉人们保持童真,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学生在情感上受到触动,上升到理性上就是:说假话无耻,说真话光荣。
  教材中有许多篇章寄情于理,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生动的描述寄寓深刻的道理,藉此培养工了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心灵。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就选取了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行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这时在这些景物、意想的指引下教师启发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感知、想象。
  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课堂教育之中,学生通过感知、情感、想象、理解感知到美好,领悟到含蓄,融会于情境,呈现出愉悦。在审美认识中想获得更加丰富的美感 更为深刻的认识、把握住对象本质,使审美主体进入审美对象所蕴藏的完整的意蕴、理趣等深层次、并调动全部,心智尽可能地开发、创造,才能达到更高的层面上,将审美活动推向更高级阶段。
其他文献
颈部解剖关系复杂,重要组织多,手术要求高。我院自2003年10月-2006年2月共施行经皮颈椎间盘穿刺手术16例,认真进行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术前准备包括心理护理,床上肢体功能锻炼,术前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做了明确要求:数学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开展数学教育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們的自主探究意识,促进开发创新能力,有效地调动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在课堂创设情境?本文从三个方面做了尝试。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设 情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思想、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指导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促进学生的个体化发展,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使每一堂课鲜活起来。  【关键词】课堂结构 教学效益 激发兴趣  通过对新编初中英语教材的学习和研究,不难看出新教材的特点是注重了语言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讨论大型医疗设备机房建造的要点,对机房建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作者多年积累修理超声波治疗机的经验,关于如何识别几种故障的现象,以及处理和维修的方法,怎样缩短维修时间,提高机器的使用率,提供给业内人士参考。
【摘要】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  【
【摘要】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  【关键词】自主学习 课堂效果  语文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然而,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其地位甚至在学生心中被列在主课之外。这一点在许多学校都是不争的事实,非重点学校尤其如此。分析下来,原
【摘要】所谓生命教育,即是指教育者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教授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尤其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对其进行适当的生命教育,让他们明白生命的伟大与可贵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多年从事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从多个层面出发,来力图讨论出生命教育的一些实践性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拓展阅读  0.引言  何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