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有效的提问。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浅谈几点策略。
有效提问 策略 实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必须新异。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教学内容,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因为只要抓住题目的变通处,知识的疑难点和兴趣点的设问,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例如, “圆的面积”教学开始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提問的, “圆的面积能用单位面积直接去量吗?”我们可以用学过的转换方法把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吗?”问题提出,学生立刻陷入困惑中,,激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一种向往,为主动的研究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2、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
3、提问有助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新的需要和原有的水平或者主观内部状态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青少年思维的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思维发展的动力.课堂提问应当符合这种要求。要把握住具体的问题进行提问,不要问 “你们懂了吗?” “是什么” “对不对”等等。提问要重视迁移,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联系新的知识点,利用学生已具备的自身潜力去想象,创造,举一反三,拓展知识领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要编排一些迁移性的联系实际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在讲解一道关于图形面积的计算题目时,这便是一道飞机模型的机翼的翼平面图,它是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组成的,它的面积是多少?我提出这道题看有几种方法进行解答。当问题一提出,大部分同学都能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但有个别同学也尝试着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他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进行相拼,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课堂提问要注重实效性
按照教学设计,一节课大都分为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五步进行,提问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每次提问放在什么时间,教师应该按照教学进度、学生理解程度及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听讲的思路和教师讲课的思路合拍。其次,要掌握好提问的次数,也就是量要适度。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但过多提问或提出的问题使学生难以解答,会使学生产生为难情绪,甚至反感,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减少问题的量,优化问题的质,讲到什么时候提问什么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优化教师讲授的效果,而且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5、课堂提问要注重趣味性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人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在课堂提问中尤其要考虑提问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有位老师上的公开课“用字母表示数”,利用多媒体出示儿歌:一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二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三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四只青蛙------学生们特感兴趣,一口气读了很长一串。这位老师就提问了:“奇怪了,儿歌没有了,你们怎么还能读下去呢?”“你们从数学的角度发现了这首儿歌存在着数量关系,那么你们能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积极性很高,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有效提问 策略 实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必须新异。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教学内容,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因为只要抓住题目的变通处,知识的疑难点和兴趣点的设问,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例如, “圆的面积”教学开始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提問的, “圆的面积能用单位面积直接去量吗?”我们可以用学过的转换方法把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吗?”问题提出,学生立刻陷入困惑中,,激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一种向往,为主动的研究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2、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
3、提问有助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新的需要和原有的水平或者主观内部状态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青少年思维的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思维发展的动力.课堂提问应当符合这种要求。要把握住具体的问题进行提问,不要问 “你们懂了吗?” “是什么” “对不对”等等。提问要重视迁移,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联系新的知识点,利用学生已具备的自身潜力去想象,创造,举一反三,拓展知识领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要编排一些迁移性的联系实际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在讲解一道关于图形面积的计算题目时,这便是一道飞机模型的机翼的翼平面图,它是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组成的,它的面积是多少?我提出这道题看有几种方法进行解答。当问题一提出,大部分同学都能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但有个别同学也尝试着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他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进行相拼,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课堂提问要注重实效性
按照教学设计,一节课大都分为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五步进行,提问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每次提问放在什么时间,教师应该按照教学进度、学生理解程度及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听讲的思路和教师讲课的思路合拍。其次,要掌握好提问的次数,也就是量要适度。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但过多提问或提出的问题使学生难以解答,会使学生产生为难情绪,甚至反感,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减少问题的量,优化问题的质,讲到什么时候提问什么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优化教师讲授的效果,而且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5、课堂提问要注重趣味性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人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在课堂提问中尤其要考虑提问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有位老师上的公开课“用字母表示数”,利用多媒体出示儿歌:一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二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三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四只青蛙------学生们特感兴趣,一口气读了很长一串。这位老师就提问了:“奇怪了,儿歌没有了,你们怎么还能读下去呢?”“你们从数学的角度发现了这首儿歌存在着数量关系,那么你们能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积极性很高,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