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 男性,58岁,因"发现乙肝20年,右上腹胀痛2周"于2010年1月7日入院。腹部CT示:肝硬化,肝左叶巨块型实性占位10.0 cm×8.3 cm,门静脉主干及左支癌栓形成(图1,2),右肾上极4.6 cm×4.5 cm实性占位(图3)。肝功能Child-Pugh A级;肝炎系列: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甲胎蛋白39 962 μg/L。入院诊断:原发性肝癌,乙
【机 构】
: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移植外科,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移植外科,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移植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 男性,58岁,因"发现乙肝20年,右上腹胀痛2周"于2010年1月7日入院。腹部CT示:肝硬化,肝左叶巨块型实性占位10.0 cm×8.3 cm,门静脉主干及左支癌栓形成(图1,2),右肾上极4.6 cm×4.5 cm实性占位(图3)。肝功能Child-Pugh A级;肝炎系列: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甲胎蛋白39 962 μg/L。入院诊断:原发性肝癌,乙肝后肝硬化,右肾肾癌。经术前充分评估肝脏代偿功能后于2010年1月12日行左半肝切除术+右肾切除术。术中发现癌肿部分侵犯肝右叶,我们沿肿瘤边缘1~2 cm用超声吸引刀分离肝组织,保留肝中静脉,术中发现门静脉左支及左肝管内瘤栓已延伸至门静脉主干及肝总管内,遂于门静脉左支及左肝管切断处将门静脉及胆道内瘤栓取净,经术中超声及胆道造影证实无残留栓子后完整切除肿瘤组织。然后经同一切口切除右肾。术后病理:肝细胞癌(中低分化),门静脉断端胆道断端及栓子内均检见癌细胞;肾上极透明细胞癌,肾盂及输尿管断端未见癌累及;结节性肝硬化。患者术后3周肝功能正常后出院,当时甲胎蛋白2980 μg/L。术后1个月患者开始口服索拉菲尼治疗,口服1个月后因肝功能异常及胃肠道反应停用。术后1个半月复查甲胎蛋白为462 μg/L。术后2个月时为防止肝切缘肿瘤残余及复发,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一次,随后患者出现肝功能恶化,给予保肝、利胆及营养支持治疗后,肝功能逐渐好转,出院时甲胎蛋白203 μg/L。术后6个月复查时甲胎蛋白为17.96 μg/L。目前患者术后15个月,腹部CT检查肝内未见异常强化影,门静脉主干及右支通畅。甲胎蛋白3.25 μg/L,肝肾功能正常。
其他文献
目的明确术中对肺内肿物进行穿刺冰冻病理检查的优缺点、注意事项,及其是否可以代替肿物切除活检。方法选取2010年1-10月间50例肺内肿物患者,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59岁。影像学检查为肺内单发结节。在开胸手术或胸腔镜手术下,细针穿刺肿瘤进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记录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所有的切除标本术后行石蜡病理检查,以确定肿瘤的病理性质。分析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与术后石蜡病理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症状性血管瘤合并脊髓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3月至2010年1月收治胸椎症状性血管瘤伴不同程度脊髓功能障碍患者9例,男性2例,女性7例,年龄14~77岁,平均33.6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疼痛与下肢无力、行走困难。病程3个月至2年,平均14.4个月。患者均为单椎体受累。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3例,C级3例,D级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是目前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首选药物。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与细胞膜上的生长抑素受体(SSTR)结合发挥生物学功能,而SSTR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脏、脾脏及脾门血管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鲜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SSTR-1~5在肝脏、脾脏及脾门血管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初步阐明不同SSTR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程中的作用。
1993年法国学者Bresler创立了一种经肛门腔镜切割缝合器直肠前突修补、黏膜固定术(Bresler手术),并于2004年在国际上报告了该术式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bstructed defecation syndrome,ODS)的良好疗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0年在国内率先报道了改良的Bresler手术治疗直肠前突的短期疗效。我们旨在探讨改良Bresler手术治疗女性ODS的安全性和中期疗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加压治疗方法和疗效,并分析治疗效果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42例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治疗经过,其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45~84岁,平均(52±5)岁。患者在股动脉穿刺后出现腹股沟区搏动性肿块,经多普勒超声确诊为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在超声引导下,以股动脉和假性动脉瘤之间的漏口为中心,持续探头加压直至假性
目的评估伴脊髓拴系的脊柱侧凸直接进行侧弯矫形手术而不对拴系进行松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脊柱侧凸合并脊髓拴系22例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14例;年龄6~51岁,平均17.7岁。7例患者术前存在临床症状。全部病例术前均未行脊髓拴系松解而直接进行侧弯矫形手术。手术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矫形固定融合,术中均应用脊髓电生理监测。分别测量术前及
鸟嘌呤核苷酸解离抑制因子2(Rho GDP dissociation inhibitor,RhoGDI2)是RhoGDI家族成员之一,以往研究认为其为肿瘤侵袭转移的抑制因子,但近来研究显示其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不尽相同。有研究表明,RhoGDI2在胃癌中高表达,但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尚未见报道。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hoGDI2在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回顾性分析混合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期间接受混合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疾病的患者126例(135髋)进行中远期随访。观察假体位置及其周围骨质变化,计算聚乙烯内衬磨损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估算假体10年生存率,以无菌性松动、单纯骨溶解病灶清除植骨术及翻修为随访终点。结果共有79例(85髋)患者获得随访。以
目的评价健侧髂外动脉-患侧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交叉转流术(EIP)和健侧股-患侧股深动脉交叉转流术(FDF)治疗髂股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本组85例患者为1995年7月至2009年12月接受治疗的髂股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患者。其中男性61例,女性24例;年龄64~91岁,平均年龄75岁。按Fontaine分期,Ⅱb~Ⅲ期62例(72.9%),Ⅳ期23例(27.1%)。根据患肢股深动脉及膝上、下
患者 男性,57岁,因"四肢麻木、乏力1年余,颈椎病术后2个月"于2010年6月7日来我院就诊。患者2个月前因"双下肢麻木、无力1年余"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C4~T2单开门减压术。术后患者双下肢麻木、无力症状无好转,故来我院进行诊治。入院体检:行走明显不稳,双手握力3级,双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及桡骨膜反射亢进,左侧Hoffman征阳性,双上肢感觉轻度减退,以左侧为重;